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雙人舞 如何擁有和諧的戀愛、婚姻生活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愛上雙人舞(第2版)》內容簡介:“成功的婚姻,就像是配合默契的雙人舞”。只是在這個自我被無限鼓勵和放大的年代,多的是才華橫溢的獨舞,或者潛意識里都希望作領舞的那個人,所以即使有了希望和諧共舞的心,也怕邁錯了腿,用錯了力。《愛上雙人舞(第2版)》是從“我”邁向“我們”的思維與行動指南。這幸福的一步,到底該從哪里開始,相信許多人會豁然開朗。

李中瑩,美國職業催眠治療師、NLP培訓師,香港專業效能管理學院創始人。專門從事情緒、態度、對外溝通等問題的研究。

自1997年起,李中瑩先生在馬來西亞、中國香港、中國大陸的多個城市主持NLP實用技巧培訓,被稱為“華人世界的國際級NLP大師”。除了主持NLP相關培訓課程,李中瑩先生同時設計了“親子關系”、“戀愛、婚姻關系”等方面的課程,將NLP理論應用于實踐中,適合中國人的現實需要,對處于變革中的中國讀者處理個人生活問題,具有一定啟迪作用。《愛上雙人舞(第2版)》就是該課程的指定讀物。

第一部分 戀愛婚姻關系中的相關概念與技巧

你對“戀愛婚姻”這個問題認識多少?

“愛”與“擁有”

內心的照片

婚姻的五大致命傷

“太空時間”

共同信念、共同價值

“我”加“你”不一定構成“我們”

愛、性、共同生活

愛、愛情、使人幸福的愛情

愛的激情

結婚前后的不同

個案討論1:錯愛馬夫

個案討論2:餓死自己的孩子

個案討論3:丈夫絕情

第二部分 必需的成長

人需要成長

什么是“健康的心理”

假如沒有充分成長,在戀愛婚姻中可能出現的問題

埃里克·埃里克森的“成長的五個階段”

NLP中的“自我價值”概念

“家庭系統排列”中孩子與父母的關系

第三部分 結婚前的問題

結婚對象的三大致命缺點

早戀的問題

適婚年齡

個案討論4:三個寂寞的女臺商

第四部分 婚姻關系的八大問題

“自己提升了,而對立尚在原來的地方”

“對方失去了吸引力”

“對方不了解自己”

“意見不合”

“有了第三者的出現”

“因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對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們兩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們關系緊張”

第五部分 如何能維持恩愛和諧

對方是誰?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一)——內感官的配合

事半功倍的“投契合拍”技巧(二)——“先跟后帶”的語言技巧

給對方足夠的空間

“賢妻良母”很難做

兩人相處的溝通技巧

黃金時間

感情伴侶能否成為事業伴侶

建立兩人的共同目標和未來遠景

第六部分 當婚姻已經破裂

婚姻問題造成對孩子的創傷

分手的創痛

財富的分配

不要急于找第二春

第七部分 情緒與壓力的管理

對情緒的正確認識

消減壓力的技巧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

當別人有情緒的時候

附錄 “內感官配合”的問卷答案

婚姻的五大致命傷:1.堅持“我是對的”;2.“托付心態”;3.不愿意討論自己與對方的內心感受;4.維持“蘋果皮”式的和諧;不知如何處理沖突“太空時間”是夫妻兩人共同度過的一段很特別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雙方要把所有不愉快的記憶或者情緒拋開,就像做宇宙飛船去了太空,把所有的不愉快都留在地球上。愛一個人,并不給你這些權利:1.要對方也愛你;2.要對方聽從你的話;3.要對方照顧你的成功快樂;愛一個人,只給你一個權利,為對方做一些事。你為對方做的事,對方接不接受,也是對方的權利,你沒有權利要求什么。結婚對象的三大致命缺點,第一是不肯改變,第二是托付心理,第三是不愿分享內心的感受引自 必須的成長

婚姻關系的八大問題:1.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2.對方失去了吸引力;3.對方不了解自己;4.意見不合;5.有了第三者的出現;6.因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對方;7.移民或工作使我們兩地分隔;8,家中的老人使我們關系緊張兩人相處的溝通技巧:1.要談就要有誠意的談;2.支持配偶,就算他/她做的并不完美;3.避免批評抱怨對方;4.避免嘲笑伴侶;5.避免喋喋不休;6.避免盤根問底;7.避免討價還價

在夫妻關系里,內心的身份定位是兩人平等,同時對對方是絕不設防的。如果沒有允許兩人共同討論的預設機制,突然出現的批評會使對方把關注焦點放在維持對等身份上,從而做出抗拒反應。引自 八大問題之“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

不要去教對方怎么想,怎么說話,怎樣做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說,因為你一開口就顯示出你懂得一些好東西而他不懂,馬上便會給自己制造一個高于對方的地位了,你應該不說,只做!把你的改變在行為上呈現出來,慢慢對方就會感到你不同了,比以前好了。終于,對方忍不住開口問你,這時,你不可以像打開水閘似的滔滔不絕地說!因為這又會使對方感受到對等身份收到威脅,你會前功盡棄。你應只說一點點,輕描淡寫地說。這樣,對方會越來越有興趣,這時你可以引導對方看看你的課程講義——這是為了讓他/她產生‘自己學回來’的感覺,然后才與他/她討論。引自 八大問題之“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

