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社會轉型時期。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急劇而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多樣性、無主導性為其基本特點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人們思想和行動上的混亂。因而,在沖突和比較中尋求新的價值世界,確立科學而合理的主導價值,就成為社會轉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制約社會轉型的一大因素。本文圍繞社會轉型時期的價值觀探討三個問題:1.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的基本狀況;2.社會轉型時期應確立什么主導價值觀?3.主導價值觀確立的幾個基本原則。
一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一直倡導和奉行的是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集體為軸心旋轉,這一價值觀以其特有的號召力和合理性給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以巨大的影響,“集體的價值高于一切”,在利益面前“應該先國家、再集體、后個人”,“人們應為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犧牲個人的利益。”集體主義仍然是一部分人在轉型時期的價值追求,也是整個社會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然而,也應看到,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而必然出現的個人利益的凸現,加之西方價值觀念的侵入,一部分人也出現了合理利己主義,乃至極端利己主義的價值觀,出現了追求個人利益但不妨礙他人利益的價值觀,也出現了個人至上的價值觀;出現了講求貢獻也希望得到報答的價值觀,也出現了金錢至上、唯錢是求的價值觀;出現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活準則,也出現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人生信條。所有這些,都表明了原先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元價值觀已不復存在,人們的價值世界出現了多元信仰并存、碰撞乃至沖突的局面。
在價值觀念的變化過程中,傳統價值的統治地位受到懷疑乃至動搖。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的價值觀在其生成過程中,雖對原有的價值觀提出了挑戰,但自身還不盡完善。一方面,原有的價值觀并非完美無缺,另一方面,新生成的價值觀也并非無可挑剔。這樣在原有的主導價值被懷疑、新的主導價值還未生成之前,必然會有一個無主導價值的時期,這正是社會轉型時期價值觀念的基本特征之一,即價值觀念的無主導性。正是這種無主導性,使人們產生了價值觀比較、選擇和整合上的困難,導致了人們價值追求上的困惑、疑慮、徘徊,使得人們的價值觀搖擺不定,或此或彼,甚至會出現價值真空。這是當前價值觀的基本狀況,也是我們確立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現實出發點。
社會轉型時期新舊體制的交替并非簡單的換位,而是一個新舊因素并存、傳統與現代交織,東方與西方匯流,各種因素彼此纏繞、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生成新體制的艱難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舊體制被揚棄,有的改頭換面成為新體制的一個部分,有的仍憑借其慣性在某些方面保持優勢。與之相對應,新的體制正在建立過程中,某些方面實現了轉軌,但與之配套的轉軌工程還遠遠跟不上;與體制的轉換相適應,現代因素在不斷生長,為社會的發展增添著活力,但傳統因素仍然存在并發揮著作用,傳統或者與現代因素相交融,或者與現代因素相抵捂,或者與現代因素并行不悖。與此同時,在開放的形勢下,東西方價值的沖撞、匯流也表現得尤為突出和明顯。西方價值觀的精華部分有些已被吸取,并逐漸整合到新的價值觀念中,但也有部分糟粕被人們當作時髦、現代的東西加以效法,有些則與原有觀念或彼此劃界、各有市場,或尖銳沖突、勢不兩位,如此等等。所有這些正是我們考察如何確立主導價值的社會宏觀背景和客觀依據。
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人們的價值觀出現上述多元紛呈、搖擺不定的局面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人們的價值觀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出現沖突,而無一種主導價值觀使存在差異的價值觀各方保持必要的張力,并抑制價值觀念的沖突,這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會是難以想象的。道理很簡單,價值觀念的巨大差異乃至沖突,必然導致人們行為等方面的差異乃至沖突,而人們行為的差異和沖突,對社會的穩定發展是十分不利的。在這里,我們只有通過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的教育,特別是通過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集體、物質和精神等關系的科學理解,從根本上影響人們對世界、對社會和對人生等的根本看法,左右人們對周圍事物的態度,從而幫助人們形成正確合理的主導價值觀。當然,主導價值觀的確立并不在于完全消解人們之間價值觀念的差異(這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而在于通過對人與世界、人與社會、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等關系的科學而整體的把握,通過對各種現行的價值觀的批判整合,確立一種為社會絕大多數人所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并將此作為人們行為的導向,去協調人們的行為,從而有利于社會健康、穩步向前發展,有利于社會轉型的順利完成。
二
有人認為,伴隨著社會轉型,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也必然發生根本轉變,即從原來集體主義的主導價值觀轉變為個人主義的主導價值觀。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誠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突出個人的作用、個人的價值,也越來越重視個人的物質需求、物質利益,但這并不必然導致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變化,這是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決定的。
