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黨是近30年在西方新社會運動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支新的政治力量。自1973年英國人民黨(后改名為綠黨)成立后,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歐洲絕大多數國家都成立了綠黨,并向世界各地蔓延。到20世紀90年代末,僅歐洲就有40多個綠黨。其中有不少進入了國家議會,產生了近200名綠黨國會議員。在芬蘭、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和德國,綠黨還加入了全國聯合政府,有十多位綠黨成員担任了部長和副部長職務。
綠黨形成和發展的時期,也正是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并取得重要進展的時期。綠黨從一開始就積極參加了歐洲議會選舉,力圖用自己的主張來影響歐洲一體化進程。到1999年,絕大多數歐盟國家的綠黨都進入了歐洲議會,成為其中的第三大政治力量。盡管與主流傳統政黨相比,綠黨的影響力還十分有限,但它對推動歐洲政治的綠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綠黨對歐洲一體化的參與
在1979年第一次歐洲議會選舉時,比、法、德、盧、英5個國家的6個綠色團體參加了競選,但卻都未能獲得議席。1984年歐洲議會選舉前,德、比、法、英、荷、意、愛、奧、瑞典、瑞士諸國綠黨和綠色組織在比利時的列日市成立了“歐洲綠黨協調”(European Coordination of Green Parties),總部設在布魯塞爾。4月,又在巴黎通過了《歐洲綠黨聯合宣言》,初步提出了綠黨的歐洲主張。在當年6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有7個國家的綠黨(除上次的5國外,又增加了愛爾蘭和荷蘭的綠黨)參加競選,并首次進入了歐洲議會。其中德國綠黨以8.5%的選票獲7個席位,比利時阿格萊弗黨(AGALEV)和生態黨(ECOLO)兩個綠黨以8.2%的選票獲2席,荷蘭“綠色進步協議”以6.9%的選票的獲2席。
按照當時的歐洲議會規則,由至少3個國家的10名歐洲議員就可組成單獨的歐洲議會黨團。據此,綠黨已具備了單獨組團的資格。但進入歐洲議會的幾個綠黨在路線選擇和政策主張上并不一致:德國綠黨奉行現實主義的紅綠結合路線,既重視生態環境問題,也重視社會問題;而比利時的生態黨奉行純綠路線,只強調生態問題,反對涉足社會問題和其他問題。為防止使整個綠黨議員團受制于少數純綠派的要挾,同時也為進一步壯大綠黨在歐洲議會中的力量,在德國綠黨的堅持下,歐洲議會中的綠黨議員與其他一些激進組織議員聯合組成了歐洲議會彩虹黨團。該黨團由3個團體的20名議員構成,在當時歐洲議會的8個政治團體中排名倒數第二。
1989年歐洲議會選舉中,除了希臘之外的歐共體各成員國綠黨都參加了競選,平均得票率從上屆的2.5%上升到7.5%,有7個國家的9個綠黨進入了歐洲議會,共獲得28個席位。其中德國綠黨和法國綠黨(Les Verts)各獲8席(得票率分別為8.4%和10.6%),意大利兩個綠黨5席,比利時兩個綠黨3席,荷蘭綠色左翼(Green Links)2席,葡萄牙綠黨(Os Verdes)和西班牙綠黨(Los Verdes)各1席。英國綠黨在這次歐選中獲得了14.9%的選票,如果按照比例制選舉制度,它可獲得11個歐洲議席,將成為歐洲議會中最大的綠黨。但由于英國實行多數當選制,綠黨未能獲得任何席位。此次歐選由于法國和意大利綠黨進入歐洲議會,改變了歐洲議會綠色議員中不同派別的力量對比,純綠派占了上風。在他們的要求下,綠黨組成了單獨的綠黨黨團。
20世紀90年代初,在俄羅斯和東歐國家政治制度轉軌過程中,又有一大批綠黨誕生,它們要求東西歐各國綠黨加強合作,共同塑造歐洲的未來。同時,華約軍事集團的解散和冷戰的結束,也為綠黨按照自己的設想建設統一的、和平的歐洲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進一步擴大綠黨在整個歐洲的影響,同時也為促進歐盟的民主化建設以及俄羅斯和東歐國家的民主化轉軌,東西歐各國綠黨于1993年6月在芬蘭的赫爾辛基決定將“歐洲綠黨協調”改組為歐洲綠黨聯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到1998年,其成員黨發展到30個,另有1個觀察員黨——歐洲青年綠黨聯盟,此外還有7個綠黨正申請加入。
