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背景、意義及前景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691(2002)01-026-06
  在2001年11月上旬于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中國和東盟達成了共同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共識,雙方領導人一致同意,在今后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消息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響。據說,中國棋先一著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日本震動很大(注:賴小平、喻學鋒:《朱總理棋先一著與東盟建自由貿易區,日本大受震動》http://finance.sina.com.cn,2001年11月8日,16:16,粵港信息日報。)。就連當事人之一的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也對東盟成員國能在那么短的時間內作出和經濟蓬勃發展的中國組成自由貿易區的重大決定而感到驚訝(注:吳新慧:《亞細安中國十年內建世界最大自貿區》,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Zaobao Online,2001年11月7日。)。這無疑是中國與東盟關系史上一件極為重要的大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中國與東盟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一個偉大創舉。深入分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方案出臺的背景,探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義及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展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無疑有利于我們加深認識,有效推動建立這一自由貿易區的進程。
   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方案:從一國的愿望到多國的共識
  關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最初是由朱róng@①基總理提出來的。在2000年11月26日于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朱總理在就中國與東盟深入開展合作問題發表講話時,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倡議,在東盟成員國之間引起了廣泛關注(注:http://www.focus.com.cn,2000-11-26,08:22香港商報[焦點新聞]。)。會上,雙方最終達成共識,決定首先就有關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進行研究。根據朱總理的指示,中方由外交部、外經貿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組織了一個專家小組,開展關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利弊的評估和分析(注:http://finance.sina.com.cn,2001年11月08日,16:16粵港信息日報。)。2001年6月3日,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出席于新加坡召開的“2001年國際貨幣大會”的晚宴上曾對與會各國央行行長透露:“建立‘東盟——中國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正在研究中,同時,我們也開始著手研究如何使東亞各國逐步發展成為一個東亞共同體。”(注:中國日報網站,2001年6月4日,19:17。)這是截止該方案于2001年11月7日在第五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正式公開之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惟一一次有關這一方案的正式披露。而僅僅在5個月之后,這一方案就瓜熟蒂落,由構想變為現實。因而,方案公布后引起日韓兩國吃驚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據說這一方案由構想變為現實,由中國一國的愿望變為中國和東盟共11個國家的共同愿望,其過程也并非一帆風順。在第四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當中方提出這一設想時,除新加坡等少數東盟國家積極予以響應外,其他國家態度都比較曖昧。據筆者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近些年來,區域合作有搞得太爛、只重形式、不求實效之嫌,以致使后來提出的一些區域合作方案降低了吸引力。綜觀東南亞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短短的10來年間,就相繼出現了東盟自由貿易區、南增長三角合作區(即“新柔廖增長三角”)、北增長三角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金四角”合作、東盟與中日韓的“10+3”合作、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多種經濟合作方案,此外,東盟國家還要參與亞太經合組織(APEC)的各種活動并且要應付“亞歐合作”,可謂應接不暇。這些方案(或稱計劃,或稱設想)中不乏趕時髦者,有的取得了程度不一的成果,有的則如曇花一現,并未引起多大反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特別是由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國際和地區形勢的急劇變化,像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這樣曾一度取得重大進展的合作計劃也陷入了徘徊狀態。東盟為擺脫困境而于1997年積極推動的“10+3”合作搞了4年也進展不大。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一些東盟國家的積極性。
