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困境:本質、由來及其超越--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批判之一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征服自然以求文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信念。這種信念構成了人類歷史的深層意識。進入二十世紀以來,思想家們卻發現人類正處在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所造成的“人類困境”之中。馬克思的異化理論、唯意志論和存在主義的生存理論、弗洛伊德學說和法蘭克福學派中的文明理論、羅馬俱樂部和美國未來學說的極限理論,都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面揭示了現時代的“人類困境”。于是,追問人類困境的本質、由來及其出路就成為當前“末哲學”的最高使命。
    現代哲學之鏡:人類困境的自覺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這意味著,某一時代的哲學都能在自身反思和相互批判中發現并體現這一時代的人類所面臨的內在矛盾。那么,現代哲學所發現和體現的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基本問題和內在矛盾是什么呢?
    1.從系統論到演化論:人類困境的科學依據
  一般系統論的創始人貝塔朗菲指出:“生命系統本質上是開放系統。開放系統被定義為與環境變換物質的系統,表現為輸入與輸出,物質組分的組建與破壞。”(《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中譯本,清華大學出版社,第132頁)這里存在著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說生命系統與非生命系統處于開放的關系中,而且生命系統具有(相對)穩定的結構,那么,非生命系統的特征是什么呢?如果說非生命系統是無序的,那豈不是說有序的生命系統是靠無序的非生命系統來維持其存在嗎?事實正是如此。系統論的另一創始人維納從信息通路的角度說明,“有機體乃是混亂、瓦解和死亡的對立面,就象消息是噪音的對立面一樣……我們已經看到,某些有機體,例如人體,具有在一定時期內保持某組織水平的趨勢,甚至常常有增加其組織水平的趨勢,這在@①增加、混亂增加和分化減少的總流中只是一個局部的區域。在趨于毀滅的世界中,生命就是此時此地的一個孤島。我們生命體抗拒毀滅和衰退這一總流的過程就叫穩態。”(《人有人的好處),中譯本,商務印書館,第74頁)
  其實,現代天體演化理論早已看到了無序的宇宙與有序的生命之間的背反。宇宙是一個演化過程,就是說宇宙中的天體是有生有滅的。就地球而言,有兩種不同的演化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個從熱到冷的過程,而生物的出現正是地球在冷卻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另一觀點認為地球是一個從冷到熱的過程,而生物的出現正是地球在變暖過程中的一個暫時現象。但是,不論是“變冷說”還是“變熱說”,地球在退化:或者因失去全部熱量而耗散,或者因溫度升高而燃燒。問題是,地球的退化和生物的進化存在于同一過程中,地球的退化正是生物進化的基礎和條件。生物的存在及進化是地球退化過程中的產物。這說明,人類的進化與其生存環境的退化正在同步地進行。人類就生存在一個走向衰老的地球之中。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世界末日在即,但是,隨著地球及整個宇宙的演化,人類將為其生存付出更大的代價。
    2.從生命哲學到存在哲學:人類困境的主體根據
  在現代哲學中,人本主義通過對人自身的追問看到了人類困境的主體根據。在叔本華看來,“人作為意志最完善的客體化,相應地也就是一切生物中需要最多的生物了。人,徹底是具體的欲求和需要,是千萬種需要的凝聚體。”(《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譯本,商務印書館,第427頁)就連世界本身也不過是客觀化了的“我的意志”和“我的表象”。這樣,叔本華就發現人類陷入這種不可超越的怪圈之中:人類所欲望的竟是它的欲望本身。因而就是無,既是人作為主體之無,也是世界作為客體之無。
  叔本華的哲學引起三種反應。其一,尼采發現了人類之墮落,“這是一個我所知道的不幸而可怕的景況:我發現了人的墮落……在我看來,生命本身就是成長、延續、積累力量和追求力量的本能:在缺乏力量的地方,就是墮落。”(《上帝之死》,中譯本,臺灣志文出版社,第150頁)其二,沸洛伊德在精神分析中的兩大發現,一是心理過程以潛意識為本質,二是性本能的沖動及其壓抑是人類行動的本原。“文明必須盡其最大的努力來對人類的進攻本能加以限制,并且運用心理的反作用結構來控制它們的顯現。”(《文明及其缺撼》,中譯本,安徽文藝出版社,第57頁)因此,“文明與愛之間的破裂似乎是不可避免的。”(同上,第47頁)其三,柏格森認為,宇宙是一個生命過程,生命過程就是逆物質而行,人尤其如此,人有本能和智慧,但二者都是人類抗拒物質逆行的工具。以上三種思考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展開了叔本華對人類困境的人為因素。
