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初,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積極發展高等教育以來,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規模得到了迅速發展。今年,國務院又召開了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提出“面向社會需求,合理配置結構,著力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培養和造就億萬高素質的勞動大軍”,這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但近年來高職教育發展中也出現一個重大的難題:高職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較低,新生報到率也不高,一些地區、學校甚至連年未能完成當年招生計劃。面對發展的大好機遇,高等職業教育如何擺脫目前困境,真正培養出適應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一線實用人才,值得我們深思。
1.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主要進展
(1)高職教育規模快速增長,比1995年增加近兩倍
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組成主要是老的專科學校和成人高校,近年新建的高等職業學校,以及社會力量舉辦的非學歷高等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助考班等。2001年全國普通、成人高職高專的招生和在校生總數分別達到276.27萬人、639.74萬人,比1995年增長了2.75倍和2.35倍。此外,尚有數以百萬計的學歷文憑考試、自學考試學員。尤其是普通高職、高專在連年快速增長的基礎上,繼續以高于普通高校平均速度增長,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專利層次的高職、高專的招生、在校生人數達到130.10萬人和294.69萬人。高職高專在普通高校總規模中所占比例進一步上升。
表1 2001年普通、成人高職、高專教育規模發展
獨立學 招生(萬人) 在校生 占本、專科 校數(所) (萬人) 的比重(%) 招生 在校2001年 1310 276.27 639.74 59.5 54.42000年 1194 229.48 497.95 60.9 54.72001年增減116 46.79 141.79 -1.4 -0.3
數據來源:國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 中國教育事業統計資料
(2)高職教育多渠道籌資,教學基礎設施得到大幅增加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快速發展得到了多種籌資渠道的支撐,改變了過去以政府投入為主所形成的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供給不足的瓶頸現象,使得高職高專教育的教學設施得到大幅增加。2001年全國獨立設置高職、高專學校的固定資產總值已達480.28億元,校舍面積和教學儀器設備的總量與生均配置水平也有所提高。
表2 2001年與1998年普通高職、高專辦學條件比較
2001 1998固定資產總值(億元) 480.28 163.73校舍總面積(萬平方米) 6180.89 2901.55生均教學行政用房(平方米) 13.81 11.78生均教學儀器(元) 4823.27 3376.21
數據來源:同表1
2.高等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
隨著高職教育的規模發展,如何根據社會、市場的需求調整結構,提高質量以及綜合社會各種資源辦出特色至關重要。目前亟需解決以下問題:
(1)專科層次各類人才培養大幅度擴張,本、專科比例失調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目標是一線管理、生產技術的實用性人才,社會對這方面人才需求易于通過多種渠道得到補充。從專科層次教育總供給能力看,2001年全國普通、成人專科畢業生125.51萬人,通過自學考試取得畢業證書64.10萬人(主要是專科層次),當年普通成人本科畢業生71.18萬人,專科與本科之比已經超過2:1。同時當年僅高校舉辦的各類專業證書教育、繼續教育的結業人數達257.69萬人次。如果按學歷教育與專業證書等培訓的總規模通盤測算,適合一線崗位的畢結業學生已達400萬左右,約是本科畢業生的4-5倍。由于近年的擴招,以及目前尚有近千所高等教育機構舉辦的學歷文憑資格考試班,預計至2004年全國普通、成人及自考的專科畢業生將達400萬左右,比2001年增加150萬人,加上高中后非學歷教育(含職后各種證書教育培訓)結業人數肯定突破600萬人規模。可以預見近二、三年內專科層次人才的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表3 高職、高專及高中后非學歷教育的畢結業生規模的現狀及預測
單位:萬人
2000年 2001年 2004年預測總計 421.98 447.30 598.42(1)普通、成人專科畢業生 120.97 125.51 276.63普通專科 45.41 46.85 130.10成人專科 75.56 78.66 146.53(2)自考畢業人數 48.89 64.10 64.10(3)高中后非學歷教育結業人數 252.12 257.69 257.69
數據來源:同表1
注:本表2004年預測數取保守估算,畢業生數按2001年招生數,自考畢業人數和高中后非學歷教育結業人數同2001年數。
(2)高職、高專的專業結構調整滯后于社會需求的變化
