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若干問題與對策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一、關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內涵、核心與實質
  教育資源是開發和發展教育產業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條件。教育資源有軟、硬件之分:軟資源是指在發展教育產業過程中對硬資源的使用和開發所顯示出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又稱為無形資產,包括技術資源和管理資源;硬資源是指可以直接使用或開發其存在價值的資源,又稱為有形資源,包括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人力資源。
  教育資源配置,主要是指各級政府或其他投資主體,在一定時期內將所擁有的有限的教育資源,包括財力、物力、人力和科技資源等,通過不同的渠道、方式和程序配置到各級各類學校中,以取得好的辦學效益。其中:財力資源主要是指各級政府及市為發展教育事業而進行的經費投入:物力資源主要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在發展教育事業中所需的固定資產的投入,包括教學場地、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和實驗設施等;人力資源主要是指各級各類學校所擁有的師資與生源的總量與規模。科技資源主要是指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所引進的各種相關的知識、技術和信息資源。
  教育資源配置的核心問題,實際上是解決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問題。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包括:合理配置政府、社會和個人的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各級財政的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各級各類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以及合理配置各級學校內部的教育資源。這里所說的合理分配,主要是指資源的總量和比例既要符合實際需要,又要保證重點;第二是減少教育資源的浪費。包括:減少人、財、物資源的浪費,減少專業、設備以及樓堂館所的重復設置,降低生均成本費以及與教學、科研無關的費用等;第三是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包括提高各級教育的入學率,擴大辦學規模,提高生師比,力爭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出”,即:以有限的教育資源投入,培養更多的人才,出更多的成果,為社會作更多的貢獻等;第四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這里主要是指如何充分、有效、合理地分配和使用大量閑置或聚集于高校中的智力資源(人才和知識)和無形資產(信息、技術、發明和創造),使科學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為第一生產力的重要作用。
  教育資源配置的實質,就是在教育機構內部,通過相應的措施、手段和方法,使教育資源從低效益的環節、地方,向高效益的環節、地方流動,把有限的教育資源配置到基礎好、效益高、質量高、成果多的學校或學校內部的其它環節,使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二、關于教育資源配置的層次、主體與方式
   政府對教育資源的配置,可在宏觀層次上(全國范圍內)進行,也可以在中觀層次上(教育行政部門范圍內)進行,還可以在微觀層次上(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內)進行。宏觀層次上的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在國家水平上政府的公共支出中給予教育部門的經費投入,即政府財政開支中教育經費應占多大的比重。在這一層次上,主要應關注各級政府是否為教育部門配置了足夠的資源。中觀層次上的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在部門水平上教育主管部門如何將有限的資源在各級教育之間進行分配,在這一層次上,主要應關注配置給各級教育的資源總量和比例是否合理。微觀層次上的教育資源配置,是指在各級教育的水平上對各級教育內部不同的教育機構之間進行的資源配置,在這一層次上,主要應關注各層次教育內部人、財、物資源的配置是否合理。市場(企業和個人)對非財政性教育資源的配置,不是根據行政級別和行政區域自上而下地配置,而是依據教育市場(畢業生市場、科技市場)的投入要素的供求狀況來進行調節和配置的。教育資源配置主體的多元化和方式的變化,是市場經濟區別于計劃經濟的標志之一。
  教育資源配置的主體和方式的選擇不是隨意的,它是由經濟體制的模式所決定的,有什么樣的經濟體制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資源配置方式與之相適應。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作為唯一的投資主體對教育資源配置進行集中決策,辦學經費由國家按集中統一計劃,根據行政層次和區域,逐級往下核撥;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教育資源的配置,改為分級撥款和分散決策的方式,即中央財政負責其所屬院校的經費投入并對這部分資源的配置進行決策,而地方財政則主要負責地方院校的經費投入,并承担一部分部屬院校的共建費,同時還對這部分資源的配置負有決策權;企業和個人作為另一投資主體對非財政性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決策,是按市場規則進行的。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由于人才供應相對過剩,“產學研”合作還沒真正啟動,因此企業對教育資源配置的積極性不高,投資的力度和穩定性也不足;從個人對教育資源的配置來看,由于長期存在的教育賣方市場格局沒有根本改變,因此學費的逐年上漲仍有一定的上行空間。相比之下,政府的主渠道作用仍十分明顯,而學費的支撐作用也不可低估。
  然而,許多國家的實踐也表明,無論是計劃配置方式還是市場配置方式,只要是單獨發揮作用的都顯得不夠完善。因此,只有逐步采用使兩者結合起來的資源配置方式;或選擇以市場調節為主、國家間接調控為輔的配置方式;或選擇以國家調控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配置方式,才能因地制宜地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三、關于教育資源優化配置的考核指標
  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教育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可行,可通過相應的指標在不同水平上進行考核,并通過計算和比較,從中發現問題和不足,進而制定相應的對策措施
  首先,應考核各級政府財政對整個教育的經費投入是否足夠。考核指標有: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例與國內、 國際平均水平的比較;教育的公共開支占各級政府財政總支出的比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比較;教育事業費中人員經費開支與非人員經費開支的比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學校進行比較。
  其次,考核教育部門內部各級教育之間的資源配置是否合理。考核指標有:政府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中各級教育所占的比例與國際平均水平的比較;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規模以及生均成本的相互比較;各級教育的生均成本與人均GNP的比值與其他國家或地區平均值的比較。
