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影視資源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在關于“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中指出:“凡是對實現課程目標有利的因素都是課程資源”、“歷史音像資料包括圖片、照片、錄音、錄像和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等。充分利用歷史音像資料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歷史理解能力。”可見,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已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列入新課標。“隨著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發展,影視消息作為動態的圖像,在多媒體教學資料庫中有著重要的位置。”[1](p.7) 然而,不是所有的自稱歷史影視劇都可以引入歷史課堂教學。有學者認為,引入歷史課堂教學的影視資料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文獻記錄片、教科片、專題片,另一種是歷史題材的故事片。[2](p.9)[4] 那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運用不同種類的影視資源呢?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影視資源的基本做法
  1.利用影視,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心理學的角度講,開始幾分鐘是人的注意力最易集中的時候,成功的導入如同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對于激發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的吸引力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教師應該精心設計每一次導入新課。歷史影視作品具有形、聲、色、情、意相結合的特點,很容易吸引學生,有助于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注意力。利用影視作品創設情境導入是常用的較好的手段。
  將記錄片、科教片、新聞片作為學習重大歷史事件的導入。它們能沖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將本來不能再現的真實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活動場景展示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歷史現象和情景,能正確地理解和體驗歷史。例如,學習人教版必修2·第三單元的第一課《經濟建設的曲折和發展》時,播放1958年9月18日新聞《人民日報》報道廣西環江縣紅旗農業社水稻畝產65217公斤的報紙材料以及加入人民公社的歡呼場面。學生看后大為驚訝,教師及時提出下列問題:(1)《人民日報》作為我黨的宣傳喉舌,為何會登載這樣嚴重失實的報道? 世界輿論會如何評價?(2)人民公社真的如此令人振奮嗎? 它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反映的實質又是什么?此時,學生已欲罷不能,急于想從新課中獲得答案。
  學習豐富的文化生活史專題時,形象立體的影視作品在引起學生的興趣方面更是具有無法替代的優點。比如,學習人教版必修3 ·第二單元的第二課《輝煌燦爛的文學》時,利用《紅樓夢》、《水滸傳》等文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作為學習“明清小說”的情境導入,比干巴巴的講授文化史,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可以截取專題片《歷史長河》中的“唐代服飾篇”和科教片《洛陽唐三彩》來直觀地欣賞唐代服飾的多姿神韻與陶器的精湛藝術,不僅彌補語言表達鑒賞的缺陷,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強烈興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文物鑒賞能力。
  可見,利用影視作品設置一種情境導入,會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貼近歷史,置身于再造歷史的場景中,于是產生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問題意識,從而使學生樂于探究主動學習歷史。[3]
  2.解讀影視,佐證歷史,增進學生理解歷史
  傳統的歷史教學,不僅范圍狹隘,內容枯燥,而且傳授形式單調,基本上是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的。[4] 在這種課堂上學生被動地聽取通過語言和文字傳授的知識,教學效果極差。借助現代影視媒體為課堂的歷史教學服務,這是富于形象,易于接受也易于實施的教學方法。因為,“好的歷史劇對于歷史教育或歷史教學所產生的作用,往往勝過好書,視聽媒體所帶來的感官和心靈之感動是空口白話或白紙黑字無法比擬的。”[5](pp.147—148)
  國外學者認為,在當今這個大眾傳媒極為發達的時代,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作品是塑造學生的理解歷史的極好工具。[6] 筆者常用記錄片、專題片、科教片等史料價值高的影視作品作為教科書的補充材料,不僅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與史料分析能力,而且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例如,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列強武裝侵略與中國人民的反抗》一課時,插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國近現代史》紀錄片中關于甲午戰爭的片段作為分析甲午戰敗原因補充材料,既激發學生的興趣,又使學生懂得論從史出的方法,更全面地理解甲午戰爭的歷史。
  更重要的是,利用影視素材設計問題,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解讀影視資料中隱含的深刻的歷史內涵,提高學生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認識。記得一次上縣級公開課《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備課時絞盡腦子,仍覺平淡無味,后來還是電影給了我靈感。上課時先播放視覺效果很美、藝術感染力很強的美國故事片《佐羅的面具》片段,學生目睹西班牙殖民者的殘暴統治和拉美人民的英勇反抗后,要求學生分組合作討論以下問題:(1)西班牙總督卸任前為了消滅佐羅,準備殺死3個無辜的平民以引誘佐羅出現,這說明了什么問題?(2)佐羅出現時,在場群眾有何反應?又說明了什么歷史現象?(3)佐羅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否存在?你的判斷理由又是什么?學生個個都積極地投入思考,發表自己的看法,課堂氛圍十分活躍。這樣,把影視資料的使用與學生的思維認識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學生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也得到聽課老師的好評。
  總之,影視作品的恰當運用,不僅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和趣味性,調節學生的情緒和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而且還使學生通過電影解讀歷史,從而更好地理解歷史,也提高了電影的解讀和賞析能力。
  3.基于影視,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思維
  以往的課程實施存在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問題。現代教學策略的構建,追求的目標是:倡導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7](p.8) 而利用學生對影視的興趣,基于影視開展研究性學習, 既能降低影視作品的負面影響,又有利于批判性思維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
