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的社會性論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1 引言
  黃河是一條世所罕見的多泥沙河流,素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歷史上,黃河的變遷,按行經的主流區,大致可分為三區四時期;先秦時期的“禹河”至西漢年間的黃河主流區,屬北流期;東漢初年至北宋末年的東流區,其以王景治河后的東流河道為代表,史稱“八百年安流”;金初至清咸豐五年的南流區,史稱“奪淮七百年”;清咸豐五年至今,屬再回東流期,已歷140余年。
  對黃河變遷所呈現的這種由北而東,由東而南,由南復歸東流的大勢如何看待?是否可視為一種必然性?這種必然性內涵又是什么?是自然性?是社會性?抑或為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
  黃河南流以至于奪淮,作為整個大勢中的一環,其演化發展過程,無疑對大勢的認識是個具體的解剖。
  黃河奪淮的形成,是由于保漕為原則的黃運對策的結果,即是通過系統堤防的建立,促成奪淮格局形成的。這樣看來,所謂“七百年的南流奪淮期”,作為黃河變遷大勢中一環,并非是河勢的客觀必然。黃河仍是社會可以制導,人為可以左右的。這便啟發我們一個新的認識:黃河的社會性。
      2 河勢的社會性表現
  就黃河南流奪淮時期的河勢來看,總體呈現了為社會所系的面貌。
  黃河的南趨,系杜充決河所誘發,自不待言。即使黃河的任性,也是另一方面對黃河社會性的反映。金初,由于戰事連年,黃河失修,黃河表現自然決溢的性狀“……數十年間,或決或塞,遷徙無定”;元初,“河防不議四十年”,也是“河行虛壤任徙遷”。黃河或南或北或多支分流,或橫溢泛濫,在人為的干予未逮于河勢時,便呈自然之勢。依此自然之勢,在黃淮沖積扇上,黃河決徙頻仍,無所規定。何以又能歸流為一,經行徐、邳,奪淮逾七百年?黃河的南流持續了七百年?這正是因了社會的制導所致。
  由于元、明興修、使用大運河,此時漕運關系國家命脈,黃河決徙危及漕運,因而對于黃河的治理便被特別的看重。
  元至正年間,河決北趨,侵及會通運河,賈魯便挽復東南。明代,白昂、劉大夏、劉天和等亦因河勢北趨犯運,而筑堤遏塞,導使河南。續以朱衡、萬恭、潘季馴等堅筑堤防,束水攻沙,建立起兩岸系統堤防,河道穩定,形成奪淮,又經清代康、雍、乾諸朝的經略,得以其維持至咸豐五年河徙。
  有了堤防的束導,河勢的自然性表現有所隱晦。相應地,其社會性也就彰著了。系于堤防的質量標準,維護程度,河勢通過決溢的表現直接便與人為的因素、與社會的河政狀況關系著。如明末河政廢馳,黃河便決溢頻繁;康熙視治河與平三藩之亂并重,以靳輔治河,取得了幾十年的安靖局勢。雍正、乾隆的維持期,亦因治與不治而升降,雍正初多災,經齊蘇勒等的大修防乃稍好;乾隆十年后,又多決溢。稽曾筠、高斌、白鐘山等治河,又稍好。乾隆后期,朝政漸壞,治河受到影響。乾隆四十年后便大災不斷。以咸豐銅瓦廂的決徙來看,其河勢的自然性表現也只是因為當時形勢所格致,假使當日不是恰遇著太平軍起義的風云,清廷擁有充裕的財力,則或者予以堵復而黃河的東流恐怕也要延后不知若干年。有如嘉慶八年決封丘,經利津入海;二十四年又決武@①注大清河入海,若不力塞之,黃河的改道也便提前了四五十年了。
  對黃河河勢的認識僅僅囿于自然性,必致種種困惑。如視黃河變遷由北而東,由東而南,由南而復東的大勢為其客觀必然者,便難以解釋1938年的花園口扒決,河又南泛逾八年,終以人工堵復挽歸東流的歷史。
      3 黃河社會性的實質
  黃河社會性是指黃河以其特定的方式處于社會的狀態,表現為堤防約束的懸河性,無堤防約束的遷徙不定性。它是歷史范疇。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不能允許黃河任意泛濫,因此,黃河突出地表現為堤防的束導性。也正是通過堤防的束導,黃河的社會性客體化而具體地得到體現。尤如人性的問題,作為社會主體這么一個特定存在的人,人性必然通過其社會關系的總和來具體表現。
