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人類新文明  ——論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馬克思曾指出:“文明如果是自發地發展,而不是自覺地發展,則留給自己的是荒漠。”這一至理名言從反面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存在物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人具有這種受動性,同時又具有能動性,可以通過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去認識變革利用自然;人類既使自己異化于自然界,成為自然界的對象,同時又把自然界當作自己的對象,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的交換,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人與自然這種互為對象、相互作用的關系,正是馬克思主義自然辯證法關于人與自然對象性關系的最基本特征。這一對象性關系決定了人必須首先順應自然界,然后才能利用自然界,超越了這種關系,必然遭到自然界的懲罚。
  人類借助各種科學技術手段利用自然,創造了日益豐富的物質財富,推動了社會的文明進步。然而,隨著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類認識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類開始藐視大自然,企圖征服大自然,“陶醉征服自然的勝利中”。人類對自然界的強大干預超過了自然界的自我調節能力,導致了始料未及的惡果:自然界不堪忍受人類的掠奪和蹂躪,頻頻亮出黃牌,一連串的報復和懲罚接踵而來,生態危機已降臨人間,并威脅到整個人類命運。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迫使我們趕快猛醒與反思,人類當務之急——必須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建立一個以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為標志的人類新文明。
      一、現代文明成就與生態環境危機
  人類不僅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更創造了極其輝煌的現代文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反映了人類利用自然的程度,也是人類社會文明的標志。
  18世紀60年代,首先在英國發生了以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發生了飛躍,帶來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19世紀70年代發生了以發電機的發明和高壓遠距離輸電技術為中心的第二次技術革命,這次革命,創造了比第一次技術革命大得多的生產力;20世紀40年代,發生以原子能的釋放和利用、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問世與應用及空間技術的發展為標志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人類利用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人類能探索太空、極地探險、移植基因、模擬智能。……
  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跨入了工業文明。工業革命以來的短短兩百多年里,人類社會的發展超過了幾千年的農業文明時代,人類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然而,科技革命在為人類帶來財富和繁榮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災難——資源短缺、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震驚世界的公害頻頻出現。1930年12月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地區,工廠排除的有害氣體使數千人呼吸道發病,60多人死亡;1952年12月發生的“倫敦煙霧事件”;1954年至1956年發生在日本熊本縣水俁市的“水俁病事件”等等。現在環境污染已波及地球上每個角落,南極企鵝、北極海豹的體內已檢測出多氯聯苯和DDT農藥的殘毒。由于石化燃料的燃燒,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排入大氣,造成大氣污染,并形成酸雨和溫室效應。酸雨已波及北歐、北美許多地方,我國南方酸雨也較普遍,酸雨不僅對建筑物、金屬制品及其他物品產生損害,而且危及生物的生存和人類正常生活,溫室效應也對生物產生嚴重危害。汽車的轟鳴聲及排除的尾氣,造成了嚴重的噪音污染和大氣污染。核電站排放的核廢料造成了輻射污染。如今環境污染已擴展到宇宙空間許多廢棄的飛行器散落空間,造成了空間污染。
  自然界具有很強的再生產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然而,這種能力不是無限的,超過了一定限度(生態閾限),自然界就不能自我修復了,環境污染的結果嚴重威脅著生物圈的存在,生態平衡遭到全面破壞,物種正在滅絕。據估計,目前物種消失的速度已達到每天一個種,這一趨勢還在加快,到本世紀末可能有50萬到100萬種生物將在地球上消失。如此下去,我們人類的命運將不堪設想。
      二、生態意識覺醒與文明觀念更新
  人和自然的關系具有“雙向異化”的一面,隨著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人類能力的巨大發展,使得人與自然的異化達到頂點,自然界也反過來和人相異化。恩格斯早在100 多年前就發出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對于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但這位哲人的話并沒有引起人們應有的重視。當自然界對人的報復和處罚一再地、大規模地出現的時候,人們才被迫地不得不重視自然界和人相異化的事實。我們不能任其自發地異化、惡化下去了。面對如此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該是深刻反思的時候了,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都迫切需要探究如何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達到在人類創造的技術圈與人類所處的生物圈之間建立起人類新文明。
  我們面臨的首要的問題應該是傳統觀念的更新,以往年代盛行什么“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等等諸如此類凌駕于自然之上有悖于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舊觀念應該徹底根除。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人”,我們首先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道德觀。自然界中的各部分是協調統一的整體,自然界的土壤、大氣、高山、河流、植物、動物(包括人)都是不可分割的,它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形成統一整體。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因此也具有生存權利。人類不應該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統治不了自然界,人類利用科技手段從環境中掠奪物質和能量,同時又將環境當作垃圾桶,任意排放廢物。這種不平等的生存權利使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也就不可避免地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統一體的思想。
