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在俄國哲學發展中的貢獻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提要:本文論述了俄國著名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黑格爾哲學與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與繼承,提出了一系列頗有見地的哲學觀點,對俄國哲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車爾尼雪夫斯基 實踐 試金石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         *
  尼古拉·加夫里洛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是19世紀俄羅斯最杰出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哲學觀點,代表了這一時期俄國哲學發展的最高成就,為俄國奠定了“堅實的唯物主義傳統”。他寫下的哲學著作主要有:《藝術和現實的美學關系》(1855年)、《果戈里時期俄國文學概觀》(1855—1856年)、《反對公社所有制的哲學偏見的批判》(1858年)、《哲學中的人本主義原理》(1860年)等等。他對哲學方面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指出“黑格爾的原則與結論”的矛盾性
  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黑格爾哲學支配著俄國文壇,人們都如饑似渴地學習黑格爾,車爾尼雪夫斯基也不例外。但當他讀到黑格爾原著時,發現這些原著是令人厭煩的。他說:“要形成一種科學的思想方法,讀他的原著顯然是徒勞的。”他揭示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原則與結果的矛盾性,指出:“黑格爾的原則是非常有力、非常寬廣的,可是結論卻狹窄而渺小:不管他的天才的所有巨大瑰偉,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卻只有力量說出普遍的觀念,但是要不屈不撓堅持這些原理,從這些原理邏輯地發展出一切必然的結果來的力量,卻還不夠。他預見到了真理,但卻只是在最普遍、最抽象、最模糊的輪廓中見到的;面對面看見真理,這已經是下一代人的份了。”〔1 〕在同一著作中他還尖銳指出:“那些反對黑格爾體系所達到的種種結論的人看到,要戰勝黑格爾,只有用他自己的武器,于是他們就對這個思想家進行深刻的研究了。他們懷著他們充分成熟的智力,懷著經過獨立思考的習慣鍛煉的、經過充滿沖突的豐富生活經驗鍛煉的洞察力——懷著由豐富生活和嚴格科學賦予的堅定信念,向這一研究邁進。要抵抗這位德國哲學巨人的辯證法,抵抗這種給他的體系披上看來無法損傷的鎧甲的、驚人堅強的辯證法,無論怎么困難,這些人還是發現了黑格爾體系的缺陷和不徹底,看出了它結論中的錯誤,以及它的原則和結論之間、基本觀點和應用之間的不一致,理解了這些原則的片面性——最后終于可以說:“我們現在到底理解了黑格爾所理解的一切,但我們比他還要理解得明白、完全。”〔2〕
  黑格爾哲學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的思想形式,在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糞堆”中,包含著一顆發光的珍珠——辯證法的合理內核。黑格爾對形而上學進行了系統的批判,提出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說,并闡述了內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的思想。恩格斯指出:“黑格爾哲學的真實意義和革命性質,正是在于它永遠結束了以為人的思維和行動的一切結果具有最終性質的看法。哲學所應當認識的真理,在黑格爾看來,不再是一堆現成的、一經發現就只要熟讀死記的教條了;現在,真理是包含在認識過程本身中,包含在科學的長期的歷史發展中。”〔3〕黑格爾第一次把整個自然的、 歷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寫為一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并企圖揭示這種運動和發展的內在聯系。但是,黑格爾所描述的辯證運動僅僅是概念或精神的自我轉化、自我運動,他的哲學體系從“純概念”出發,最后又回到“純概念”中間,雖然也經歷了自然界和社會,但只是現象,都是暫時的,黑格爾認為“太陽下面沒有新的東西”,整個世界“永遠是表現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
  黑格爾哲學的辯證法原則與其唯心主義體系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①從本質上看,辯證法首先是客觀世界所固有的運動規律,而黑格爾卻把它限制在絕對觀念的范圍之內,這樣就顛倒了思維與存在的關系。
  ②辯證法的本質在于承認辯證發展的永恒性,而黑格爾把自己的哲學當作最高的終極真理,把普魯士國家說成社會發展的頂峰,這樣,他又背叛了自己的原則。
