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摘要] 通過回顧90年來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狀況,分析現在國內使用較多的三部分類法和國際上分類法的發展動態,作者認為:在網絡環境中再次走向統一、規范是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在國際上實現統一分類法目前尚有困難的情況下,應首先編制國內統一的分類法,作為過渡措施,各館使用的分類法應逐步向《中國法》靠拢。
  [關鍵詞] 文獻分類法 檢索語言
  *            *            *
  文獻分類法是歷史最為悠久、最常用的文獻檢索語言,但直到近代,它才采用符號構成分類號,用以代表具體文獻內容的主題概念。今天,分類檢索語言與語詞型檢索語言(標題法、元詞法、敘詞法、鍵詞法等)、代碼型檢索語言相輔相成,廣泛應用于文獻情報的組織、存貯、檢索等方面。[1]我們以為,研究我國文獻分類法的進展狀況, 探討其發展規律與趨勢,對提高文獻情報工作的服務水平將有所裨益。
      1 近百年來我國文獻分類法發展概況
  我國近代圖書分類法之開端,若按放棄傳統的四部分類法而采用自編分類體系而論,當以清末康有為《日本書目志》和梁啟超《西學書目表》(1896年)為標志, 至今約百年歷史。 據不完全統計, 1900 —1989年間我國編制了72部較有影響的分類法(不含再版)。若以10年為周期看這些分類法的問世與分布情況,則為:1部(1900—1909年),4部(1910—1919年),13部(1920—1929年),17部(1930—1939 年),3部(1940—1949年),18部(1950—1959年),7部(1960—1969年),3部(1970—1979年),6部(1980—1989年)。
  可以看出我國文獻分類法百年間出現過兩次編制高潮,即從20年代延續到30年代的第一次分類法編制高潮,編出30部分類法;從50年代延續到60年代的第2次分類法編制高潮,有25部分類法問世。
  若以1948年為界,可以看出我國文獻分類法編制工作前后期有5 點顯著不同。
  1.前期,因分類法多由個人編制,一版定終身,故曇花一現;后期,分類法多集團體之功編制, 使用時間較長(例如《人大法》已經過4次修訂,沿用40余年)。
  2.前期,分類法所設類目概括性較強(如《西學書目表》僅設3 大類28小類);后期,分類法設置的類目日益詳細(如《資料法》類目已超過5萬個),專指度更高。
  3.前期,分類法多限用于圖書歸類;后期,逐漸出現用于圖書、期刊、資料、地圖、檔案、標準文獻等不同類型文獻,大型、中小型館等不同規模圖書館,社科、科技、醫學、佛教、軍事、化工等綜合性或專科性,多種多樣分類法,以及系列分類法。
  4.前期,主要引進吸收西方分類法,出現了較多補充、仿照、改動《杜威十進分類法》,以及少量根據《杜威法》原則自創的分類法;后期,則借鑒、吸取多種國外分類法編制理論和經驗,分類體系趨于合理,編制技術也更成熟。
  5.前期,分類法強調實用;后期,分類法更注重“思想性、科學性、實用性”。
  再從編制的分類法以及用戶情況看,呈現出紡錘型變化趨勢。即初期,分類法數量較少,用戶較集中;中期,各種分類法顯著增多,用戶相對分散;目前,使用廣泛且擁有較多用戶的分類法屈指可數。
      2 現存三種分類法鼎立局面
  我國圖書館界經過多年的工作實踐檢驗與認真篩選,目前海峽兩岸圖書館使用的圖書分類法不盡相同。據臺灣的中央圖書館1972年7 月對臺灣地區91個圖書館的調查統計,采用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的有48個,占53%。[2] 大陸地區雖然仍有采用《中國圖書分類法》的(如四川師范學院圖書館、新鄉師范學院圖書館等),但是絕大多數館早已啟用或改用50年代以來陸續新編的分類法,目前以《中圖法》、《科圖法》、《人大法》三大分類法為主。
  據1984年5月對當時全國753所高校(未計臺灣)圖書館使用分類法的情況調查顯示:使用《中圖法》者占63.6%,《科圖法》者占10.4%,《人大法》者占7.4%,另有2.8%的館采用自編的或使用范圍較小的分類法;當然,還有10%的館未注明所使用的分類法,5.0 %的館缺少調查資料。
  《人大法》于1953年編成出版,是新中國成立后較早編制成,且效果較好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分類法,經過4次修訂,1982年出了第5版,目前又在修訂,擬再版。《人大法》曾一度成為用戶眾多的分類法,還用于“統一書號”的分類,影響很大。但由于《人大法》是以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藏書情況為對象編制的,而該校僅設社會科學專業,故《人大法》中對于“社會科學”的體系及類目設置比較成熟,對比之下,“自然科學”類目設置就顯得比較弱,就是對當時的科技圖書也不能完全包容;[4]所設的9829個類目(第5版)更難適應現代科學的日新月異;加以《人大法》大類序列、類名、類目注釋、標記符號等存在一些問題:[4、5]以及其修訂時間越拉越長(前5版分別出版于1953年,1954 年,1957年,1962年,1982年),至今10余年未見其新版,使其用戶不斷縮減。
