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我國對外開放的全面性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十多年來,我國的對外開放在范圍上不斷擴大,在程度上不斷加深,對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其總體布局可以概括為沿海開放、沿邊開放、沿江開放和沿“橋”開放。
      一、沿海開放
  (1)沿海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當今世界各國為綜合發展外向型經濟而設立的一塊特殊的經濟區域。特區是以工業為主、工貿結合、各業并舉的綜合性經濟區域,實行特殊的經濟結構、管理體制和經濟政策。工業投資以外商投資企業和吸引外資為主;工業生產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產品銷售主要鼓勵進入國際市場;給予特區以較大的自主權和審批權。到1991年底,5個特區已制定和頒布了30多項法規和150多個條例,使特區經濟活動開始步入按國際慣例運行的軌道。1991年底,5 個特區工業總產值達542億元,財政收入56億元,外貿出口66億美元, 創匯額占全國的9%。實踐證明特區的創辦是成功的, 為我國進一步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成功的經驗,特區是我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是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結點,也是中國了解外國,外國了解中國的窗口。
  (2)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國務院決定開放天津、上海、 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城市。后來又開放了威海市。這些城市對外經濟技術聯系的自主權得以擴大。國家規定,對前來投資的外商與中外合資、合作企業在所得稅上給予優惠,在關稅上給予減免,給予外商的優惠待遇僅次于特區。為了使沿海開放城市進一步承担起全國進出口基地的任務,對國民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又在每一個開放城市的市區內另開辟了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批準在沿海開放的城市單獨劃出一塊固定的區域,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享受類似于特區的政策,受開放城市政府的領導。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戰略目標,是發展以高技術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的外向型經濟,在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的基礎上,加速外向型經濟的發展。
  (3)沿海經濟開放區。為了進一步促進沿海地區的對外開放, 在經濟特區、開放城市的基礎上,1985年我國又建立了沿海經濟開放區。目前我國的經濟開放區有: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閩南廈漳泉三角洲經濟開放區、渤海灣經濟開放區、遼東半島經濟開放區、山東膠東半島經濟開放區。開放的區域共293個縣市, 占全國縣市的12%;面積42.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4.4%;人口2.2億,占全國人口的20%,上述地區舉辦的外商投資的生產性、科研性項目,可享受類似沿海開放城市的優惠政策,適當擴大開放地區政府的經濟管理權限。沿海經濟開放區是整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戰略的一個組成部分,發展目標是使其成為多功能、外向型,產業結構合理,以高科技為主要的經濟高速增長區,以推動全國經濟的發展。
      二、沿邊開放
  為了促進邊境地區的對外開放,我國陸續開放了一批邊境口岸。至1989年底,我國經國務院批準開放的一類口岸139個, 其中水運口岸81個,航空口岸25個,公路口岸23個,鐵路口岸10個。到1992年,我國開放的邊境口岸達到167個。國家決定, 沿邊市縣和沿邊省區的省會(省府)城市,均享受沿海開放城市的有關政策。這主要包括:(1 )對外經濟合作權限,包括外商投資項目審批權、外貿自營權、商務人員出國審批權進一步擴大。對具備條件的市一級外貿公司,報經貿部批準給予外貿自營權。(2)享有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 改造老企業和開發現代農業的優惠政策。從1992年到1995年,計劃內技改項目的需進口的儀器、設備,國內一時不能生產或不能保證供應的,一定期限內不分外匯來源,免征進口關稅和產品稅(或增值稅),為發展出口農業而進口的加工設備免征關稅和產品稅(或增值稅)。(3 )鼓勵吸收外資,對外商投資規模較大的,生產性外商投資項目,技術、知識密集型外商投資項目,基礎產業外商投資項目,面向出口的外商投資項目,減免所有稅和關稅。(4)外商可投資開發經營成片土地。(5)對外商投資比較集中,綜合條件比較好的城市,經國務院批準可以興辦一個經濟技術開發區。
      三、沿江開放
  長江流域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長江流域面積180 萬平方公里,占全國陸地總面積的1/5;現有人口4億多,占全國總人口的40%以上;流域內有耕地4億多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1/4;1993年工農業總產值6000多億元,占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的37%。長江流域包括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江蘇、上海七省一市,沿江共有31個主要城市,是我國經濟、文化、科技、人才、信息等最發達的區域。長江流域橫貫我國大陸中部,跨越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聯接了南北地方經濟,其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為了促進長江流域的開發開放,加快長江經濟帶的發展,黨和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戰略決策。1990年4月,中央決定加快浦東開放, 浦東新區既享有特區的優惠政策,同時又享有一些新的優惠。如在浦東設立中國開放度最大的保稅區,擴大上海市關于浦東新區項目審批的權限,允許外資在整個上海開辦銀行、財務公司等金融機構等。1992年4月,全國四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案。1992年5月, 國務院批準開放長江沿江28個城市和8個沿江地區, 同時還批準開放合肥、南昌、長沙、成都、鄭州、太原、西安、蘭州、西寧、貴陽、銀川等11個內陸省會(省府)城市。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政治報告再次指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外國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流域地區經濟新飛躍。”
      四、沿橋開放
  隨著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及與前蘇聯各國的貫通,形成了歐亞大陸橋,使我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階段。
  歐亞第一大陸橋。我國的大連港,北經哈爾濱,滿洲里出境,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我國的天津港,北經二連浩特、烏蘭巴托,與西伯利亞大鐵路接軌。這幾條鐵路在貝加爾湖以西的泰謝特匯合,繼續西行,經莫斯科,到名港鹿特丹。這座大陸橋,是溝通我國東北、華北地區與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的大動脈。
  歐亞第二大陸橋。隴海——蘭新鐵路東起江蘇連云港,西至新疆的阿拉山口,橫跨東、中、西部,在我國境內全長4200公里。隴海——蘭新鐵路東部和西部是我國重要的產業密集帶和城市密集帶,西部地區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境外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德國,抵達菏蘭的鹿特丹。第二大陸橋全長約10900公里,輻射30 多個城市,橫跨歐亞兩大洲,聯結太平洋和大西洋。1990年,蘭新鐵路西段的北疆鐵路已與前蘇聯的土西鐵路接軌,第二大陸橋的建成,為我國西北,中原和西南等地區進入歐洲和中東市場提供了捷徑。
  歐亞第三大陸橋。以圖們江口為起點,經烏蘭巴托,抵達中亞和歐洲,以荷蘭的鹿特丹為終點。圖們江口面向俄羅斯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日本、朝鮮和韓國的各港口,最近的20海里,最遠的也不超過500 海里。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協調下,中、俄、朝、韓、曰、蒙6 國計劃在圖們江地區建設2—3億噸吞吐能力的巨型海、空港群。圖們江通航和陸海聯運系統的建立,可以形成一個深入到東北亞大陸廣大地區的交通網,提供一條聯結歐亞大陸最短的新大陸橋。圖們江口地區由于承担了水路、陸路和空中運輸中心的使命,被人們稱為未來的“第二鹿特丹”。
              作者單位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系
                  (責任編輯 陳健生)*
  
  
  
財經科學成都54-56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丁任重19961996 作者:財經科學成都54-56F52外貿經濟、國際貿易丁任重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1:41

[新一篇] 論我國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

[舊一篇] 論政府經濟職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