  ③辯證法的本質在于承認矛盾斗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卻把發展看成一個封閉的圓圈,在這個圓圈中,最終矛盾調和了,斗爭取消了,于是陷入了形而上學。
  在對待黑格爾哲學的態度上,車爾尼雪夫斯基比費爾巴哈全面得多。費爾巴哈尖銳地批判了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堅持了物質統一性的唯物主義原則,但他的唯物主義又是片面的、不徹底的、形而上學的,他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同時,卻拋棄了黑格爾哲學體系中的辯證法精華,費爾巴哈還沒有看到黑格爾哲學中方法與體系的矛盾性,費爾巴哈把自己的哲學叫做“人本主義”,正是“人本主義”觀點,使他既拋棄了辯證法,又使他陷入了歷史唯心主義。
  車爾尼雪夫斯基比費爾巴哈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強調了黑格爾哲學方法和結論之間的矛盾。他認為:黑格爾的辯證方法是非常進步的,從這個方法中應得出革命的結論,但黑格爾得出的結論卻是保守的。應當指出的是,車爾尼雪夫斯基對黑格爾哲學為什么會存在這一矛盾性還不十分清楚,他看到了黑格爾哲學是唯心主義的,但還沒懂得正是這種唯心主義扼殺了他的辯證法,要想從辯證法中得出革命的結論,必須徹底批判他的唯心主義,按唯物主義原則去改造黑格爾哲學,車爾尼雪夫斯基哲學恰恰缺乏這種“倒過來”的工作。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黑格爾的這種矛盾僅僅是一種時代的限制,新的一代人必然能從中得出革命的結論。因此,列寧指出:“車爾尼雪夫斯基是落后于恩格斯的,因為他在用語上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同形而上學思維和辯證思維的對立混淆起來了。”〔4〕
      二、戰斗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9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研究了黑格爾,同時讀了一些費爾巴哈著作,并且立刻成了費爾巴哈哲學的信徒,他對費爾巴哈哲學作了高度評價, 他認為:“他的體系具有純粹的科學性質”〔5〕,費爾巴哈的哲學是科學真理,他批評一些自然科學家說:“那些自命為建立包羅萬象的理論的自然科學家,實際上仍然是創造了形而上學體系的古代思想家的門徒,……只消想起下面的事實就足夠了:大多數企圖建立人類思想活動規律的廣泛理論的自然科學家,都重復著關于我們的認識的主觀性這一康德的形而上學理論,根據康德的話,他們認為:我們肉體感覺的形態并不和實際存在的對象的形態相似,因此實際存在的對象以及它們的真正的性質、它們的真正的相互關系,仍舊不為我們所知,而且,即使它們是可知的,也不可能成為我們思維的對象,因為思維是將一切知識材料裝入與實際存在的形態完全不同的形態中;思維的規律本身只有主觀的意義;在現實中,我們認為因果關系的東西是沒有的,因為根本沒有前因和后果,沒有全體和部分,等等。當自然科學家不再說這類形而上學胡話的時候,他們才能夠在自然科學基礎上去探究,并且多半會探究出比費爾巴哈所論述的更為精確和完備的思想體系來。但是直到目前,關于所謂引入探討的基本問題的科學概念的最好解說,仍然是費爾巴哈的解說。”〔6〕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的戰斗性不僅表現在他對當時流行的各種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批判,揭露了當時一些“自命不凡”的“新體系”的創立者,而且他還十分注意政治,他認為“政治理論以及各種一般的哲學學說,總是在它們所屬的那個社會地位的強烈影響之下創立起來的,而每一位哲學家往往都是為了在這位哲學家所屬的那個社會上占優勢而進行斗爭的某個政黨的代表人物。”〔7〕
  1856—1859年,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同時代人》雜志社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這個刊物成了揭露和批判農奴制及其各色各樣衛道士的革命陣地,1861年改革前后,他寫了一系列文章, 揭露了改革的欺騙性,1862年,《同時代人》雜志被查封,車爾尼雪夫斯基被捕入獄,1864年被判處流放,在流放中也始終堅持斗爭,列寧指出:從他的活動內容看,從他與前后革命家的聯系看,他表達了自己的時代,也推動了自己的時代。他“比赫爾岑更前進了一大步。……是徹底得多、更有戰斗性的民主主義者。他的著作散發著階級斗爭的氣息。”〔8〕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立場的確立是與赫爾岑、別林斯基的斗爭分不開的,他批判地吸收了俄國思想家的積極的思想成果,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了一大步。
  車爾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提出“凡是存在的東西都叫做物質”的論點。他認為:“凡是存在的東西都叫做物質。物質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叫做這些不同部分的物質的質的表現。”〔9〕