  海德格爾也從“世界是我的世界”為出發點來考察人類的處境。在海德格爾看來,“世界之為世界是一個存在概念,指的是在世界之中的組建環節的結構。而我們把在世認作此在的生存論規定性。由此看來,世界之為世界本身是一個生存環節。”(《存在與時間》,中譯本,三聯書店,第106頁)但是,“新時代的人在這樣一種意愿中把自身作為這樣一種人擺出來,這種人在對存在著的一切東西的一切關系中,因而也在對他自身的一切關系中,都作為貫徹自身意圖的制造者而站起來了,而且把這種站起來安排成為無條件的統治……歸根到底是要把生命的本質本身交付給技術制度處理。”(《林中路》,轉引自《西方現代資產階級哲學論著選集》,商務印書館,第376-377頁)因此,“在人的本質中威脅著人的,是認為依靠和平的解放,改造、儲藏與控制自然就可以使人人都覺得做人是可以忍受的,而且是完全幸福的這種出自意志的意見。”(同上,第381-382)
  薩特的存在哲學直接源于海德格爾,但在思想本質上更接近叔本華。這是因為薩特對存在的理解是否定性的。“人在‘包圍著他’的存在中間突現而使世界被發現。但是這種突現的本身和最初的環節就是否定。于是我們達到了研究的第一步:人是使虛無來到世界上的存在。”(《存在與虛無》,中譯本,三聯書店,第54-55頁)因此,“人的實在存在中是受磨難的,因為它向著一個不斷被一個它所是的而又不能是的整體不斷地糾纏,因為它恰恰不能到達自在,如果它不象自為那樣自行消失的話。它本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痛苦意識,是不可能超越的痛苦狀態。”(同上,第135頁)
  從生命哲學到存在哲學,我們不難看到這樣一個思想流向,即:人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將人類置于困境之中。或因其貪欲,或因其墮落,或因其存在,或因其生存。
    3.從馬克思主義到法蘭克福學派:人類困境的歷史構成
  早在十九世紀末,馬克思所面臨的是一個處于上升時期的商品世界。這一世界“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第256頁)但是,正是在這樣一個世界里,“物的世界的增殖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不僅生產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的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這一事實不過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0-91頁)因此,“異化勞動,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它使人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同上,第96頁)在異化勞動中,人不再是勞動的主體或主人,而是勞動的客體或奴隸。
  法蘭克福學派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延伸,這一延伸進一步發現了現代社會的異化性質。“隨著支配自然界的威力的增長,社會制度支配人的權力也猛烈增長……自然界的衰退就在于自然界的受支配,沒有自然界的受支配,精神就不能存在。通過這種精神承認自己是統治權,并歸復到自然界的劃分,精神就提出了統治的要求,而正是這種統治的要求使它成為自然界的奴隸。”(霍克海默和阿爾多諾:《啟蒙辯證法》,中譯本,重慶出版社,第35頁)因此,“文明制度就意味著社會對自然的勝利,意味著把一切都轉變為單純的自然界。”(同上,第177頁)
  不論是經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批判理論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都發現了現時代的人類困境:“今天的意識形態的根據是,生產和消費再生產著統治,并為其辨護……但在同時,它卻又在維持著苦役和行使著破壞。個體由此付出的代價是,犧牲了他的時間、意識和欲望;而文明所付出的代價則是,犧牲了它向人們許諾的自由、正義和和平。”(馬爾庫塞:《愛欲與文明》,中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第71頁)其實,在經典馬克思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之間的“新馬克思主義”也意識到了這一事實,在商品世界中,“人性和人的能力不再成為自己人格的組成部分,它們成為一種象外部世界的各種事物一樣的能‘占有’和‘處理’的東西……這些現存事物日益服從于這一物性化的過程。”(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譯本,華夏出版社,第101頁)
