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文字產生于母系氏族時期淺說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摘要 本文從姓氏、龍蛇文和八卦、遠古東西大交通這三個方面來論證推斷我國古文字至遲產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階段。
  關鍵詞 姓氏 龍蛇文 八卦 東西大交通 母系大族公社
  * * *
  中國古代流傳下來最早的文字,已得到歷史學界一致公認的是殷商甲骨文。而甲骨文以前中國的原始文字創始于何年代,歷史學家眾說紛紜。有人把陜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缽口沿上的二三十種符號,看成中國原始文字的少數遺存[①],有人依傳說認為文字始于黃帝時期[②],有人認為在原始氏族公社階段,還沒有出現真正的文字[③]。我的看法,根據現有的史料,大致可以推斷:我國古文字遲至產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階段。下面我分別從姓氏、龍蛇文和八卦、遠古東西大交通同中國古文字的關系這三個方面來論證。
   一、姓氏與文字
  我國的文字是屬于表意體系的文字[④],具有形音義有機結合的特點。根據漢文字的這一特點,我認為迄今發現的我國遠古時代人類刻劃在石壁或器皿上的圖案符號,只要同時具備以下三個要素,就可以稱為文字:(一)有一定的可供識別和刻寫的符號,這種符號不應是自然物的復寫,必須在結體、形態和筆劃方面比自然物簡化或抽象化;(二)這些符號必須各具一定的意義;(三)人們看到這些符號,就能直接發聲讀出其確定的讀音。對遠古時代的圖案符號,現在人們很難辨明其究竟有無實在意義,特別是有無確定的讀音,故局限于一隅,就事論事的爭論很難有個明確的結論,于是我另尋了一條路徑:從中國遠古時代姓的產生探求出我國古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
  我認為姓起源于圖騰崇拜。圖騰崇拜是和母系氏族社會同時產生的[⑤]。圖騰在母系氏族時代存在的社會意義在于使氏族群體明確自己的血緣關系以加強氏族內部的凝聚力,同時作為族徽藉以區別或威懾其他氏族。圖騰被原始人類標志在多種用具和建筑物上,并逐漸與人們稱呼其名稱的聲音結合起來。因為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從廣義上講,當人們看到圖騰標志而直接發聲說出其名稱時,這時的圖騰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文字的意義了。后來,當這些圖騰被進一步簡化或抽象化成為一些具有特定意義的符號并與讀音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些被簡化了的圖騰符號本質上講已不再是圖騰,而成了今天嚴格意義上的文字,也就是“姓”了。因此,姓與姓的文字載體是一母同胎的連體兒,都是圖騰演變發展的直接產物。而只有發音,沒有形體符號的姓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固定、流傳,故在文字產生之前,只有圖騰,沒有也不可能有姓。只有出現了文字,姓才能夠憑借文字這個載體存在、固定、流傳。出于人類對自身的關心總是多于對自然界其他事物的關心的緣故,表示姓的文字自不遲于標志其他事物名稱的文字,因此,姓的出現,可看成是現代意義上的文字產生的顯著標志。
  姓開始出現于歷史上的哪個時期呢?
