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互聯網上輿情控制的方針、對策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據中國互聯網中心統計,目前我國互聯網上網人數超過1億戶,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上網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網絡媒體所具有的廣泛性、即時性、開放性、共享性、互動性等優勢,決定了互聯網日益成為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
  網絡從來就不平靜,有人說,社會上刮什么風,網絡上就會下什么雨。國內外一些敵對勢力和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網絡對我實施“分化”、“西化”。他們傳播虛假信息,散布反動言論,甚至雇傭網絡寫手,對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新聞進行炒作,欺騙網民、誤導輿論。還有一些低級庸俗、淫穢色情、虛假欺詐等有害信息在網上不斷出現,危害網絡與信息安全,擾亂社會秩序,敗壞社會風氣。可以說,網上有政治,網上有較量,對此決不能等閑視之。我們必須像重視報紙、廣播、電視那樣,重視網絡工作,牢牢把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動權,營造網上輿論宣傳的強勢,為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提供有利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
  一、網絡輿論現狀及其影響力
  (一)網絡輿論是民意的集中反映
  民意反映的集約性、普遍性、可視性在網絡輿論得到最為明顯的反應。具有代表性的孫志剛事件、劉涌案、黃靜案、陜西寶馬案都是如此。在現有的能比較真實、直接、及時反映民意的手段上,網絡輿論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孫志剛事件,確切地說,《南方都市報》是第一個報道的媒體,但沒有《新浪網》、《搜狐網》、《人民網》、《新華網》的交互作用,這個事件只能是冤死的亡魂中的一個。如此互動,一種被廣泛提升出的民意就顯現出來。這個過程大致如下:平面媒體的采訪與報道——網絡媒體轉載——網友留言——形成民意體驗——概念化的網絡輿論——網絡媒體與平面媒體互動作用——具體化的網絡輿論(提升觀點化的民意)——影響政府決策。
  (二)網絡輿論開辟出另一條真實體現民意的通道
  網絡輿論的出現和形成,為相關決策者提供了一個更為全面更為集中的民意反映。網絡輿論的隨機性更大一些,更能真實地反映大多數民眾對事件的看法。如:劉涌案在網絡上現身后,在《新浪網》、《新華網》、《搜狐網》、《人民網》等網站的留言在一天之內合計就達到30萬條,雖然中間有對劉涌案的另類反思,但絕大多數都是在質疑劉涌死緩判刑,這就為決策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參考意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說,劉涌是第一個被網絡輿論殺死的人。
  (三)網絡輿論會促進對政府官員和政府決策的監督
  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從來沒有像網絡輿論這樣明顯。網絡輿論在形成后馬上會形成巨大的作用力施加于決策和決策者,特別在一些重大事件、與民休戚相關的決策上更是如此。一些地方政府也逐漸開始重視網絡輿論,楊利偉一飛升天后,他的家鄉葫蘆島市原想為其建一座航天英雄雕像,但這條新聞現身網絡后,馬上被網民批評成搞形式主義,并逐漸形成一種輿論聲音,這種輿論可能也最后影響了該市的決策,其結果是英雄雕像的計劃胎死腹中。
  (四)以網絡輿論為先導有助于確立新的媒體監督機制
  網絡輿論的出現使監督與批評的聲音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網絡輿論所能達到現有的狀態,是與網絡的特殊成長環境分不開的。在現有的輿論環境中,傳統媒體的監督機制雖然在不斷加強,但因傳播途徑所限,很難像網絡輿論一樣,做到一種觀點化的提升和集中民意反映。所以我們以網絡輿論為先導有助于我們建立新的媒體監督機制。
  二、網絡輿論必須注意的問題
  (一)網絡輿論受信息源的影響極大
  在已經存在的網絡輿論形成并進而影響事件發展的具體事件里,網絡輿論與信息源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有的新聞或者是信息源受角度及空間所致,報道并傳播的事件本身并不確切,有些甚至是謠言,但大多數網民面對這樣的消息,卻很少質疑其真實性進而辨別真假,表現出一種群體的盲從與沖動。例如在網上仇日的帖子相當流行,而一些點擊率非常高的帖子常常打著日本留學生對中國的仇恨或者是人性分析等標題,盲目煽動仇日情緒。其實有些文章只要稍加理性分析,就會覺得這篇文章根本不是所謂日本留學生寫的,但在網絡上,這種輿論傾向卻屢屢得手。
  客觀分析,這種謠言的來源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不準確或者是角度的差異,造成網民群體的理解差異,進而形成一個與事實相距很遠的謠言;另一個是謠言的形成通過網絡信息的留言或者BBS上的一些道聽途說的改編之后形成新的謠言。而這些謠言在沒有得到澄清之前,則會逐漸引發出新的傾向性鮮明的網絡輿論,越來越偏離于事件的真相。
  (二)謾罵與攻擊的困境
  這是網絡上隨處可見的現象。網絡的匿名性及隱藏性使網民對于他人的攻擊和謾罵成為一種可能。這種謾罵和攻擊在一些訪問量很大的商業網站新聞后面的留言里常常現身,有各種各樣的有辱人格的小道消息發布,有的更是赤裸裸的人身攻擊。
  (三)虛假信息發布的現象