    4.從增長的極限到沒有極限的增長:人類困境的未來走向
  物的增殖與人的貶值的雙重變奏已經使人類陷入困境而難以自拔,然而,羅馬俱樂部又發現了一個難以逆轉的惡性循環:“人口沒有糧食就不能成長和增長,糧食生產是通過資本增長而增加的,更多的資本需要更多的資源,被拋棄的資源變成污染,污染擾亂人口和糧食的增長。”(《增長的極限》,中譯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第100頁)而所有這一切都是按指數增長的,指數增長的特點在于它會突然達到某個極限。因此,“人類好象在一夜之間突然發現自己正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大量危機:人口危機、環境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原料危機等等……這場全球性危機程度之深、克服之難,對迄今為止指引人類社會進步的若干基本觀念提出了挑戰。”(《人類處在轉折點上》,中譯本,中國和平出版社,第36頁)
  對此,美國學者大多持樂觀態度。朱利安·林肯·西蒙在他的《沒有極限的增長》一書中針鋒相對。就人口與資源的關系而論,眾多的人口消耗更多的資源,但人口多,發現資源和利用資源的方法也多。就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而言,眾多的人口既剌激經濟發展也促進經濟發展。就此,人口增長并不悖于經濟增長,眾多的人口既是經濟發展的客觀基礎,也是經濟發展的主觀條件。西蒙的結論是:自然可能是有限的,但人的能力是無限的。
  不論是羅馬俱樂部的悲觀主義,還是美國學者的樂觀主義,他們都不否認人類面臨著許多難題,這些難題將危及人類的未來。略有不同的是,羅馬俱樂部認為人類應該緩行,而美國學者則認為人類應該冒險。
  綜上所述,我們有如下幾點重要的結論:第一,關于人類面臨困境,并非一家之言,而是現代哲學異口同聲。盡管現代哲學在哲學基本問題的解答上不盡相同,但都從不同角度發現了人類困境。第二,現代人類所面臨的困境不是某種局部問題。進化論和系統論發現了人類困境的客觀基礎;生命哲學和存在哲學發現了人類困境的主體根源;馬克思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發現了人類困境的歷史構成;生態悲觀主義和科學樂觀主義發現了人類困境的未來去向。第三,現代哲學所發現的人類困境的實質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是人與自然之間的沖突所致。因此,人類困境的實質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第四,在由人與自然關系失調所造成的人類困境中,自然界的有限性是一個因素,但決定性的因素是人對自然的誤解與濫用,也是人對自身的誤解與濫用。使人類困境生成的不是人類的對象世界,而是人類自身,是人類自己把自身置于自己造成的困境之中。
    傳統哲學之誤:人類困境的原罪
  人類困境是人類自己造成的,因此我們應該到人類自身中去追問人類陷入困境的本體根由;又因為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我們應在人類的哲學思想發展中去追問人類陷入困境的本體根由。
    1.前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人類困境的孕育
  自人類誕生以來,人類就面臨著如何解決人與自然關系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對于這一問題,原始人類不可能給我們留下理論形態的解答。但是,對于這一問題,原始人類難以擺脫如下兩個基本事實或基本假設。第一,自然以其優勢力量統治著人類;第二,人類對自然界知之甚少。從原始人類的意識形態看,原始人類的意識形態以萬物有靈觀念最為典型,而萬物有靈觀念就是相信自然界是一個有人格的存在,這個人格駕馭著人類的生存和命運。從原始人類的勞動形式看,原始人類的勞動形式是采集和狩獵,但不論采集和狩獵,都取決于自然力量。據考古學證明,促進類人猿向原始人類轉化的基本條件是熱帶雨林大規模消退,自然條件惡化,自然界成為原始人類的異己力量。這使得制造工具的勞動成為必要,也刺激了人類思維的發生。
  因此,前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是一種敵對關系,在這種敵對關系中,人處于被支配地位。這根源于自然力量對早期人類的決定性作用以及早期人類對這種自然力量的無知與無力。于是,一種置自然于死地而后生的古老觀念便自然發生了。這就埋下了人類困境的禍根。
    2.古代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人類困境的發生