在1994年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選票略有下降。其中有6個國家的7個綠黨進入了歐洲議會,共獲得21席。上屆力量最為雄厚的法國綠黨因分裂為兩個部分使其實力大為削弱,未能進入本屆歐洲議會。1995年瑞典、奧地利和芬蘭加入歐盟后,在歐洲議會補充選舉中,綠黨的席位增加到27個。其中瑞典綠黨在這次歐洲選舉中獲得了17.2%的選票和4個議席,創下了綠黨歐洲選舉的最高記錄。
在1999年6月歐洲議會選舉中,綠黨又獲得了新的進展。除丹麥、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臘外,歐盟中其他11個國家的綠黨都進入了歐洲議會。其中實力較強的有法國綠黨(9.7%選票和9席)、德國綠黨(6.4%選票和7席)、比利時兩個綠黨(合計15.8%選票和5席)和荷蘭綠色左翼(11.9%選票和4席)。英國由于對歐選制度進行了改革,綠黨首次以2個席位(6.2%選票)進入歐洲議會。歐洲議會綠黨黨團的席位由上屆的27席增加到38席。如果加上歐洲統一左翼黨/北方綠色左翼黨聯合黨團中的綠色議員,那么綠黨在歐洲議會中就占有47個席位,是僅次于社會黨黨團和人民黨黨團的第三大政治力量。(根據各國內務部以及歐洲綠黨聯盟公布的數據整理。)
從以上綠黨發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看到,綠黨誕生、成長的過程與歐洲一體化進程是密不可分和相互促進的。一方面綠黨通過積極參與歐洲一體化建設,推動了歐洲統一的環境立法。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進程又反過來影響和促進了綠黨的發展。參加歐洲議會選舉是刺激各國分散的綠色組織走向聯合并成立政黨的重要因素。同時,歐洲各國選民普遍把歐洲議會選舉和地方選舉視為第二秩序的選舉,選民往往利用這些選舉來表達對執政黨或傳統主流政黨的不滿或警告。這種警告并不能真正改變國內政治力量的對比,因此競爭程度不如全國大選激烈。但在這些選舉中,綠黨或其他性質的新興政黨所獲得的成績往往比全國大選要好。在有的國家,全國大選和歐洲議會選舉所實行的選舉制度也不一樣。如在英國,全國大選是按多數當選制進行的,綠黨在1997年之前的歷次大選中從未能進入全國議會。而法國歐洲議會選舉卻實行比例制,這就為綠黨顯示自己的實力并登上政治舞臺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通過參加歐洲議會選舉,各國綠黨獲得了宣傳自己政策主張的機會,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鍛煉了隊伍,熟悉了議會政治的程序,發現了存在的問題,增進了各國綠黨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自己在選舉實踐中走向成熟和完善。在德國,參加歐選還可獲得可觀的財政補貼。如1979年歐洲議會選舉時,德國綠黨的前期組織“代替政治聯盟/綠黨”以3.2%的選票獲得了480萬馬克的競選補貼,除去實際花費30萬馬克之外,凈剩450萬馬克。這些經費為德國綠黨展開活動和宣傳提供了便利條件。
二、綠黨對歐洲一體化的態度與政策
綠黨對由傳統政黨設計和支配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極為不滿,他們參加歐洲議會選舉的目的就是要按照自己的綠色原則來扭轉歐洲一體化進程。尤其是在綠黨成立初期,對歐洲一體化的批判情緒更為強烈。就連一向主張現實主義路線的德國綠黨,在20世紀80年代對歐共體的各項政策也是批評多于贊同。在1984年歐洲議會選舉宣言中,批評歐共體機構是遠離各國人民、耗資巨大、缺乏民主的官僚化機構,譴責歐洲一體化建設的目的是要使歐洲成為另一個超級大國。同時,綠黨把自己定位在是“向現行歐共體形式提出質疑的總體運動的一部分”。英國和丹麥綠黨則要求本國退出歐共體。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歐洲一體化進程加速。西歐各國在是否批準《馬斯特里赫特條約》(以下簡稱《馬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在這一討論中,各國綠黨對《馬約》普遍持批評態度,但程度卻有所不同。英國綠黨堅決反對加入《馬約》。德國綠黨1992年10月通過聲明,一方面表示贊成一體化,“尤其是考慮到德國以及其他地區日益增多的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觀念與進攻,綠黨強調歐洲一體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又批評《馬約》所要建立的歐洲是高度集中、缺乏民主、不符合生態原則、軍事化和充滿壓迫性的。