5%的婚姻是幸福美滿的,剩下的95%暗潮洶涌。看到這個數據略震驚,但有些觀點深表贊同,大致即經營感情是耐心而持續的過程,其付出程度甚至不亞于事業;沒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人,當“我”成為“我們”時,注定要犧牲某些東西來成就它;“不愿改變”是判斷對方不適合結婚的首要條件;為了事業而兩地分居的婚姻結局往往很糟糕。

全書精華:“愛一個人”并不給你以下權利: (1)要求他/她也愛你; (2)控制他/她的思想行為; (3)要求他/她照顧你的人生快樂。愛一個人,只給你想為他/她做一些事的權利。而就算這樣,也是由他/她決定是否接受,你不能要求更多。

如此簡單的道理 我們卻忽視了

《愛上雙人舞》,主要講如何處理,夫妻、戀人之間的關系,期間也會穿插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人際交往的技巧等等。

特別容易懂,甚至都可以拿來當廁所書。

看著看著,難免會覺得有點重復或者略顯啰嗦。因為,基本最主要的就是在擺明這樣一種觀點: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只是擁有了為這個人做些事情的權利,而沒有要求對方為自己做什么或者改變什么。

其實,在所有的人際關系里,這是一個特別淺顯的道理,但往往進入愛情中的我們,太喜歡占有,太喜歡自己做對方的獨一無二,反而導致給對方太多束縛,讓對方因不堪重負,而選擇逃離,或者出現爭執。

于是,在愛情或者婚姻的關系里,保持理智,竟是如此的重要,那些依然幻想著,找到老公就是找到自己下半輩子依靠的姑娘們,盡早清醒吧,事情遠沒有,傳統觀念來的那么恒久,那么一直按這種狀態發展下去,如果你的老公還在為生存忙碌奔波,把養你養孩子的重任全部壓在他身上的時候,他的心就只有勞累,而沒有輕松開心,因為,你讓他背負了本來你們共同的責任。

不要覺得,結了婚還要辛辛苦苦工作很辛苦;不要覺得受了委屈還不能跟老公說無比委屈;不要覺得本來以為自己找了個依靠卻不能堂而皇之的依靠很累。。。。

生活,給了你愛人,給了你家庭,就給了你責任,這個責任,當你意識到它的意義時,你不會覺得這是辛苦是委屈是勞累,而是幸福。

1就算對方做得不夠好,只要能符合最低的標準,這是給對方空間和愛的表現。

2如果準備白頭到老的人都不可以分享分擔你的情緒感受,那這個世界還有誰可以?

3愛一個人,只給你一個權力,就是為他做一些事,而不是給你要求和控制他的權利。

4真正有足夠自信的人,并不是那些處處顯出力量的人。如果一個人需要拿著刀走路,他的膽子肯定大不到哪去。

人生的快樂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斷策劃如何能增添更多的快樂,如果又能得到丈夫的關懷照顧,表示雙倍的幸福。

7培養共同的愛好,有討論矛盾的機制。

8如果沒有準備好離開父母的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請不要做結婚的決定。

9告訴對方你希望兩人達到怎樣的狀態,而不是你要對方怎樣做。

10給對方給予肯定,即使觀點不一致,先跟后帶。

11鼓勵對方有自己的時間空間,尊重對方隱私。不要什么都讓伴侶交代清楚。憑著對對方的信任維持美滿的婚姻關系。

令人滿意的愛情不會從天而降,也不能漫無目的地找尋,更不可能無意中碰到。

想擁有滿意的愛情,必須:

(1)清楚認識自己

(2)對愛情對象有正確和清晰的要求

(3)找到合適的對象后,雙方共同努力經營你們的愛情

愛情完全與事業無關,愛情是兩個人的心靈相通。

兩件事情的環境、態度、心境、想法和技巧都完全不同。

細心思考后,寫下對愛情的最低要求。

把工作與愛情完全分開。

制造一些新的環境去找尋可能的人選。

找到一些符合最低要求的人選,靜靜地觀察一段時間。

同時努力投入那些學習研究或者活動,使自己得到他人的接受并被他人所注意。

抱著這樣的態度談戀愛,每次的感覺都會更淡漠一點。

她不是在談戀愛,只是在消遣寂寞,像找人來跳舞一樣,音樂完結便把對方推開。

如此絕對不會有機會在愛情上成功的,尚且有最重要的一點:她對男人沒有一份尊重,合她意的男人不會接受她。

中國人是很愿意忍受痛苦去維持表面和諧的。

勉強忍受是保證日后關系破裂的方法。

然而忍受的確不是辦法。

國人對婚姻的傳統觀念,會孕育和促使產生貌合神離的婚姻關系。

八個常見問題:

自己提升了,而對方尚在原來的地方。

對方失去了吸引力。

對方不了解自己。

意見不合。

有了第三者。

因為孩子或工作,忽略了對方。

移民或工作使我們兩地分隔。

家中的老人使我們關系緊張。

向生命的更遼闊處去成長吧

如云端看山,就煙火左淡

平平淡淡亦神清氣爽

生命又如六月的草木

多蓬勃了幾分

不要陷在固有圈子的泥潭里

不要麻木在忙碌與焦灼中

要時不時的去野外走走

去爬爬山 去看看海

去了解人生的遼闊

于是我們也就更明白

有些人本不值得

有些事也本不必要斤斤計較

山色秀麗時 也愿你我心意澄明

兩個人的確有可能因為不能在一起生活要分手。

我的建議是既然決定要分手,自己亦有責任,無需再指責對方。

通過平心靜氣的交談幫助雙方找出問題所在,對方的話能夠讓自己看清楚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里。

就算不能挽回婚姻,以如此方式分手后可以仍是好朋友,兩人都可以有新的機會。

有了孩子而離婚的父母,用這個方式分手,能把對孩子的傷害做到最小。

不要因為誤會而分手,而應該是因為了解(無法在一起的原因)才分手。

一份準備擁有一生的感情關系值得你花多少心血去維持和改善?

一個你準備陪伴一生的人值得你花多少時間去了解和溝通?

這些問題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

沒有做該做的事而只在抱怨對方不適合自己,就像沙灘上玩耍的孩子:不斷地用沙堆砌塔,然后又不斷地摧毀它。

這樣的人生,到頭來只落得一無所有。

有些人認為配偶的性格與喜好應該與自己一致,所謂志趣相投。

也有些人說應該找一個剛好填補自己不足的人。

兩人的不同,可以成為沖突的理由,也可以成為突破與提升。

問題在于,兩人之間有沒有保持足夠的溝通,有沒有準備放棄一些個人的信念價值,建立更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價值?

用另一個方式說:他倆有沒有準備減低“我”的地位,去提升“我們”的地位。

太太發展出遠足游山的興趣,而丈夫也培養出對文學的愛好,兩人都感到因為愿意支持對方而使自己的生活也提升了、擴展了。

某件事情的“意見不合”,與一份伴隨自己一生的感情關系相比,哪樣較重要?這需要自己做決定。

人生其實是不斷地做取舍決定的過程,自己決定、自己承擔后果。

很多時候,兩人的沖突只存在“規則”的層面,目標其實是一樣的。誠心看對方意見,共識便會很容易出現。

個人成長的問題,未曾充分成長的人是不適應結婚的。

適宜結婚的人必須身、心都具備足夠的、良好的能力。

一個成年之前沒有在心理上充分成長的人,成年之后仍需要繼續成長。

這樣的人潛意識中有一個信念,就是成長必須在父母的眷顧之下,于是他就會在婚戀時去找尋“父母”。

孩子對父親的感覺是,父親是力量的來源,孩子老是想證明自己有力量(經常換伴侶、男的喜歡追求不易追到的對象、女的喜歡給男朋友難題),

包括做了壞事而沒有被發現……

你做他的母親,永遠不會成功,你倆這樣生活在一起,兩人都會感到很痛苦。這樣地堅持下去你實在是妨礙了他的成長。

如果另外的一個完全不走路,那么如果兩人要繼續在一起就只得把他背起走路。這樣不對,因為這樣你倆絕對不能建立幸福快樂的關系。

你的幸福快樂,可以跟這個人一起取得,也可以跟另外一個人一起而取得,更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而取得。

人生總有很多選擇,你可以嘗試拉他,但是當你發現他完全不愿走路而要求你把他背起的時候,你必須自己決定這是否是你愿意擁有的感情關系。

一個被父親溺愛的女兒,習慣了父親的寵愛遷就,當她成長后發展自己的感情關系的時候,她不會尊重男人,特別是她的男朋友。

她會要求男朋友做出如她父親般的遷就,兩人便不能發展出一份平衡的、充分成長的關系。

她會失望地看到對方終于因為受不了而放棄她,或者不愿放棄而欺騙她。

在女兒10-12歲的時候,應該交回母親照顧,培養親密關系。

在男孩11-12歲的時候,應該發展與父親的親密關系,引導對女人的正確態度。

中國人的社會里,男人普遍地對女人的尊重不足,男人對伴侶的不忠也有很高的比例。

在這些情況下,很多婚姻都名存實亡。

現實生活往往事與愿違,兩人同住總是會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問題出現,而兩人之間又沒有處理問題和解決沖突的機制,關系便開始緊張。