  車爾尼雪夫斯基對物質下的定義雖然還存在一些缺陷,但這個認識使他在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何者為本源的問題上,堅持了唯物主義路線。人的認識、精神不是先天的,也不是什么永恒的“絕對實體”,而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反映。他說“我們把我們對于物質、對于不變的物質的這種認識,按照我們所設想的不同等級分為若干類,并把我們對不變的物質的這些不同等級的認識叫做‘我們關于物質的各種質的認識’”。“自然規律,就是從質點或質點質量起作用的方式方面看的物質本身。”〔10〕
  這樣,他就堅持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原則。
  第二,提出“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的本性是統一的”思想。
  黑格爾曾在客觀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實現了精神現象與物質現象的統一,車爾尼雪夫斯基則試圖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說明二者的統一,他說:“除了一個統一的本性以外,我們在人身上還看到兩種不同的現象:所謂物質方面的現象(人吃飯、走路)和所謂道德方面的現象(人思想、感覺、希望)。這兩種現象彼此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呢?它們之間的差別是否和自然科學所指出的人的本性的統一相抵觸呢?自然科學回答我們說,我們沒有根據做這樣的假設,因為沒有一個物體只具有一種性質,相反地,每個物體都顯示出各種無限多的現象,為了便于判斷它,我們把這現象歸于不同的種類,給每一類冠以性質名稱,因此,每個物體都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質。”〔11〕他的這些認識很有獨到之處。
  第三,提出一套利己主義的倫理學和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資產階級的人性論和利己主義是文藝復興以來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一個重要思想武器,車爾尼雪夫斯基完全接受了法國唯物主義和費爾巴哈的這些主張,孤立地強調個人的感受性,因此,當他把唯物主義的理論應用到社會問題上的時候,就變成了唯心主義。他與前人不同的是,在他社會觀中雜揉著19世紀歐洲某些空想社會主義的原則。因此,車爾尼雪夫斯基作為一個偉大的資產階級思想家,仍然是一個半截子唯物主義。
      三、堅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和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實踐標準
  第一,在認識論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堅持了唯物的可知論,他指出:“我們能認識事物。我們能夠確切地認識事物本來的面目。”〔12〕他接著舉例說明這種認識的過程,他和一切唯物主義者一樣,承認感覺是認識的開端,沒有感覺不會有認識,而感覺得來的認識是以外部世界的真實存在為前提的。他說:“感覺按其本性來說,一定要具有兩個思想因素,而這兩個因素聯系為一個思想,第一是引起感覺的外部物體,第二是感覺到本身發生感覺的生物。”因此,感覺不是主觀自生的,也決不像不可知論者所說的那樣,根本不反映事物本來的面目。他以視覺為例分析,認為客觀事物是“正本”,我們的感覺是“副本”,“正本”“副本”是一樣的。他說:“我們看到不論什么東西,假定說,看到一棵樹,另外一個人也看到了這個同樣的物體。我們仔細瞧瞧他的眼珠。在他的眼珠上出現的樹,完全是我們看到的那棵樹。結果呢?是兩幅完全相同的圖景:一個是我直接看到的,另一個是在那個人眼珠上看到的。第二種圖景是第一種圖景的真實副本。”〔13〕他指出,我們關于感覺的認識,是與我們關于事物的知識一樣的。這樣在認識論上,他堅持了唯物主義的反映論。
  對于思維的本質,他的論證也是相當精彩的。“每個實體、每個現象,在能滿足它的需要的一些材料出現時,就要發展和加強起來,同這些材料緊密地相結合,并得到這些材料的滋養。所謂在思維時選擇表象和感覺,也正是這么一回事,而思維的本質就在于對它們的選擇中,以及在和它們的緊密結合中。”〔14〕雖然他還不能對思維的過程性作詳細的描述,但是他已經把思維作為過程,作為一個選擇過程來對待了。貝克萊有一句名言:“物是感覺的復合”,車爾尼雪夫斯基雖然克服了唯心主義,但仍局限在“復合”的思維之中,他認為:思維,即使是抽象的思維,也不過是各種表象、各種感覺的組合罷了,在這里看不到思維過程的級差與程度的不同。因此,他還不了解思維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辯證發展過程。關于思維他最終得出一個錯誤的推論:即關于思維的特性,人與動物沒有什么區別。實際上便抹煞了思維的本質,人本主義的狹隘性使他重新陷入了機械的反映論。