  任何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只要合理的解讀,還是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歷史。正所謂,史書有真偽,偽書也有價值。甚至戲說類的影視劇也有助于學習歷史,雖然它經過藝術加工的虛構,不能作為真實的歷史現象,但可以作為學習歷史的研究性學習的好題材。例如,學習人教版必修1·第一單元的第四課《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后,利用學生對影視劇《康熙王朝》、《戲說乾隆》的興趣,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查閱正史資料,認真審視、甄別影視劇情的真偽,完成探究性練習。記得一次正值《康熙王朝》的熱播之中,學生也很喜歡討論劇情,我趁機給同學們出了一道多項選擇題,并說明選擇的理由:在《康熙王朝》中,以下劇情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有:(1)孝莊太后一口一個“我孝莊…”;(2)康熙將自己與榮妃所生的女兒嫁給噶爾丹;(3)康熙四十八年,明珠與索額圖參加千叟宴;(4)施瑯向康熙投降。結果學生主動查閱資料,不僅找到正確的答案,而且還初步培養了批判性思維,不再人云亦云,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從而降低了影視作品給理解歷史帶來的負面影響。也可以通過劇情讓學生寫影視劇的觀后感或影評,或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題,組成研究小組,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篩選評價整理,然后寫成研究報告,提出對策。通過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潛能的開發,使學生學會如何處理,利用信息,找到學習歷史的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為以后繼續學習打下基礎。
  4.運用歷史,撰寫劇本,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不僅是知識的消費者,也應該是知識的創造者。我們引導學生學習歷史,不僅是學習歷史的知識,而且應該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高中學生不僅有著旺盛的求知欲,而且也有極強的創造力。根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老師及時引導學生運用歷史,撰寫歷史劇本是對影視作品運用的深化。這不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我們在學完《五四運動》一課后,引導學生觀看《五四運動》的記錄片,給出撰寫歷史劇本的基本常識,然后請同學撰寫以“五四的烈火”為題的話劇,學生們個個有著很高的創作熱情,寫出了許多老師始料不及的好劇本。在此基礎上,老師選出其中較為優秀的一個劇本,再引導全班同學進行修改,最后在學校組織的五四文藝匯演中組織全班同學參與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高中歷史教學利用影視資源的基本原則與要求
  1.影視作品輔助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
  凡是能夠幫助歷史教學實現課程標準所規定任務的學習資料,都應當被歷史教師所重視。[8](p.51) 影視信息進入歷史課堂將改變教科書為唯一信息源的教學狀況,是教學手段改革,教學環境改善的重要內容,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1](p.89) 歷史音像資料是一種較為現代化的課程資源形式, 它們往往能夠在不同的感官層面上給學生展現某一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這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歷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p.247) 當然,我們在運用影視輔助歷史課堂教學,還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內容的教育性。著名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 教師應根據教學實際,有目的恰當地選擇和使用歷史影視作品,切不可只為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忽視客觀效果。所運用的影視作品應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聯系密切;針對學生身心特點,興趣愛好,寓教于樂。尤其要選擇教育性與趣味性相結合,且有益于學生真善美素養提高的影片。
  (2)時機的適度性。影視作品輔助歷史課堂教學時不能矯枉過正,不分時機。應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課內與課外結合,發揮歷史影視作品的積極影響,獲得最佳效果。如果過多引用影視作品,反而喧賓奪主,弄巧成拙,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據筆者實踐,一節課內觀看影視作品一般不宜超過10分鐘,一個月內課外觀看影視作品要適當控制頻度,效果比較好。  (3)問題的思維性。陶行知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問能知新,問能解惑。”影視作品引入課堂時,學生處在形象、直觀的教學情境中邊觀看邊思考,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引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更好感知、理解歷史上的人和事;或者精心設計問題,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討,有助于分析能力、思維能力、鑒賞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4)思維的批判性。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 有些歷史影視作品過分追求藝術化效果和市場化效應,從而難免忽視歷史的真實性。運用于教學時,千萬不能全盤拿來,要查閱一些歷史文獻資料分析影片的內容、背景和創作意圖,進行去偽存真。尤其要引導學生發現影視作品中的歷史錯誤,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質疑精神。
  (5)方法的靈活性。教育界有句行話“教育有法而無定法”,聶幼犁教授也說教學模式“行云流水”,只有“一切為了學生而教”才能“以無招勝有招”。[10](p.146) 影視教學也不例外。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學因素復雜多變, 運用教學方法不能死板,而要根據學生需要,遵循教學規律,將影視作品的獨特優勢與學生的多方面學習能力相結合,達到學習方法、效果的最優化。
  2.影視作品輔助歷史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影視作品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在開發的過程中歷史教師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的自身素質狀況決定了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范圍和程度。因此,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知識,這不僅僅包括歷史學科知識,還要更多地了解電影理論、電影史和電影的敘述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讀懂電影故事、鏡頭連接和每個鏡頭內部的含義,進而把握電影拍攝者的立場和態度。教師要不斷地吸取、融合其他人文學科知識,廣泛閱讀和觀看歷史影視劇,并且與歷史史料作比較,敢于發現問題,不可人云亦云。還要有較好的計算機多媒體教育教學素養。
  另外,學校要經常性開展歷史影視劇賞析講座,普及歷史影視知識,提高師生的電影解讀能力;建立影視素材庫和優秀的教學軟件,實現歷史影視教學資源共享。社會要有多種正規的影視教科片出版,加快歷史影視教學步入正軌。
  綜上所述,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的今天,影視作品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之一,對學習歷史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若能充分發揮學生和教師開發影視資源的主體作用,相信影視資源的優越性會更加發揚光大的。
歷史教學問題滬106~10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恩妹/許序雅20062006
王恩妹/許序雅,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作者:歷史教學問題滬106~108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王恩妹/許序雅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1:36:46

[新一篇] 淺談中國古代法律的宗教性

[舊一篇] 海峽兩岸學者攜手梳理臺灣新文學思潮發展脈絡《臺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出版座談會紀要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