如果兩人多少都有不愿低頭的心態,再加上中國人對情緒的普遍錯誤概念(不愿談感受而只說道理、要求對方不要帶情緒回家等)。

說老實話,絕大部分的男士在結婚時是有誠意想這樣做的,只是,做到一生與共,必須兩個人都做些事才能成功。

如果女方在結婚后把自己的生活都交給丈夫照顧,那么,結婚前丈夫看到妻子擁有的優點不是消失了,便是打了折扣。

妻子不好的地方又在婚后同住的環境里逐一浮現出來,此消彼長之下,再加上生活壓力、情緒沖突、兩人不懂化解緊張關系等,

只要有機會出現,便容易有第三者了。

犯罪學有一句名言:犯罪的出現,只是一分動機,九十九分機會。

不想見到有第三者出現,就需要堅持做提升兩人溝通和關系的事情,使得那一分的動機不會出現。

其實,只要是兩個人的事,兩個人都必然有同等的責任,不是做了不該做的事就是沒有做該做的事,讓兩人關系出現了缺口,第三者才可以走進來。

若一方擺出“我沒有錯,但我愿意原諒你”,則挽救無效。

如果一方堅持“曾經滄海難為水”,這段婚姻也不能挽救,怎么做也只是延遲終結的出現而已。

很多夫妻對一紙婚書有很錯誤的理解,他們也許以為這張紙有些神奇力量,會把兩夫妻的感情自動維持和增進。

或者這張紙會代他們解決欠缺溝通、沒有共同興趣、缺乏協調和合作的問題。

婚姻證書只是一張紙,它的存在價值只是讓他倆有個合法地位,讓其他人知道他倆是夫妻而已。

這張紙對于他們兩個,尤其是對他倆的感情關系,沒有什么實質的作用。

如果他倆不做點事去顯出兩人都在乎這份感情關系,婚前婚后都是同樣的失敗結果。

就算孩子對做妻子的很重要,若妻子沒有了與丈夫良好的和諧關系,她的母親角色不會做得成功。

孩子長大成人后,便會離開父母的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家庭)。

從家庭系統的理論看,新的系統比舊的系統更享有優先權。這也許不完全符合我們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但卻是人類進化發展至今天的實際法則:

年幼的一代比年老的更有生存的優先權,這個種族才更有可能延續下去。

他的父母,應該維持自己兩人的系統,這個才是他倆所屬的系統。

他們可以保持與孩子的聯系,同時保持自己兩人的緊密關系。

這才是最健康的社會發展情況。

人生十項:精神、修養、健康、學問、愛情、家庭、朋友、社會、事業、財富。

分數低的項目,就是一個人的困擾來源。

成功快樂的人生,只有在所有項目都維持在大致相近的分數時獲得。

社會上有很多人擁有大量財富而沒有健康的身體去享受它還有人事業成功但家庭破裂。

這樣的人不會有真正成功快樂的人生。

成長過程中沒有培養出健康心理的人,會有一種“自我價值不足”的表現,簡單地說,就是欠缺自信、自愛和自尊。

工作太忙的背后,也許只是借工作逃避無趣的家庭生活。

包辦婚姻也可以有美滿成功的夫妻,重要的不是開始怎樣,而是以后要怎樣。

在他們各自的人生里,把事業和婚姻放在一個什么位置,哪個高一點。

在結婚之前,若有很吸引人的事業機會出現,他們會考慮結束戀愛關系去接受那個機會嗎?

事業與婚姻之間的比較,是每個人有權和有責任決定的事,自己需要清楚內心對這兩事件的定位。

旁觀者可以給你的,只是參考意見,并沒有顧及很多其他重要因素。

事實上,兩人感情關系的好壞,決定了能否終生廝守,有一半的控制權在自己的手里。

但是一個工作環境能否讓他在那里度過一生的決定因素,并不完全掌握在你的手里。

用一件短期的東西去交換長期甚至終生的東西,除非前者具有極大的價值,才值得考慮。

每當有為工作而犧牲夫妻間感情關系的情況出現時,你差不多可以肯定那份感情關系已經亮了紅燈很久,那個工作機會只是讓兩人較平和地分手的出路而已。

既然可以這樣的分開,又何需結婚?既然決定結婚,又怎可以讓工作或其他什么事,使兩人分開?

在自己最熟悉、優勢條件最多最強的環境中不能成功的人,怎會在陌生、條件少得多、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成功?

在過去的中國,很多家庭都有這些現象:除非老人家自動放棄權力,否則就算老人已經老到不能主事,但仍然是一家之主。

這個現象,上至官庭,下及農家,無一例外。

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認為,更正確、給家庭系統中的人更人機會愉快生活的模式是:當時間到了,父母讓孩子離開家庭去建立自己的家庭系統。

如果老人家選擇與孩子同住,老人家需接受由孩子擔任一家之主。

這樣,孩子可以繼續在很多事情上表示對老人家的尊重,但是在家庭成員如何相處及互動的行為模式上,做決定的人是孩子。

每一代人在自己最強壯的一段時間里建立家庭,生孩子,撫養孩子。

孩子也應該優先照顧自己的家庭系統,因為在舊的系統里,父親在照顧系統里的人。

而在新的系統里,是做丈夫的照顧其他人。

所有的生物都是以這個模式把生命流傳下去,而且只有這樣,一個生物種族才可以進化得更成功。

如果讓種族中不是最強壯的一個成員負責維持整個系統,這個種族就會有毀滅的危險。

試想,這樣環境下,一段婚姻關系如何能滋潤發展?