  車爾尼雪夫斯基在承認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優越性之后,又重新陷入了形而上學,其原因何在呢?從理論上說,就在于他還沒有真正懂得辯證法。他在談到黑格爾提出的思維的辯證方法時說:“這個方法的實質就是:一個思想家不應當自安于隨便哪個肯定的結論,而應當搜索,在他所思索的對象之中,有沒有和這種對象起初所表現的東西相對立的質和力;因此,思想家就不得不從各方面來觀察對象,而真理,在他看來無非是各種各樣對立的意見的斗爭的結果。”車爾尼雪夫斯基只要求真理的全面性,這樣就曲解了黑格爾對康德形而上學的批判。17、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也強調全面性,車爾尼雪夫斯基恰恰同他們一樣,停留在一般地要求全面,而不懂得對立面的對立和統一這一根本原則,矛盾著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不了解這一點,就不懂得辯證法。單純要求全面性,還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當然,車爾尼雪夫斯基沒能理解辯證法,更主要的是階級上的原因,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有著他本階級固有的局限性。
  第二,在真理觀方面,車爾尼雪夫斯基的一個重要貢獻,就是提出“實踐”是一切理論的無可爭論的試金石的思想。他說:“實踐,是個偉大的揭發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不但在實踐的事情上,甚至在感情和思想的事情上也是如此。因此,今天在科學上,實踐是判斷一切爭端的主要標準。‘凡在理論上必須爭論的一切,那就干脆用現實生活的實踐來解決。’”〔15〕黑格爾把“實踐”看作是一種“精神活動”,費爾巴哈把實踐看作是一種消極、被動的日常活動,而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對“實踐”的理解上,顯然向前進了一大步,他批判了唯心主義,認為“實踐生活”“不但包括物質方面,而且包括人的理智活動和精神活動”〔16〕。同時,他比費爾巴哈也高明得多,他主張用“實踐”來解決理論上的爭論問題,用“實踐”作為試金石,可見他對“實踐生活”的客觀性、權威性、能動性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總之,在俄國經過1861年的改革之后,正在由封建君主專制向資產階級君主專制、由農奴制向資本主義邁進,作為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車爾尼雪夫斯基,其唯物主義的哲學思想具有戰斗的意義,他代表革命民主派,一方面向資產階級自由派的改良主義作斗爭,另一方面要求根本改變農奴制。1911年列寧指出:“60年代的自由派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是兩種歷史傾向、兩種歷史力量的代表,這兩種傾向和力量從那時起一直至今天都在決定著為建立新俄國而進行的斗爭的結局。”〔17〕車爾尼雪夫斯基不僅是近代俄羅斯偉大的文學家、美學評論家,而且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偉大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想發展了赫爾岑、別林斯基所開創的唯物主義路線,對俄國近代哲學思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注釋:
  〔1〕〔2〕車爾尼雪夫斯基:《果戈里時期俄國文學概觀》(Ⅵ)。
  〔3〕《馬恩選集》第4卷,第212頁。
  〔4〕《列寧選集》第2卷,第367頁。
  〔5〕〔6〕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第3版序。
  〔7〕〔11〕〔14〕車爾尼雪夫斯基:《哲學上的人本主義原理》
  〔8〕《列寧全集》第20卷,第241頁。
  〔10〕車爾尼雪夫斯基:《1876年7月21 日致亞·尼·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車爾尼雪夫斯基》。
  〔9〕車爾尼雪夫斯基:《1878年2月9 日致亞·尼·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車爾尼雪夫斯基》。
  〔12〕〔13〕車爾尼雪夫斯基:《1878年致亞·尼·車爾尼雪夫斯基和米·尼·車爾尼雪夫斯基》。
  〔15〕〔16〕車爾尼雪夫斯基:《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作者自評。
  〔17〕《列寧全集》第17卷,第104頁。
  〔作者單位:大慶高專〕     (責任編輯:周克良)*
  
  
  
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4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耿希聯/陳雪平19961996 作者:大慶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4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耿希聯/陳雪平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1:39:02

[新一篇] 論路遙小說創作的心理機制

[舊一篇] 論道德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