(Europagruppe Die Grunen:Die Grunen zu den Maastricher Beschlussen:Sonicht!,beschlossen auf dem Landerrat an 11/10/1992 in Kassel,Bonn,1992.)1992年德國綠黨還聯合東德民社黨以及一些公民運動組織,成立了一個叫“《馬約》——不要這種方式”的“左翼代替”聯盟,號召就《馬約》問題舉行全民公決。但由于他們力量很小,未能實現修改《馬約》的愿望。法國綠黨支持和反對《馬約》的人數分別為53%和47%。
歐洲議會綠黨黨團評擊《馬約》沒有按歐洲議會的要求將環境政策確立為各項共同政策之一,而只是把它列入了共同經濟政策的附件。他們要求對條約中的“明顯缺陷”進行修改。
在批判現行歐洲一體化政策的同時,綠黨主張要按自己的原則建設歐洲。這些原則包括生態可持續性、非集中化和基層民主、多元化和廣泛的公民權利、非軍事化等方面。歐洲綠黨聯盟于1993年通過的《指導原則》將綠黨的歐洲建設主張概括為:“必須按照自然環境的承受程度調整經濟(即消費模式和生產模式);必須建立一種新的全球安全結構,以便能夠在公平解決利益沖突的基礎上實現世界和平;必須在保障不分性別、年齡、種族、宗教、民族來源、性行為傾向、財富和健康狀況的所有個人平等權利的基礎上實現一種新的公民藍圖。這些目標必須通過民主的途徑和加強地方社區在決策過程當中的作用來實現。”
堅持生態可持續性是綠黨的首要宗旨。他們認為,歐洲一體化建設從一開始就是為了促進經濟的發展,而經濟規模的擴大勢必造成更加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耗費,因此,這種一味以促進經濟增長為目標的一體化進程是不可取的。英國綠黨在其綱領宣言中反復強調,“綠色歐洲視野將意味著拋棄‘越來越多’的經濟學,而采納一種‘足矣’的經濟學”。歐洲綠黨聯盟在其《指導原則》的前言中則更明確地指出,“過去幾個世紀所謂的進步使我們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地球上的生命基礎正面臨著嚴重的威脅。盡管技術的發展或許可以一時推遲環境的惡化,但如果不在意識形態上徹底改變目前仍流行的根深蒂固的物質增長觀念,就無法防止文明在生態和社會方面的崩潰。歐洲國家作為工業化的先驅,正處在目前危機的中心。為此,在扭轉這些破壞趨勢的過程當中,歐洲負有主要責任”。
非集中化是綠黨貫穿于經濟政治綱領中的一條重要原則。綠黨認為,工業化國家在結構上過于集中化和等級化,它排斥了普通公民對決策的參與。在高度集中化的政治經濟結構中,政策的制定往往受到大資本利益集團的操縱,國家和社會的命運掌握在少數社會精英手里,人民群眾的利益遭到剝奪。這種集中化的權力“不可避免地會用于經濟競爭、高程度的剝削和大規模的戰爭”。(Spretnak and Capra:GREEN POLITICS:The Global Promise,P.48,New York,E.P.Dutton Inc.,1984.)因此,綠黨反對集中化,而主張行政單位的小型化、簡單化和分散化。德國綠黨早在1980年通過的第一個綱領中就指出,“如果我們試圖統一地或集中化地解決問題,就將違背生態原則”。“我們的出發點在于,基層的決定原則上必須予以優先考慮。我們給予分散化的、易于管理的基層單位以具有深遠意義的獨立和自治的權力”。(Die Grunen:Das Bundesprogramme der Grunen,Bonn,die Grunen,1980.)他們批評目前的歐洲一體化進程恰恰違背了這一原則:“現在的歐盟嚴重缺乏民主。歐洲議會沒有立法提議權。歐盟的立法權與執法權沒有分開,所有權力都集中在部長會議和委員會手中。他們躲在關閉的門后決策,(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機構對他們的決策談判實際上無法控制。……歐洲人民所面對的歐盟是一個不透明的、官僚化的機構”。為此,綠黨要求在地區、國家和歐洲各個層次上加強民主建設,“要按照民主的原則設置歐盟機構”,尤其是要擴大歐洲議會在立法、監督和控制歐盟委員會等各方面的權力。(European Federation of Green Parties:Common Green Manifesto for the1999 European Elections,Brussels,Information Office,1999,BuildingCitizens' Europe.)
