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國民經濟能否健康、持續、快速發展,關鍵取決于農村市場所能提供的能量和容量。但我國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是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偏低。消費總量嚴重不足,不適應我國經濟的發展要求。
消費傾向是指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消費的比率。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有多種,就收入而言,不單是現實的可支配收入,還包括持久性收入或收入預期的狀況。在影響消費傾向的各種因素中,持久性收入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持久收入假說”認為,人的收入有暫時收入和持久收入之分。前者是指一時的、非連續的偶然收入(比如一次性的獎勵),后者是指長久的、有規律的穩定收入。人們的消費主要取決于持久收入,因為人們普遍希望消費是穩定的。對于不同的收入變動,消費者會作出不同的反應。如果收入的變動看來是穩定的、持久的,那么,人們就有可能消費掉其中的大部分,如果收入的變動具有明顯的暫時性,那么收入增加的相當大的部分就會被儲蓄起來。由于種種原因,農民的收入極其易變,極不穩定的收入致使農民的邊際消費傾向偏低。消費總量不足。因此,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治本之策應是想方設法使農民的收入增長穩定化。
要實現持久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加快農地產權制度的創新是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條件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農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使農民擁有了一定的生產經營自主權,激發了農民的積極性,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但這種農地產權制度并不完善,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推進,它的局限性日益明顯:一是產權主體不明。法律規定農村土地屬農村集體所有,但卻沒有明確界定在鄉、村和村民小組三級集體經濟組織中究竟誰是土地所有者。如在《憲法》中,被籠統界定為集體所有;在《民法通則》中被界定為鄉(鎮)、村兩級;而在《農業法》和《土地管理法》中是鄉(鎮)、村或村內集體經濟組織。二是各項權能界定不清。農地承包制度雖然規定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所有權,而經營權屬于農戶,但對所有者和經營者的責、權、利沒有明確界定。
農地產權制度的這兩大局限性導致了農戶收入的不穩定。一方面,產權主體不明容易造成所有權虛置,使集體經濟組織不能有效地行使土地所有者的權利,不能很好地對土地的經營狀況進行管理和監督。而所有權邊界不清又容易導致所有權越位,即所有者隨意干預經營者的生產經營活動。農戶與其使用的生產資源聯系最為緊密,即家庭勞動都了解每個地塊的特征,能夠對諸如何時灌溉、施肥、鋤草一類的決策作出最及時的判斷,也能根據市場需求作出種植某種農作物品種或使用某種要素投入的理性選擇。由于現有的農地產權制度沒有賦予農戶完全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在所有者的隨意干預下,農戶的市場風險增大了,其預期收入肯定是低而不穩。另一方面,由于經營者權能邊界模糊,使經營者對未來缺乏穩定的預期,缺少長期投資和長遠經營的積極性,導致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短期行為盛行。這種農地產權制度顯然不利于持久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從而造成農民消費傾向低下。
加速農地產權制度的創新,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農民得到長期穩定收入的重要條件。從以上的分析看,農地產權制度的創新必須作到兩點:一是明確界定農地所有權主體及其利益。可根據各個地方現已形成的土地所有權關系的不同和土地利用類型的差異分別建立多類型、多層次的所有權主體。二是明確界定農地的各項權能邊界,使所有者和經營者均能明晰自己的責、權、利。
二、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担,遏止農民負担額不斷上漲的勢頭
農民負担缺乏剛性制約,漲幅很大,加大了農戶預期收入的不穩定。在農民負担的稅費總額中,農業稅基本是一個常數,所占比重也不大。而農民負担總額卻漲幅很快,說明“三提五統”的集體費收隨意性較大,缺乏剛性制約。1997年,在農民收入增幅回落4.4個百分點的情況下,全國農民家庭各項支出增幅最多的是上繳有關部門的各項費用,增幅達26.9%,其中農民支出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比上年增加59.1%。
持久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要與減輕農民負担、穩定農民負担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實際效果。為此,應該做到:1.嚴格執行統籌提留不得超過上年人均純收入5%的規定,徹底杜絕其它方面加重農民負担的各種攤派。2.大力精簡鄉村機構及編制,從源頭上減輕農民負担。3.實行村級財務公開,便于農民監督,促使干部廉潔自律。4.盡早研究制定并推行稅費改革等制度,即取消所有不合理的負担,將合理的收費用法律形式確定,使農民負担有法可依。
三、建立健全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促使農民收入穩步增長
農業的市場風險是農民收入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農業生產是一個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相結合的過程。農業生產過程較長,農業生產要素如土地又具有供給彈性小的特點,所以短期內農產品供給對需要變化的反應能力較弱。結果是農產品豐收時價格暴跌,歉收時卻又價格飛漲。
為了保證農產品價格的基本穩定,防止價格隨著農產品的產量變化而大起大落,從而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世界各國政府大都對產品價格進行干預和調節。我國也應在吸取國外農產品價格保護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以保證農民收入穩步增長。首先應制定并不斷完善農產品保護價格政策,并根據國家的財力狀況和市場需求,逐步調整保護價格的范圍。其次應建立生產風險基金、價格調節基金和農產品儲備制度,農產品儲備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穩定農產品的供給,從而穩定農產品的價格,同時也就穩定了農民收入。
四、加大農業投放力度,增強農業抗災減災能力
農業生產受自然因素影響很大,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農民收入也相應地不穩定。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就應加大農業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業抗災能力,減小自然影響農業的程度。
