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學百年透視(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五、現代歷史科學研究的“方法之方法”
  從某種意義上講,口述史學與其說是一門日趨成熟的歷史學科,不如說是一種別具一格的治史方法。如前所述,史學領域吸納了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分支學科才得以最終確立。換言之,橫向的方法引來了橫向的科學。依筆者之見,理論框架及其模式、概念分析和研究方法是學科構建的重要環節,由此可見,方法論在學科構建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在現代歷史科學領域,口述研究是一種為人們所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本章則是探究這一方法的具體方法。口述史學的研究方法較為獨特,簡而言之,它采用和綜合了多種方法。除了綜合分析方法、比較方法、統計方法和模擬方法之外,人類學、社會學、信息學的若干方法也被口述史學家任意挪用。
    1、口述憑證的搜集
  口述憑證的搜集是口述研究的基礎,它也是整個工作流程的第一步。口述史學家的一個基本思想是研究者應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在整個調研過程中,研究者既要扮演參與者的角色,又要以觀察者的身份出現。因此,訪談是口述史學家和其他歷史學家普遍采用的研究手段。所謂訪談,是指口述史學家以現代化的手段(如音像技術)向提供歷史見證的有關人員進行口頭調查。一般而言,口頭調查的對象極為廣泛,其成員來自社會各界。
  在訪談之前,口述史學家往往要根據自己的研究項目和選題,制訂出較為詳盡的調研計劃,以確保口述憑證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在訪談過程中,口述史學家以澄清重大歷史事件的原委為目的,可圍繞同一主題展開多次調研,始終堅持不懈地從各個方面取證。此外,他們還應盡量保持觀察者的客觀立場,不參與提出新的憑證,這一點類似于社會人類學的調研方式。
  除了訪談之外,還有幾種可供選擇的方法。歷史學家可以從現存的形式各異的文獻資料中直接提取口述史料。例如,天才的學者馬克思在其巨著《資本論》中曾經引用過一些評論和個人回憶,其中包括許多內容豐富、生動形象的奇聞軼事,這些口述史料分別來自各種報刊雜志和白皮書。利用報紙專欄開展征詢調查,也是一種搜尋口述憑證的有效方法,歷史學家H.梅林就曾做過這方面的嘗試。
    2.口述史料的整理
  英國著名口述史學家P.湯普森認為,口述史料的整理是整個研究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整理的目的在于為有關的歷史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據。一般而言,口述史料的整理工作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是對口述憑證進行分類。眾所周知,口述憑證的特點是生動形象、內容翔實,但系統性不強,顯得有些雜亂無章。因此,口述史學家必須對其進行分類。在分類過程中,口述史學家既要把握學科分類的原則,又要注意歷史資料本身所具有的特點。
  第二步是對口述史料進行比較分析。在口述憑證的搜集過程中,口述資料出現多次重復的現象是不可避免的,這就需要口述史學家根據一定的原則對其進行綜合比較,以篩選出有價值的歷史資料。值得一提的是,口述史料的查證工作必須同文字史料的考證工作結合起來,以確保口述史料的客觀性和完整性。
    3.口述文獻的利用
  此概念并不矛盾。口述文獻是一種以口述史料為主要內容的特殊文獻,其載體可以表現為多種多樣,如書面的、出版物類別的、音像的等等。近年來,隨著史學研究的逐步深入,歷史學家對這類文獻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許多事例表明,口述史學家直接向社會提供有關的音像制品,這種做法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數眾多的歷史學家和其他學者對這類原始資料頗感興趣。
  除了上述音像制品之外,口述史學家所做的另一項工作,是定期對口述史料進行編目加工,定期出版專業期刊、文摘雜志和索引目錄。目前,就口述史料的提供利用而言,美國和英國仍是擁有較大優勢的國家,其雄厚的研究實力和悠久(相對而言)的傳統是其他國家望塵莫及的。例如,在國際史學界頗具影響的定期出版物《口述歷史評論》、《口述歷史書目》等,均出自美國人之手。英國早在60年代初就出版了一批專業期刊,有關部門專門組織人員編寫了若干部分門別類的工具書(如《勞工個人回憶詞典》等),為后來口述專著的大量出版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可以想見,由于口述史學本身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因此,口述史料提供利用的服務面是相當寬泛的。