  古代哲學時期與農業文明時期大體相當。在這一時期,人類開始馴服野生動物并有意識地制造工具來從事耕種土地等農業以及與農業相關的勞動,與此同時,人類開始使用概念去思考世界問題。這就導致了這樣一種情況:其一,自然界仍然是一種異己力量,但人類已經開始部分地支配它;其二,自然界仍然是一種神秘的存在,但人類開始部分地破譯它。因此,古代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比較復雜。(1)自然決定論: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認為,自然界是一種本原性的力量,人類不過是一種自然物的變種而已,它絕對地服從自然規律的制約。(2)人類決定論: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認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上,不是自然決定人,而是人決定自然,不是人因自然而存在,而是自然因人而存在。(3)懷疑論: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不存在什么聯系(指認識論意義上的聯系),人不能認識自然,自然也不能被人所認識。(4)同一論: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認為,在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同一關系。但不同的哲學對同一于何物的理解各不相同。畢達哥拉斯把人和自然統一于數,巴門尼德把人與自然統一于存在或思想,柏拉圖把人與自然統一于理念。柏羅丁把人與自然統一于太一。可是,數、存在或思想、理念、太一又是什么呢?如果這些范疇具有客觀性,那么,這種同一論可以歸結為自然決定論;如果這些范疇具有主觀性,那么,這種同一論可以歸結為人類決定論。
  綜上所述,古代哲學沿襲了前哲學時期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敵對性觀念,有所不同的是,前哲學以自然界的奴隸的身份出現,而古代哲學不僅看到了天勝人,而且還看到了人勝天和天人兩離的局面。盡管某些哲學家試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敵對關系,但畢竟難免于自然決定論和人類決定論的兩極。
  如果說前哲學是自然的奴仆的化身,那么,古代哲學已經作為自然的合法者和征服者而出現。于是,人與自然之間的主奴關系發生了裂變和錯位。人類要征服自然了。
    3.中世紀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人類困境的形成
  人類要征服自然,需要一種意識形態來證明人類對自然的先在性和先決性。于是,一種以基督教教義為準則的宗教哲學便應運而生。這種哲學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設定上帝的造物主地位,然后以上帝的名義頒布人類優先于自然界的特權:“讓他們統治海中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一切事物。”因為人為上帝所造,因而人類具有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理性之光”。人類既具有上帝賦予的理性又具有其他生物的感性,因而人類是自然的統治者。于是,人類用人格神取代了自然神在自然界及整個世界中的統治地位,自然界成為人類的殖民地。
  中世紀哲學以上帝的權威確立了人類對自然界的權威,從而奠定了人類大規模絞殺自然界的理論基礎。與此同時,人類也背上了上帝觀念這付沉重的精神負担。人類統治自然的同時也受自己的觀念的統治,人類在絞殺自然界時也在絞殺自己。
  如果說在古代哲學中人類面臨困境尚有多種選擇,那么自中世紀哲學以后人類陷入困境已經不可逆轉了。
    4.近代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人類困境的深化
  在漫長的中世紀之后,經過“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偉大革命”,一種新的哲學隨著一種新的文明制度相伴而生。在工業文明的發源地英國,弗蘭西斯·培根用“知識的力量”這一“偉大的工具”取代了上帝的神性和權威性。人類無需上帝的權威來維持人類對自然界的統治,人類只需憑借知識和理性的力量就足以征服自然界。
  那么用什么樣的知識力量才能征服自然界呢?經驗主義者提出了用歸納經驗為元件的歸納機器,唯理主義者設計了一種以觀念為元件的推理機器。二者爭論不休,但牛頓成功了。在他的《自然哲學》中,牛頓憑借這兩架機器提出了這樣一種觀念:自然界是一架機器,一架一經發動便永遠轉動下去的永動機。其實,近代哲學都在設計這種機器。笛卡爾一生都在尋找宇宙這架機器的絕對起點,拉美特利畢生都在證明植物是機器,動物是機器,人是機器。而萊布尼茲則思考如何才能把人這架機器與自然這架機器對接起來。
  近代哲學以其理性或知識的力量伙同工業文明成功地征服了自然,它或許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以及包括自由在內的各種享受。但是,近代哲學使人類陷入困境之中:人類征服了自然,自然也征服了人類;人類使自然變成機器,自然也使人類變成機器。近代哲學終于把人類推進深深的困境之中,推進了由人類自己制造(實際上是由哲學制造)的困境之中。
    5.古典哲學時期的人與自然關系理論:人類困境的反思
  理性是近代哲學的旗幟,然而,正是理性把人類引入困境之中。這是為什么?
