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經濟的走勢,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后,曾出現過三年左右的放慢,至2000年出現了重大的轉機,當前的經濟走勢,是去年出現重大轉機的繼續。
今年1-9月全國經濟的走勢繼續向好,GDP的增長是在7.6-8之間,出口情況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增長的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繼續提高,比去年的情況更好,價格在98年后出現了通貨緊縮(價格水平負增長)的情況,現在保持在零上的態勢,沒有出現通貨緊縮,在一些比較大的國家中,美國、日本這些龍頭國家經濟陷入了衰退,中國經濟卻是一枝獨秀。
今后的走勢
首先要研究中國經濟在2000年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因素是什么?這些因素還會不會繼續起作用?將來還會不會有新的變數?從而確定相應的政策。
2000年經濟開始向好的推動因素如下:
一、政府所采取的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及一個增加貨幣供應量的貨幣政策起了作用。也就是需求方面的政策起了作用,即政府直接地用財政、貨幣政策手段和其它消費政策手段,來直接地創造需求,擴大內需,政府從1998年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經濟學上稱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以及適度擴張的貨幣政策、消費政策。
二、第二手政策——供給方面的政策,即發揮供給方面活力的政策。供給方主要是指企業,要提高企業的效益,發揮企業的活力,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所制定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如英國撒切爾夫人執政時期推行的自由化政策,目的也在提高企業效益,發揮企業潛力,另外適度地降低社會保障,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的干預。
1987年,里根執政后,也采取了供給方面的政策,內容有三點:①減稅;②解除對一些行業的管制,強化競爭;③大力扶植小企業的發展。
供給方的活力增加,投資意愿提高,就會影響到需求的增加,撒切爾夫人和里根在恢復英、美經濟方面的努力見成效后,人們把這方面的政策稱為供給政策,它與傳統凱恩斯主義的由政府直接創造需求的政策是不同的。
國有企業
中國20多年改革的進程,到1997、1998年,落腳點正好落在了解放企業活力上,并采取了相應的政策和舉措,1997年7月亞洲發生金融危機,10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五次代表大會,作出了重要決定:社會主義初期階段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共同發展,對發揮各類企業的活力,奠定了一個政治上的意識形態的基礎,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國有經濟的改組、布局的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快;
(二)非國有(私有)企業迅速發展;
國有企業方面,黨的第八次代表大會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中心就是國有企業的改革,從1956年(第八次代表大會)至1993年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沒有找準,過去認為國企沒有活力是因為決策權過于集中,利益過于集中,統的過死,由這種判斷得出的結論就是用各種方法松綁放權,放權讓利,如利潤分成、承包等,但卻沒有取得好效果,直到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做出論斷: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不是放權讓利,而是制度創新。1997年十五次代表大會和1999年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后,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進一步明確,國企改革有了兩個組成部分:①國有經濟布局的戰略性調整,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戰略布局調整;②建立真正的現代企業制度。
得出的結論是:①全國30萬個企業不一定都要變成現代公司制,其中29萬個企業是中小型企業,而這些企業可能改變其產權制度更為重要,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了國有經濟戰略性重組的新問題,重組有兩層含義:a、企業的強強聯合;b、產權制度的改變,由此提出了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的新問題,其中有一個方面的具體措施就是“放小”。
1999年十五屆四中全會上,中央重申“放小”,要求中型企業也要放開搞活,從全國總的情況看,絕大部分國有中小企業,中小型的鄉鎮企業已經放開。如浙江的企業改制方面放的比較開,所以浙江的企業就顯示出蒸蒸日上的活力。
大的國企公司改制在1997年以后,也有了新的進展,十五次代表大會確定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這樣的一個基本經濟制度,并且根據這一經濟制度要求提出了一個任務,那就是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有三個主要內容是:
①要有進有退地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要降低整個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
②要尋找公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
③提高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確認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所有制結構的調整有一個基本原則:即三個有利于,只要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有利綜合國力的增強,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切的各種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當得到發展,這為多種所有制企業的權力的發揮奠定了一個政治基礎。
1997年以來特別是1999年國有經濟的改革做了哪些工作?
