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人的全面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79(2002)02-0005-05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多次談到的一個重要理論,也是當前我國學術界十分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在近期發表的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中,有兩篇論文很值得一讀:一篇是復旦大學俞吾金教授在《學術界》2001年第5期發表的“在實踐中豐富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另一篇是首都師范大學王銳生教授在《馬克思主義研究》2001年第6期發表的“論人的全面發展:歷史與現實——學習‘七一’講話的讀書筆記”。這兩篇論文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讀后使人深受啟發。本人認為,這兩篇文章雖然提出了不少頗有見地的觀點,但其中也有一些看法與馬克思本人的思想相悖,值得提出來商榷。以下是本人的兩點不同看法,現提出來就教于俞、王二教授及學術界同仁。
   一、人的全面發展講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王銳生認為,馬克思講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他說道,“當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一定的歷史階段(原始社會末期)時,在社會成員之間實行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工便成為把人類社會生產力向前推進一步的關鍵。這種分工從類與個體的關系上看,意味著人類自身的發展達到了這樣一個轉折:為了類的才能得到加速發展,就必須采取這樣的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大多數個體處于片面發展狀態(片面的個性),以保證族類獲得較全面的發展與進步——對族類來說,他既有了物質勞動,又有了精神勞動,所以發展是全面的。但為了保證類的發展的這一全面性,不能不犧牲個體(體力勞動階級被完全剝奪了精神領域的發展)。這樣一來,類與個體之間便難免發生對抗。”[1](P5)可以看出,人的全面發展在他那里被理解為“族類”的全面發展,即作為一個整體的人類的全面發展,這一發展的起點是原始社會。當然,王銳生在其論文中也多次提到人的全面發展最終將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但他講的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指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最終將達到的一種狀況,而不是說人的全面發展指的就是個人的全面發展。
  為了論證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王銳生在其論文中引用了馬克思的一段話:“‘人’類的才能的這種發展,雖然在開始時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甚至靠犧牲整個階級,但最終會克服這種對抗,而同每個個人的發展相一致;因此,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為代價。至于這種感化議論的徒勞,那就不用說了,因為在人類,也象在動植物界一樣,種族的利益總是要靠犧牲個體的利益來為自己開辟道路,其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種族的利益同特殊個體的利益相一致,這些特殊個體的力量,他們的優越性,也就在這里。”[2](P124-125)這段話能證明王銳生的理解是正確的嗎?讓我們看看這段話的出處。
  馬克思的這段話出自他的《剩余價值理論》第九章,在講這段話之前,他先批判了李嘉圖的傷感主義的反對者和西斯蒙第的錯誤觀點:“李嘉圖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看作最有利于生產、最有利于創造財富的生產方式,對于他那個時代來說,李嘉圖是完全正確的。他希望為生產而生產,這是正確的。如果像李嘉圖的傷感主義的反對者們那樣,斷言生產本身不是目的本身,那就是忘記了,為生產而生產無非就是發展人類的生產力,也就是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這種目的本身。如果像西斯蒙第那樣,把個人的福利同這個目的對立起來,那就是主張,為了保證個人的福利,全人類的發展應該受到阻礙,因而,舉例來說,就不能進行任何戰爭,因為戰爭無論如何會造成個人的死亡。”[2](P124)接下來就是王銳生引用的那段話。從這兩段話中我們能得出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的結論嗎?顯然不能。因為馬克思在這里不是在談人的全面發展,而是在談人類發展過程中“類”與個體關系,以表明“個性的比較高度的發展,只有以犧牲個人的歷史過程為代價”。不錯,馬克思在這里確實使用了“發展人類生產力”、“發展人類天性的財富”、“全人類的發展”等提法,但這些提法顯然與“人類的全面發展”不是一回事,因而不能證明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就是“人類”的全面發展。
  為了表明他的理解是有根據的,王銳生還提出了另一個證據。他說道,“在另一個地方,馬克思也用‘人類最全面發展的提法’。例如1877年,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把共產主義社會稱為‘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1](P7)然而,只要我們閱讀一下馬克思的原文,就會發現他的這一證據也不能成立。馬克思的原文是這樣的:“他(指米海洛夫斯基,本文作者注)一定要把我關于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徹底變成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一切民族,不管他們所處的歷史環境如何,都注定要走這條道路——以便最后都達到在保證社會勞動生產力極高度發展的同時又保證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但是我要請他原諒。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3](P130)不難看出,馬克思在這里也不是在講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而是在批判米海洛夫斯基的錯誤做法。這段話中的“人類最全面的發展”的提法至多只能理解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種狀況,從中也得不出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就是人類的全面發展的結論。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銳生的兩個論據之所以不能成立,是因為他引用的兩段話都不是來自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而要弄清馬克思講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還是“人類”的全面發展,無疑要以他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為依據。眾所周知,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論述,最明確、最集中地出現在他的《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因此,《手稿》中的有關論述應當是我們弄清問題的根據。仔細研讀一下《手稿》,我們就會發現,在馬克思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所有論述中,他的提法都是“個人的全面發展”。