  《科圖法》問世曾使中國科學院系統圖書館(室)藏書組織、檢索實現統一,同時它在高校、科研單位、公共系統圖書館都擁有一些用戶,亦曾興盛一時。不久前出版的《中國圖家書目:1992》上仍采用《中圖法》和《科圖法》標引。但《科圖法》的編制也是基于本系統圖書館(室)藏書情況,偏重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社會科學方面就比較薄弱;就其所設的3萬余類目(據《科圖法》第2版說明,[6] 然《文獻分類崗位培訓教程》[7]卻稱“全表共有類目23250個”),若要提高圖書歸類的專指度,社會科學部分則需借鑒《中圖法》,自然科學部分則需借鑒《資料法》(除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之外,絕大部分類所設類目都比《中圖法》少);其中一些類目(如名稱不夠精練、規范,至今第三版中仍未消除受政治風潮影響設置的類目)、注釋(有疏忽大意,界定不準,冗贅;遺漏,用錯概念,語焉不詳,越俎代庖等問題)、類號(助記性不強,且有新設類目占用舊版類號等情況);組配復分功能不強等亦待改進;第二次修訂自1979年以來又經10余年才勉強于1994年底出版第三版;[8]其用戶也在不斷減少。
  《中圖法》雖然大器晚成,但它是由政府部門領導編制的一部大型綜合性分類法。它于70年代初著手編制,以《大型法》為基礎,經修改補充,1975年10月正式出版,它適應了當時全國圖書資料統一分類編目的呼聲。如今,《中圖法》已形成系列,計有《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簡本)》、《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兒童圖書館、中小學圖書館版)》、《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期刊分類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第二版)索引》、《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資料分類法(第三版)使用手冊》、《中國分類主題詞表》、《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文獻分類顏色標識表)》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94%以上的圖書情報單位使用《中圖法》系列。[7]事實上, 《中圖法》的類號已作為我國一些標準的組成部分,如“中國標準書號(ISBN)”、“中國標準刊號(ISSN)”都規定把《中圖法》的38個類號(即22個大類號和16個工業技術的2級類號)作為它們的組成部分。 《中圖法》系列中以《資料法》所設類目最多,達5萬多個,居迄今國內分類法設置的類目之首。
  (附圖 G96E01.JPG
  注:1.缺臺灣省資料。2.“自編或其他法”指各館自編的分類法、部分類目分類表或用戶少的分類法。3.一館采用多種分類法,按用戶少的分類法統計。
  盡管如此,由于《中圖法》面世之時客觀條件限制,造成先天不足,許多至今仍難以消除的弱點、問題。如在第三版政治類中“仍然存在受政治風潮和形式主義影響而劃分的類目”;等級列舉式分類法的僵化體系與多角度反映新學科知識的固有矛盾,使《中圖法》“第三版似乎更加保守和模棱兩可”;“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法律類第二體系雖屬創新之舉,可是,它與原有的第一體系在實際使用中是互相排斥的”,沒有采取多少方便用戶使用的輔助措施,[10]這僅是《中圖法》第三版存在的一些問題。我們在實踐中也發現《中圖法》還存在類目注釋、[11]結構、[12]書次號[13],以及新設類目占用舊類號等方面問題。據不完全統計,1981—1989年間有關《中圖法》第三版的爭鳴、研究、說明文章就有520篇。[14]黃俊貴認為:“目前, 我國文獻標引確定《中圖法》為國家標準是不適當的。因為我國圖書分類法的發展規模并沒有超出必要的范圍。《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在科學系統、高等學校系統還有相當影響,擁有許多用戶,《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也還在繼續使用,而且都在不斷修訂、完善,在許多方面的功能并不比《中圖法》差。按照簡化原則,如果確定了《中圖法》為標準,即意味著《科圖法》等其他分類法都是多余的,可替換的和低功能的,而《中圖法》則是總體功能最佳的。但事實并非如此……”[15]
      3 統一是文獻分類法的發展趨勢
  回顧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發展歷史,從公元前6年的劉向、 劉歆創《七略》,后經南朝劉宋時王儉《七志》,南梁阮孝緒《七錄》,形成“七分法”;而從三國時鄭默始,創于荀勖,定于東晉李充,成于唐代的“四分法”更持續到清末,尤其是《隋書·經籍志》以后,“四分法”在分類史上曾占統治地位(雖有過沖擊)。這反映了在古代,我國文獻分類法基本上是統一的。
  橫看當今,現代文獻分類同樣可以統一。中科院系統圖書館(室)就曾一致使用《科圖法》,取得較好效果。