  這是因為理性本身必然導致困境,或者說理性本身就是困境。這就是康德對理性反思的結果:“當理性應用于現象之客觀的綜合時,則情形大忌。蓋在此領域中,不論其如何努力建立其不受條件制約之統一原理,且即有偉大(雖屬幻相)成就之表面之現象,亦立即陷入其所不得不陷入之矛盾中(在此宇宙論領域中),以終止其任何此種僭妄主張。”(《純粹理性批判》,商書印書館,1960年版,第319頁)理性的背反必然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背反,康德終于發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二難:一方面,人作為有感性的主體是自然界運動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因此人不過是自然界實現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已,人受制于自然;另一方面,人作為有理性的主體又是自然界運動過程中的最高和最后環節,因此自然界又不過是人類實現其目的的手段而已,人是自然界的立法者。
  何去何從?黑格爾編造了理性創世的神話。理性自在自為而且全知全能,理性在自身的演變中把自己外化為自然界,并在自然界的最高產物--人中實現了主觀理性與客觀理性的統一。這樣,黑格爾又一次以絕對理性為權威恢復了人對自然界的特權,而且還給人與自然的不平等關系制訂了一條以理性為判據的契約。
  以此為基點,黑格爾考察了人類對待自然的三種態度,并完成了這樣一種推論:世界是理性的,自然界是理性的,人是理性的,人類的理性高于自然的理性,人類征服自然是理性使然,人類對自然的征服以及自然對人類的服從,都是天然合理的,這就是理性。理性就是自然界服從無人稱主體的邏輯構造。于是,黑格爾又以理性為動力復活了牛頓的世界機器。在這架世界機器中,人和自然都是其中的一個環節,都是世界理性的一個環節。當人用理性扼殺自然界的生命的同時,人也被理性削奪了人自身的生命。當人把自然界納入決定論的軌道的同時,人自己也同自然界一道被束縛在決定論的戰車上。人與自然同歸于盡了。人類以其“理性的狡計”把自然界騙進了觀念的困境,而人類也未能自拔。
  聰明反被聰明誤,一句古老的但卻永恒的格言!
  綜上所述,我們有如下兩點重要結論:第一,傳統哲學造成了人與自然的長期對立,并且以人類征服自然的合理性為最高形式,從而導致了人與自然的雙向異化,自然被人類所閹割,人類被自然所左右。人類就生活在被人類所征服的自然界中,這等于說,人類就生活在趨于死亡的環境中,人類亦即在死亡的環境中日益僵化,而所有這一切皆出自傳統哲學對人類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誤解,出自人類征服自然的理性,出自人類決定論的片面。因此,傳統哲學是人類困境的原罪。第二,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雙向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構成一個完整的反饋回路。你用什么態度對待自然,自然也用什么態度對待你,這等于說,你對待自然的態度等于你對待自己的態度。如果你把自然看成敵人,自然亦與你為敵,你也成為你自己的敵人。如果你把自然當成機器,自然亦使你成為機器,或者你已經是機器了。如果你欲置自然于死地,自然亦置你于死地,或者你已先置自己于死地了。
  與其說哲學是人類困境的原罪,莫如說人是人的原罪。
    生存哲學之路:人類困境的超越
  人制造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人又發現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那么人也一定能夠超越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既然哲學(指傳統哲學)使人類陷入困境,既然哲學(指現代哲學)又發現了人類已陷入困境,那么只有哲學才能超越人類困境。為了超越由傳統哲學制造的、且由現代哲學發現的人類困境,我們必須建構一種新的哲學--生存哲學。
  限于本文,我們只能勾勒出生存哲學的基本線索,至于生存哲學的具體內容,將另作它文處理。
  1.生存哲學的對象和性質:生存哲學的對象是一個系統,它的核心是人的生存問題。生存哲學的對象就是以人的生存問題為焦點的、由其他相關問題所構成的生存系統。生存哲學就是研究人的生存問題的哲學。
  2.生存哲學的基本問題:生存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主要是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兩方面,一是人的生存與自然的生存的關系問題,即人的生存與自然的生存是否沖突的問題,一是如何協調人的生存與自然的生存的關系問題,即怎樣才能既使人類生存也使自然生存。簡言之,生存哲學的基本問題是:人與自然能否共存?如何共存?