  馬克思為什么用“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提法而不用“人類的全面發展”的提法?最能說明這一問題的是《手稿》中那段有關個人全面發展的著名論述:“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4](P104)。這段話表明,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表現為三大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他所說的最初的社會形態,指的是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的前資本主義社會;第二大形態,指的是建立在發達商品經濟基礎之上的資本主義社會;第三大形態指的是建立在產品經濟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在馬克思看來,人的發展是這三大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重要內容和表現。與三大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相對應,人的發展也表現為三種不同的形態。在最初的社會形態中,人對人的依賴關系使得他們完全從屬于他們賴以生存的各種血緣的或地域的共同體,由于他們只有作為這種或那種共同體的成員才能生存和發展,因而這時人的發展只能表現為從屬于各種共同體的人的發展,或者說,只能表現為各種共同體的發展。在第二大形態中,人對人的依賴關系為人對物,即對交換價值的依賴關系所取代,這時的人已擺脫了對先前的各種共同體的從屬,成為純粹商品經濟關系中的獨立的個人,因而人的發展開始表現為獨立的個人的發展。在第三大社會形態中,出現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中的獨立的個人已得到全面發展。由于第三大社會形態不能由第一大社會形態直接發展而來,而只能由第二大社會形態發展而來,因而第三大社會形態的全面發展的個人只能是第二大社會形態的獨立的個人發展的結果。可以說,這是馬克思為什么用使用“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提法的根本原因。
  以上表明,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講的是出現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中的個人的全面發展,王銳生卻認為這一理論講的是自原始社會以來的人類的全面發展,這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講的是“個人的全面發展”。然而,在當前我國論及人的全面發展的眾多的哲學教科書和論著中,“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提法卻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問題被俞吾金教授在其文章中明確指出:“在東方社會,尤其飼中國社會中,馬克思的‘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被不知不覺地轉換為‘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5](P14)他還通過對德文原文的考察,證明了馬克思在《手稿》中用的是“個人全面發展”的提法,而不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提法。他認為,上述兩種提法之間存在重要的差異,“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提法適合于稱謂一切歷史時期的人,而‘個人’則是近代社會的產物。”[5](P15)應該說,俞吾金對“個人全面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二者之間差異的強調是有重要意義的,但他對馬克思為什么用“個人全面發展”的提法,以及對他講的作為近代社會產物的“個人”具有什么特征,卻沒提出什么論證。
  從馬克思在《手稿》中的有關論述來看,出現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中的“個人”具有以下三個特征:
  首先,“個人”是指已擺脫了自然聯系而處于純粹經濟關系中的人。在人類社會初期,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還很低,這決定了他們只有作為某一血緣的或地域的共同體的成員,才能占有以土地為主的勞動對象和從事生產活動。對此馬克思說道,“孤立的個人是完全不可能有土地財產的,就象他不可能會說話一樣。固然,他能夠像動物一樣,把土地作為實體來維持自己的生存。把土地當作財產,這種關系總是要以處在或多或少自然形成的,或歷史地發展了的形式中的部落或公社占領土地(和平地或暴力地)為媒介的。在這里,個人決不能像單純的自由工人那樣表現為單個點。”[4](P483)此后出現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人們對共同體的依賴關系卻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所不同的是人們先前依賴的是氏族、部落,后來依賴的是農村公社、城市公社和行會。馬克思把人們對各種共同體的這種依賴稱為“自然聯系”。他說道,在第二大社會形態中,“單個的人表現為擺脫了自然聯系等等,而在過去的歷史時代,自然聯系等等使他成為一定的狹隘人群的附屬物。”[4](P18)在第二大社會形態中,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純粹的經濟關系,因為“人的依賴紐帶、血統差別、教育差別等等事實上都被打破了,被粉碎了(一切人身紐帶至少都表現為人的關系);各個人看起來似乎獨立地(這種獨立一般只不過是幻想,確切些說,可叫作——在彼此關系冷漠的意義上——彼此漠不關心)自由地互相接觸并在這種自由中互相交換;……”[4](P10)