  網絡本身雖然具備媒體出版的一些特征,具有信息交換與獲得的途徑,但本身卻是缺少信息紀錄的。網絡的寫作和發言沒有傳統媒體的監督審查監管體系,而所屬網站在現有條件下又很難扮演傳統媒體的審查職能,加之一些網站經營者根本就沒有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所以很容易出現隱私披露、謾罵與虛假信息發布等問題。
  三、輿論控制工作應采取的方針
  (一)思想上,應當在多樣性、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中,體現和保持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作用
  在信息傳播扁平化、價值觀念多樣化、經濟利益獨立化的現代社會,意識形態必然呈現出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潮激蕩的態勢。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思路,來認識保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占主導地位的問題,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來的一個新思路。執政黨堅持和保證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離不開黨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等方面的基礎性的、富有成效的改革舉措。
  (二)具體工作中,應當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善加引導,形成共識,是推進網上正面輿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
  網民積極關注社會問題、發表意見甚至是批評意見,是社會民主、進步的表現,對網上積極、正當的輿論應予以提倡。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不滿情緒會在網上表露,一些負面的東西會在網上出現,對這些消極的方面應當積極予以引導。從政策和處理方法上對我們提出了新的課題,對于熱點問題,不能套用對付有害信息的辦法,只要求刪、堵、封,還應講究處理謀略,防止因處理不當引發新的矛盾。
  (三)對于民眾的心聲,應當正確對待,多元化的聲音畢竟是一種“社會客觀存在”,關鍵在于如何應對,如何疏導,如何引導
  網絡的信息傳播特點是扁平化、互動性、多樣性,對網絡信息利弊加以甄別并形成統一的價值判斷標準無疑是個很棘手的問題。特別應當注意的是,現在許多所謂的“網絡熱點”,集中于社會陰暗面,集中于官員腐敗案件,集中于突發事件的一些負面效應,種種偏激的言論甚至比正面的主流的言論傳播的速度快、波及面廣,使“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某種“規律”插上了現代化、高技術化翅膀。這對我們新媒體條件下的輿論工作提出了挑戰。
  當然,妖魔化互聯網是不對的。多元化的聲音畢竟是一種“社會客觀存在”,關鍵在于如何應對,如何疏導,如何引導。具體來說,對于那些無事生非、造謠惑眾、惡意歪曲、混淆視聽的言行,當然要義正辭嚴,堅決予以批駁、予以反擊,包括拿起法律的武器追究責任。但對于那種雖然情緒化、片面的,甚至偏激卻又不乏善意的言論,應當仔細分析。偏激而善意的言論存在,對利用輿論監督、改進社會治理績效而言,一定意義上也可看作“苦口良藥”。而以理服人,用事實說話,善加引導,形成共識,也正是推進網上正面輿論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換句話說,我們應當在提高引導輿論技術和藝術的同時,積極利用現代傳媒環境加強監督,改進社會管理,實現社會輿論與政府管理及時而良性的互動,形成社會發展持續井然有序、處理事件責任果斷得體的強勢。
  (四)應在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的同時,加強互聯網宣傳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
  與此同時,網絡媒體的自律與他律同等重要。應當看到,網絡媒體不僅是大眾傳播媒介,同時也是思想輿論陣地。一方面,世界范圍內的思潮激蕩,會反映在互聯網上,使“話語權斗爭”在“家門口”發生。另一方面,國內網站陣地也有激烈的“爭奪”。這就需要我們尤其重視正面消息對負面消息在網絡陣地上的爭奪,否則,話語權從手中喪失,不僅會影響地區形象和投資環境,更會影響黨和政府的形象。當今時代,網絡媒體處在思想輿論陣地的前沿,尤其要肩負起應有的重大責任。應當在加快建立法律規范、行政監管、行業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的同時,加強互聯網宣傳隊伍建設,形成網上正面輿論的強勢;對日常輿論宣傳,突出社會發展主旋律;對突發事件報道,加強“第一時間”的信息發布,用客觀、公正、翔實的報道先發制人,引導輿論。這樣,通過為社會公眾提供全面、透明、迅捷的信息服務,就能使流言謠言迅速被戳穿,使社會正氣得到弘揚,民族凝聚力得到提升。
  四、輿情控制對策
  (一)培養論壇的“意見領袖”
  在交互開放的網絡中,由于每個人處理信息的能力不同,大眾傳播時代遺留下的權威性仍將在網絡新聞媒介中發揮作用。人們主動選擇信息的行為滿足一種“權威法則”。當網絡上出現大量虛假信息和極端言論,群眾無所適從,他們對于評論權威的依賴會更強烈,更需要“意見領袖”為自己解惑。
  就目前我國一些較有影響力的論壇的參與情況看,培養論壇的“意見領袖”,利用這些“意見領袖”來引導網上輿論,已成為一些大型論壇的普遍做法。這些“意見領袖”有見地、有代表性的發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號和色彩加以強調,放在網頁的突出位置,以強化主流言論,孤立非主流言論。
  (二)強化“網絡把關人”意識