  3.生存哲學與其他哲學的關系
  (1)生存哲學與傳統哲學的關系:傳統哲學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和異化,從而使人類陷入困境;生存哲學在于協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從而維持人類生存。
  (2)生存哲學與現代哲學的關系:現代哲學發現了由于人與自然的對峙關系所導致的人類困境,生存哲學不僅要說明人與自然的對立必然導致人類困境,而且還要通過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克服人類困境。
  總之,傳統哲學構成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現代哲學發現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而生存哲學則要克服人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傳統哲學制造了人類困境,現代哲學發現了人類困境,生存哲學要超越人類困境。
  4.生存哲學的思想來源:生存哲學不是純思辯的建構,而是基于現代思想之所成。
  (1)生存哲學的科學基礎。在現代科學中,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最為成熟的學科,這兩門學科分別研究宇宙的不同維度,前者研究宏觀線性運動,后者研究微觀偶性運動,但二者卻發現了一個共同的真理,那就是人與自然的不可分性關系。現代物理學為生存哲學提供了這樣一條真理:在偉大的生存戲劇中,我們既是觀眾又是演員。生態學是最年輕的現代科學之一。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的關系的科學。生態學提出了生態系統、生物圈、人類圈等基本范疇,通過這些范疇,生態學揭示了人與其它生物之間、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生存關系。通過這些范疇和這些關系,生態學揭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相干性、依存性、循環性、整體性等關系特征,這為生存哲學提供了基本范疇體系和基本關系體系的原型。
  (2)生存哲學的理論背景。從宏觀上,生存哲學是對全部哲學發展進行反思的結果。傳統哲學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從而使人類陷入困境,這使生存哲學有其存在的必要,人類需要一種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哲學,需要一種使人類超越困境走向生存的哲學。現代哲學發現了由于人與自然的對立而造成的人類困境,這使生存哲學有其存在的可能,因為發現人類困境與克服人類困境只有一步之遙。從微觀上,生存哲學主要根源于馬克思主義哲學。這是因為,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困境的認識最為深刻,人類認識本原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唯心論與形而上學。第二,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類困境的解決方案最為科學。在這個問題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神圣的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資本論》、《自然辯證法》等經典著作都有精辟的系統論述。
    5.生存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
  生存哲學的第一個基本范疇是生存。生存主要指人的生存,亦指與人的生存有關的生態系統或生物圈的生存。生存是一種關系范疇,人的生存就是人與自然的一種使人成為人的關系,人的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這有兩層含義:一是人作為自然而存在,即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一是自然作為人的一部分而存在,即自然是人的生境。這二者的統一就構成了人的生存范疇。
  共存是生存哲學的第二個基本范疇。共存范疇是生存范疇的展開。從概念關系上看,生存既是人的存在,也指人的生態系統或生物圈的存在,而共存就是指人的存在與人的生態系統或生物圈的存在的共同存在和同時存在。從邏輯關系上看,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若使人在自然界中存在,自然界也必須存在,沒有自然界的存在,人便無從存在。因此,生存哲學的共存范疇是指人與它的生境共存。
  協調是生存哲學的第三個基本范疇。協調范疇是生存范疇和共存范疇的展開。從概念關系上看,人的生存就是人在自然界中存在,共存就是人與自然界共同存在,這個命題本身就蘊涵著人的生存與自然界的生存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從邏輯關系上看,共存就是指人和自然都有其不可剝奪的生存權力,但人又只能在自然界中生存,這就導致了兩種生存之間的關系問題。協調就是指人的生存與自然界的生存之間的互為生存的關系。
  交流是生存哲學的第四個基本范疇。交流范疇是以上幾個范疇的展開。從概念關系上看,協調是指人和自然這兩個生存之間的生存關系,但這種關系具有外在性。人與自然的協調是指人從自然界的生存中獲得自己的生存,而自然界也以人的生存作為自己生存的一部分,協調就是人和自然這兩種生存的交流。從邏輯關系上看,要協調人的生存與自然界的生存的關系,就必須使人的生存與自然界的生存形成一個生命統一體,而要使人的生存與自然界的生存形成一個生存統一體,就必須使這兩種生存彼此滲透,相互轉換。總之,交流就是人與自然這兩種生存之間的能量循環。
  發展是生存哲學的第五個基本范疇。人的生存與自然的生存之間的交流不是一個簡單的循環。人在與自然的生存的交流中獲得更高的生存質量,自然在與人的生存的交流中獲得更高的生存質量,如此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每一次循環都提高了人與自然的每個生存的質量,同時也提高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生存質量。