    4.口述資料的估價方法
  這是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復雜問題,國際史學界對此存在著不少非議,直到現在,史學家們對此尚無定論。采用何種估價方法是口述史學家無法回避的問題,事實上,許多人已在這方面做過不少努力。有鑒于此,筆者只能泛泛地談及與之相關的若干原則。
  首先,口述史料的完整性是不可或缺的。調研計劃要周密,內容要一致,目的要明確,訪談和取證工作都應遵循這樣的原則;其次,完整性是客觀性的前提條件,二者之間絕不能簡單地劃等號。口述史學家必須對林林總總的口述憑證進行比較分析,在這一過程中,確定比較和分類的原則是至關重要的;再者,口述史料所反映的內容必須符合當時的經濟環境和政治環境等特定的歷史條件,換言之,應當從宏觀上來檢驗口述研究的客觀性;最后,口述研究的主要功能是印證歷史,而非解釋歷史。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口述史料是文字史料、實物資料的佐證和補充。
      六、口述史學對現代歷史科學的貢獻
  任何一門歷史學科對歷史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均有所貢獻,然而,口述史學對現代歷史科學的影響卻與眾不同。口述史學所走過的50年的歷程表明,史學領域出現了一場深刻的、根本性的變革,其意義也是深遠的。筆者以為,這一論點應該能夠成立。歸結起來,似有五條理由。
  其一,口述史學對歷史科學的最大貢獻是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研究方法。雖然這一方法的產生并非始自今日,但其功能的完善和模式的形成卻是在本世紀后半葉完成的。現代音像技術乃至計算機技術的普遍應用,給傳統的史學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其二,長期以來,絕大多數歷史學家都將目光投向文獻史料,而口述史學的出現則打破了這種墨守成規的舊有模式,從而向幾千年的傳統的史學觀念提出了挑戰。文字史料和實物資料固然重要,但如果缺少口述史料,仍不能如實地反映歷史(尤其是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是一門科學,從理論上說,來不得半點虛偽,即便從這一角度來看,口述史料的重要性也是顯而易見的。
  其三,縱觀古今中外的歷史,記載普通人生活經歷的文字史料不能說沒有,但確屬鳳毛麟角。西方口述史學家認為,各類群體的所有人的生活經驗一旦能夠被用作歷史的原始資料,史學就被賦予了一個新的層面。下層民眾的歷史構成了歷史的主體部分,因此,那種無視普通民眾的史學研究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需要。毋庸置疑,口述史學的出現及其后來的發展,宣告了“英雄創造歷史”的時代的終結,同時也昭示著另一個時代的到來。
  第四,主動接近和研究歷史是口述史學的另一大特色。以往的歷史研究主要依據有限的文字史料和實物資料,這顯然是一種被動的研究模式。口述史學家在制訂調研計劃和訪談時,有很大的選擇余地,換言之,他們可以有目的地查尋和“發現”歷史。其實,這種獨具特色的調研方式與其說是“發現”歷史,不如說是“發掘”歷史。其原因在于,許許多多的史料就掌握在民眾的手中,只不過未充分發掘罷了。由此看來,口述史學的“拓荒”功能是其視角開闊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就可以“促使史學家來塑造多種多樣的獨創性觀點”(陸象淦先生語)。
  最后,從縱向的方面講,口述史學是歷史科學長期發展的必然產物,而從橫向的角度看,它又是一門典型的綜合性學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歷史研究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具有頗為濃厚的“后現代”色彩(口述史學與后現代主義思潮幾乎是同時出現的——作者注)。應當說,口述史學的問世及其后來的發展對這一趨勢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七、口述史學與鄰近學科的異同