  考中國遠古時代的傳說人物,有的稱氏,如有巢氏、燧人氏等,有的既稱氏又有姓,如太昊伏羲氏姓風,帝舜有虞氏姓姚[⑥]。什么是姓氏呢?詞典解曰:姓氏是“表明家族的字。姓和氏本有區別,姓起于女系,氏起于男系。后來說姓氏,專指姓。”“氏就是姓”[⑦]。從現代詞義上看,姓氏都是表示家庭血緣關系的字,可在遠古時代,姓和氏并不是一回事。
  姓,從構字上看是會意字,從女從生。它的原初含義是“人所生也”、人“起于女系”,也就是指某人、某些人、某群人是哪個女人所生、哪個女人的后代或出自哪個女系血親集團。用現代歷史語言講,即出自哪一個母系氏族公社的意思。姓從女旁,和姓起于女系,表明了文字是在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產生了。因為如果文字是在父系氏族公社或更后的歷史時期產生的,在父權制已經確立的社會里,子女被按父親血緣確定親屬關系,按中國遠古人們會意的構字方法,姓當從男從子,寫成“男生”或“子生”,即包含有某子女為某個男子所生的意思。何謂男?《說文解字》曰:“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男子是原始社會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文字“男”的創造反映了男子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可農業生產并不是開始于父系氏族時期,而是開始于母系氏族時期,如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都已開始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活動[⑧]。在母系氏族社會,男子雖然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勞動力,但在社會生活中還不占主體地位,社會還是母權制社會,子女們仍按母方血緣確定親屬關系,文字“姓”在這個歷史時期創造出來,當然從女不從男,姓字也只有在這時創造出來才會從女不從男。我國遠古時代創造出來的姓字沒有從男旁或從子旁,而是從女旁,確鑿地證實了我國古代的文字是在父權制社會確立以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就已生產了。
  中國遠古傳說中的著名人物,炎帝是姜姓,顓頊是姬姓,少昊是嬴姓,舜是姚姓,禹是姒姓,祝融之后有壇姓[⑨]。他們的姓氏都從女不從男或子。炎帝、顓頊、少昊、舜、禹等都是遠古父權制社會中的帝王(首領),如文字產生于他們那個時代,則創造出來的姓字當寫成“男生”或“子生”,因為子是古人對男子的敬稱,姓也許更多可能是從子,他們各自的姓將分別寫成羌、@①、子兆、子以、子云。炎帝等遠古人物的姓沒有從子而從女,表明了他們是繼承了母系氏族時代的祖先流傳下的姓,而姓和文字產生于母系氏族公社時期。
  據《說文解字》:“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何為姚虛?古虛與墟通用,姚墟,當為舜以前較遠時代的姚姓氏族曾經居住過而又荒廢了的村落。姚,從女從兆。兆是古人占卜時火炷燒灼甲骨、甲骨正面呈現出來的“卜”字形裂紋。[⑩]在人類文明不發達的遠古時代,能預卜吉兇禍福、殺伐攻取、行動休止的占卜者,在氏族中自是很受尊崇的。我揣測舜的姓,很可能來源于一個居住在姚這個地方的善于占卜的遠系女祖。
  傳說炎帝因生于姜水而以姜為姓。據范文瀾云,姜即為羌,羌本西方民族,炎帝是羌族人的首領[①①]。炎帝得姓于姜水,從構字上看,姜從女,表明姜水名稱源于母權制社會。姜與羌一音之轉,女變成了兒,從文字的演變透露出母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轉化的過程,也顯明地證實了文字起源于母系氏族公社。
  據《說文解字》:“黃帝居姬水以為姓。”按舜得姓的同樣道理,黃帝得姓于母姓氏族社會的一個姬姓女祖。但據《史綱評要》,黃帝另姓公孫[①②]。一人而有二姓,且一姓從女,一姓從子,這是怎么回事呢?我以為,歷史上傳說黃帝的史官蒼頡造字[①③]并不確實,我國歷史上就有伏羲氏“以龍紀官”、神農氏“以火紀官”、有熊氏“以云紀官”、金天氏“以鳥紀官”[①④]的記載,近似于這些文字的圖紋符號在近代考古中亦屢有發現,表明了自伏羲氏時代起,先后出現或同時共存過龍蛇文、火形文、云形文、鳥文等文字,但自少昊氏以后,再不聞中原通行過以上圖案文字。這其中的原因也許是,黃帝這個統轄中土廣大地區有雄才大略的部落聯盟首領,組織部屬對當時流行于統轄區內的各類文字做了一次整理統一工作。《荀子解藪》云:“好書者眾矣,而蒼頡獨傳者一也。”荀子這里所講的一,就是統一文字的意思,也就是荀子認為倉頡遠在秦始皇以前二千余年就進行過統一文字的偉大工作。