  其次,受東盟急于恢復東盟組織的活力和加速東盟自由貿易區進程的迫切心情的影響。金融危機發生后,隨著東盟整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下降,東盟組織內部的離心傾向日益抬頭。一方面,各國在金融危機的作用下更加關注自身的利益;另一方面,東盟組織擴大到10國,利益分歧和多樣性增加,在群龍無首的狀態下,難于恢復整體實力,東盟組織的作用難于發揮,引起成員國的日益不滿。例如,在東盟的發展方向問題上,已喪失“東盟領頭羊”地位的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就曾批評新加坡過于強調經濟競爭而不是成員國的“團結”。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則將東盟經濟遲遲難于恢復、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放慢的部分原因歸結為越、老、柬、緬等新成員拖后腿。為使東盟不致淪為“區域清談館”(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4日。),李資政呼吁東盟“必須團結起來,結合彼此的實力,以整體的形式吸引外來投資,并朝向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前進”(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5日。)。與此同時,他還呼吁越、老、柬、緬等東盟新成員“改革本身的體制,開放市場,才能夠把自己的經濟發展起來”,以便縮小差別,促進區域一體化的發展。而越南總理潘文凱則認為一些東盟成員國政局不穩,是東盟經濟難于復蘇、區域合作難于推進的關鍵所在。他指出:“政治、社會及宏觀經濟的穩定是每個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和擴大合作的先決條件。”(注:潘文凱:《在第34屆東盟外長會議上的講話》,2001年7月23日。)就連新加坡外長賈庫馬爾也認為,“東盟給人的印象是已經相當脆弱且效率低下。”(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5日。)總之,大多數東盟國家領導人都對金融危機以來東盟的發展感到不滿,認為金融危機后的東盟已是今非昔比,“往日在區域中領袖群倫、在國際上一言九鼎的雄姿已不復見”,(注:聯合早報社論《重建亞細安的國際地位》,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4日。)呈現出一副“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樣子。以致不少東盟國家領導人產生了這樣的憂慮:東盟是否會淪為一個“夕陽組織”?(注:新加坡《海峽時報》,2000年8月14日。)正是由于東盟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使東盟擺脫困境,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就成了東盟國家領導人考慮的頭等大事。相比較而言,東盟對東亞合作以及APEC內部的合作的考慮就被放到了次要地位。對此,一些東盟領導人有明確的表態。例如,在2000年底的第四次“10+3”會議期間,當記者詢問新加坡將如何推進東亞合作時,吳作棟總理說,“如果亞細安還未具有足夠的實力,它應該在成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上循序漸進,不然它有可能在東亞自由貿易區成立后遭到‘吞噬’。”(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6日。)吳作棟的講話是很有代表性的,他的態度很明確:東盟的當務之急是辦好自己的事情,東亞合作應該讓位于東南亞的合作,“10+3”合作體制的發展應該服從于東盟的發展。同樣,他們也必然會認為,無論東盟與中國的合作,還是與日本或韓國的合作都應該服從并服務于東南亞地區內部的合作。這種思想在亞洲金融危機以后至“9.11”恐怖事件以前的一段時期內對東盟國家領導人有相當的影響。
  再次,東盟對中國的恐懼心理在作怪。中國是一個擁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近13億人口、GDP已突破1萬億美元的泱泱大國。東南亞地區雖然有10個國家,但絕大多數都是中小國家,全部加在一起,總面積不過450.9萬平方公里,人口約5億,GDP約7000億美元。中國是東盟國家身邊名副其實的“巨人”。小國對大國有一種本能的恐懼感,這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整個東亞地區經濟陷入衰退,只有中國經濟“風景這邊獨好”,繼續保持了高速增長的態勢。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相比,一邊是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外資紛紛涌入,而且入世已實現;一邊是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吸收外資不斷減少。以致“中國是東盟最大的經濟競爭者”乃至“中國經濟威脅論”等言論紛紛出籠。為防止東盟被“10+3”體制所“吃掉”,李光耀呼吁東盟國家團結起來,與“東北亞國家”特別是中國開展競爭。
  那么,為什么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東盟的態度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致同意中國關于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呢?筆者認為,這主要居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在東盟自由貿易區和東盟寄予很大希望的“10+3”合作難于取得實質性進展之際,東盟為擺脫困境,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而采取的一個務實的舉措。
  我個人認為,東盟對待東盟與中、日、韓之間的“10+3”合作(亦即東亞合作)的態度,前后是有所不同的:在金融危機發生之前的醞釀階段,正處于地位上升階段的東盟首倡“10+3”合作,明顯具有將東南亞的區域合作擴大到整個東亞,以主導東亞區域合作,在APEC中與美國抗衡的意圖。而在亞洲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后東盟盛情邀請中、日、韓三國首腦進行會晤,使“10+3”合作由構想變為現實,則是其在遭受了金融危機的沉重打擊之后,為擺脫困境,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而做出的一種無奈選擇。金融危機的發生,使東盟深刻地認識到,應對經濟全球化靠單打獨斗不行;而且,在集體應對全球化的挑戰時要選擇合適的合作對象。在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和日本的支持和援助對東南亞國家擺脫金融危機起了關鍵作用,而且沒有任何政治或經濟的附加條件,這與美國的袖手旁觀大不一樣。另外,從地緣方面來看,東盟認為發展與東亞國家的合作有助于促進東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有利于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在經濟上可以形成與歐洲、北美相抗衡的強大的經濟集團,從而進一步提高東盟的國際地位。同時,也可以借助中、日、韓三國的力量來扭轉危機后東盟影響力下降的趨勢,并利用大國之間的矛盾來主導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事務(注:參見拙作:《東盟與東亞區域合作》,打印稿第5頁,2001年11月。)。因此,“10+3”(也稱“東盟+3”)合作體制產生之初,一些東盟國家領導人的確對其寄予了很大希望,一度表現出要大干一番事業的樣子。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10+3”合作并未取得預期的成果。這使東盟大失所望,不得不另辟蹊徑,尋求其他合作方式,以便為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尋求新的動力。