非集中化還表現為文化的多元性和廣泛的民主權利。綠黨作為新生的政治力量,不像傳統政黨那樣具有穩定的社會基礎,強調多元性也是它廣泛團結民眾和爭奪選民的策略手段。為此,綠黨特別強調提高婦女、少數民族、移民及各種社會邊緣集團或社會弱者的地位,保護他們的權利。為體現多元化原則,德國綠黨在1989年歐洲議會選舉時還將一名沒有公民權的吉普賽人列在了競選名單之首。德國綠黨領袖科恩—本迪特評論說,這一舉動的目的是要抗議西德社會的仇外情緒。法國綠黨在這次選舉中也有意安排了很多第二代移民為其候選人。
非軍事化是綠黨非暴力思想的具體體現。20世紀70、80年代在西歐國家興起的反戰和平運動是綠黨的重要社會來源之一,生態運動在與和平運動融合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將非暴力和平思想奉為自己的信條。德國綠黨在1983年發表的宣言中明確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非暴力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對人的壓迫被廢除。我們的首要原則是人道的目的不能通過非人道的途徑來達到。非暴力應當毫無例外地適用于全人類之間,適用于各個社會集團內部和整個社會內部,適用于各居民集團之間和國家之間。”(Die Grunen:Programme of the German Green Party,P.9,London,Heretic Books,1983.)在這一價值觀指導下,各國綠黨在早期都一致主張解散北約和華約兩大對立軍事集團,實行歐洲裁軍,銷毀核武器。德國綠黨甚至提出解散德聯邦國防軍,取消義務兵役制,反對德國參加海外維和行動,解除警察武裝。但隨著一些國家綠黨進入政府機會的增加,這些政策就變得缺乏現實可行性,并逐漸成了影響綠黨上臺執政的障礙。于是,綠黨對以前的政策作了適當調整,但仍然堅持要建設一個和平的和非軍事化的歐洲。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加入了聯合政府的德、法綠黨經過激烈辯論,以多數票通過了繼續支持政府的議案。但其他國家綠黨都一致反對北約對南聯盟的軍事轟炸。歐洲綠黨聯盟于1999年4月8日以絕大多數票通過了一項聲明,譴責北約的暴行。
三、綠黨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作用與影響
歐洲一體化建設最早是出于促進經濟增長和加強安全合作的目的而啟動的,在早期的歐共體條約中并沒有關于環境保護的條款。而現在,加強環境保護合作已成為歐盟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環境立法已是歐盟各項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從公眾環保意識上看,還是從環境立法的規模以及所確定的環保標準上看,歐盟在世界上都處于領先的地位。這一成就與綠黨的存在和努力是分不開的。
綠黨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方式和程度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有所不同。1987年《單一歐洲條約》將環境立法的責任從成員國轉移到歐共體,從此,歐共體就成了環境立法的重要陣地。但在1993年《馬約》生效之前,歐共體的決策權主要控制在部長會議和歐共體委員會手中,綠黨在這兩個機構中都沒有代表,因此也就被排斥在主要決策機構之外。綠黨稍能發揮影響的是歐洲議會,但歐洲議會的決策權非常有限。它主要是討論和修改由部長會議和歐共體委員會提出的議案,自己卻不能確定議程和提出議案。《馬約》生效后,賦予了歐洲議會更多的決策權,這使得綠黨的歐洲議員可以發揮更多的作用和影響。
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綠黨影響歐盟決策的主要方式有三種:游說歐盟委員會;營造社會輿論并加強監督;參加歐洲議會立法活動。
首先,綠黨可通過游說歐盟委員會影響歐盟的決策。歐盟委員會在起草政策文件的過程中,有義務要廣泛征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利用這一機會對其進行游說,往往對政策的形成產生很大的影響。從環境立法方面游說委員會的除了綠黨之外,還有各種環境非政府組織,如綠色和平國際、世界自然基金會、地球之友等。此外,在歐盟委員會和各國政府的資助下,歐盟各國約150個非政府組織還聯合成立了歐洲環境局,它在環境政策游說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影響歐盟決策的第二種方式是營造社會輿論,形成一定的社會壓力,促使有關部門采取相應的行動或立法。綠黨和各種民間環保組織很擅長利用各種手段來吸引新聞媒體的關注。綠色和平組織以反核抗議活動而著稱,它抗議法國在南太平洋島嶼核試驗的活動舉世矚目,尤其是“彩虹勇士號”抗議船遭破壞而沉沒,造成一名綠色和平組織成員喪生事件,更是引起全世界的震驚。1995年,綠色和平組織還利用群眾示威、發動公眾抵制消費等方式成功地阻止了“殼牌”(Shell)石油公司和英國政府準備將一個報廢的石油鉆井平臺裝置(Brent Spar)沉入北海海底的決定。
