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來,出版產業經濟發展伴隨著國家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而成長和壯大起來。這一方面反映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出版業加快發展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和文化生活需求也對出版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九五”以來出版業的發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概括的了解。
一
“九五”以來,出版業的產業地位穩步提升,階段性轉移已取得成效,隨著產業內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和深入,出版業整體經營思想和方式都在向生產經營型和管理效益型轉變。過去多年未解決的“出書難、賣書難、買書難”得以有效的緩解。
出版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出版業經過“八五”期間的調整,“九五”期間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出版業已成為國家具有獨立產業地位的部門經濟。據國家統計局和出版統計資料顯示,出版業的年銷售收入已超過了煙草工業、醫藥制造業、飲料制造業、塑料制品制造業、食品制造業和有色金屬制造業。出版業利潤在全國產業部門中更是名列前茅。1998年,全國出版系統有16個省區和署直屬單位利潤上億元,其中利潤上4億元的省有2個,上3億元的省有2個,上2億元的省有6個。
出版產業經濟總量不斷壯大,經濟效益不斷增長
1994年,新聞出版署做出出版業的發展從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的工作部署。5年來,在出版總體規模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出版業整體經濟實力得到較快的增長,經濟效益得到較大的提高。出版統計資料顯示,1998年全國圖書發行純銷售為347.61億元,比1994年的134.55億元增長158.35%,年均增長26.8%。再看出版利潤,1998年全國出版系統實現利潤46.49億元,比1994年的12.55億元增長270.44%,年均增長38.7%。
產業整合初見端倪,市場建設不斷拓展
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與重新組合,提高集約化水平與市場競爭能力,是出版業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性措施。目前,山東、遼寧、江西、上海、廣東、江蘇、四川、黑龍江、陜西、湖北等省區(直轄市)和新聞出版署的直屬單位相繼成立了出版、發行、印刷集團。另外,包括中國出版集團等多家中央和地方的集團建設也正在籌劃運作之中。
在出版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產權組合模式得以孕育而生。以股份合作形式進行的發行企業兼并聯合,或是以吸引社會國有資金參股的合作形式也在積極地探索和實踐中。出版業的市場建設正在穩步發展,市場環境逐步改善。中央出版單位自辦發行機構的聯合運作,揭開了中央出版單位聯合重組的序幕。中央與地方出版或發行單位聯合建立區域性的批銷中心、跨省區的地方出版單位聯合建立直銷網點等舉措,正在打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按行政區劃分割市場的貿易壁壘狀況。
經營思想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和管理效益型轉變
出版業改革取得積極成果也表現在人們經營思想和經營觀念的變化。從根據政府的指令性和指導性計劃安排生產計劃,現在已完全過渡到根據市場和讀者的需求指導生產經營活動,在出版物市場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和“以書養書,以書養人,以書求發展”的雙重壓力下,出版單位內部管理體制在勞動、人事、分配制度上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鐵飯碗、鐵交椅、死工資”已被充分調動和激發人的積極性的新型用工和分配制度所取代。在經營上打破大鍋飯、劃小經營單位、突出出版選題策劃和管理的個性化和多樣性、重視和提高經營管理的質量及提高經濟效益已為人們普遍接受。出版單位作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的自主地位被業內外人士所認識,并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得以確立。
國家經濟政策的扶持對出版業的發展已產生積極、全面的效應
出版經濟政策調整始于“七五”期末,全面調整是在1991和1992兩年。調整范圍包括涉及出版、印刷和發行等出版環節,調整內容包括財政、稅收、金融、計劃和物價等方面,經過“八五”后期國家理順減稅讓利政策,除已放開的一般圖書定價管理政策外,實際保留的還有增值稅的先征后退和所得稅的返還政策及優惠的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政策等項內容。國家對新聞出版經濟政策的扶持,有效地緩解了“七五”期間出現的“出書難、賣書難、買書難”的矛盾,有效地緩解了出版經濟由計劃經濟為主導向商品經濟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時期面臨的困難,改善了經營環境,為出版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國家經濟政策的扶持對出版業的發展已產生了積極、全面的效應,“九五”出版經濟的發展速度是改革開放以來最快的一個時期。在國家經濟政策的支持下,一大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重點圖書得以出版,新華書店網點建設和書刊印刷企業技術改造有了可靠資金來源的保證。