  其二,中國日益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持續強勁的發展勢頭對東盟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東盟意欲搭乘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車,早日步入經濟復蘇的軌道。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后,世界經濟發展趨緩,只有中國和印度等少數國家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至2001年底,中國的GDP已突破1.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已突破2000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中的一大亮點。而另一方面,“9.11”事件美國遭恐怖分子襲擊后,自2001年3月起陷入衰退的美國經濟雪上加霜,更加困難,并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再一次造成了巨大的負面沖擊,尚未從亞洲金融危機的深淵中復出的東南亞經濟又滑入了另一個深淵,延緩了復蘇的進程。“9.11”事件使東盟國家進一步發現,“他們與美國的牢固聯系使他們非常容易受到影響”(注:香港《南華早報》,2001年12月3日。),為重振東南亞地區經濟,他們必須減少對美國的依賴,尋找新的出路。正如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所指出的,“過多的依賴一個地區或國家不是一件好事。我們希望多元化,與中國開展自由貿易。”(注:http://finance.sina.com.cn,2001年11月6日,10:46中國新聞網。)新加坡總理吳作棟、泰國總理他信等東盟領導人也都表示出擬擴大對中國出口的意愿。東盟國家的許多有識之士逐漸認識到,與中國加強合作,有助于東南亞地區擺脫困境。
  其三,是東盟國家在對世界經濟形勢進行了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之后慎重做出的一項選擇。
  從市場經濟學的角度講,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特別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1年“9.11”事件后,越來越多的東盟國家精英逐漸認識到,搞市場經濟就必然有競爭。中國是一個擁有12億多人口的大市場,與中國合作對東盟來說絕對是利大于弊,競爭是次要的,合作是主要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關稅互免,互有好處。再說,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中國對東南亞的投資將日益增多,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一定會帶來一個雙贏的結果。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在2001年11月上旬召開的第五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東盟一改常態,爽快地接受了中國方面提出的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
   二、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義
  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構建面向21世紀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新型關系的一個偉大創舉,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極大地增強中國和東南亞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份量,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為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共同繁榮創造一個更為寬松和有利的環境。這個擬議中的自由貿易區,就貿易規模來講,目前僅次于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但其市場潛力則比后者還要大。根據2000年的統計數字,東盟10國和中國的總人口為18億人,GDP總值已達1.7萬億美元;到2010年人口將達到20億,GDP總值將突破2萬億美元。(注: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亞細安——中國自由貿易區》,2001年11月7日。)因此,這一自由貿易區如能建成,不僅將促進雙方的共同發展,而且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它將與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一道,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共同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將大大提高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國際地位,增強其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的發言權,為東亞地區經濟的發展營造一個有利的環境。
  2.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更好地促進區域內各國之間的人才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更加有效地促進區域市場的發展,創造更多的財富,為區域內各國人民謀求福祉。根據中國與東盟之間已達成的意向,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的主要內容是關稅減讓,最終目標是在中國和東盟之間減少關稅壁壘和技術壁壘,實現零關稅。為此,朱róng@①基總理在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就新世紀初中國與東盟的重點合作領域提出建議說:根據東盟一體化的需要和中國——東盟各自的優勢,可以把農業、信息通訊、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和瀾滄江——湄公河開發作為近期合作的重點領域。雙方可以利用現有合作渠道,逐步在這些領域中建立官、產、學三方面參與的磋商機制。中國愿與東盟就雙方農業合作的中長期規劃簽署備忘錄。