  國際上,分類法也在趨向統一。《杜威十進分類法》(DC)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現已采用30多種文字出版,被世界135 個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采用。并已載入多國的機讀目錄(MARC)、 在版編目數據(CIP)及印刷卡片中;《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法》(LC)是最典型的列舉式分類法,所設類目最詳細,多達23萬多條,由于LCMARC 的廣泛發行,LC的影響也頗大;《國際十進分類法》(UDC)類目多達15~21萬個,并有詳本、中型本、簡本、專業本等多種版本,擁有10萬以上用戶,成為名符其實的國際通用文獻分類法(主要用于科技情報文獻);《概略分類體系》(BSO)是世界上首次專門編制的大型交換語言, 可用于不同檢索語言之間的互換,其分類體系基本上體現了現代科技發展現狀和特點,受到國際分類學界的關注。現歐美西方國家的圖書館多采用DC、UDC、LC,日本的則采用《日本十進分類法》(JDC),前蘇聯的則采用《蘇聯圖書館書目分類法》(ббK或LBC)統一進行圖書歸類;印度數百所專業、高校和公共系統圖書館使用《冒號分類法》(CC)。尤其是《國際專利分類法》(世界產權組織主持編制)和《國際物理學會分類表》(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文摘部主持編制)已被幾十個國家采用。[7]
  再看我國文獻分類法的編制情況,是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變化過程,這種呈紡錘形的發展趨勢說明曾并存的多種分類法已經完成了它們的歷史使命,經過文獻歸類實踐的大浪淘沙,留下了效果較好的少數幾種。
  文獻分類法的變化發展是與學術發展速度、文獻出版狀況相適應的。古代學術發展緩慢,我國五千年的文明,流傳至今的古籍僅8 萬種左右(胡道靜《談古籍的普查和情報》,吳楓《中國古典文獻學》);而據《中國出版年鑒》統計,1949—1992年全國出版圖書1221085 種(其中新書848926種),短短43年出的書就大大超過以往幾千年。現我國年出版圖書已超過10萬種(1990年僅臺灣出書就達16156種[ 16] , 大陸1992年出版圖書9萬余種,已躍居世界之首[17]。 今天的學科發展更是古代難與之相比的。故古代的文獻分類法在較長時期保持穩定不變,而今,分類法這種先組式的檢索語言在10年,甚至數年之內就必須修訂,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文獻實際,而無力及時修訂的分類法便無什么生命力,這也是一種優勝劣汰的競爭。
  在圖書館各自為政時期,采用五花八門的分類法,只要能較好地組織好本館藏書,方便讀者,便無可厚非。而今天,文獻檢索正由手工向自動化,由各孤立的圖書館向網絡化,由卡片目錄向機讀目錄,由計算機分布式向局域網、廣域網,由文獻獨占向文獻共享發展變化,這已不是什么夢想或設想。例如以國家教委系統為主的教科網絡,以國家科委系統為主的科教網絡,中科院系統的百所聯網這三大網絡工程都已啟動;珠江三角洲地區,北京中關村地區等局域網絡已經開通;機讀目錄(包括回溯轉換)的數據量不斷增加。其中亟待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便是檢索語言需要統一。
      4 我國文獻分類法統一的過渡措施
  比較我國現存的幾種常用分類法,《中圖法》有更多的優勢:
  (1 )《中圖法》在編制上即集當時國內各有成效的分類法之大成,在體系與內容方面并不比其他分類法在學術性、科學性、實用性等方面遜色。今天,它不但在內容上做了大量補充和一定修訂,而且加強了復分功能,更貼近文獻實際。
  (2)《中圖法》已編成適用于不同文獻類型歸類的系列版本, 又進行了分類主題一體化大膽試驗,兩種檢索語言的對照使用,正解機讀目錄之急。
  (3)經過多年的推廣普及,多方選擇比較, 《中圖法》在客觀上已成為國內最為普遍使用的分類工具,其用戶數量遠遠超過其他分類法所擁有的。國家標準局1981年曾下發關于選用《中圖法》作為國家試行標準的通知,并在一些國家標準中陸續采用了《中圖法》。近年,某些曾采用內部統一分類法系統中不乏改用《中圖法》者,由其他分類法改弦易轍用《中圖法》的大館亦有之。
  (4)《中圖法》有政府部門領導, 國家圖書館主持常務工作的組織機構,便于對其各系列版本進行研究、編制、修訂和管理。這一常設機構組織健全,專家陣容較強,經費有保證……這些正是其他分類法難與之匹敵的。
  當然,《中圖法》并不是理想的標引、檢索工具(除了上文提到的,對其評頭品足的文章很多,限于篇幅,恕不引用),而計算機網絡和機讀目錄的實現、擴大,亟待檢索語言的統一。我們認為應當認真吸取古今中外的分類理論與實踐的經驗教訓,破除門戶之見與固步自封思想,根據文獻分類的發展趨勢,集中全國文獻分類工作的精兵強將,重新編制一部與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文獻發展相適應的分類法。作為過渡措施,國內各圖書館使用的分類法應逐步向《中圖法》靠拢。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 北京100710)
  來稿時間:1995年10月
      參考文獻:
  1 張玉麟,文榕生.論文獻檢索語言的發展趨勢.圖書館,1995(4)
  2 吳仲強.中國當代圖書館學史.江西圖書館學刊,1992(3)