從總體上看,綠黨從游說和營造社會輿論角度對歐盟決策的影響不如環境非政府組織。這主要是由二者不同的活動方式和作用特點決定的。綠黨偏重于議會活動,非政府組織偏重于議會外抗議和游說活動。《馬約》生效后,歐洲議會的決策權增強,因此也成了綠黨影響歐盟決策的重要陣地。一位歐盟委員會高級官員評論說,“在歐洲議會,我們從綠黨那里聽到的東西最多。我們每周都要去那里,坐在他們面前。……在歐洲議會,他們是個小黨團,但卻是一個重要的小黨團”。(Elizabeth Bomberg:Green Parties and Politics in the European Union,P.139,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除以上兩種方式外,綠黨還通過參加歐洲議會立法活動,利用緊急議案和組成特別調查委員會的形式影響決策。綠黨歐洲議員一向以擅長提緊急議案和組織特別調查委員會而聞名。他們先后提出了有關核廢料處理、法國核電廠事故、切爾諾貝利核電廠事故、北海海平面上升、萊茵河污染、保護移民權利等一系列緊急議案。
總的來看,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綠黨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影響程度非常有限。這一方面是由于綠黨的政治實力還很弱,另一方面是綠黨的立場很激進,往往采取不合作的態度,很難通過妥協交易換取其他政治力量對它的支持。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德、法、意、芬、比5個國家的綠黨進入了本國政府,并担任了10余個部長職務。在歐盟其他一些國家,也有一些綠黨或綠色組織成員担任環境部長等職。德國綠黨成員施賴爾女士(Michaele Schreyer)還担任了歐盟委員會委員,負責財政預算事務。這樣,綠黨在部長會議、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等歐盟各主要決策機構中都有了自己的代表,其作用和影響力明顯提高。尤其是在環境問題方面有了更多的發言權。
除了直接的影響外,綠黨對歐盟決策更重要的影響是間接性的。綠黨在一些國家的崛起,迫使傳統的主流政黨爭相綠化自己,想以自身的綠化來抑制綠黨的發展。在政黨競爭機制的作用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性發展已成為歐盟及各成員國重要的政治內容。不少西方學者預測,21世紀決定哪個政黨能夠上臺執政的關鍵因素是看這個政黨是否能夠恰當地實行綠色轉向,并同綠黨進行有效的合作。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德、法、芬等國左翼政黨能夠上臺執政,正是依靠了紅綠聯盟戰略。即便是長期單獨執掌政權的瑞典社會民主黨,到20世紀90年代末也不得不依賴綠黨的支持才構成議會多數。主流政黨要想團結綠黨,就必須作出實質性的妥協和讓步。20世紀70、80年代后,西歐各國普遍設立了環境部,歐盟也設立了相應的環境機構,并通過了200多個環保立法。此外,歐盟還率先提出了一整套新的環境治理原則,如預防原則、污染者償付原則、治本原則和從屬原則(各成員國有權制定比歐盟立法標準更高的環境立法)。這些成就的取得與綠黨造成的政治壓力是分不開的。但綠黨對此并不滿足,他們的目標是要把環境保護置于經濟發展戰略的中心位置,并將成員國的環境合作確立為繼經濟、安全、社會問題之后,歐盟建設的第四根柱子。
《教學與研究》京57~62D7國際政治劉東國20012001綠黨是近30年在西歐興起的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它自一誕生就參加了歐洲議會選舉,并最終成長為歐洲議會中第三大政治力量。綠黨在經濟、社會、安全、外交等各項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與其他政黨不同的主張,對歐洲一體化建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綠黨在歐盟5個國家加入了聯合政府,并滲透到歐盟委員會、部長會議等重要決策機構當中,對歐盟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綠黨/歐洲議會綠黨黨團/歐洲一體化劉東國 (1958-),男,河北霸州人,中國人民大學講師,法學博士,從事國際環境政治研究。北京 100872 作者:《教學與研究》京57~62D7國際政治劉東國20012001綠黨是近30年在西歐興起的一支新的政治力量。它自一誕生就參加了歐洲議會選舉,并最終成長為歐洲議會中第三大政治力量。綠黨在經濟、社會、安全、外交等各項政策上提出了一系列與其他政黨不同的主張,對歐洲一體化建設產生了明顯的影響。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綠黨在歐盟5個國家加入了聯合政府,并滲透到歐盟委員會、部長會議等重要決策機構當中,對歐盟決策的影響越來越大。綠黨/歐洲議會綠黨黨團/歐洲一體化
網載 2013-09-10 2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