  其次,“個人”是指處于普遍而全面的社會聯系中的人。在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第一大社會形態中,人們的生產還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生產的目的是把自己作為共同體的成員再生產出來。這時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雖然表現為比較明顯的人的關系,但他們只是作為具有某種社會規定性的人而相互交往。由于這時生產力水平還較低,加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受到各種血緣的、政治的、宗教的關系的限制,因而人們的社會聯系既不普遍也不全面。第二大社會形態以發達商品經濟為基礎,在這一社會形態中,每個生產者都必須生產一種可以用來交換的產品,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生產,都要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生產,同樣,每個人的產品轉化為他本人的生活資料,也要依賴于其他一切人的消費。這種發達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使得人與人之間形成了以交換價值為媒介的普遍而全面的依賴關系。用馬克思的話來講,“毫不相干的個人之間的互相的和全面的依賴,構成他們的社會聯系。”[4](P103)此時,以前那些使個人交往受到種種限制的血緣關系、血統差別、等級差別都已被徹底打破,個人之間只要通過交換價值,就可以自由地在一切方面相互交往,從而產生出個人間社會聯系的普遍性和全面性。
  第三,“個人”是指處于異化的社會關系中的人。在第二大社會形態中,發達的商品經濟決定了人的一切活動和產品都要轉化為交換價值,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交往都只能通過交換價值這個中介才能實現。在交換價值上,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對物的這種依賴關系雖然促進了個人之間普遍而全面的社會關系的形成,但這種普遍而全面的關系卻又表現為一種異化的關系。馬克思指出:“生產的發展越是使每一個生產者依賴于自己的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就是說,產品越是在實際上成為交換價值,而交換價值越是成為生產的直接目的,那么,貨幣關系以及貨幣關系(即產品同作為貨幣的自身的關系)的內在矛盾就越發展。交換的需要和產品向純交換價值的轉化,是同分工,也就是同生產的社會性按同一程度發展的。但是,隨著生產的社會性的發展,貨幣的權力也在同一程度上發展,也就是說,交換關系固定為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外在的、不依賴生產者的權力。最初作為促進生產的手段出現的東西,成了一種對生產者來說是異己的關系。生產者在什么程度上依賴交換,看來,交換也在什么程度上不依賴于生產者,作為產品的產品和作為交換價值的產品之間的鴻溝也在什么程度上加深。”[4](P91)這種異化的社會關系也就是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造成個人片面發展的分工,還是指消滅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在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中,“全面發展”的含義是什么?對此,俞吾金和王銳生有不同的理解。
  俞吾金認為,“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主要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從屬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中普遍存在的異化和強制性的分工所導致的、個人能力的片面的,甚至畸形的發展方式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不僅‘使人成為高度抽象的存在物,成為旋床等等,直至變成精神上和肉體上畸形的人’,而且也‘表現出異化的物對人的全面統治’。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馬克思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理念既是對未來社會的憧憬,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5](P13)這段話表明,他認為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異化和強制性分工導致了個人能力的片面發展,由此可以推出,他認為馬克思講的個人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分工。
  王銳生則提出,在馬克思主義文獻中有兩個人的全面發展概念,一個是作為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社會目標的“人的全面發展”,其特征是消滅了舊式分工,即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另一個是指在共產主義目標完全實現之前,各個歷史階段的人在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從中得到多方面的發展,即“比個人原已獲得的發展狀況——他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狀況等——更進一步提高”。[1](P7)他講的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含義很清楚,這就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舊式分工。他講的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含義不清楚,但從他接著舉的例子——大工業從技術上消滅了那種使整個人終生固定從事某種局部操作的工場手工業,可以看出,他講的后一個人的全面發展的概念指的是大工業對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分工的消滅。
  把俞吾金的理解和王銳生的理解加以比較,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都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是相對于人的“片面發展”而言。所不同的是,俞吾金認為導致個人片面發展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分工,因而個人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資本主義分工;王銳生的前一種理解認為導致人的片面發展的原因是舊式分工,因而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舊式分工,他的后一種理解實際上與俞吾金的理解相同。這兩種理解,都與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相距甚遠。