  黃河的社會性作為黃河的一個基本的屬性的概念,有別于人為性,區別于一般意義的社會的影響性。如人工渠道,不能因為它是人工所開挖,就具有社會性;長江葛洲壩的腰截,也不成其為具有社會性的理由。淮河有沒有社會性?有待進一步研究。值得指出的是,盡管黃河對它的影響,使它發生了深刻變化,至今還有后遺,并且人工的洪澤湖水庫成為它的一部分,尾閭也表現為人工化的完成。然而其尾閭即經開導,洪澤湖水庫即經形成,它們作為一個人工自然的實體存在,卻并不左右淮河而為社會所維系。值得注意的是,不是工程性的維護。工程維護根本性是靜態的,盡管工程也是需要不斷加固完善。而前者是動態的,是發展的,是必然性的。具體而言,淮河防洪,堤防也是一個重要的措施,但是僅此而已。堤防決損,淮河將泛濫。但作為一個自然體它將依然存在,它不會改道,它不會消失。黃河則不然。黃河的堤防,對于黃河具有特別的意義;它是構成黃河形態的基本要素。而不只是約攔洪水的單純的一項防洪設施。黃河一旦失恃,它就散漫泛濫,沒有“河”形。歷史上,許多時期,河道莫辨,史家多歸為史料的貧乏。實際上,黃河的真實就是存在無河道可辨的歷史狀況的。如金、元大部分時間,明代初期等。
  黃河社會性概念的質的規定是:黃河的社會影響客體化,黃河維系于社會。其特征是動態的,是歷史的。黃河的社會性是黃河的一個特性,其與黃河的自然特性共同構成黃河的總體特征。其關系是辯證的。
      4 黃河社會性與自然特性的關系
  黃河的社會性是對立于黃河的自然特性而同構成了黃河的總體特征的。它們的關系是辯證的,表現為黃河的社會性源于其自然特性而又獨立于它成為黃河的又一大特性。雖然應該說自然特性是第一位的,社會性是第二位的,但這不同于哲學范疇的物質與精神的關系。黃河的社會性不是精神性的,它客體化而成為黃河的一個屬性,它與黃河的自然性對立統一地構成黃河的變遷發展。在特定時期,黃河的社會性能發揮決定性作用,這或者也可稱之為一種自然的“異化”。
  收稿日期:1998-08-04
大自然探索1成都125~127K91中國地理袁建平19991999本文通過對黃河歷史變遷的考察,引發對黃河社會性的思考,具體就黃河河勢社會性表現、黃河社會性的實質及黃河社會性與自然特性的關系作了相應的分析,揭示了黃河社會性的特定內涵。黃河/河勢/社會性  The Yellow River, River regimen, SocialityON THE YELLOW RIVER'S SOCIALITY  Changjiang Water Resources Commission, Ministry of WaterResources, P.R.China, Wuhan, Hubei 430010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historical remove of theyellow River, this paper derives a new view.  That is theYellow River's Sociality.  Concretely,  acconding to thesynthetic 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the reiver regimensociality of the yellow River,  the essence of the yellowRiver's sociality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sSociality with its nutural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inctcentents of the yellow River's sociality have been revealedin this paper.袁建平,武漢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志總編室,湖北武漢 430010袁建平,碩士,任職于長江水利委員會。 作者:大自然探索1成都125~127K91中國地理袁建平19991999本文通過對黃河歷史變遷的考察,引發對黃河社會性的思考,具體就黃河河勢社會性表現、黃河社會性的實質及黃河社會性與自然特性的關系作了相應的分析,揭示了黃河社會性的特定內涵。黃河/河勢/社會性  The Yellow River, River regimen, Sociality

網載 2013-09-10 21:40:02

[新一篇] 高陽歷史小說的悲劇意識

[舊一篇] 黑格爾的社會歷史觀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直接理論前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