  這個問題是有討論價值的。有趣的是,它常常是人們關注的中心問題,而口述史學的內涵則往往被置于次要的地位。應當承認,學科界線的模糊不清往往會使人們誤入歧途,然而,鄰近學科之間多有重合也確屬正常,在許多領域,涇渭分明的“三八線”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原因很簡單,多視角的交叉研究導致了一切的一切。
    1.民間敘事文學
  民間敘事文學是近年來興起的一個“熱門”學科,其研究范圍相當廣泛,而許多內容又多為口述史學的研究對象,敘述性是二者的共同特點。芬蘭學者安娜·西卡拉女士明確指出,敘述詩和家譜知識是“口述傳統的一種記事方式和歷史的紀念碑”。埃及學者納比亞·薩萊姆教授在其近作《一部古老的阿拉伯史詩中的現代女性》一文中也表明了自己的觀點:“阿拉伯民間史詩代代相傳,逐漸豐滿完善,直到形成一個完整的形式。在此之后,它很快就通過敘述者之口,在伊斯蘭世界的人們中間流傳開來,那些敘述者完全懂得怎樣把民間文學的特殊魅力傳達給公眾。”由此可見,民間敘事文學和口述史學都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口述的傳統。正是由于上述特點,在文學史、藝術史、社會史、家族史、系譜學等領域,兩個學科的研究內容往往互有重合。
  民間敘事文學注重口頭傳說和民間傳說,它是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展開研究的,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它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口頭文學”。口述史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歷史,是能夠反映文化和社會狀況的史實。神話學、史詩、傳說、諺語和民間故事均屬傳奇范疇,加之附有文學色彩,其客觀性(就歷史研究而言)自然會受到人們的質疑。
    2.民俗學
  民俗學是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如果不存在爭議的話,民間敘事文學應當包容在民俗學之中。民俗學由于涉及到“民”字,其社會性是顯而易見的,此外,敘述性也是一種人人公認的傳統因素。民俗學家S.湯普森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民俗學主要是指“沒有文字的人們的文化傳統”。社會性和敘述性構成了民俗學的主要特點,這也是口述史學賴以存在和發展的主要動因。
  如果說上述特點是口述史學和民俗學的最為顯著的相同之點,那么,歷史與文化的交叉點則是二者最為明顯的相異之處。依筆者之見,除了學科性質各具特點之外,前者注重歷史研究,后者則強調文化的延續性。例如,古希臘、印度、愛爾蘭和中國的許多神話、民間故事和傳奇故事的背后都可能展示出一段漫長而又復雜的人類歷史,而口述史學則具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它可以通過上述線索,通過與實物資料和文字史料的相互印證,最終完整地、真實地再現這段歷史。此外,就研究范圍(而非深度)而言,民俗學也顯然不及口述史學。
    3.史料學
  從表面上看,史料學與口述史學沒有本質的區別,雙方都是以史料研究為基礎的。然而,當代史料學深受德國蘭克派客觀主義史學的影響,認為史料是歷史學研究的唯一對象,對歷史學的宏觀研究不屑一顧,這一點與口述史學的目的大相徑庭。此外,這里的“史料”,指的是日積月累的文字史料和實物資料,與口述史料有著本質的區別。
  口述史學的研究工作,說到底,是口述史料的搜集、篩選、整理和利用。史料學也不例外,史料本身的研究工作是該學科關注的重點。由于史料研究的工作流程直接關系到史學成果的質量,因此,每一個環節都顯得格外重要,尤其是史料的搜集工作。另外,史料學理論的重要內涵之一,是逐步擴充史學研究的手段和工具,逐步引進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如統計方法和比較方法等。史料學的這些主張和觀點顯然順應了當代史學研究的發展趨勢,與口述史學的相關理論不謀而合。
    4.人類學
  歷史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學與口述史學之間存在著一種天然的聯系,社會人類學、歷史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都沒有能夠走出這個“怪圈”。眾所周知,在人類學的研究領域,不厭其煩地深入生活是研究者必備的素質,他們既是參與者,也是觀察者。應當說,這種與眾不同的研究方式是口述史學理論和方法的來源之一,口述史學家從中汲取了它的長處。由于文字史料相對稀少,人類學家搜取口述史料的積極性很高,其結果,大量的口述史料豐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