對妻子來說,婚姻生活只會是不斷地忍受委屈;而對丈夫來說,婚姻關系也只不過是不斷的無奈及無力感。

如果男的結婚后與妻子的父母同住,類似上述的問題也會產生,做丈夫的不能充分地發揮一家之主的力量,除非老人家懂得讓年輕一代掌權。

有些妻子,雖然結婚后與丈夫居住,但是經常返回娘家,積極地參與娘家的生活。

這是還沒有充分成長,還沒有脫離父母的表現。她的婚姻關系,很快便會出現問題。

如果還沒有充分成長,沒有準備好離開父母的系統去建立自己的系統,請不要做結婚的決定,待自己內心把這件事搞清楚之后再結婚。

不然的話,只會扼殺了一份珍貴的感情關系和一個可能是很好的婚姻對象。

一個住所,便是一個系統,每個系統都需要一個領袖、戶主。

每個系統都有一些與別的系統不同的事情和規則,系統內的人需要遵守,系統外的人需要尊重。

如果老人家只有一位,怕孤獨,或者年齡大了,健康欠佳,也許養老院是一個對大家都好的安排。

在西方國家,把老人家送去養老院已經是很普通及平常的事,而且被看做是照顧老人家的最好的安排。

說到底,兩個人都不能放棄父母,千百年的傳統使我們受不了這樣的一份罪惡感。

事情不是他的錯,問題來自另外一個人或一些人。

若改善后的情況你仍然不能接受,你應該認真、坦誠地與配偶談一次。

不然的話,兩人的感情關系會走下坡路了。

兩個人都在不斷地改變,今天認為重要的事,明天會被更重要的事取代。

今天可以容忍的,明天變得絕對不能接受。

年輕時事業成功或許是最重要的,但中年時養育孩子或許變得優先,老年時追求健康或者心靈的提升則成為目標。

唯一的解決方法,是兩人要經常針對這些情況進行誠摯的對話,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感受。

就像跳舞的舞伴一樣,兩人都不斷地通過感覺調整動作與對方進行配合,這份關系便有良好的發展,經得起挑戰和風浪。

反之,若總是強調自己對對方的要求,抱怨對方未有符合自己的意思,兩人之間便會無聲無息地出現距離,而且越來越遠。

當他倆察覺的時候,可能已經太遲了。

消除問題,找個機會,制造出良好的氣氛作為一個開始。喝下午茶,一邊談談雙方對兩人關系的愿望、自己對本人角色的看法。

簡單的說就是:說出你希望兩人達到怎樣的狀態,而不是你要對方怎樣做。

在一份感情關系里面,無論是戀人關系或是夫妻關系,兩個人的身份必須是平等的,只有這樣才有基礎去建立和諧美滿的相處關系。

憑著這個基礎,以下的重要概念才能建立起來:

1 接受對方是與你不同的人,不能跟你事事有一樣的看法和做法

2 愛一個人,不等同于你有控制他的權力

3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每個人都只可以改變自己

互相屬于的概念,促使雙方錯誤地以為有權利去要求對方對自己必須絕對坦白,有權利針對任何事情去盤問對方、取得任何資料。

你去問任何兩個和諧恩愛的夫妻,他們會告訴你,他們并不知道對方的很多事,也不知道對方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處理。

他們是憑著對對方的信任維持美滿的關系。

你絕對找不到一對能夠真正徹底“完全坦白”的夫妻,因為就算他們愿意,事實上也很難做到。

伴侶之間不能真誠相對,關系又怎么可能是好的?

所以,不允許對方有自己的空間,會破壞兩人的感情關系。

除非與你結婚的是一個小孩子,否則,你應該相信他有能力照顧自己。

欠缺這份信任的感情關系,必將千瘡百孔、筋疲力盡地終結。

反之,你鼓勵對方有自己的時間,尊重對方的隱私,同時讓對方感受到你的信任和體貼,對方會愿意對你更好,愿意為你做得更多。

時間的標準需要一個合理的標準,但是怎樣才算合理則不是旁人能夠決定的,而必須兩人共同討論出來。

這是說:每對配偶都應該有留給自己的時間、留給對方的時間,和與眾人一起的時間。

僅僅是出于對配偶有一份尊重,只要對方沒有刻意隱瞞,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朋友?

在鐘擺的另一個極端,則是要求過大的個人空間。這種情況較少,但是存在。

我曾碰到過一個個案,女的堅持每周四天在娘家生活,到睡覺時間才回到丈夫身邊。

周末或假期,只要找得出理由,兩人都得與妻子娘家的人在一起。

終于那位丈夫受不了,來找我咨詢。

原來那個妻子沒有充分成長,還未能在心理上離開父母和兄弟姐妹,而妻子的母親才是最大的問題:

她在心理上把孩子們當做是她的父母和丈夫!

這樣對配偶很不公平,假如女方不能成功地成長過來,這段感情關系最終會以失敗結束。

每當對什么事不滿意的時候,停下來想出三個方法去處理。

然后選擇你最愿意、效果可能最好的一個去付諸實行。

把批評抱怨的話寫在一張紙上,然后用另一張紙,針對每一句的批評抱怨,寫下一句開解的話。

批評抱怨總是把焦點放在自己沒有的東西上,開解的話就是去注意自己擁有的東西,和可以有的不同選擇。

感情關系中的兩個人,必須有平等的地位才能發展出快樂滿足的感覺。

嘲笑對方是最直接的方式說:我比你好!對方會產生被壓低了,失去平等地位的感覺,是十分難以接受的。

被伴侶嘲笑的人,心中產生憤怒,和報復的動力。

說話的效果不是來自說了多少個字或者重復了多少遍。

很多人看見說了沒有效果再說,就好像自動售賣機吞噬了你的硬幣卻沒有吐出飲品,你再放硬幣進去不是很笨嗎?