要保持農業的增長速度和可持續發展,農業基本建設投資至少應占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10%以上,才能發揮啟動農業并增加農業發展后勁的重要作用。但據資料估計,我國實際農業基建投資與10%相差甚遠,而且還呈逐年下降趨勢,幅度較大。“五五”期間農業固定資產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例為10.5%,“六五”期間降到5.1%,“七五”期間又降為3.36%,而“八五”期間的1991年為4%,1992年為3.7%,1993年為2.8%,1994年為2.6%,1995年為2.2%。“九五”期間中央預算內農業基本建設投資占基建投資總規模的比例雖然有所上升,但差距甚遠。
由于基建投入不足,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我國農業仍沒改變靠天吃飯的局面,我國許多地方農業的傳統耕作方式還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變,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許多地方由于交通不暢、信息不靈、電力不足、市場設施不全等原因,致使農產品周期性積壓,嚴重影響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
要使農業資金投放有較大增加,首先必須在思想認識上有一個徹底的轉變,真正重視而不是口頭上重視農業。其次是發動全社會關心和支持農業,形成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多渠道的籌資體系。
農業基礎設施屬社會公共事業,具有很強的外部性。如一個大型水庫所提供的服務,常常包含一大片地區。各個層次的灌溉渠道往往要通過不同所有者的領地,要在使用中排除他們,需要付出高昂的監督和保護費用。而且,大范圍的水利設施的建設以及管理,是農民家庭和社區集體所無力且沒有激勵從事的。所以,這類服務的提供,義不容辭地成為政府的職能。政府應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的方式,動用公共資金給予必要的資助。除此之外,也可嘗試其他一些籌資方式,對于農業基礎設施的經營方式也可創新。
五、改善農村義務教育、農村醫療衛生狀況,提高人力資本,使農戶形成較高的、穩定的預期收入
所謂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的身上的體力、知識、技能、經驗和勞動熟練程度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人在一定的年齡階段上,具有勞動能力,因而是勞動能力的載體。則勞動能力作為一種資本存量,是可以通過對人的投資而提高的。這種投資即是人力資本投資。人的能力主要表現在體力和腦力兩方面,對于人的投資也包括對體力和腦力兩個方面的投資。有關改善醫療衛生狀況,提高勞動者健康水平的努力,都屬于在提高勞動者體力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而在教育、培訓方面的努力,則屬于在智力方面的人力資本投資。
按照持久性收入假說,人力資本狀況對預期收入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并具有健康體魄的人,必然具有穩定的和較高的預期收入。而那些受教育水平低、健康狀況差的農戶形成較低的、不穩定的預期收入是很自然的。國家統計局農調總隊根據對1997年農村住戶調查的分戶資料研究表明,家庭常住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對收入的促進作用是明顯的,文化程度越高,對收入的促進作用越大,各種形式的收入水平都較高。在其它各種因素都保持不變的前提下,若家庭勞動力文化程度從小學提高到初中,這些家庭的現金收入比以前平均增加六個百分點;若提高到高中,增加11個百分點;提高到中專,增加15個百分點;提高到大專,增加19個百分點。
我國的二元經濟致使農村和城市在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差別很大。農村的中小學校不論是硬件(校舍、教學設施等)還是軟件(教師的文化水平及相關的教育理論知識等)都和城市學校有很大差距,農村平均教育水平不高。而在醫療衛生方面,我國農村公共醫療覆蓋的范圍非常有限,致使農民小病不去看,大病看不起。
要改善人力資本狀況,提高農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使農民得到較好的持久性收入,就必須提高人力資本投資量。為此,應改變現今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渠道和辦法。在農村,義務教育和醫療衛生服務等投資和費用,基本上是由農戶承担。越是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集體經濟和非農產業越落后,各種公共服務的費用由農戶承担的比例就越高。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城鎮居民戶在人均收入高于農戶的條件下,享受著廣泛的和相對廉價的公共服務。從前面的分析中已知道,個人健康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可以提高個人的生產能力,從而相應提高個人的收入。可是,社會上的人們作為整體,提高素質的同時還會給社會提供一個額外的貢獻。例如,個人健康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費用”。這種額外的社會回報與人力資本投資的私人回報,共同構成該類投資的社會總回報。而社會總回報與私人回報之間的差額,就是人力資本投資的外部效應。
很顯然,如果僅僅從個人的成本收益權衡,所誘導出來的人力資本投資,就會少了一部分能給社會帶來額外收益的投資。所以,對于健康和教育這一類旨在提高人的壽命和素質的投資,從來就是需要個人和社會共同履行的職能。針對我國農村人力資本低下的問題,各級政府應本著切實重視的態度,加大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并加快農村社會保障的改革步伐。改革農村教育狀況和醫療狀況,提高農民的健康和教育水平,從而有利于實現持久穩定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
《社會主義研究》武昌77~79F2農業經濟學張毅/曹水群20012001我國農民收入極其易變,致使農民消費傾向偏低,消費總量不足。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出發點應是想方設法使農民收入增長持久化、穩定化,這就須致力于農地產權制度、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農村教育和醫療投資體制、基建投入體制等的不斷成熟和完善,還須加大稅費改革,有效遏止農民負担上漲的勢頭。持久性收入/農地產權制度/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人力資本投資張毅,陜西師范大學政治經濟學院 710062 曹水群,西藏民族學院成人教育部 712082 作者:《社會主義研究》武昌77~79F2農業經濟學張毅/曹水群20012001我國農民收入極其易變,致使農民消費傾向偏低,消費總量不足。開拓農村消費市場的出發點應是想方設法使農民收入增長持久化、穩定化,這就須致力于農地產權制度、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農村教育和醫療投資體制、基建投入體制等的不斷成熟和完善,還須加大稅費改革,有效遏止農民負担上漲的勢頭。持久性收入/農地產權制度/農村市場價格調節機制/人力資本投資
網載 2013-09-10 21: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