  人類學家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深層次的文化問題,而不僅僅拘泥于某些具體的歷史史實。例如,歷史人類學將習俗——體格習俗、姿態習俗、食品習俗、情感習俗、心態習俗視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它集中體現了一種不可逆轉的文化慣性。從本質上說,人類的起源及發展處處都留下了文化積淀的印記。與人類學相比,口述史學更注重歷史研究,二者之間的視角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八、新世紀的挑戰與展望
  我們已經聽到了新世紀的腳步。它的到來,既意味著成功,也預示著挑戰。口述史學家在新世紀遇到的最大的難題,莫過于口述歷史的自傳模式問題。眾所周知,個人回憶的生動翔實是口述憑證的一大特點,但同時也是它的主要局限性。歷史學家B.塔奇曼尖銳地指出,雖然口述歷史或許會向學者們提供一些“寶貴的線索”,但總的來說卻保存了“一大堆廢物”。盡管多數歷史學家不同意塔奇曼的觀點,但也認為口述研究并沒有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因此必須設法確定口述史料的學術價值。
  口述史學家關心的另一個問題是回憶的可靠性問題。敘述者的原始材料無論多么完美,但畢竟不是歷史本身,更不能代替對歷史的解釋。除了采用綜合分析和比較的方法之外,口述史料與文字史料、實物資料的相互印證和補充是至關重要的。
  依筆者之見,口述史學在未來的新世紀仍將保持其固有的特征,呈現出持續發展的態勢,而某些方面的突出進展,又加速了這一進程。
  首先,技術革命仍然會“按部就班”地創造奇跡。本世紀后半葉,口述史學內部曾發生過三次技術革命:50年代的“磁帶革命”、70年代的“音像革命”和80年代的“計算機革命”。每一次技術革命所導致的方法論上的突破都是人們始料未及的。在21世紀,以計算機技術(或許還會出現更為先進的技術)的普及為特征的技術變革無疑會加速口述史學的發展。例如,電腦的普及將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電腦的利用將縮短出版的周期,互聯網絡等現代信息和通訊技術的應用將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為口述史料的充分利用提供便捷的條件。可以斷言,類似的圖景并非天方夜譚。
  其次,口述研究將在全球范圍內普及和發展。早在70年代,某些歷史學家就曾斷言,口述史學是學術界“發展極為迅速的新行業”。近年來,口述史學這一概念已得到世人的認可(包括中國在內)。在發達國家,口述研究已成為整個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理論體系也在日臻完善。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口述史學則是一門“新興”學科。出于種種原因,一些國家的歷史較為短暫,文字史料相對欠缺,因而口述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歷史悠久的國家同樣也具有悠久的口述傳統,同樣擁有口述研究發展的有利條件。正如P.湯普森所說,現代口述史運動在許多國家都可以追根尋源,加之科學技術的普遍應用,因此,口述史學的興起是不難理解的。
  再者,交叉研究的演變或許體現了另一種發展趨勢。就目前而言,口述史學與其他學科相互交叉的領域日漸增多。口述史學的這種交叉性質既體現了過去,也代表了未來。史學研究的結果表明,傳統的分類方法亟需改變,概念更新已是當務之急。新理論、新框架、新觀點和新方法的層出不窮是口述史學家經常遇到的問題,這種現象的出現是該學科富有生命力的征兆,同理,墨守成規永遠是沒有出路的。
  口述史學已經走過了半個世紀的寒暑春秋。這段歷史明確無誤地向世人表明,它既不是一無所取的,也不是完美無缺的。科學的發展總有其內在的規律,科學的成果總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口述史學亦不例外。在這片耕耘了半個世紀的沃土上,口述史學家大有作為的天地無疑是廣闊的。其原因在于,口述史學是勇于進取的科學。
國外社會科學京2~7K1歷史學楊雁斌19981998聯系地址: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 100732 作者:國外社會科學京2~7K1歷史學楊雁斌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42:36

[新一篇] 口述史學百年透視(上)

[舊一篇] 古今文獻觀辨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