  根據生存哲學的五個基本范疇,我們可以推出生存哲學的五個基本原理。第一,生存原理:人在自然界中生存。第二,共存原理:人與自然共生存。第三,協調原理:人與自然無矛盾地生存。第四,交流原理:人與自然在交流中生存。第五,發展原理:人與自然在發展中生存。
  根據生存哲學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我們可以建構生存哲學的基本圖式。 
  (1)生存哲學的邏輯結構或靜態結構:(2)生存哲學的歷史結構或動態結構:
  (附圖 b195-41a.JPG )
  (附圖 b195-41b.JPG )
    6.生存哲學的理論體系
  生存哲學是以生存、共存、協調、交流和發展這五個基本范疇為研究綱領的理論體系,它由如下幾個哲學學科或哲學分支所構成。
  (1)生存哲學的哲學觀或元哲學 生存哲學的哲學觀或元哲學就是生存哲學對哲學本身的看法。與以往任何一種哲學不同,生存哲學不再把哲學看成是以征服自然為目的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而把哲學看成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求共生存同發展的觀念體系。生存哲學既是研究生存的哲學也是追求生存的哲學。
  (2)生存哲學的本體論 生存哲學的本體論即生存本體論。生存本體就是生存的內在本質,也就是生存的基本關系,生存的基本關系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生存本體就是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而生存本體論就是研究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的最高理論。
  (3)生存哲學的認識論 生存哲學的認識論就是生存認識論。與傳統認識論不同,生存認識論不再制造主體與客體的對立,不再為人類征服自然提供信息。生存認識論以生存為目的,以共存為手段,這就是說,生存認識論給人與自然以平等的生存權力,給人與自然以同樣的主體地位和主體意義。因此,自然不再是人類的對象或客體,而是與人類共生存的無人格的主體。因此,生存認識論是沒有客體的認識論。生存認識論就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對話,這種對話的目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宣戰,而是共商生存大計的和談。
  (4)生存哲學的自然觀 生存哲學的自然觀即生存自然觀。以往哲學都把自然看成是人類征服的對象,看成是人類的異在,但在生存哲學看來,自然是人的生存環節,它是人的生存的一部分。因此,生存自然觀有兩個要點:其一,自然是人的生境;其二,自然具有與人同等的生存權力。
  (5)生存哲學的實踐觀 以往哲學認為,人類的實踐就是人類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社會行為。當然,任何實踐都是一種引起對象變化的行為,但是,在生存哲學看來,實踐是一種維生的存在方式,實踐即生存,實踐既使人類生存,也使自然生存,而實踐就是維系和協調人與自然這兩種生存的中介。以絞殺自然的生存來換取人類的生存的實踐觀是不被允許的,生存哲學的實踐是使人與自然共生存的社會行為。
  (6)生存哲學的科技觀 生存哲學的科技觀就是生存科技觀。與以往哲學的科技觀不同,生存論的科技觀不再把科學技術看成是人類為了自已的生存而絞殺自然界的生存的工具,而是把科學技術看成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共生存的工具。
  (7)生存哲學的人學理論 以往哲學都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統治者,把人類理解為征服自然的優越性或合理性,生存哲學以生存作為人的本質,生存就是協調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因此,人是能夠自覺地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社會生物。
  (8)生存哲學的倫理觀 生存哲學的倫理觀以生存為最高道德規范。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生存關系。就人與自然的生存關系而論,生存哲學給人和自然以同等的生存權力;就人與人的生存關系而論,生存哲學給任何人以同等的生存權力。在生存哲學看來,善就是使其生存,既使個人生存,也使他人生存。
  (9)生存哲學的社會觀 以往哲學把社會理解為征服自然而結成的人群,這種人群為占有自然而絞殺自然,并為占有自然而自相殘殺,這就是困擾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之謎”。與此不同,生存哲學認為,社會應該是互為生存的契約組織,這種人群組織與自然之間也保持互為生存的關系。因此,社會就是與自然與他人共生存的人群。在這種社會結構中,作為主權者的國家不再是征服自然的組織者,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者。
  (10)生存哲學的歷史觀 以往哲學把人類歷史看成是人類征服自然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征服過程,這種歷史觀導致了人類生境的惡化和人群之間的沖突。生存哲學的歷史觀把歷史看成是人類的生存過程,看成是人與自然之間共生存同發展的運動過程。這種歷史觀既反對以人的生存去破壞自然的生存的絕對人本主義,也反對把人的生存還原到自然的生存之中的自然主義。“歷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火加滴的右邊
  
  
  
齊魯學刊曲阜035-044B1哲學原理安維復/王志揚19951995 作者:齊魯學刊曲阜035-044B1哲學原理安維復/王志揚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33:15

[新一篇] 人的根本價值在于全面發展

[舊一篇] 從STS的興起看哲學社會科學的當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