  為保證在10年內建成自由貿易區,中方還再次作出了如下一些承諾:A.中方將履行自己在中國——東盟經濟高官會議上作出的承諾,并且愿與東盟共同努力,盡早啟動自由貿易區的談判。B.為支持東盟縮小內部發展差別,中方將適時向東盟中的3個不發達的成員——老撾、柬埔寨和緬甸提供特殊優惠關稅待遇。C.加強與東盟在地區安全領域的合作,中方對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持積極態度;繼續支持東盟建立東南亞無核區的努力;愿意盡早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為使南海局勢更加穩定,中國愿與東盟早日完成南海地區行為準則的磋商。D.中方將出資500萬美元資助上湄公河航道的清障工程;愿以援助的方式,承建昆明——曼谷公路老撾境內1/3路段;中方對建設泛亞鐵路繼續持積極態度,只要東盟最后確定選線方案,中方將盡快啟動境內相關線路的修建或改造,為此,建議雙方建立交通部長會晤機制,加強溝通與協調。E.中方將繼續支持并參加“電子東盟”的建設,今后幾年,中方將加大對東盟人員的信息技術培訓力度,并積極參加東盟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F.中方將加強與東盟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合作,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支持東盟在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努力,開展與東盟的交流與合作,特別是在中西醫結合治療等方面。毫無疑問,中方的這些措施對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必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貿易區建立后,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經貿合作關系將更加密切,雙邊貿易額和相互投資必將大幅度增加,合作程度將進一步加深,合作領域將大大拓寬。
  3.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將起到一種“強力粘合劑”的作用,使面向新世紀的中國與東盟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更加牢固。正如朱róng@①基總理在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的,“深化發展同東盟國家的睦鄰友好合作,是中國政府堅定不移的政策”(注:《人民日報》,2001年11月7日,第一版。)。中國與東盟國家同屬發展中國家,地緣相鄰,文化相通,自古以來就有密切的交往。近10年來,雙方合作更是不斷充實和發展,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的合作又取得了新的進展。雙方高層往來不斷,經貿合作進一步深化,合作機制不斷完善。在當前全球經濟減速的情況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仍保持顯著增長。2001年頭3個季度,雙方貿易額達到303億美元,全年可突破400億美元(注:南洋商報社論《東協國家的挑戰》,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01年11月5日。)。但是,要使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系達到親密無間的程度,仍然存在著如前所述的一些障礙,因而影響了中國與東盟關系的健康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中國方面提出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設想,再一次充分表明了中國政府堅定不移地深化發展同東盟國家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的誠意和決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一旦建成,中國與東盟國家在經濟上、政治上、文化上的交流與合作就將更加容易,更加頻繁。這無疑有利于相互之間的增信釋疑及其矛盾和分歧的解決,友好合作關系將再上新臺階。這樣,不但有利于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各國的共同繁榮和發展,而且有利于維護亞太地區的穩定。
  4.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有利于推動東亞區域合作。眾所周知,自上世紀末以來至今短短的10來年間,東亞區域合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東盟與中、日、韓之間的10+3合作體制自1997年正式產生以來,盡管遇到了各種困難和問題,但還是在許多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已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截至2001年底,已召開了5次非正式首腦會議,對金融等領域的合作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在合作機制方面,已建立起包括非正式首腦會議、外交、經濟、財政部長級會議、財政、央行副部長級會議、高官會議等政府機制,以及“東亞展望小組”、“主要產業——商業論壇”等多層次的合作機制。此外,東亞合作的內容也進一步拓寬。相關各方確定了經貿投資、貨幣金融、科技發展、人力資源開發、政治安全和跨國問題等重點合作領域;簽定了雙邊貨幣互換協定等合作協議;決定在金融管制等方面加強合作,以便降低再次發生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東亞13國首腦還決定設立專門委員會以研究設立“東亞首腦會議”和“東亞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同意建立“亞洲信息科技帶”,以便促進東亞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但是,盡管已取得了上述進展,東亞區域合作仍然處于初創階段,目前還沒有更多的實質性內容,離建立“東亞自由貿易區”的目標還很遠。由于各伙伴國在文化、政體和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以及各國所要謀求的政治和經濟利益不同,近兩年來東亞區域合作并未取得太大的突破,一些計劃“時至今日仍停留在口頭上”(注:http://finance.sina.com.cn,2001年11月6日,10:46中國新聞網。)。在10+3合作難以取得突破之際,中國與東盟率先成立雙邊自由貿易區。這一舉措不但不會分裂10+3合作,阻礙東亞合作的發展,而且將為10+3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有效推進東亞區域合作的發展。國際觀察家們已經注意到,在中國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消息公布后,日本、韓國和一些東盟國家都受到很大震動。日、韓兩國很快表達了要與東盟加強經濟合作的意愿,韓國還表示要研究同東盟組成自由貿易區的可行性(注:吳新慧:《亞細安中國十年內建世界最大自貿區》,新加坡《聯合早報》(電子版),Zaobao Online,2001年11月7日。)。東盟則表示將在2002年的10+3會議上動員日本和韓國分別與東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為建立包括東盟和中、日、韓13國在內的東亞自由貿易區打下良好的基礎。