  我們先來看俞吾金的理解。什么是資本主義分工?對此,俞吾金沒有明確說明。從馬克思的有關論述看,資本主義分工指的是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工場手工業分工。馬克思說,“整個社會內的分工,不論是否以商品交換為媒介,是各種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而工場手工業分工卻完全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獨特創造。”[6](P397-398)他還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分工無非是并存勞動,即表現在不同種類的產品(或者更確切地說,商品)中的不同種類的勞動的并存。在資本主義的意義上,分工就是生產某種商品的特殊勞動分為一定數量的簡單的、在不同工人之間分配而又相互聯系的工序,它以行業劃分這種社會內部即作坊外部的分工為前提。”[7](P295-296)工場手工業分工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使整個人終生固定從事某種局部操作,這種分工下的工人被馬克思稱為“片面的局部工人。”[6](P376)如果說資本主義分工指的就是這種情況,那這種分工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大工業時期就已不復存在。這是因為,“現代工業通過機器、化學過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展變革。這樣它也同樣不斷地使社會內部的分工發生革命,不斷地把大量資本和大批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6](P533-534)當然,工場手工業分工的消失并不等于片面的局部工人的消失,因為“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專業”。[6](P534)這也就是說,在大工業時期,是大工業的資本主義形式,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又再生產出類似工場手工業那樣的舊分工,再生產出類似工場手工業工人那樣的“片面的局部工人”。馬克思還指出,在大工業時期,“如果說勞動的變換現在只是作為不可克服的自然規律,并且帶著自然規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礙時都有的那種盲目破壞作用而為自己開辟道路,那末,大工業又通過它的災難本身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律,并且使這種關系適應于這個規律的正常實現。大工業還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用適應于不斷變動的勞動需要而可以隨意支配的人員,來代替那些適應于資本的不斷變動的剝削需要而處于后備狀態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貧窮工人人口;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做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担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的個人。”[6](P534-535)這些論述表明,馬克思認為大工業的發展要求全面發展的個人,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個人的全面發展,由此可以推出,他所說的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不是指消滅資本主義分工即工場手工業分工,因為這種分工早已被大工業的發展所消滅。由此說來,俞吾金把個人的全面發展理解為消滅資本主義分工不符合馬克思的原意。
  王銳生認為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舊式分工,這與馬克思的原意相距更遠了。這是因為,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處于第二大社會形態的個人的全面發展,而王銳生講的人的全面發展指的是自原始社會以來整個人類的全面發展;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出現于第二大社會形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王銳生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并且一直延續到共產主義第一階段的舊式分工。
  在俞吾金和王銳生看來,全面發展總是相對片面發展而言,而片面發展又總是同分工(不管是資本主義分工還是舊式分工)相聯系的,因此,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資本主義分工或舊式分工。然而,只要仔細研讀一下馬克思在《手稿》中有關個人全面發展的論述我們會發現,他在講到人的全面發展時根本不涉及消滅分工的問題。以下是他的四段有關人的全面發展的代表性論述:
  “全面發展的個人——他們的社會關系作為他們自己的共同的關系,也是服從于他們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4](P108-109)
  “資本在具有無限度提高生產力趨勢的同時,又在怎樣程度上使主要生產力,即人本身片面化,受到限制等等,……”[4](P410)
  “在資本對雇傭勞動的關系中,勞動即生產活動對它本身的條件和對它本身的產品的關系所表現出來的極端的異化形式,是一個必然的過渡點,因此,它已經自在地、但還只是以歪曲的頭腳倒置的形式,包含著一切狹隘的生產前提的解體,而且它還創造和建立無條件的生產前提,從而為個人生產力的全面的、普遍的發展創造和建立充分的物質條件。”[4](P520)
  “資本把財富本身的生產,從而也把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把自己的現有前提的不斷變革,當作它自己再生產的前提。價值并不排除使用價值,因而不把特殊形式的消費等等,特殊形式的交往等等,當作絕對條件包括進來;同樣,社會生產力、交往、知識等等的任何發展階段,對資本來說都只是表現為它力求加以克服的限制。它的前提本身——價值——表現為產品,而不是表現為凌駕于生產之上的更高的前提。資本的限制就在于:這一切發展都是對立地進行的,生產力,一般財富等等,知識等等的創造,表現為從事勞動的個人本身的異化;他不是把他自己創造出來的東西當作他自己的財富的條件,而是當作他人財富和自己貧困的條件。但是這種對立的形式本身是暫時的,它產生出消滅它自身的現實條件。
  結果就是:生產力或一般財富從趨勢和可能性來看的普遍發展成了基礎,同樣,交往的普遍性,從而世界市場成了基礎。這種基礎是個人全面發展的可能性,而個人從這個基礎出發的實際發展是對這一限制的不斷消滅,這種限制被意識到是限制,而不是被當作某種神圣的限制。個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設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現實關系和觀念關系的全面性。由此而來的是把他自己的歷史作為過程來理解,把對自然界的認識(這也表現為支配自然界的實際力量)當作對他自己的現實體的認識。發展過程本身被當作是并且被意識到是個人的前提。但是,要達到這點,首先必須使生產力的充分發展成為生產條件,使一定的生產條件不表現為生產力發展的界限。”[8](P35-36)