  再次,考核各級教育內部的資源配置是否合理。考核指標有:以我國高校目前采用的“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分配方式(即以在校生規模、生均成本為基數再加專項補助費的投入模式),與其他國家或地區高校的資源分配方式(協議投入、產出投入和質量投入等)進行比較;中小學教育的投入模式與相關國家或地區中、小學教育投入模式的比較;同級各類學校和各類專業生均培養費的比較;同級學校內部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所占比例的比較;同級各類學校師生比、人均資源占有率、固定資產使用率等指標的比較。
   四、關于資源配置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發現問題,找出差距,是制定對策的關鍵。一般上,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目的和目標是既定的,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也大多是從現狀與目標的對比中發現的。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主要目標有這幾方面:(1 )應在更大程度上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促進教育產業自身的發展;(2)合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減少浪費,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4)加速“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促進教育“規模、結構、效益、質量”的協調發展。
  對照以上目標,我們不難發現,在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資源、科技資源的需求方面,各級各類教育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結構性問題還比較突出;在滿足個人對教育的需求方面教育部門(尤其是高等教育)則顯得力不從心,這主要是由于教育賣方市場形成的巨大壓力,加上各投資主體(政府、企業及個人)配置給教育的辦學資源相對不足,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對市場供給能力的擴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企業作為教育的最大和最直接的受益者,本應承担更多的辦學經費責任,但事實上企業只是以上繳稅收的形式,通過政府財政反饋一部分資金給教育。相比之下,同樣是直接受益者的學生家庭,既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又要繳納其子女的學雜費,這種不公平現象是教育資源配置中的盲點之一。若對照“誰受益,誰出資”、“誰支付能力強,誰就應多支付”的原則,企業對教育的投資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大,國外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如:政府以減免稅收的方式鼓勵企業投資公益性事業。此外,在合理配置政府、企業和個人對教育的投入方面,還有一些解決辦法:通過“產學研”結合開辟新的人才培養和投資渠道;通過各種辦班的形式解決在職人員或下崗人員的培訓、提高和繼續教育的問題;通過發展民辦學校解決本地適齡人口和外來人員子女的就學、升學以用及職業教育問題。
  對照以上目標,我國各級各類學校在合理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方面還存在以下問題:(1)各級各類學校資源利用率不高。 表現在:人力資源的配置普遍存在師生比偏低、規模偏小、人員結構重心失調、生源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財力資源的配置上,企業參與配置的力度不夠;物力資源的配置上,各校儀器、設備、場所以及專業的重復設置相當普遍;(2)教育的“財權”和“事權”嚴重分離。 如:各級教育的財權分別掌握在財政部門(事業費)和計劃部門(基建費)手中,教育的事業管理權則掌握在教育行政部門手中,這種模式即不利于教育行政部門發揮宏觀調控作用來規劃教育事業的發展,也不利于突顯和發揮教育作為基礎產業的戰略地位和先導作用。為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在規劃人才需求總量時,既要對照目標,又要考慮可能,還要想辦法創造條件,使各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要充分利用市場的供求機制,發揮其在教育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2)提升教育在財政預算分配體制中的級次或地位,實行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突顯教育的戰略地位,把財權和事權統一到教育行政部門手中,以利于更好地規劃教育產業的發展;(3)為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各校有必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通過提高入學率和挖掘現有潛力等措施,來提高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from]G4高等教育武毅英20012001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所有的省、市、地區的教育發展都面臨著一個十分尖銳的矛盾,那就是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可用于教育的資源又十分有限。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全國各地都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教育財政以及發展教育產業的問題上,一方面通過改革教育財政體制來達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資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則通過發展教育產業來開辟新的教育投資渠道和新的教育市場,以最終達到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滿足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目的。本文僅對當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的若干問題談點個人的看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對策作者:廈門大學高教所 副教授 作者:[from]G4高等教育武毅英20012001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幾乎所有的省、市、地區的教育發展都面臨著一個十分尖銳的矛盾,那就是社會和個人對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長,而可用于教育的資源又十分有限。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全國各地都越來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改善教育財政以及發展教育產業的問題上,一方面通過改革教育財政體制來達到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資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則通過發展教育產業來開辟新的教育投資渠道和新的教育市場,以最終達到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滿足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力資源需求的目的。本文僅對當前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中的若干問題談點個人的看法。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問題/對策

網載 2013-09-10 21:33:49

[新一篇] 關于人的適應性培養的社會心理分析

[舊一篇] 關于農民權益保護問題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