  順應自然而非征服自然。人的活動必須順應自然界發展的趨勢,人不能違背對抗自然界,必須正確合理對待自然界。但這種順應不是消極地依附于自然界,而是人類依靠已經發展起來的巨大能力和獲得的強大手段,有選擇地引導自然界向有利于人的方向發展。只要把自然界看作人類的伙伴,正確合理地對待與利用自然界,而不是強行“征服”自然界,自然界也會友好地對待人類,否則,自然界即使被強行“征服”了,但它也會“憤起反抗”,施暴于人類。歷史上由于文明發展不當而帶來生態環境惡化促使文明衰落的例子屢見不鮮。古代位于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巴比倫人在創造燦爛文明的同時忽視了對生態環境保護,大自然終于報復了——兩千年前,漫漫黃沙使巴比倫王國在地球上消聲匿跡了。作為世界文明搖籃之一的我國黃河流域曾是那般林木茂密、富庶繁榮,可而今,中華民族這條“母親河”卻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曾經孕育了燦爛文明的黃土高原林木稀少,溝壑縱橫,已經受到沙漠化的嚴重威脅。我們應該吸取這些慘痛的歷史教訓,人類征服不了,也不能征服自然。
  從認識論的角度看,人對自然界是從“服從自然”到企圖“征服、統治自然”再到“順應自然”。實質上順應自然是服從自然在新的基礎上的“復歸”既包括人服從自然,也包括自然服從人,是“雙向服從”。我們提倡的新文明應是人類自覺地服從自然,即人類全面地按自然規律對待自然界,與自然界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界的對象性關系決定了人必須首先順應自然,然后才能利用自然。我們還必須認識到,這種“利用”是為了有利于自然界的均衡發展而不是為了征服、統治自然界。
      三、生態平衡對策與現代文明展望
  現代文明在造福于人類的同時,也使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如何建立新的平衡——即如何建立人類新文明,已經成為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的問題。
  首先,應該把資源補償與生態平衡結合起來,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合理與永續利用資源作為一項長遠發展戰略。關鍵的是要將資源納入再生價值運動體系中來,把資源推向商品市場,實行有償使用。把資源這筆巨大財富切實而不是象征性地收歸國家所有,徹底摒棄所謂自然無價、無限、可任意取用的錯誤思想;同時,實行相應的資源核算與補償政策,把資源耗費納入國民經濟核算,以促進資源的永續利用的生態良性循環。
  其次,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起來。我們反對那些無視生態平衡、經濟至上、對環境采取單純索取的做法,而應該“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保持環境,造福人民”。一切單位在進行工程建設時,應將防治污染和公害的設施與建設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以促使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步發展,使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
  再次,把現代科技開發與環境治理結合起來。科技革命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和環境帶來了危害,我們依靠科技手段恢復人和自然的協調關系。未來科技的發展方向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我們應大力研究開發仿生技術,利用生物來防止污染,優化生態環境;我們還應學習生物界的食物鏈的循環方式,使工業排放物“資源化”,開發再循環型的工業技術。總之,我們應推行有利于環境的技術政策,推行低污染、無污染和治理污染的新技術,大力發展生態科技,使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同時,也給人類和自然帶來光明的未來。
  人類歷史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人類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發展所付出代價實在是太慘重了。人類無論怎樣推進自己的文明,都無法擺脫自然對人類文明的約束。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也必將導致人類文明的衰落。
  今天,一個環境保護的呼聲正在席卷全球,它沖擊著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及思維方式。我們必須從習慣于注重單項效益向追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轉變;從習慣于運用單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向法律、經濟和行政三種手段并用轉變;從習慣于側重于工業污染的防治向工業污染防治、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和生態環境保護三項并重轉變。從而樹立“大環境觀”。
  當今英國著名女科學家安娜·兢法倫指出:世界將迎接第三次人類革命,這一革命的中心任務就是在控制人口增長的同時,必須改變生活方式,減少對資源的消耗,使資源的補充再生產和消耗率得以平衡,并減少對環境污染,達到使地球能夠吸收、消化污染的水平。伴隨著第三次人類革命的到來,人類必將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解決全球環境問題,自覺地建立一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人類新文明。
  帶著輝煌的成就和切膚的創痛,人類文明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里程。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分部圖書館 郵碼:541004)
                    責任編輯:王伯寧*
  
  
  
社會科學家5桂林88-90B2科學技術哲學秦儉19961996 作者:社會科學家5桂林88-90B2科學技術哲學秦儉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5:24

[新一篇] 建立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預算

[舊一篇]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主辦銀行制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