  黃帝稱有熊氏,也許他自視雄勇壯健如熊,不可以從柔弱女子姓姬,因而改姓或創姓公孫。公孫者,公以背私[①⑤],孫以系子,突出地標榜自己是社會公推出來的男子。又黃帝以后的少昊姓嬴,另姓已[①⑥],或云另姓巳[①⑦]。已是天干第六位,巳是地支第六位(傳天皇氏時代已有干支),少昊可能在部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六,故以排行為姓。黃帝以后時代姓氏的這一變化,清晰地透露出母權制社會向父權制社會轉化過程中,一些男性部落首領有意識地提高、加強男性地位的企圖,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黃帝時代文字反映社會人事的作用不斷增強,文字的體系已相當嚴密、完整、成熟,文字早在黃帝以前的母權制社會就已產生了。
  有人要問:傳說中的人物,最為久遠的一般稱氏而無姓,如盤古氏、天皇氏、有巢氏、女禍氏等,稍后的伏羲才既稱氏又有姓,是否表明文字產生母系氏族以前的歷史時期呢?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
  (一)母系氏族社會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據歷史學家推測已有5—10萬年甚至更長的歷史。5萬年以前的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生產方式極為簡單,文字在生產生活中還沒有成為十分必要的東西,加之人類尚處于蒙昧狀態,還不具備創造文字的能力。
  (二)從文字“氏”的意義上,看不出文字產生的歷史時期。《說文解字》云:“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墮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據此,氏乃山崖絕壁處欲墜未墜之巨大石塊,氏崩落下來會激起巨大的傳之久遠的聲響,這種崖崩石落的聲響是任何時代都會發生的。
  考女媧氏以前的遠古人物,如構木為巢的有巢氏,鉆木取火的燧人氏,“相厥山川”、劃區分處的居方式,大率以其生平事跡而稱呼之。按照“氏”的原初意義,我推測以上遠古各氏并不是他們在世時自稱或被人稱呼的,而是后代人們因其生平事跡卓著,有功于人類且聲名遠播有如巨氏而稱呼他們的。從這些遠古人物流傳下來的事跡極為簡扼來看,顯為口碑流傳的人物,不象是當世文字記載的人物。這樣,對遠古傳說人物何時稱氏、稱氏時是否出現文字就無從可考了。另外,遠古的氏有男性人物,也有女性人物,氏的稱號開始只與生平事跡有關,并沒有同血緣關系聯系起來,并沒有作為區別血緣關系的標志,所謂“氏起于男系”,是父權制社會以后的事,這同樣使人們無法確定“氏”字也可以說明文字產生的確切的時期。
  (三)《說文解字》說氏是象形字。從字的形態看,氏并不象山崖邊即將墜落的石塊,倒很象是一個人手里持著一柄翻土的農具。在農耕時代,藝五谷、務農事是關系人類生存、傳之久遠永無盡止的大事業,故氏從務農者之形態。如此揣摩不太離譜的話,“氏”字當創造于農耕時代,即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或稍后的歷史時期,這與“姓”字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相互印證,并行不悖,同樣證明了我國古文字產生于母系氏族社會的結論。
   二、龍蛇文與八卦
  據載,比炎黃更早處于母系氏族繁榮階段的太昊伏羲氏,姓風。何謂風?《說文解字》曰:“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從蟲凡聲。”取蟲的意義為姓,以今人的眼光,其自侮蔑如此,似不近情理。但在遠古時代,很可能是取蟲的孳生繁殖能力很強的意義,反映了遠古人類希圖保持旺盛的繁殖能力、迅速地滋長繁衍人口以壯大本部族的強烈愿望。還有一個更充實的理由是,伏羲氏部落以蛇為圖騰,在古代,蛇歸為蟲一類,這樣,伏羲氏以風為姓、取蟲的意義就不值得奇怪了。
  傳伏羲氏“始面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以龍紀官”[①⑧]。八卦、書契都是用刀刻在竹、木片或龜甲、獸骨上,似乎八卦就是書契。但太昊氏姓風,風是會意字,意義從蟲;八卦中的風叫巽,寫成“”,從中卻看不出從蟲的意義。由此我們只能推測,書契與八卦并不是一回事。那么,什么是書契呢?我以為書契并不是正史上所說的按今天的六種構字方法構成的六書,而是伏羲氏部落“以龍紀官”所使用的龍蛇象形文字。