我們既然建立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那么它所承諾的價值理想只能是社會主義理想,占主導地位的也就只能是社會主義價值觀或集體主義價值觀,即一切活動以社會為本,以人民為本,為最終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而市場經濟正是實現這一理想的最合理最科學的經濟運行形式,正是通過這種經濟運行形式來為未來的科學合理的社會理想的實現準備物質條件,并通過這一物質條件的不斷創獲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物質和精神需求,實現其物質價值和精神價值。雖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實際運作過程中必然會產生新的價值要求,需要有新價值觀與之相對應,即更凸現主體性,更強調公平性,更呼喚競爭性,更要求交往和效益意識。但這種新的價值要求與社會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理想是并行不悖的:主體凸現是個人積極性調動的關鍵,而個人積極性的調動正是社會合力組成的基礎,也是集體利益得以實現的前提;平等意識和競爭性則能將自利和互利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使得互利以自利不受損并得到擴大為前提,并使自利在互利中實現;對效益尤其是長遠效益的追求,會促使人們擴大社會交往,并在交往中更加注重誠實可信、互惠互利、相互協調,進而促使共同規范的實現和秩序的形成。當然,所有這些都須靠集體主義價值觀作引導,以集體主義為規范。否則,則必然導致個人主義膨脹,自私自利盛行,以及人們的行為規范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必須指出的是,社會轉型時期應倡導的作為主導價值觀的集體主義與計劃經濟條件下作為主導價值觀的集體主義是有差別的。計劃經濟條件下所倡導的集體主義往往是以否認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人們只能談集體利益高于一切而諱談個人利益,個人利益似乎只是集體利益的對立物而受到人們批判,這樣,集體成了超個體的存在,個人則不可能獲得獨立,他必須依賴于集體而吃大鍋飯,必須聽命于上級而吃安穩飯,其結果必然扼殺個人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必然扼殺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這種集體主義本質上是與個人利益不相容的,因而必然要受到以個人利益為旋轉軸心的市場經濟的否定。這是完全符合事物發展客觀邏輯的。
市場經濟就其本質來說是以個人為本位的自主性經濟,它尊重個人利益,關心的是個人利益的實現和擴大。因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注重個人、關心個人利益是必然的,它對于無視個人利益、壓抑個人積極性的所謂集體主義是一個否定,這種否定無疑是一種進步,因為它尊重人的利益、注重人的解放和自由,能切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有利于社會的進步,也同樣有利于社會中每個人的全面發展。然而,也應看到,如果任其發展,不加引導,也極易導致個人主義,導致以自我為中心,甚至以犧牲社會和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個人利益的利己主義價值觀。要避免這種利己主義價值觀的侵蝕和蔓延,則要在主導價值觀念上來一次否定之否定,實行新的價值整合和科學的價值導向,從而形成科學的價值觀。
轉型時期所要求的新的價值觀既不是只注重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的所謂集體主義價值觀,也不是只看到個人利益而忽視他人和集體利益的利己主義價值觀,它是在更高的基礎上向集體主義的回歸,它要求個人服從集體、部分服從全局、眼前服從長遠。但這種集體主義決不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貶損個人利益的狹隘集體主義,而是融個體利益于自身、為個人利益的實現創造條件并與個體利益共同發展的集體主義,這種集體主義尊重個人利益,強調個性自由,要求個體自主獨立。這樣的個人利益與他人、集體和社會利益并行不悖,并以他人、集體和社會利益的實現為自身利益實現的社會條件。這是一種全新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這種集體主義價值觀注重社會的、長遠的、集體的利益,并為社會每個個體利益的實現創造有利的條件,并最終有助于個體利益的充分實現和每個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的科學價值觀。這種主導價值觀既是對以往價值觀合理成分的繼承,也拉開了未來社會理想價值觀的序幕。
三
社會轉型時期主導價值觀的確定不是隨意的,它必須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第一,社會(群體)和個人統一的原則。社會(群體)和個人的關系是一切價值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是由個人所組成的,而個人也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群體與個人是相互依存的,群體利益是個體利益的總和,離開群體也無個體利益。群體利益并不絕對排斥個體利益,相反,它為個體利益的實現創造著條件。同樣,合理正當的個體利益也不排斥群體利益,個體利益的正當滿足是群眾利益得以創獲的前提。因而,為了個人利益而損害群體利益或為了所謂的集體利益而犧牲人們正當的個人利益,都是不科學不合理的價值觀,都無助于社會的健康發展。但從總體上說,集體的價值量總是大于個體的價值量,群體總是高于個體,從這個意義上說,集體利益是第一位的,個體利益是第二位的(但決不是可有可無的)。過去我們在強調集體利益時走向了一個極端,忽視作為個體的合理利益,而現在一些人則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凡事都從自己個體利益考慮,集體利益則在其視野之外。因此,我們所倡導的主導價值是充分尊重個體利益,同時又注重發揮個體積極性的集體主義價值觀。
第二,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統一的原則。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也是一切價值觀的核心內容之一。在價值觀領域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關系問題是一個較復雜的問題。唯物史觀認為,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注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物質價值是社會價值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問題。但另一方面,我們還要肯定精神生活的作用和人們精神價值的重要性,而且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價值應高于物質生活和物質價值。這并不違背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應該說這是歷史辯證法的深刻體現。這是因為,人之為人的根本并不在于物質利益的追求,而在于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在于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的實現,在于人們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再者,強調精神生活高于物質生活、精神價值高于物質價值的根據,還在于思維是高于感覺的。與感覺相比,與感官享受相比,人們的思維,人們對精神價值的追求正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所在,也正是人們價值追求的意義之所在。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倡導的主導價值既要尊重人們的物質追求和物質價值更要注重人們的精神價值。集體主義正是這一精神價值的集中體現。