  3 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圖書館工作委員會秘書處編.中國高等學校圖書館簡介.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4 孫冰炎.圖書分類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5 周繼良.圖書分類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89
  6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2版. 北京:科學出版社,1979
  7 《文獻分類崗位培訓教程》編委會.文獻分類崗位培訓教程. 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
  8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修訂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圖書分類法.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9 文榕生.連續出版物的理論與實踐.圖書館理論與實踐,1995(2)
  10 肖燕.《杜威十進分類法》與《中圖法》修訂技術比較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1991(6)
  11 文榕生.芻議《中圖法》第三版部分類目注釋.圖書分類論壇,1990(4)
  12 文榕生.《中圖法》類目級次.圖書館界,1993(4)
  13 文榕生.文倉生.圖書分類法注釋中規定書次號問題芻議、大學圖書館學報,1994(3)
  14 南京圖書館編.圖書館學情報學論文索引:1981—1989.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
  15 黃俊貴.對我國文獻工作標準若干問題的議論.圖書情報工作,1992(5)
  16 吳孟樵主編.臺灣出版界名錄.臺北:臺北市出版商同業公會,1994
  17 新聞出版署計劃財務司編.全國圖書書目總匯.1992.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1994
  *           *            *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SchedulesIn China
          Wen Rongsheng Zhang Yulin
  [Abstract] The paper has to start with the developinghistory and present condition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s'  to  relate  the  condition  of  well- knownclassification schedules in the world of today, to be throughcomparing and analysing from various angles.  The authorsthink the document classiffication schedute will be seekedunity of must be enforced for the  sharing  literatureresources after pushing some things forward, such as computertechnology, network facilities, description's standardizationand so on. To seek unity of the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 in China, to draw up new document classificationschedule with quality of being scientific and pragmaticshould be pushed, there are various difficulties in seekingunity of document classification schedule in the world.
  [作者簡介] 文榕生,男,44歲,館員,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1部。  張玉麟,男,57歲,研究館員,發表論文數十篇,出版教材2部。*
  
  
  
圖書館長沙7-1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文榕生/張玉麟19961996 作者:圖書館長沙7-11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文榕生/張玉麟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0:05

[新一篇] 我國技術改造工作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旅游區位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