  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倉頡之初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從文字的發展史來看,表形文字是文字發展的最初階段,它的造字原則是描摹事物的形狀,象形文字都屬于表形文字系列,龍蛇文是象形文字,亦屬人類最初出現的古老文字之一。在我國南方地區,近代出土的古陶器上有不少幾何圖案,據專家分析與蛇圖騰有關,螺旋紋似蛇的盤曲狀,水波紋似蛇的爬行狀[①⑨]。必須指出的是,這些在南方出土的古陶器上被簡化了的蛇形紋飾,當遠古人類一眼能夠辨認出它們表示的意義并直接讀出他們的讀音時,他們就已不是單純的圖騰,而是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文字。盡管我們今天面對這些圖紋符號還不能破譯他們的確切意義,但我們不應否認它們已實實在在具有文字的意義了。古越族自稱是禹的后代[②⑩],大概他們在遠古時代來自中原,或受了北方南遷部族的影響,保存了對蛇的崇拜信仰和龍蛇形文字。這樣說來,南方出土的龍蛇文是源于遠古時中原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伏羲氏部落“以龍紀官”,存在龍蛇文的真實性。
  又我國西周時通行于中原地帶的篆籀文中,蟲寫成象一條盤身探頭的蛇的形狀,還有風、子、女、糾、虹等字的篆文形體,都顯明地具有蛇的形狀[②①],表明了這些字很可能是從更為久遠的蛇形文字演變發展而來,這從另一側面證實了伏羲氏時代曾經存在過龍蛇文。
  八卦是不是文字呢?參照我在上文提出的確定古文字的三條標準,八卦是由兩種長短不同、交叉變化的線段所組成、具有固定讀音和明確意義的符號,把它看做文字應是無誤的。從八卦符號本身不明顯示物象來看,顯然它比龍蛇文抽象得多,因而它是比龍蛇文更進步的文字,當出于龍蛇文之后,如果說伏羲或那個時代的人創造了八卦文字,則龍蛇文的出現還要在八卦之前若干年代。
  伏羲究竟有無其人,他究竟有沒有作八卦文字,都無從考證,但伏羲時代存在文字卻是可信的。因為:
  (一)語言和文字都是在生產實踐中產生的。半坡、河姆渡氏族都已從事農業生產,“太昊始作網罟,以佃以漁”、“帝……仰觀象于天,俯觀法于地,中觀萬物于人”,“作甲歷,定四時”、“定姓氏。”[②②]記載漁獵收獲、畜牧生產的種類及數量需要文字,為區別血緣關系,使姓成為形象具體明確的家族標志更需要藉助于文字。故伏羲時代的社會進化程度,已使文字成為迫切需要的東西。
  (二)伏羲時代已有產生文字的可能。傳說伏羲、女媧均人頭蛇身,人們能夠在身體上、器皿上或居住地到處刻劃著蛇形圖案;母系氏族繁榮時期的半坡氏族彩陶上圖案形象生動,筆劃簡練,表達的主觀意向顯明準確,這些都表明了當時人類已具備創造文字的能力了。傳伏羲時“天應以鳥獸文章,地應以河圖洛書,于是……始畫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有四……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②③]歷史上有記載而近代中國考古先后發現的龍蛇文、鳥文、蝌蚪文、龜文、魚蟲文、草葉文等文字表明了古人造字時,大多受了自然界事物的感觸,伏羲或其前后時代的人以蛇的盤曲、爬行之狀創造龍蛇文,或依水波流動之勢創造性地抽象出八卦文,是完全可能的。
  (三)正姓氏的傳說,反映了當時存在龍蛇形文字。傳伏羲氏對婚姻制度作了變革,并適應改革婚姻制度的要求正姓氏,將自己的部族定為風姓。這個歷史傳說,與人類社會發展史上血族群婚演變為族外婚的進程是吻合一致的,太昊氏部族以風為姓,與當時人類生產生活狀況和思想開化程度也是吻合的。正姓氏需藉助于具體明確的文字符號作為載體才能確定,于是蛇圖騰演變為風姓之時,也就是龍蛇形圖案演變為文字“風”之際,故伏羲氏正姓氏和姓風,透露出伏羲氏部落確實使用過龍蛇形文字。
  (四)歷史史料證實了伏羲時代八卦文字的客觀存在和實用性。范文瀾云:“太昊……畫八卦代替結繩。八卦……在中國西南部落后種族的苗瑤中,確普遍使用過。南宋周去非做廣西靈川縣官,有瑤人投木片告狀,木片上刻長短條痕,據翻譯說,是‘和仇人相攻,仇人用箭射他,請求縣官究辦’,依此作例,八卦原來是夷族木契,很有可能。”[②④]據此,歷史上八卦確曾作文字使用過,而且還一直使用到宋代甚至更遠的時期。傳為東方太昊氏(夷族)部落創造的文字,到南宋時卻為西南少數民族所使用,這是什么緣故呢?