第三,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的統一。從價值的實現機制來看,價值總是在現實的主客體關系中,通過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相互轉化而實現的。手段性價值離不開目的性價值的導引,而目的性價值則離不開手段性價值的推促。如果沒有手段性價值的現實化和層層推進,目的性價值則會成為空中樓閣,成為難以實現的空想。同樣,如果沒有目的性價值的導引,手段性價值則會陷入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但應該看到,價值按其本質來說則是具有超越性、理想性的。手段性價值相對于目的性價值來說永遠只有第二位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目的性價值導引下,通過手段性價值的不斷現實化和超越而達到人自身的提升。因而,我們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必須把集體主義這一價值目標分解為一系列具體有效的價值目標,即在實踐中提倡講理想、講奉獻、忠于職守、克己奉公、樂于助人,同時,認真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個人的合法權益等,并與那種只從自己利益考慮,損人利己等不良現象作堅決的斗爭。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集體主義價值觀的真正確立,才不致使集體主義主導價值觀與具體的實踐、社會現實相脫節,才能避免集體主義價值規范空洞化和口號化,也才能保證集體主義主導價值觀應有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導向力。
第四、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地位和寬容性相統一的原則。任何一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既不是單一的,也不是繁亂堆積的,而是一個以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并有多層面價值觀與之相結合的結構體系,這在社會轉型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前所述,我國社會轉型時期既存在“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的價值觀,也存在合理利己主義的價值觀,還存在著個人至上的價值觀。既有以往價值觀的繼承,也有西方價值觀的引入。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集體主義主導價值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對其他價值觀保持寬容態度(即對其他價值觀作批判性的吸納,并承認某些價值觀如合理利己主義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這樣,既可保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和價值理想的貫徹,又可適應轉型時期多元價值發展的需要,從而能得到社會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并通過這種認同來有效地調動各種積極因素,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使社會成員在整體上保持協調和合作,以促進社會的穩定并推動社會的發展。
第五,自律和他律相統一的原則。以上的理論分析和嚴峻的社會現實都告訴我們,排斥個體的所謂集體主義與排斥集體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都是有缺陷的,集體價值的實現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應該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互為條件和互相促進是以整體對個體價值行為的外在規定和約束以及個體對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建立在這種認同基礎上的個體價值行為的內在規定和約束的相互結合為基礎的,即以他律和自律的相互統一為基礎的。在這里,自律和他律并非互不相干,截然對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個體在自己的社會活動中,要受到他律的制約,社會(集體)通過政策、法令、輿論等手段,把集體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其相應的價值規范傳遞給個體,并通過這種傳遞來確立個人行為的指向和評判的標準,從而形成對每一個個體的約束,把個體行為納入統一的社會價值規范之中。同樣地,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他律就逐漸轉化為自律,外在約束轉化為內在自覺。個體就必然以由他律轉化而來的自律為框架來選擇自己的行為,來確立自己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理想。這一過程正表明了個體在價值活動過程中的能動和受動、必然和自由的內在統一。
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36~39,45B8倫理學盧桂平19981998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以多樣性、無主導性為其基本特征。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也經歷著由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過渡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新型主導價值觀的確立須遵循社會和個人相統一、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統一、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相統一、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地位和寬容性相統一、自律和他律相統一等基本原則。轉型時期/價值觀/主導價值觀/集體主義盧桂平 作者單位:揚州教育學院 225002 作者:南京師大學報:社科版36~39,45B8倫理學盧桂平19981998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以多樣性、無主導性為其基本特征。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也經歷著由傳統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過渡的否定之否定過程。新型主導價值觀的確立須遵循社會和個人相統一、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統一、手段性價值和目的性價值相統一、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地位和寬容性相統一、自律和他律相統一等基本原則。轉型時期/價值觀/主導價值觀/集體主義
網載 2013-09-10 21:3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