違法出版活動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九五”以來,盜版、盜印和非法出版愈演愈烈,這些違法出版活動不僅涉及一般圖書,甚至發展到在課本上做文章,很多非法出版物充斥市場,出版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更為嚴重的是這些違法出版活動擾亂了出版物市場建設的有序發展,干擾了出版經濟活動的正常開展。如不有效地給予遏制,出版經濟發展以往形成的良好局面將會喪失。
二
現狀和問題:顯然,目前我國的出版業的規模和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諸如過度依賴學生課本的出版和發行,出版單位小及這個行業利潤結構不合理,懂經營和出版的人才缺乏等,都是應當引起重視的。
在充分肯定出版經濟快速發展,總體實力不斷增長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版業的總體規模,在國家經濟中的產業地位、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對人們文化生活的滿足率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出版經濟發展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出版單位規模小,集約化水平低
從1998年全國560家出版社出版碼洋統計看,出版碼洋上6億元的出版社有3家,占出版社總數的0.5%;上5億元的1家;上4億元的1家;上3億元的10家;上2億元的16家;上1億元的56家,占出版社總數的10%。出版碼洋上億元的出版社共85家,占出版社總數的12.6%。上億元出版社出版總碼洋180.44億,占1998年全國出版社出版總碼洋的45.3%。從已參與過的全國流通企業按銷售收入排序情況看,省級新華書店(地、縣店財權統一管理的省區店)能進入全國100強的并不多;在全國工業企業按照企業生產用固定資產原值劃分特大、大一、大二、中型、小型企業的工作中,書刊印刷企業沒有一家進入大一型企業(生產用固定資產原值達到1億元)標準。出版單位經營規模小,積累水平低,影響了出版產業的發展速度。
出版業依賴課本和教輔的現象非常嚴重
從1998年統計數據看,課本總印數占全國圖書出版的51%,總印張占49%,總定價占41%。如果加上教輔、教參等類圖書約占全國圖書出版的70%~80%。從發行方面看,多數省級新華書店90%是發行課本,地、縣新華書店的60%-80%是發行課本。各省出版局直屬的印刷廠70%以上是印刷課本。從1998年統計數據看,出版碼洋排名前15名中,全部為有課本出版任務、且占有較大出版比重的出版社;前30名中,有課本出版任務、且占有較大比重的出版社有21家。
可以說,近20年來課本出版總印數和總印張占全國圖書出版的總印數和總印張的比重并沒有發生明顯的改變。
附圖
出版業產業結構和投入產出的嚴重失衡
1979年至1998年20年間出版社、書刊印刷企業、圖書發行企業和印刷物資供銷企業的利潤構成比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下面以全國出版系統編、印、發、供20年間的利潤結構變化的具體數據為例,說明這種變化的具體趨勢。
附圖
出版社: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年均利潤增長18.9%,1989年到1999年9年間年均利潤增長24.4%。印刷廠: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年均利潤增長7.9%,1989年到1999年9年間年均利潤為負增長-14.4%。新華書店: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平均利潤增長10.4%,1989年到1999年9年間年均利潤增長14.6%。物資供銷公司: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年均利潤增長10%,1989年到1999年9年年均利潤增長1.1%。
以上數據表明,(1)市場開放,生產直接面對消費、單渠道變為多渠道,商品流通中間環節的減少使流通企業專營權獲取的市場占有率降低;(2)書刊印刷企業低水平印裝能力過剩、高水平印裝能力不足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配置不合理的問題,導致書刊印刷企業虧損企業增加,經濟效益普遍下降;(3)經濟效益的增長使分配體制上腦體倒掛的現象得到改善。出版社是知識密集型企業,吸收大量的具有專業知識的人才是出版業持續發展的保證;(4)投入與產出的失衡,使近年來對書刊印裝設備上投入的資金大量沉淀,難以產生投入與產出的良性互動,對進一步提高書刊印刷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促進印刷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將產生不利的影響;(5)解決編、印、發、供利潤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必須通過出版產業結構的整合加以解決。
提高出版物的社會滿足率是出版業發展應解決好的重要課題
出版物的實物量指標反映了出版物的社會滿足率。從出版業“八五”、“九五”發展規劃的實際執行情況看,出版物實物量的增長的相關指標基本上沒有達到規劃的要求。如:“八五”發展規劃提出圖書出版總印數年均增長指標為5%,到1995年全國人均圖書6.0冊,實際執行情況為年均增長2.3%,1995年人均圖書僅達到5.2冊。“九五”發展規劃提出圖書總印數年均增長為5%,從目前實際執行情況看年均增長為4.6%。“九五”期間,圖書出版實物量年均增長速度,相比圖書銷售年均增長23.1%,圖書銷售利潤年均增長33%要低得多。
