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市場化改革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994年以來,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在許多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功。但是,這輪金融改革到目前為止還未觸動舊的計劃利率體系。現存的利率體制已成為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瓶頸”,利率市場化已成為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關鍵。
      一、我國利率體系的現狀及弊端
    1.偏低的利率水平
  利率水平偏低是目前我國利率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一結論得自于兩個基本事實:一是居民儲蓄存款與銀行貸款實際利率為負數;二是市場資金供求緊張及非銀行存貸款利率不斷上揚,遠高于銀行存貸款利率。就居民儲蓄存款利率來說,1979年以來,我國對儲蓄存款利率進行了11次調整,利率水平從1979年的3.24%提高到目前的10.98%。 單就利率水平提高幅度來說,已不算低了,但與通貨膨脹率比較,我國的利率總水平仍然是偏低的。在1985年以來的10年中,有6 年的實際利率為負值。其中最大值達到-9.86%。同期的銀行貸款利率也是如此。 比如從1993年7月開始銀行貸款利率為10.98%,而同期全國零售物價指數高達13.00%,扣除物價上漲因素后, 借款者不僅沒有支付任何利息反而“賺回”了2.02%。
  市場資金供求緊張和非銀行存貸款利率長期高于銀行存貸款利率,從另一方面說明了利率水平偏低的狀況。我國資金長期緊張,這是有目共睹的。導致資金緊張狀況的原因有很多,存貸款利率水平偏低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同時,與非銀行存貸款利率相比較,我國銀行存貸款利率偏低也是很明顯的。近些年來相當一部分非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大幅提高,長期居高不下。如目前銀行一年期的存貸款利率相同均為年息10.98%,而同期資金市場的存貸款利率為年息15~18%,同期民間借貸利率則高達30~40%。
  銀行利率長期偏低已產生了諸多弊端。
  第一,大量低利率(甚至是負利率)貸款無助于國有企業改革,反而加大了國有企業對低利率貸款的依賴程度,形成了所謂的“國有企業資金陷阱”。近年來我國信貸規模屢屢突破計劃,宏觀金融調控難以奏效,與這一“資金陷阱”有很大關系。
  第二,由于銀行利率長期低于非銀行利率誘使銀行繞開信貸規模控制,亂拆借、亂貸款導致金融秩序混亂。如部分金融機構利用資金拆借轉手倒賣,把資金低價拆進,高價拆出,從中漁利等,同時金融業的“尋租”行為與腐敗也多來自銀行貸款的低利率。
  第三,低利率使利率優勝劣汰功能鈍化。由于利率偏低,引發了對資金的盲目需求,效益好的企業難以獲得足夠的資金,影響其發展;而效益差的企業卻可長期吃銀行資金“大鍋飯”,長期占用大量信貸資金甚至形成“雙呆”,致使信貸資金使用效益不斷下降,阻礙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
    2.利率結構不盡完善
  利率結構包括存款利率結構、貸款利率結構、存貸款利率結構及再貸款利率結構等。
  在存款利率結構中,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活期存款利率偏低。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已由1980年的5.4%提高到目前的10.98%,翻了一番多,而活期存款利率僅由2.88%上升到目前的3.15%,其相對升幅及絕對水平都明顯偏低。這種不協調的狀況,已影響了我國正常的存款結構。城市和農村的定期存款比重已分別由八十年代的80%和68%左右上升到九十年代的85%和80%左右,加重了銀行的利息支出負担。
  在貸款利率結構中,優惠利率所占比重過大。目前,我國為支持某些行業發展而開立了多達47種優惠利率,占銀行全部貸款利率種類的90%以上,優惠利率貸款規模占總貸款規模的三分之一。而且,在優惠貸款利率結構內部,流通部門所占的比重過大。這種貸款利率結構不僅降低了貸款利率的總體水平,弱化了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增加了專業銀行負担,而且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
  在存貸款利率結構中,存貸款利率差額偏小是主要的問題。在五、六十年代一年期存貸的利差一般保持在2%左右; 八十年代一般保持在1%多一點;而1993年存貸利差則為零(均為10.98%)。如果就各種期限的存貸款利差的平均數來看,目前也不到1%。 這種過小的存貸利差已使許多專業銀行在存貸款經營活動中,很少獲利甚至虧損累累,影響了專業化銀行的商業化進程。
    3.利率缺乏彈性
  利率是調節經濟的重要杠桿,向來被政府及金融當局所關注,各國政府及金融當局都不同程度地對利率實施一定的管理,但象我國那樣嚴格地管制各種利率并不多見。長期以來,我國利率水平和利率結構,甚至每一檔次的利率一直都由中央銀行實行高度集中的統一管理。從名義上看,各專業銀行可以在中央銀行規定的幅度和范圍內,根據不同的貸款對象靈活變動利率。但由于貸款對象實質上已被明確規定,所以專業銀行只有按規定執行利率而無法靈活運用利率。由于中央銀行對利率管得過多、過嚴、過死,致使各專業銀行和其它金融機構不能很好地根據不斷變化的情況而及時、靈活地調整利率水平與結構,無法自覺調整資金的投向與投量。