喋喋不休不會增加效果,而只會減少和諧,破壞感情。

溝通的效果取決于對方的回應。

同樣的話只說一次。

每當自己不自覺地喋喋不休了,叫伴侶提醒你。

要說的事,預先想想如何只用三句話說出來。

經常提醒自己多看、多聽、少說,這能使一個人觀察更多、掌握更多、更受人歡迎。

避免盤根問底。

無論涉及的是什么事,你都要尊重對方的空間,而沒有控制對方的權利。

細心想想,你會明白:你有權利離開他/她,但沒有權力要他/她說出來。

若你用什么事相威脅,逼對方一定要說什么出來,這份感情關系的基石出便已經碎裂了。

如果伴侶需要事事向你交待,必然會使你的身份高于他/她。

每天不斷的躲、捉,感情關系已經蕩然無存了。

必然是兩人之間出了問題,伴侶才會冒險想去做那些你不允許的事。還是從根源著手,放過表面性的問題吧。

感情關系不是貿易買賣,如果用貿易買賣的態度去處理兩人之間的爭執,將會難以成功,而必然造成對感情關系的創傷。

最大的問題是:物質世界里什么東西都可以給予一個金錢上的定價,但愛和愛情是無法以金錢衡量的。

我曾聽過有這樣的事:太太逼丈夫給她買一件名貴的東西,在未買回來之前,不跟他上床!

這個太太愚蠢之極,丈夫在這件事情之前也許對太太的愛沒有金錢的標準,在這事之后,他有了!

愛給一個人的唯一權利就是為對方做些事,而且真心愛著對方的人都很愿意為對方做事,并且當對方接受自己為他/她所做的事時,自己會很開心、很感滿足。

更因為這樣,當對方有需要面向自己開口要求時,自己會很樂意得到這次為對方做事的機會。

從這點來看,兩人關系里沒有給“討價還價”存在的空間。

事情可以有該不該做的討論,但是討價還價是另一回事:事情應該做,但是因為給我的報酬不夠,所以我要求更多的回報。

這樣便給對方一個訊息:我對你的愛已經不足以支持我去為你做這件事了。

很多關系不好的夫妻,以為花一大筆錢旅游便可以有改善,他們只不過是找一個昂貴的地方吵架而已。

反之,如果他倆找一個又窮又苦、吃不好、又沒好風景的地方住上幾天,他倆的關系反而有機會提升。

我們不要以為花錢才能得到樂趣,兩人之間的樂趣,是在共同探討、共同堅持中培養出來的。

想想你們居住的城市有些什么地方你倆沒有去過,想想有些什么運動、活動、玩意兒、兒時愿望你倆愿意嘗試。

對一個有本事、有胸襟的女人來說,當一個盤子里的蛋糕變少的時候,就不要跟自己人爭奪,去尋找新的盤子。

感情伴侶能否成為事業伴侶,并沒有標準答案。兩人在決定之前,缺乏仔細和客觀的分析、討論。

當人們處于困境時,內心堅信困境將結束的人,與內心不知困境何時才能結束的人比較,前者的動力更強、情緒更穩。

所以,在一份感情關系里,如果總有一些想在未來實現的共同目標,兩人便有了思想上的寄托,就算實況辛苦困難,仍然有足夠的動力一起前進。

孩子會潛意識推動制造一些自己的問題出來,以為這樣能使父母停止爭吵。

這便是孩子多病、學業成績急降、出現不當行為的原因。

愿意謀取雙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和平地解決沖突,孩子便不會因為父母之間有沖突而懼怕惶恐了,

從而明折沖突是可以解決的,懂得當有沖突出現時可以怎樣做了。

如果爭執變得激烈,但仍然能堅持上述的態度,并且事后為自己的情緒向對方道歉,孩子便能明白:

激情情緒是不對的,需要道歉。激烈的沖突是可以處理無需懼怕。這樣便獲得了寶貴的學習經驗。

無論什么原因,使用暴力是不對的,因為暴力是錯誤和無效的行為。

暴力的方向是傷害和排斥,而感情關系的起源和凝聚力是愛,兩者是反方向的。

所以,每當有暴力在感情關系出現,使用暴力的人是發出一個訊息:我不單已經不再愛對方,而且是準備摧毀這份關系、傷害對方。

對方因此再沒有維持這份關系的責任、需要或可能性。

很多家庭里的暴力行為都被受害人默默忍受而不為外人所知,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比前面說過的沖突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而很多家庭里的暴力行為受害者是孩子,其中包括把配偶的怨憤發泄到孩子身上。

對孩子來說,父母分居表示他與父母組成的“鋼鐵三角”關系破裂了。

對孩子的深層潛意識來說,這是一個差不多完全不能接受的情況。

孩子會想做些事情去把父母重新連接起來,一般這沒有多大效果。

孩子對父母分居反應的第二個階段是怪責自己。

孩子的第三階段是麻木和自暴自棄,沒有自我價值,不會愛護和尊重自己。

因而對別人也無法愛護和尊重,因為他認為父母已經放棄了他。

他會重復給自己制造失敗和不如意的經驗,去證明自己是不值得被父母愛的,父母放棄自己是對的。

他的感情關系也不會發展得很好,因為他不允許自己有比父母更成功的婚戀。

如果父母的分手是痛苦的和充滿仇恨的,孩子的傷痛和傷害將是最大、最深的。

每當父母的一方向孩子指責另一方的不是,孩子聽到一個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被否定,而做出否定的又是另一個孩子心中絕對完美和正確的人……