  在遠古時代,“濟水流域是夷族的根據地,大概從東北沿渤海岸入山東境,南下到淮水流域。”“南部是蠻族,苗、黎、瑤總稱為南蠻。蠻族大概從安南遷來,發展到長江流域,又北進到淮河流域。”[②⑤]蠻族既北進到長江、淮河流域,必與東方太昊氏部落似鋸齒般楔合相鄰,文化上必然互相影響,蠻族人吸收了太昊氏部落的楔形八卦文字是很有可能的。由于黃炎部落聯合擊敗了蠻族,蠻族退居西南繼續使用八卦文字,一直沿襲到宋朝甚至更遠,而創造八卦文字的東方太昊氏部落,卻因融進了炎黃等部落更先進的文字,漸將八卦文字轉為卜筮的符號了。這樣說來,南宋時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八卦文字確實源于遠古時代的太昊氏夷族部落,從母系氏族時期的太昊氏八卦文字推及更早的龍蛇文字,我國的文字的確已有六七千年以上的歷史了。
   三、東西大交通與中國古文字
  歷史學家推算,約在公元前4000年,歷史上有一個東西大交通時期[②⑥]。在這個東西大交通的歷史時期,究竟有沒有中、西亞甚至歐洲的部落、民族東遷呢。
  范文瀾云:“中國中部黃河南北……有一種苗人叫黃貓頭蠻,發拳曲,作黃金色。這當是歐洲人種,先從西方遷來,后被漢族壓迫逃到南方,后岡(河南安陽)發掘,最下層是紅陶,中間是黑陶,上層是白陶……可以想見遠古種族間文化間的斗爭情況。”“后岡發掘最下層的陶器,以赤色為主體,……也許這就是羌族文化的遺址。赤色和彩色(主要也是赤色)是西部文化的特征。”[②⑦]從古代歷史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看,確實存在著西方部落民族東遷中國的情況。考炎、黃兩部落本來自西方。黃帝部落的文化即仰韶文化(或稱彩陶文化)與古巴比倫的素沙、中亞細亞及屈里波夷等地出土的彩陶文化同一系列。炎帝部落既有彩陶文化又有赤陶文化[②⑧]。時間上當早于黃帝部落而又與之參差銜接,地區上也曾與黃帝部落比鄰相近。傳黃帝部落約在前2700年前后進入中原,炎帝部落比黃帝部落早[②⑨]。后岡的發掘表明其在河南安陽一帶的生活時間甚至比夷族部落還要早,這就使人很容易聯想到,炎帝部落或他們的祖先也許就是在6000年前的東西大交通時期來到中原的。
  無論是黃貓頭蠻還是炎帝部落,這些部落在東遷漸進的漫長歷程中,必定要受到中、西亞文化甚至與之相近的北非埃及文化的影響,他們在文化上必定要帶有中、西亞甚或歐洲文化的痕跡。而西亞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在前5000年左右開始農牧業生產,前3000年左右就已建立奴隸制國家[③⑩],其文字的產生至少也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了。古埃及約在前4000年就出現許多州國,文字的出現也應早于這一時期[③①]。這么說來,西亞蘇美爾人和北非埃及人大約在六七千年前就已有了文字,與蘇美爾人生活在同一地區又與埃及人毗鄰的東遷部落同樣具有文字并隨著部落的東遷將西方文化東傳是完全可能的。
  事實上東西文化的相互影響有案可稽。如在古代歐洲、西亞、中國都有過洪水漫天的傳說。關于人類的產生,又都有類似的泥土造人[③②]的傳說。傳說中,中國和古埃及的造人者女媧、哈奴姆、哈托都是女性;女媧是人頭蛇身,哈奴姆是羊頭人身,都是人與其他動物的結合體,表明了造人的傳說都源于母系氏族圖騰時代;女媧和上帝都是用吹氣法使泥人變活,哈托把生命注進泥人身體,是否用吹氣法不得而知,但造人都經過了捏泥人、注生命兩道工序。在亞、非地區廣大范圍內歷史傳說如此驚人的相似,只能是遠古歷史上文化大交流大傳播的結果。
  再就文字本身來看,中國盛行于商代的書契文字,似與西亞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中國伏羲氏及其先后時代的八卦等文字都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楔形文字用蘆管、小木棒刻寫在未干的軟泥版上,中國的書契用刀刻寫在竹、木條或龜甲、獸骨上。中國的書契文字在
  (附圖 h17g01.JPG