附圖
價格政策等市場原則應正確地運用于經營活動和市場運作
近幾年,出版業銷售收入增長及利潤的大幅度攀升與定價政策的調整有著直接的關系。一般圖書定價放開,為長期困擾出版業發展的價格政策松了綁,出版社可以按照出版成本自主定價。價格隨市場供求而自由浮動,是保證企業公平競爭的前提。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出版社定價偏離出版成本,高定價、低折扣,在圖書批銷市場上有的圖書竟以20折、30折的折扣批發,當然這當中不排除盜版書的存在,或屬于書商操作靠買賣書號出版的書,但也有部分出版社為搶占市場份額,采用不正當競爭手段,高價低折,此種做法擾亂了出版經營的正常秩序,影響了圖書市場建設的健康發展。出版界應警惕90年代初掛歷定價大戰在圖書定價中重演。
管理水平低、粗放經營,缺乏經營管理人才
企業間的競爭就是保證和提高自己企業產品的市場占有量。企業間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的競爭,是不同企業之間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間的較量。基于出版業自身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出版單位經營管理方法和經營機制與其他產業相比有著較大的差距。出版政策性、保護性經營獲取的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掩蓋了企業內部粗放管理、粗放經營的矛盾。人才資源的積累與開發是出版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出版管理、業務綜合型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出版資源多層次的開發和利用,制約了出版企業內部經營機制轉換和跨行業的多元化發展。
三
挑戰和機遇并存:中國的出版業面臨21世紀的挑戰,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提高出版社集約化水平,提高規模經營的能力,才能加速發展,迎接新時期的挑戰。
面臨21世紀的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存,在新的世紀,出版業相對封閉的市場將面臨國內外方方面面的挑戰。出版物是知識的載體,國家發展工業經濟的同時,大力提倡發展以知識為重要資源的知識經濟,為出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在我國加入WTO后,開放的市場也將會對出版和發行的現有的格局產生重大的影響。
為此我國的出版業必須加快產業化步伐,積極推動出版業由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的轉變。改變目前地區和部門間出版結構趨同、單一的投資人體制、投融資機制不健全、投入產出率低、服務的社會性差的問題。要積極地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要借鑒其他產業的管理經驗和方法,提高出版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內部經營機制的轉換,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提高集約化水平,提高規模經營的能力,加速發展,迎接挑戰。我國出版單位大的不強,小的不活,抗沖擊能力差。應通過兼并、聯合等形式對出版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重新組合。要通過組建專業集團或綜合性出版集團的形式實現強強聯合,聯合要打破區域、專業界限,在堅持以我為主的原則下,在非特定領域還應打破所有制和行業界限,積極吸納社會資金,提高資本的運營能力。
要重視和重點培育市場建設。加快市場建設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出版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參與者,必須成為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的主體。要逐步改變出版單位依附于行政管理部門的狀況,出版單位根據市場和讀者需求,逐步形成各自的風格和專業特色。出版企業要依法注冊,對其所擁有的財產有獨立的支配權,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企業要獨立地享有民事權利、承担民事義務。
市場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全國性的、統一的、開放的、公平競爭的大市場。這就必然要打破當前區域分割、壟斷經營的局面。對國家指令性管理和專營的課本應有別于市場機制下運營的一般圖書,建立獨立運營的渠道和體系。
市場建設的發育和完善程度是受國家經濟客觀要求和出版業自身發展的規律所制約。我國幅員遼闊,出版資源的分配和人、財、物的流動必然受到地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和支配。市場建設與發展要充分體現不均衡發展的要求,建立滲透力較強區域中心市場。
中國圖書商報京(34)Z1出版工作孟東20002000 作者:中國圖書商報京(34)Z1出版工作孟東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2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