近年來隨著經濟科技的發展和高等教育供給能力的逐步提高,我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近年高等職業教育雖然開設、發展了一些如現代物流、建筑施工設計、裝飾裝潢等新專業,但總體上還是“重商輕工”,且學校專業設置趨同。2001年全國開設普通高職經濟類、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學校有近千所,招生數繼續擴大。成人高校的經濟類、工商管理類專業占有更大比重。同時還應看到高校非學歷教育的250萬結業生中相當部分是針對經濟管理崗位。由于這些專業發展過快、分布過散,使原本配置不強、專業建設比較薄弱的高職學校,難以保證教育質量。如不加強調控,有可能走入開辦得越多,越難以實現順利就業的窘境。
表4 2000-2001年經濟類、工商管理類專業發展情況
經濟類 工商管理類 2000 2001 2000 2001普通專科招生(萬人) 5.93 6.32 13.89 18.81普通本科與專科之比 1:0.81 1:0.84 1:1.52 1:1.64普通專科的分布校點(個) 496 496 828 951成人專科招生(萬人) 9.96 11.18 23.81 25.94成人本科與專科之比 1:4.77 1:4.17 1:5.73 1:3.90成人專科分布校點(個) 780 697 1115 1042
數據來源:同表1
近年來人才市場對一線工程技術崗位應用人才需求逐步轉強,但相關專業規模的進展卻較慢,專科層次比例偏低的狀況基本上沒有得到調整。高職高專中的機械儀表、電氣電子、能源動力、土建等應用面廣的大宗工科類專業規模的增長大多數低于平均水平,在專科層次總規模中所占比重比上年有所下降。目前這些專業總供給能力十分有限,如果不擴大高職高專相關專業的培養規模,將不能適應一線技術應用人才需求加大的新形勢。
表5 2001年高職、高專的部分主要工科專業招生規模發展情況
附圖
數據來源:同表1
(3)高職、高專教育投入不足,實習實訓所需教育資源短缺
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基礎薄弱,投入不足仍是困擾其進一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2001年普通高等專科學校生均事業性經費支出為7220元,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生均事業性經費支出為6701元,尚不足本科院校的一半。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省份高職學校生均經費不到5000元,還低于發達地區普通高中的水平。由于經費不足,以及缺乏與行業、企業經常性合作、溝通的機制,使高職學校實習實訓場所、設備短缺,影響了高職教育質量提高與培訓特色的發揮。師資隊伍建設明顯滯后,主要是適合職業教育的“雙師型”隊伍尚未形成,雖然學校從行業、企業引進一些技術人才充實技能實訓與實習指導教師,但因教師系列與工程技術等其它系列崗位互通渠道歷來不暢,“雙師型”教師的缺乏仍是高職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發展的瓶頸。
3.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討論與建議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基礎仍然薄弱,需要在深化改革不斷發展中得到改善和提高。
(1)政府加大對高職高專教育的宏觀調控力度。
經濟發展需求的一線管理、技術應用人才來自多渠道的培養培訓。所以各地區應從本地區經濟發展對人才層次結構的客觀需求出發,通盤考慮教育、培訓總供給規模,制定高職高專的招生計劃。同時對高職高專的專業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和人才市場供求情況加大調控力度,嚴格控制那些近年來已經出現需求趨弱且易為其它教育培訓替代的專業布點和規模的盲目擴張。
(2)政府加大對高職教育的扶持力度,統籌全社會職教資源。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處于成長階段,在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的同時,有必要加大政府對其統籌力度。尤其是一些經濟欠發達,社會籌資能力較弱的地區,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主要是對一些市場需求旺盛、教學成本較高的專業適度予以經費支持。同時政府還需整合統籌全社會的職業教育資源,促進合理配置,提高利用率。政府在學校與社會合作,學校與行業、企業合作方面應大力引導,積極搭橋。一些地區已有政府牽線,學校與企業聯合建設實訓基地等合作經驗,對此可以總結推廣。
(3)進一步建立與完善學校與行業、企業間合作機制,加強高職學校與勞動力市場的聯系與適應能力。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模式的單一還表現為基本在校內開展教學活動,總體上尚未形成行業企業經常溝通、相互參與的機制。技術應用的創新與發展集中在行業、企業,缺乏與之溝通、合作,也就不易把握高職教育今后的培養目標。所以應該鼓勵行業、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高職教育的發展,可通過合辦方式提供學生實習場所和專業、技能教師;可與企業簽訂定向培養合同,共同開發教學課程。學校也應積極為企業提供服務,以加強學校與企業經常性聯系機制。
(4)發展多種學制的辦學模式,拓寬高職學校功能,提高學校的規模效益和質量。
高職教育的學制、模式需進一步利于學校的發展和學生整個職業生涯的發展。近年各地區對此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初步搭建了專升本的“立交橋”,一定意義上拓寬了上升的通道。同時學校還可以向下延伸實施高職與中職貫通;也需重視非學歷教育的發展。這一方面可以提高學校的規模效益,有利于充實辦學條件,另一方面可以實現職前與職后、學歷與非學歷教育的溝通,有利于教育質量提高和辦出特色。
教育發展研究滬67~69G53職業技術教育賀紹禹20032003賀紹禹 上海市教科院智力開發研究所(上海 200032) 作者:教育發展研究滬67~69G53職業技術教育賀紹禹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