  V、Y、M、S、T、F、G,[③⑦]金文A、B、D、E、H[③⑧]等與現代西方拼音文字在結體、形態、筆法上有的完全一樣,有的大致相似。在我國古文字符號中同時呈現亞、歐、非文字的特點,甚至有不少文字與歐、非文字雷同,絕不能看成是偶然的巧合,由此我們只能推出一個結論: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東西大交通中,在中國土地上發生了東西方民族文化的大匯聚、大交流、大融合。炎帝、黃帝等東遷部族使用的楔形文字、象形文字與東亞太昊氏等部族使用的龍蛇文、鳥文、八卦文字等同時使用,相互影響,漸趨統一。我國歷史傳說蒼頡造字,正是對這些在中土同時流行的各類文字,進行了采摭考訂和簡化統一的工作,在此基礎上,終于形成了一種新的較為整齊統一便于刻寫的文字。我國古代二里頭陶缽符號、甲骨文、金文等都明顯地帶有古代亞、歐、非文字進化合流的痕跡,應該看成是6000年前古代大交通東西各族文化文字大交流打下的鮮明烙印。
  東西方文字的交流發生于6000年以前,中國的古文字龍蛇文、八卦文字和其他類型的象形文字出現的歷史時期當還要早得多,故推斷中國的文字至遲產生于六七千年以前的氏族公社時期,可以說是準確無誤的。
  注:
  ①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一版,第8頁,第16頁。
  ② ③ ⑩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二版,第23頁、26頁、37頁。
  ④劉興策等編著:《語文知識千問》,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一版,第54頁。
  ⑤ ③①周一良,吳于廑主編:《世界通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一版,第27頁、第37頁。
  ⑥ ①② ①⑦ ①⑧ ②② ②③李贄:《史綱評要》,中華書局,1974年第11版,第3頁、第5頁、第6頁。
  ⑦《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二版,第1293頁,第1054頁。
  ⑧ ③④ ③⑥ ③⑧ 8)初中《中國歷史》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0版,第14頁、第35頁、第31頁、第36頁。
  ⑨ ②①許慎:《說文解字》第十二、十三等,中國書店,1989年第一版。
  ①① ①⑥ ②⑩ ②④ ②⑤ ②⑥ ②⑦ ②⑧ ②⑨范文瀾編著:《中國通史簡編》,中華書局,1950年第6版,第5頁、第9頁、第11頁、第10頁、第8頁、第4頁、第6頁。
  ①③ ①⑤ ①⑨施宣圓等主編:《中國文化之迷》第一輯,學林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22頁、第23頁、第7頁。
  ①④[清]吳乘權等輯:《綱鑒易知錄》,中華書局,1960年第一版,第6頁、第8頁、第9頁、第14頁。
  ③⑩高中《世界歷史》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第二版,第13頁、第11頁。
  ③②初中《思想政治》,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二版,第2頁、第3頁。
  ③③初中《語文》第一冊,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174頁。
  ③⑤初中《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二版,第279頁。
   (作者單位:江蘇鹽城工學院)
   責任編輯 袁廷科*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子加臣
  
  
  
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都勻16-22H1語言文字學倉林忠19971997 作者:黔南民族師專學報:哲社版都勻16-22H1語言文字學倉林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6:34

[新一篇] 中國古典詩歌音韻的象征功能及其成因初探

[舊一篇] 中國古文字學研究五十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