  上述問題的出現都與利率的管理體制有關,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是面向市場經濟,走利率市場化道路。
      二、利率的市場化改革
  所謂利率市場化,就是指將目前由計劃決定利率的體制,轉變為由中央銀行確定基準利率,其它金融機構在規定幅度內圍繞基準利率自由浮動各自存貸款利率的利率體制。要實現這一目標,只能采取分階段、循序漸進的方式,而不能“一步到位”。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及利率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其一,目前我國中央銀行還不具備通過確定基準利率來影響市場利率的能力。中央銀行到目前為止,每年的再貼現數額也不過200億元左右。 如此小的規模使得中央銀行通過再貼現率手段來影響資金市場供求狀況的能力十分微弱,再貼現率也無法成為基準利率而起作用。被認為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主要、最靈活的公開市場業務,在我國目前仍處于萌芽狀態。由于我國國債結構單一,數量有限,使得中央銀行很難通過債券的吞吐來靈活自如地影響市場利率的變化方向。其二,在企業普遍存在軟預算約束,借錢不計成本的情況下,利率驟然市場化,無助于企業加強經營管理,反而會進一步加重企業的利息負担,導致新的貨幣信用危機。其三,利率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經濟變量,與家庭、企業、政府、銀行等方方面面都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經濟變量。如果讓利率即刻市場化,必然會急劇改變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引起各種經濟主體間利益關系的大幅變動,給社會生活帶來巨大沖擊。而且,根據智利、巴西、阿根廷等國家經驗教訓,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極易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結合我國實際及利率現狀,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具體思路應該是:調整、培育、放開。
  調整。利率調整作為近期目標,主要包括利率水平調整和利率結構調整兩方面。首先,要逐步提高利率水平,改變利率水平偏低狀況,使利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價指數變動情況及資金市場的供求關系。鑒于利率的高度敏感性特點,在提高利率時應堅持“小幅調整,逐步到位”的原則,使計劃利率漸次接近市場利率。其次調整不合理的利率結構,合理體現不同存款、不同貸款、貸款與存款以及貸款與再貸款之間的利率差別,規范各金融機構及企業的行為。完成以上調整,就為計劃利率與市場利率順利接軌創造了必要條件。
  培育。為了不使利率市場化后失控必須在放開利率管制之前培育出完善的市場利率機制。
  首先,確定符合國情的基準利率。基準利率就是指中央銀行的再貸款利率與再貼現率。它是未來市場利率上下波動的軸心。能否形成一個合理的基準利率,是利率市場化成功與否的關鍵。為此,可考慮在拆借市場規范基礎上,先放開同業拆借利率。同業拆借利率是金融機構之間拆借資金的利率,主要是影響金融機構之間的借貸行為,不會直接影響銀行與企業之間關系,放開后引起的震動較小。同業拆借利率放開后,很快就會形成一個反映市場資金供求狀況的短期市場利率。中央銀行可依據該市場利率,結合物價、貨幣政策目標等因素及時主動調整再貼現率與再貸款利率,以指導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其次,積極開展中央銀行的再貼現業務,擴大再貼現規模,使再貼現率真正發揮基準利率作用。基準利率一般都是由再貼現率充任的,但這需要具備一個前提,即中央銀行的再貼現規模必須很大。只有當再貼現規模大到一定程度后,再貼現率才會通過對商業銀行借款成本的影響,而波及其它市場利率。為此,應積極貫徹1995年頒布的《票據法》,逐步改善銀行結算制度,擴大中央銀行再貼現規模。再次,加快開辦中央銀行公開市場業務的步伐。通過公開市場業務,大量買賣政府債券,以此影響資金的供求狀況及人們對未來債券收益的動態預期,從而影響市場利率的浮動方向。最后,建立浮動利率體系。在各金融機構自我約束機制強化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對利率的管制,給金融機構較大的利率浮動權。中央銀行只確定存貸款利率浮動的上下限,各金融機構可在允許的范圍內,自主決定利率水平,使之接近市場均衡利率。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擴大利率的浮動幅度,強化利率浮動機制。
  放開。利率市場化改革走到這一步可說已基本完成。此時,全面放開存、貸款利率已是水到渠成。一個以中央銀行再貼現率為基準利率,各金融機構靈活確定存貸款利率的市場化利率體系即告完成。*
  
  
  
發展論壇濟南29-30F62金融與保險翟留栓/郭延文19961996 作者:發展論壇濟南29-30F62金融與保險翟留栓/郭延文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29:14

[新一篇] 創新的調整與調整的創新——關于我國經濟調整的基本分析

[舊一篇] 制定有利于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優惠政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