  如果馬克思講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指消滅導致個人片面發展的分工,那他在這些論述中為什么對分工問題只字不談呢?從這些論述可以看出,馬克思在談到人的全面發展時總是同時強調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出物質條件,二是這種生產同時又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這種異化的生產關系即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使個人的全面發展無法得以實現,因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阻礙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反過來說,只有消滅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個人的全面發展才能得以實現。
  正因為如此,馬克思說道,“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因而交換價值也不再是使用價值的尺度。群眾的剩余勞動不再是發展一般財富的條件,同樣,少數人的非勞動不再是發展人類頭腦的一般能力的條件。于是,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生產便會崩潰,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本身也就擺脫了貧困和對抗性的形式。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因此,并不是為了獲得剩余勞動而縮減必要勞動時間,而是直接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縮減到最低限度,那時,與此相適應,由于給所有的人騰出了時間和創造了手段,個人會在藝術、科學等等方面得到發展。”[8](P219)這段論述雖然沒有出現人的全面發展的字樣,但實際上講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之后個人的全面發展。從馬克思的論述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之后,個人的發展將表現出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個人的自由發展,即個人可以自由選擇那些使自己的個性得以發展的活動,二是個人的多方面的發展,即個人可以在多方面實現自己的才能。
  總之,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講的是處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中的個人的全面發展,個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是消滅異化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收稿日期:2002-03-22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南昌5~9B1哲學原理段忠橋20022002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多次談到的一個重要理論。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人的全面發展講的不是“人類”的全面發展,而是處于第二大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不是指消滅造成個人片面發展的舊式分工或資本主義的分工,而是指消滅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個人/全面發展/分工/the individual/all-round development/divisionAlso on“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DUAN Zhong-qiao  School of Marxism,the People's University,Beijing 100872,China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theory mentioned many times by Karl Marx.According to Marx,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does not refer to that of“mankind”,but to that of the“individuals”in the capitalist society;the achievement of 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 does not mean the elimination of the capitalist division or the old social division which causes partial individual development,but that of capitalist production relations based on the exchange value.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2  段忠橋(1951-),男,北京市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作者: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南昌5~9B1哲學原理段忠橋20022002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在《經濟學手稿(1857-1858年)》中多次談到的一個重要理論。從馬克思的論述來看,人的全面發展講的不是“人類”的全面發展,而是處于第二大社會形態即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個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不是指消滅造成個人片面發展的舊式分工或資本主義的分工,而是指消滅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個人/全面發展/分工/the individual/all-round development/division

網載 2013-09-10 21:33:04

[新一篇] 主題單元教學資源整合的策略

[舊一篇] 也談文件運動理論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