  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還將有力地促進中國南部特別是云南省與東南亞的次區域合作。由于篇幅所限,筆者將另行文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三、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困難和問題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目前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但這僅僅只是第一步,今后10年內能否實現這一目標,仍然面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存在著一些不確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是:
   第一,東盟的立場。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能否由構想變為現實,東盟的立場至關重要。眾所周知,這一建議是由中國方面提出來的,而且,朱總理已公開表示,“這是促進中國與東盟關系長遠發展的一件大事,中國政府對此予以積極支持”(注:《人民日報》,2001年11月7日,第一版。),因此,中國方面的態度不用担心。但是,東盟的情況就難說了。首先,東盟是一個由10個國家組成的區域合作組織,各成員國都有各自的利益和打算。東盟作為一個區域合作組織,奉行的是一種“協商一致”的決策原則,很難做出中國政府那樣的決定和保證。因此,在2001年11月上旬的第五次東盟與中國領導人會議上,東盟10國只是“一致同意”由中方提出的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并未就此作進一步的研究,也未做出任何承諾,雙方達成的僅僅只是一個“君子協定”。其次,在關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消息公布后,東盟國家領導人對此都比較謹慎,除文萊蘇丹博爾基亞、新加坡總理吳作棟等作過一些評論外,其他人大都沒有發表看法。再次,從東盟國家媒體就此事發表的評論來看,雖然做出了一些積極的、正面的評價,但也明顯表現出對某些問題的担心。盡管如前面所說的,正是由于一年來世界和地區形勢的變化才促使東盟爽快地接受了中方提出的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議,但東盟的担心仍然存在。東盟的担心,一是害怕中國經濟“威脅”,即怕競爭不過中國,外資大量流向中國;怕隨著中國加入WTO,一方面東盟的傳統出口市場被中國擠占,另一方面中國的廉價商品大量進入東盟市場。二是担心攤子鋪得太大,目標難于實現。馬來西亞《南洋商報》的一篇社論就曾指出,“從現實執行層面觀察,東協自由貿易區猶遭受到各種阻礙,各國市場是否能在2003年完全開放,仍有待各國的相互協調及合作,如要再進一步擴張成為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建議,挑戰將更為巨大。”(注:南洋商報社論《東協國家的挑戰》,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01年11月5日。)三是担心美國不高興,予以阻撓。總之,上述情況說明東盟對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仍有顧慮,對此仍需有一個認識過程,仍需作進一步的研究,其態度仍可能發生變化。這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仍需繼續做好東盟的工作。
   第二,美國的態度。
  美國雖遠離亞洲,但憑借其強大的實力,世界上的任何事務它都想插手,而且能夠插手。鑒于美國在亞太地區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安全戰略利益,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樣的大事必然引起美國的關注。但不知是否由于忙于反恐怖戰爭而無暇他顧,我們并未看到美國對此做出任何評論。東盟媒體已經對此表示出担心:“不能忽略的是美國對這一建議的反應。美國主導成立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其目的之一是以泛太平洋經濟合作為名保障美國在這一區域的經濟利益,因此,美國若動用其影響力,延擱這一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并不令人驚異。”(注:南洋商報社論《東協國家的挑戰》,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01年11月5日。)看來,東盟的担心不無道理。鑒于以往的經驗,如果美國認為這一自由貿易區影響到它在東亞地區的利益,美國無疑將予以阻撓。對此我們應給以重視。
   第三,東盟各國的政治經濟形勢和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發展前景。
  1997年金融危機發生后,東盟經濟遭受沉重打擊,至今仍處于低迷狀態;一些主要成員國在經歷了政治社會的動蕩之后國內政局剛剛趨于穩定;東盟組織的作用仍然難以發揮,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實施進展緩慢,而東盟投資區計劃則至今仍停留在口頭上,引起了成員國的不滿。因此,鞏固各成員國政治社會的穩定以及恢復東盟的生機與活力,已成為東盟的當務之急。對此,東盟領導人們已取得一致看法。例如,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不止一次表示,東盟的當務之急是辦好自己的事情。他指出:“新加坡是希望先加強亞細安的內部團結,實現亞細安自由貿易區,然后才把自由貿易區的范圍擴大。”(注: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1月26日。)而越南總理潘文凱則認為當前東盟應著重解決穩定、團結、實現一體化和擴大合作等四個緊迫而重要的問題。(注:潘文凱:《在第34屆東盟外長會議上的講話》,2001年7月23日。)因此,如果東盟經濟從此一蹶不振,東盟的作用難于發揮,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實現不了,那么,東盟無論對10+3合作還是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興趣都不會很高。因此,我們應當考慮力所能及地幫助東盟度過難關。
   第四,10+3合作以及東盟與日、韓之間合作的影響。
  隨著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的提出,如今東南亞——東亞地區已存在著3個區域合作計劃(還不包括亞太經合組織及許多次區域合作計劃),在這3個合作計劃中,東盟都在唱主角。如果三者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好,那么可以相互補充,齊頭并進;反之,如果厚此薄彼,那么將對其中的兩種合作帶來不利影響。就東盟來講,對這3個合作計劃肯定是有輕重緩急之分的。如上所述,實現東盟自由貿易區是東盟的重中之重。在該計劃難以推進之際,東盟才轉向積極推進10+3合作;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提出并得到東盟的一致同意,則是在10+3合作趨于徘徊之時。很明顯,東盟接受新的合作計劃,旨在刺激東盟自身的合作與發展。此外,如果東盟在今后幾年與日本和韓國達成協議,甚至捷足先登,分別建立日本——東盟自由貿易區和韓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那么必將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帶來不利影響。這一點也是我們應當估計到的。而且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日本有關人士已經表示:中國和東盟結成自由貿易區對日本暫時不會構成威脅。實現這樣一個貿易協定并非易事;“日本和韓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整個亞洲的75%,沒有日本和韓國的參與,這樣的自由貿易區不可能真正繁榮。”(注:《日經團聯會長:中國與東盟自由貿易區對日本不構成威脅》,人民網,2001年11月8日。)
