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資本主義模式的分析與比較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我為什么要寫《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這本書
  《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寫于1991年,并在當年出版,后來又重新補充加工,于1998年再版。在此,我為什么要強調這一點呢?我為什么強調1991年呢?因為在其兩年前,也就是1989年,世界發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柏林墻倒塌了,原蘇聯共產主義制度崩潰了,原蘇聯變成了獨聯體,成了現在的俄羅斯。在柏林墻倒塌之前,世界的經濟是由兩個對立的集團來代表的:一個是共產主義集團,另一個是資本主義集團;當時的資本主義是一個統一的、強大的集團。隨著蘇聯共產主義制度的瓦解,我們發現原來統一的、一致的資本主義集團也不是那么單一純粹,它們之間存在著許多矛盾和齟齬,總體而言,它們之中存在兩種潮流,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內部存在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是互相競爭的,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才寫了《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這本書。
      二、資本主義的兩種模式
  我認為資本主義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我把它稱之為新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這種資本主義模式是80年代興起的,是隨著里根當選總統上臺以后逐漸形成的。它的主要特征就是在美國采取一系列舉措引進保守主義政策。在里根當選之前,從羅斯福到肯尼迪,歷屆美國總統所搞的資本主義,非常類似于歐洲所推行的社會民主主義。里根于1980年當選美國總統,撒切爾夫人于1979年當選英國首相,這兩個人同時在各自的國家推行新的保守主義革命,這種新的保守主義的主要特征就是推行最保守的資本主義價值,這兩個國家形成了統一的價值世界。在我詳細描述新美國式資本主義的主要特征之前,我要先介紹另一個資本主義模式:萊茵資本主義模式。這種資本主義模式主要在歐洲大陸國家里運作,這些國家處于萊茵河流經的地域。大家知道,萊茵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它發源于瑞士,流經奧地利、德國,從法國的阿爾薩斯流經比利時,最后從荷蘭流向大西洋。在幾分鐘之前,我還担心這幾個國家對你們來說是陌生的,但是我從你們的眼神里可以看出,我剛提到的歐洲的這些國家,你們并不陌生,你們的眼神告訴我:這些國家在歐洲的位置以及它們在世界上的分量。在萊茵河流域的國家中,形成了與新美國式資本主義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我稱之為萊茵資本主義模式。那么這兩大資本主義模式的最大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它們的共同點有三點:1.它們都是以私有經濟為主,主要表現為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的私有化;2.自由的貿易;3.自由的競爭。它們也有三大區別:第一是宏觀經濟的區別;第二是介于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區別,也就是中觀經濟的區別;第三是微觀經濟的區別。
      三、兩種資本主義的差異
  首先從宏觀經濟的差別來講,美國的賦稅水平比歐洲的賦稅水平低,也就是說美國的納稅人負担比歐洲人輕,美國式資本主義對納稅人比較有利。衡量一個國家的賦稅水平的主要指標是看各種賦稅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 在美國各種賦稅(包括國家和各個州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在歐洲各種賦稅水平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0%左右,法國占46%,根據歐洲國家的不同情況,歐洲的賦稅水平要比美國高10%—15%。我也看到,中國的賦稅在國民生產總值只占10%左右。就賦稅水平而言,美國比法國低,而中國比美國還低,那么,肯定會有人說,按照這個標準,中國比美國還要“美國化”了?但是實際情況不是這樣,每個國家的發展狀況不同,不能拿中國的賦稅水平和美國去比較。這是因為歐洲和美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相差不多,人均購買力也相差不多,拿歐洲和美國去比較是可行的。
  這兩種資本主義模式在賦稅方面產生那么大的差別,關鍵的原因是歐洲的社會政策、社會保障體制的發展水平比美國高。在歐洲國家,幾乎所有的退休金、養老金都要靠稅收來承担,歐洲幾乎所有人都能享受社會保障。歐洲人的社會保障水平比美國高,而歐洲的賦稅壓力要比美國高。大家可能還記得,1992年克林頓入主白宮,克林頓總統聲稱要全面改革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要追趕上歐洲的社會發展水平,他把這項計劃的研究和制訂交給他的夫人希拉里,后來國會沒有通過這項提案,這項計劃不得不流產。
  在日常生活中歐洲人與美國人也有很大差別,歐洲人無論是在生病的時候,還是在失業的時候,所有人都有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一切在美國就沒有。大家知道,歐洲人非常關注他們的社會保障制度,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為什么歐盟15個國家,有12個社會民主黨執政,由此可見,歐洲人非常贊成普遍實施社會民主主義措施。
  在《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中譯本《序言》中,我提到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對他們普遍推行社會民主主義的贊同:“德國人對這種轉折的反應象征性地表現在一個可能是德國統一以來最重要的日子里——1996年6月15日。這天是星期六,歐洲杯足球賽半決賽的前夕, 對手是英國足球隊。盡管這場足球賽有很大的吸引力,卻有30萬人走上波恩街頭示威游行,這是1945年以來在德國規模最大的工會游行。更有甚者,中產階級也走上街頭,這可能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他們喊出的口號非同尋常:‘反對德國社會美國化!’這個口號本身就象征著‘兩種資本主義之戰’進入了第二個回合。近半個世紀以來,‘American way oflife’(美國的生活方式)曾經使全世界,特別是德國人走火入魔,現在卻被棄之如敝履。”這就是兩種資本主義模式最根本的區別,從中可以看出萊茵資本主義的本質特點。