從北京的情況看,中央政府是對一些國有企業比較集中的重要行業采取了行業改組和企業改革結合進行的方法,來進行改組和改革,這些行業企業包括:石油、電訊、鐵路、電力、軍工等等,采用的方法是把行業的改組和企業的改革結合起來進行,主要做三件事:①政企分離;②打破行業壟斷,主要采取的方式是:a、拆分公司;b公司多元持股;c經過改組以后成立的公司在海內外證券市場上市。1999年后,不少的國有企業已經搭起了現代企業的架子,但它的運轉還存在一些問題,需繼續努力。
非國有企業
非國有部門方面,企業制度的完善和經營環境的改善效果表現的則更快,和國有企業相對應,有兩個原因:
①一般是中小企業;
②沒有歷史的包袱,就象一張白紙上可以畫出新的圖畫。
中國的鄉鎮企業有三個模式:溫州模式(特點:鄉鎮企業以私管為主);廣東模式(鄉鎮企業以外向型為主);蘇南模式(鄉鎮政府直接擁有,直接管理)。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在中國過去經濟的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過去歷次出現了經濟的停滯和衰退,帶頭啟動經濟的往往是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1998年國有投資上升了18%。而全國的投資卻增長不快。蘇南模式的鄉鎮企業實現轉制,制度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至2000年,制度的優勢發揮了出來,在轉制過程中確實還有很多毛病,2000年,江蘇省的GDP比上年增長10.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2%,出口增長很快達40.7%,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長10.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2%,出口總額增長12.7%,外國直接投資現在非常紅火,除了歷史的原因之外,主要有兩個優勢:①專業人才集聚;②制度環境除了其它因素,一般的規章制度比別的地方要完備一些,另外還有一點是中國政府與新加坡政府在蘇州建立了一個工業園區,蘇州工業園區不僅引進資本、人才與市場,還成套地引進新加坡的管理軟件,其法制環境在全國數一數二,外國投資者喜歡這樣的制度環境。所以,大量的外資進入蘇南地區,而整個長江三角洲地區,現在外資投資的形勢也都非常好。
如果說經濟走好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政府的財政政策;另外一個是企業活力的發揮,可以斷定,今后經濟完全可以穩定、持續、高速地發展,因為財政政策不可能長期的持續,第二個方面的空間還很大,今后經濟如果按照7-8%的增長率繼續保持一、二個5年計劃,十年、二十年后,整個中國經濟的面貌和地位,和現在就完全不同了。
要做到這一點,還面臨著很多挑戰。
一是國有經濟布局調整和國有改革沒有完全到位,大量的下崗職工還需要分流,這是要牽涉到社會穩定的問題;
二是三農問題(農村、農民、農業),全國大多數地區這三種問題是非常嚴峻的;
三是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發展不足,多種所有制并存的格局沒有形成,特別是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同時提出了一個問題,凡是對外開放的,首先要對國內開放,要對民營企業開放,也就是說首先要實行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國民待遇,然后才談得上對外國企業外國公民實行國民待遇;
四是西部廣大地區有待開發;
五是行政機關對企業微觀干預仍然廣泛;
六是1997年十五次代表大會提出一個口號,要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
對策
中國加入WTO就等于我們的國家承諾了按照國際的游戲規則來進行我們的經濟活動,這就會產生很大的沖突。
現在我們怎么才能夠適應WTO的需要?另一個是如何才能夠面對全球化和網絡經濟的沖擊呢?
可以考慮以下幾點措施:
1、宏觀經濟政策應該繼續執行兩手政策,著重在第二手,即發揮企業活力方面的有關政策(供給政策),在強化第二手政策的前提下,減弱第一手政策(即政府投資),以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繁榮。
2、最中心的一條是要繼續貫徹十五次代表大會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大力地去發展民營中小企業;
3、繼續推進大型國有公司化的改制;
4、加快金融體系改革的進程;
5、要實現法制,這是牽涉到中國經濟能否長治久安,能否有效應對加入WTO挑戰的問題。
(本報記者記錄整理)
《亞太經濟時報》廣州A②F10國民經濟管理吳敬璉20012001 作者:《亞太經濟時報》廣州A②F10國民經濟管理吳敬璉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