   第五,某些技術性因素的影響。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能否由構想變為現實,最關鍵的是要把現在的“君子協定”盡快轉變為“文本協定”。也就是說要盡早啟動削減關稅和消除非關稅壁壘的談判以及確定某些合作項目,并且達成書面的正式的協定。由于各國發展水平不同,情況各異,因此這是一項艱苦、細致而且又費時的技術工作。它關系到建立這一貿易區的進程。如果談判順利,就會加快進程,反之則會延緩進程。因此,合作雙方都應該從大局出發,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為談判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存在著以上一些不確定因素,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是大勢所趨,是對中國和東盟雙方都有利的事,只要我們正視這些困難和問題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克服,就一定能夠趨利避害,實現我們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目標。“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我想,在我們所應采取的應對措施中,最關鍵的是要堅定我們自己的信心,與此同時,還要幫助我們的合作伙伴東盟堅定信心。如果我們合作雙方都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我們就能夠排除干擾,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钅加容
云南社會科學昆明26~31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王士錄20022002作者以較新的資料論述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新的議題,較為深入地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提出的背景;探討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義及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展望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認為:在2001年11月上旬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中國和東盟領導人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首先體現了中國和東盟領導人致力于加強雙方睦鄰、互信、合作伙伴關系的強烈意愿,同時也是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經濟聯系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必將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雙贏前景,意義十分重大。它是中國與東盟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中國與東盟新型關系的一大創舉。盡管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合作雙方樹立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就能夠排除干擾,實現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偉大目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意義/有利條件/不利因素王士錄 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4 作者:云南社會科學昆明26~31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王士錄20022002作者以較新的資料論述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個新的議題,較為深入地分析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計劃提出的背景;探討了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意義及有利條件和不利因素;展望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前景。認為:在2001年11月上旬舉行的第五次“中國——東盟10+1”會議上,中國和東盟領導人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這首先體現了中國和東盟領導人致力于加強雙方睦鄰、互信、合作伙伴關系的強烈意愿,同時也是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經濟聯系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它必將是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雙贏前景,意義十分重大。它是中國與東盟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構建面向新世紀的中國與東盟新型關系的一大創舉。盡管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困難和問題,但只要合作雙方樹立起堅定不移的信心,就能夠排除干擾,實現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偉大目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背景/意義/有利條件/不利因素

網載 2013-09-10 21:25:55

[新一篇] 中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長篇小說  ——在美國明德學院的講演稿

[舊一篇]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長五階段預測與分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