  第二,我們來談談中觀經濟的差別,這方面的解釋可能技術性比較強,作為經濟學家大概知道這種差別,非經濟學家通過我的解釋很快就會理解這種差別。中觀經濟的差別首先是指金融機構對企業投資方式的差別,也就是說美國對企業的投資方式與歐洲萊茵模式對企業的投資方式有很大的差別。美國的資本主義模式主要是通過股票市場和金融市場,而歐洲萊茵模式對企業的投資主要是借助于銀行。我可以列舉數字來說明:在美國,對企業的投資80%來自金融市場,20%來自銀行;在歐洲,來自金融市場的投資占35%—40%,來自銀行的投資占60%—65%。金融投資方式和構成的差別,會對企業吸納資金的方式和成本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中觀經濟的第二個差別體現在企業吸納資金的具體運作上。從企業投資的運作方面而言,金融市場與銀行是不同的。大家知道,一家銀行有許多客戶,世界性的銀行擁有的客戶就更多了,甚至可以提供互助性貸款,搞得好的企業可以幫助效益不好的企業,企業與銀行有一種良好的、互助的信用關系。如果是通過金融市場籌集資金,通過股票市場、國庫券、債券來籌集資金,就不存在銀行與企業這種信用關系,因為它們對企業注入資金是一次性的,是匿名注入的。金融市場的運作方式就與此不同,金融市場對企業進行選擇,效益好的企業就比較容易得到金融市場注入的資金,效益不好的企業就不太容易得到金融市場的資金,如果想得到資金就要付出更大的代價,企業資金來源的邊際成本是不完全平等的。美國模式完全通過金融市場籌集資金,對效益好的企業而言,社會成本就比較低;對效益不好的企業,它的社會成本就比較高。它導致更加激烈的競爭,有利于競爭性比較強的企業發展。從平等性而言,美國模式就比歐洲差得多,但是它非常富有活力,非常有利于社會競爭,有利于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創新。針對這種情況,也許有人會說,美國模式比較好,企業交稅比較少,而且富有活力。事實上,問題并不那么簡單,雖然歐洲的賦稅水平比美國高,但是歐洲的人均購買力是與美國大致持平的,那么對這個問題的解釋只能從微觀經濟去探求。
  第三,微觀經濟的分析與比較。在美國式的企業里,有兩點需要搞清楚:一是由股東領導企業,二是領薪者的社會地位。在美國,企業的惟一領導是股東,企業關注的惟一目標是盡可能最大贏利,而對勞動者本身則關注不夠,把勞動者與企業的庫存商品、能源、生產工具一樣看待,可以隨意聘用、解聘,他們的工資水平隨著企業的發展水平隨意發生變化。在美國相對充分就業情況下,美國的雇主總是抱怨他們的雇員對企業不忠誠,他們經常跳槽。美國的企業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股份的價值,而歐洲企業追求的價值是合作的伙伴關系,在歐洲國家里,利潤不是惟一的目標,企業首先要滿足客戶的要求、滿足供應商的要求、滿足環境的要求,要承担對勞動者的社會作用;通過學徒工制來滿足青年人的職業培訓,促使青年人更好就業。
  在歐洲的國家里,最好的方式就是德國的方式,即共同管理的體制。根據德國的法律,所有大企業的重大決策都是通過董事會進行表決,董事會是由股東和工會(即工人代表)共同組成,其人員構成是股東和工人代表各占一半。我曾經有過這方面的經驗,參與過德國一家企業的管理,當然,我是作為資方的代表,我們12個股董坐在一排,對面坐著12個工人代表,在這種情況下,董事會的任何一項決策都要考慮工人的利益。這樣一種機制培養了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對職業的熱愛,可以促使員工不跳槽,在企業里干一輩子,保持企業的穩定。但是也有不利的因素,董事會每進行一次決策,往往要瞻前顧后,要兼顧各方面的利益要求,要花費很多時間,費很多氣力,才能通過這項決策。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說明,我在此做一個結論,我想強調兩點:首先是萊茵式的資本主義注重社會價值,它更加適合于穩定性、持續性的行業,譬如說汽車制造業;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關注個性的發展,它更加適合于靈活性和鼓勵創新的企業,譬如說電腦和信息產業以及軟件程序的開發。其次,可以說,在90年代,在最近的10年里,新的美國式資本主義戰勝了所有的資本主義,我本人確信,新的美國式資本主義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里還會占主導地位。我也確信,新美國式的資本主義逐漸地也會發生變化,會朝著萊茵式資本主義方向發展。
  總之,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是在10年前柏林墻倒塌之時提出的,在今天看來,這仍然是一個現實性的問題,在中國革命勝利50周年之際,這個問題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為法蘭西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原法國計劃總署署長和法國保險總公司董事長、著名經濟學家阿爾貝爾院士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所所做的學術報告暨《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中文版首發式上的演講,根據錄音整理而成。《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一書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定價17.00元)
  薛曉源  編寫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京50~52D1社會主義研究米歇爾·阿爾貝爾20002000[法]米歇爾·阿爾貝爾 作者:馬克思主義與現實京50~52D1社會主義研究米歇爾·阿爾貝爾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33:01

[新一篇] 東南亞各國匯率制度選擇的內在困境

[舊一篇]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從前現代到現代的社會學考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