大部分的父母,當他們爭吵時,他們仍然深愛孩子。

就算他們決定分居甚至離婚,他們仍然是深愛孩子的,只不過他倆之間的問題已經大到超越一切,包括對孩子的愛。

父母之間的感情關系是他們兩人的事,他倆已經成年,有權決定自己的人生該怎樣過,當然亦有責任承受自己決定的后果。

若他們仍深愛孩子,他們可以做一些事,使兩人的沖突和分手給孩子的傷害和痛苦減到最低。

無論你有什么情緒,或者痛苦,都要明白這是自己的人生,自己的責任,事情中都有自己決定引起的后果。

絕對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另一方,更不要說問題是孩子的錯,或者是孩子引起的,就算是說笑都不可以。

每個人都會有煩惱與不如意,我現在就是處于這樣一個狀態。可以這樣說。

假如孩子較年長,能夠與你像朋友般傾談內心的感受,你可以把內心的一份情緒帶出來與孩子談談。

無論發生了什么事情,父母對孩子的愛都不會改變。

假如父母雙方都能按照上述的做法,在沖突爭吵的過程中與孩子保持溝通,孩子心中雖然難受,但是會感到父母懂得處理他們自己的問題,

便會減少制造問題,也會減少對自己的責怪,尤其是當父母愿意與孩子探討內心的感受時,孩子也會愿意對父母坦白說出內心的感受,并且接受父母在談話中的引導。

如果父母的感情關系繼續惡化,發展到需要分居或離婚的地步,有了上述的親子關系,孩子的心理困擾可以保持而不再惡化。

當分居與離婚已成定局,父母都分別能夠與孩子建立一個更緊密的關系,互相支持。

整個過程中父母分別用語言去給孩子保證,他們對孩子的愛保持如前一樣,無論什么事情都不會改變這份愛,在實際的接觸相處里,孩子會真正感受到這點。

這樣,孩子能夠接受父母已經分開的事實,內心雖然有份惋惜、無奈,但是,由于他仍享有父母的愛和支持,他仍然可以繼續成長。

很多壞掉的婚姻關系都以怨恨、報復的心態結束,往往以孩子作為傷害對方的工具。

憑著愛而開始的一份關系,過程中兩個人對這份關系作為傷害負有完全同等的責任,因為不能相處而要分手,這是值得惋惜的,但不應該以憎恨、報復的心態結束。

因為配偶的問題而利用孩子去傷害對方,這是完全漠視無辜的孩子,無視身為父母的責任了。

兩人之間因為有愛而結合,現在假如對對方的愛已經完全消失,甚至要用法律的標準去處理事情,是很可悲的事。

用這件事去傷害另一方,孩子所得的傷害比另一方的大得多。

對于已經分居或離婚的夫妻,最好保持這樣的一個心態:我的婚姻已經失敗了,我應該為怎樣減少給孩子的傷害而做點事。

所以,應該安排一些時間三個人在一起,不代表夫妻聚合,而是父母與孩子團聚。

如果在同一城市,每周一次并不過多,最少也要每月一次。

利用長假探望另一方,順便旅游,對孩子是很有意義的事。

假如不能夠的話,不安排三人聚會比爭吵緊張的三人聚會好,因為沒有三人聚會,孩子尚可保存一個憧憬,不至于絕望。

就算孩子愿意,也不要孩子這樣做,告訴孩子他只有一個爸爸或媽媽,什么人都不能替代,以此來表示對已分手伴侶的尊重。

我會盡我的能力去為你做一些事,讓你感受到這個家庭的愛、溫暖、保護與和諧,希望與好的和諧的溝通。

大部分人在分手時總有一份創痛,這份創痛往往建筑在對對方的失望之上。

看到這里,你應該已經明白自己對婚姻的失敗也負有一份責任。

人生追求的是成功快樂,結婚的目的,說到底,也只不過是想有理想的家庭生活,這會使自己感到擁有成功快樂的人生。

只不過,成功快樂的人生可以與這個人一起而達到,也可以與另一個人一起而達到,

更可以自己一個人生活而達到,除非自己堅持不可能,因而扼殺了其他機會。

人生中各種事情的發生是因為有了讓它發生的條件,讓該發生的發生,讓該結束的也就必須結束。

人的聚散離合也是一樣,而且必然有自己的一份責任。所以,既然決定分手,便要真的放下。

兩人在一起時,都曾經為這份感情關系付出,亦曾經為對方的付出和回報,也已經互相抵消了,并沒有拖欠。

就像佛家說的:因緣而聚,緣盡便分。

用這個態度去接受分手的事實,便能夠把過去放下,面對未來。

這樣才能夠有新的機會,而對方也才會有新的機會。

至于那份痛苦,必然要等到心中沒有怨恨時才能消逝。

心中有怨恨的人是跟自己過不去,不讓自己活得成功快樂,因為一份怨恨總是給懷有它的人最大的傷害,

而往往對被怨恨的人只能做出很小的困擾,甚至完全沒有。

在那段時間里,我也為你做了我可以做的,希望你也會珍惜。

現在我們的關系已經結束,我讓你完全返回你自己的人生,因此我也可以完全返回我自己的人生建立更好的未來。

我祝福你,也請你祝福我。

一些人完全沒有自己的銀行戶口,把所有的錢都交給了另一方,往往在分手時身無分文。

這樣的行為不是愛對方或者信任對方的表示,而是否定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否定自己的生存空間的表示。