  雖然理論上講,人們在網絡中的信息接收是有主動選擇自由的,但面對網絡上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選擇變成了超選擇的選擇,自由也變成了太自由的不自由,網絡信息進入了一種過剩、過濫的失控狀態。因而,網絡把關人在信息選擇、引導輿論方面的作用至關重要。
  網絡把關人應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規范者和監督人,設置好有關的話題或者議題,吸引終端上的個人參與到公共話語空間,通過自由熱烈的網絡交互,及時的新聞報道,再加上詳盡的事實背景材料,對不同空間的話語進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導大眾輿論,促成正確輿論的形成。
  網絡把關人不僅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也要重視引導藝術,更多地依賴他所要表達意見本身的說服力,以及說服的技巧來實現觀點的勝利,把握和引導輿論的走向。運用理性力量和情感因素來進行輿論引導,從認知、情感入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通過所報道的事實和評論來引導網民思考,以清醒的分析、負責任的指點和睿智的預示,與其一起走出暫時存在的“視覺盲區”和“認識誤區”,打動感染網民的情感,使之產生認同與共鳴。
  (三)連通傳統媒體,對網絡輿論進行選擇、放大
  網絡輿論與傳統媒體輿論似乎“各行其是”,但這兩個輿論世界的割據局面開始發生變化,傳統媒體在很多方面影響和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設置著網絡的議題,傳統媒體上報道的事件成為網絡傳播的焦點,很多引起社會關注和政府重視的事件,都是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合作的產物。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的連通,不僅推動了社會輿論共識的形成,而且傳統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權威性和可靠性,可對網絡輿論進行選擇、過濾、放大,調控網絡輿論的導向。
  (四)政府的宏觀調控,網絡立法是有效保障
  政府的法律和執行機關根植于實體的地理范圍內,而網絡是一個全球性的媒介,它使各種信息能跨越國家和地區的界限而自由流動,因而政府的管理有所弱化。但法律作為公民行為規范的基準,大部分人必須在此范圍內進行活動。因此,網絡立法是控制網絡情緒型輿論的有效保障。2003年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正式成立,《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搜狐網》等30多家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單位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承諾自覺接受管理和公眾監督,堅決抵制“有害信息”,同時,我國政府更加積極主動地支持互聯網的發展,政府沒有關閉不負責任的商業門戶網站,而是用現代法治社會的通則來規范網絡,并參與網絡發展的進程。
  (五)網絡倫理的重構,建立自主型道德模式
  正是由于網絡的隱匿性,使得傳統道德在網絡時代發生了異化,但無論網絡交往如何具有匿名性,其行為主體還是現實社會中真實的個人,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將決定其網絡交往行為的文明程度。因此,對現實社會的公民進行相關的道德教育,是防止網絡失范行為發生的基本前提。網民要明確主體道德的需要和道德義務,要增強主體實踐網絡道德行為的自覺性,增強主體的情感體驗,從而建設自主型網絡道德。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由于電力使地球縮小,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一切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結合起來,以點的速度產生內爆,這就使人的責任意識提到了很高的程度。”
  總之,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的傳播和交流更加方便、快捷,人們參與社會生活的方式會發生更大的變化。對于網絡輿論的控制不能僅靠政府的行政干預,不能對不良或偏激的信息進行一味的否定,我們應更加注重引導,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覺悟,提高人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政府辦事的透明度,給百姓一個明確的交待。
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長春109~112G6新聞與傳播王麗平/劉大鵬20062006
王麗平,長春工程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劉大鵬,吉林省公安廳,吉林 長春 130051
  王麗平,長春工程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
  劉大鵬,碩士研究生。
作者:吉林公安高等專科學校學報長春109~112G6新聞與傳播王麗平/劉大鵬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1:44:02

[新一篇]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必須實現兩個轉變

[舊一篇] 開展反腐防腐審計的思考與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