當連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有個人空間的需要時,對方是無需尊重的。

更使人遺憾的是兩人分手后一方以金錢的力量去使另一方難堪,這頓然使感情關系開始時崇高的愛完全失去了光芒。

對于分手,兩人都有責任,自己無法為對方做到感情開始時的承諾,讓對方在金錢上多點支持,更容易有新的生活,是你為一個曾經愛過的人能夠做的最起碼的事了。

剛分手時的一段時間里,心靈很空虛,感情上也會很脆弱。

這個時候,很容易發展出一段新的感情關系,但這不一定是好事。

愛情不能被作為報答對方的東西,古代有對救命恩人以身相許、近代電影有女兒嫁給父親的債主的故事,這樣的婚姻需要奇跡才能夠有美滿的可能。

要知道在你脆弱時支持你異性是否是一個真正適合的對象,有一個簡單的測試:

在自己恢復堅強后,與他/她做一段時期的普通朋友,這段時間里自己對對方的觀察和感受會更客觀、準確。

另外,在一次婚姻失敗中沒有學到該學到的東西,也就是沒有成長,下一次的感情關系里同樣的東西會導致另一次的失敗。

這樣是扼殺自己有美滿婚姻的機會,只能讓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痛苦使自已“變得懼怕談戀愛,把自己的心堵死了”。

很多人以為情緒是來自其他人、事、物,但事實上決定情緒的是自己的內心:

信念——認為世上的事情應該是怎樣的。

價值觀——自己在事件中在乎的是什么,即什么是最重要的,想得到什么……等

規條——事情該怎樣做

當一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規條改變了,事情帶給這個人的情緒也就不同了。

不要去企圖改變這個世界,因為那會費很大的勁卻往往是徒勞無功的。

成熟的人明白這個道理,而小孩子習慣了父母去為他們改變不滿意的狀況,遇上不滿意的事便吵鬧抱怨,以為無需自己改變。

情緒本身沒有正負之分。

用效果的角度來判斷更有意義:在這個情況下,這個情緒會對事情的效果有幫助嗎?

憤怒是給我們力量去改變一個不能接受的情況,痛苦是指引我們尋找新的道路去擺脫威脅,恐懼是不想付出以為需要付出的代價,

困難是以為付出的比收取的更多……所謂負面情緒,不是給我們力量就是指引我們新的方向。

傳統思想中所推崇的“修養”就是從不發怒、急迫、擔心,而當有這些情緒時,不是把情緒壓抑便是逃避。

這樣,對事情沒有好處,因為只會使事情惡化:對這個人的身心亦帶來不好的影響。

惡性循環是,事情使這個人有某些“負面”情緒,這些情緒使這個人減少解決事情的能力。

過大的壓力,尤其是長期處于高壓力狀態下,一個人的很多能力都會大大地降低,包括理解、觀察、處事、思考、創新、學習、記憶、分析、問題解決等。

而在生理上,這個人的免疫、內分泌、消化、淋巴、生殖系統等,心臟、肝臟等多個器官,都會出現問題。

往往脾氣暴躁、情緒低落、人際關系欠佳。

壓力的產生就是提醒人們需要面對威脅,使身體恢復平靜的狀態。

此外,聽音樂、與朋友喝茶聊天、做陶藝、畫畫、唱歌、看戲等,都是好的消減壓力的方法。

反之,飲酒、盲目購物、嗜睡等不是好的減壓方法。

積極的人生觀對一個人處理壓力有很大幫助。

經常帶著一張紙,上面寫滿自己喜歡做的、使自己開心的小事情,每當感到壓力大時,便看看這張紙,選一兩項去做,是一個簡單易行的辦法。

當自己有情緒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察覺它的存在,并且知道那是什么情緒。

“這些事,別人幫助不了你的,還是自己冷靜去想想吧”。這樣的話,使有情緒的人就像墜入了情緒的黑洞一樣,必須自己熬過這個困難階段,感到十分孤單和無力。

苦口婆心、循循善誘,嘴巴里說的都是無法反駁的東西,但是就人有提供什么有效可行的辦法。

有情緒的人面對著這些喋喋不休的人,情緒只會變得更差:你這樣真是煩死人了!

(1)接受,就是你注意到對方有情緒,同時你接受這個有那份情緒的他/她。看到你有些不開心,愿意跟我談談嗎?

(2)分享,先分享情緒感受、然后才分享事情本身。

(3)設范,在心理上認為你站在他這一邊。

(4)策劃,就是對未來的行動做些計劃,目的是讓自己會有更好的表現。

凡事都有三個解決辦法嘛!

有些什么其他的選擇,使你能夠在雨天中也可與朋友有快樂的一天?

引導對方看到其他選擇的可能性,對方的負面情緒便不會再出現,同時也會有更積極的表現,重新把事情的控制權掌握在手里了。

家長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培養出孩子照顧自己人生的能力。


2023-07-08 12:52:04

[新一篇] 啟示錄 打造用戶喜愛的產品

[舊一篇] 親子關系全面技巧 李中瑩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