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儒家文化是文化現代化的倒退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一、存在決定意識,觀察當代需要時間
  有人說,20世紀80年代中國是個精英社會,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與現在相比,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東西。今天,中國社會包括多數中國知識分子,好像都掉進了物欲。到2008年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年,人們對這段歷程甚至自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評價和反思,開頭提到的觀點應是其中的一種。那么,到底應該如何看待改革開放、如何看待中國近代以來的變遷?我本人是學歷史的,感受深切的是:我們看中國社會的變化,應該以一個研究中國古代史的知識分子的眼光來看。對于一個時代的變化,在當時往往會有很多人認為這個社會變得一塌糊涂、亂七八糟,整個沒有章法,整個沒有底線,像春秋戰國時候、像魏晉時候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但是,以我們今天的人的眼光,回過頭再去看那個時代,顯然就會跟當初的人的看法不一樣了,因為我們可能有更綜括的歷史觀察的角度,這使得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的變革究竟把社會指向何方,而不是像當時的人那樣只能以自己直接的、經驗化的感受去看當時。我想,把這點移到今天可能也是有些參考的意義的。我個人是77屆畢業的,算是改革開放的直接受惠者,我插隊時間很短,然后就直接上了大學。我個人通過這30年中國的變化以及我個人身上潛移默化地發生著的變化,來觀察我的同齡人,發現:無論是批評今天的物欲橫流的人,還是認為我們今天應該更快地加速改革的人,其實,他們都在發生不同的變化,包括他們的價值觀。馬克思說的“存在決定意識”,確實是至理名言,改革開放30年在每個人身上都會以不同的形式或者方式表現著。
  回到我個人,我對中國改革開放這30年的發展,可以說是發自內心地感覺到很喜悅,因為我們看到中國近代以來的路程是非常艱難的。中國有兩個近代化發展較好的時期——一次是洋務運動,再一次是國民政府上個世紀30年代時候的發展——都被我們東邊的惡鄰日本給干擾了。所以我們的近代化就是被一種外在的東西破壞了,盡管從我們國內本身、文化本身來說也肯定有它內在的東西阻礙著我們的發展,但是這兩次較好的發展被直接打斷,是由于外部的力量。然后到了共和國建立后近30年中又經歷了那么多坎坷和曲折,終于到30年以前也就是改革開放開始,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社會才算摸索到了一點兒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當然,改革開放這30年也確實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從最早開始存在的貧富分化的加劇,緊接著就是我們曾經認為的高尚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沒有了,我們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再加上傳統的信仰以及一些作為人類社會的基本信仰也都出現了危機,使得我們回頭去向我們的傳統文化訴求,希望我們的傳統文化能給予我們幫助。后來發現:傳統文化能給予我們的也是很有限的,我們不可能直接從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的精神的東西中直接拿出一些為我們所用。為什么?我自己的感覺是,因為我們面臨新的問題——每個時代都會有自己面對的問題,今天也是不例外的。
  二、儒家文化不能應對現代化的挑戰
  回頭看,訴求傳統,歷史上不乏先例。就像春秋戰國的時候,禮崩樂壞。禮崩樂壞之后,人們就想向更早的周的文化去尋找他們的根源,孔子就說過嘛,“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他們想通過周的禮制來恢復道德的信念,實際上最后實現的一個結果并不是周的回歸,而是在新的發展中他們探索到一種新的東西。魏晉時期也是如此,漢代的今文經學崩潰以后,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信仰也產生了很大危機,但當時的人并不是從傳統文化中直接搬過來,而是改造了傳統文化,改造了祖先留給的東西,提出了“魏晉玄學”,作為思想上的主流,從而使他們這個時代的精神支撐點增加了。
  今天也是如此。像以前的新儒學,包括今天依然有人提到通過儒家文化來使得中國人的精神得到重生。對于這種出發點,我個人覺得是好的,因為在我們文化的根中,儒家文化占了很大一部分,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儒家文化給予的力量和文化的各種因素。但是儒家的文化,在面對現代化挑戰時,不能直接地完全對應。那么,我們吸納的儒家文化應該是什么呢?主要還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東西,就是道德方面的東西,甚至可以說主要還是個人修養的東西。那么,在出現現代世界、現代社會挑戰的時候,我們再用儒家文化來應對,有時候就顯得比較可笑了。
  三、社會發展缺乏法的規范僅憑道德是靠不住的
  在今天的中國,一些人為現實中的道德滑坡心有所憂,其中的一些人為此提出了以尊孔讀經來挽救世道民心的想法。對此,我覺得:道德的東西是會變化的,中國文化中最缺乏的東西是法、法律、法制。
  我們從一開始走的路就跟西方不一樣。西方的文明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他們那個時代無論是在雅典或是斯巴達,因為商業社會比較發達,社會需要用法的方式進行規范,而中國不是這樣的。對中國社會,很多研究者都做過很好的討論。我們史學界有一個老前輩侯外廬先生(早就不在了),是研究中國思想史和中國古代社會的,他把中國古代社會叫作“早熟型”的社會,他認為西方社會是比較完整、比較好的“成熟型”社會,當然,對這種說法我們可以有不同意見。
  我有一種感覺,我們第一顆紐扣就扣得和別人不一樣。我們更偏重用道德、人情、人際方面的形式來規范行為,而西方一開始就是通過法律,古希臘的傳統被古羅馬直接繼承下來,古代羅馬法可以說是現在的主要法系即大陸法系的主要框架。而中國就沒有這樣的東西,直到今天為止,我們國家法律的意識包括法律本身的規定,都是非常需要完善的。我們中國現在的法典缺得太多,非常粗糙,規定得不具體不詳細,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在我們今天的法律里面找到相反的答案,比較含糊。我們這個社會,特別需要一種法制來健全:一個社會的發展如果缺乏法的規范,僅憑道德是根本靠不住的。
  比如,面對社會道德滑坡,不少人呼喚集體主義和利他主義。我覺得,這樣的道德我們當然要去講去提倡,包括每年央視搞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都是很好的。但是我們不能指望人人都成為那樣,這是不現實的,像這種舍生取義的英雄主義的人畢竟只是少數,正如極端作惡的人也是少數一樣的,大多數人是有善有惡,人性中的兩面他都具備。所以怎么規范人的行為主要應靠法律,而道德雖然有時候可以見效,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見效的,而且本質上也是靠不住的。法律的問題需要法律來進行,這不是通過道德可以替代的,所以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法律。
  四、用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倒退
  現在有人講,中國的進一步發展需要回歸中華道統。說實在的,我現在不太明白他這個道統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來說道統指的是儒家,但儒家是在變化的。至于有的人想把儒家文化作為現代中國文化的基本東西,我認為不可能,我覺得儒家文化主要是一種抽象層面的,它沒有實踐意義,盡管它作為個人修身養性是可以的。前年我在曲阜參加了一個儒學文化的國際討論會,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很多的五湖四海的、各色各樣的人,很好玩。有一個人號稱他是儒教的教主,穿得奇形怪狀的。還有一位香港的先生,他好像還是咱們的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他居然極端到了什么程度?他就說要把天安門城樓上的毛主席像取下來,換成孔子的像。那個會上,大家什么話都說,什么話都有,但是給我直接的感覺就是:儒家文化中其實是最有價值的部分完全還是在個人道德的修煉和修養上,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像“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而這樣的東西在早期儒家里是有很多的,即使到了明清也依然還有。這些東西作為個人修煉、修養是可以的,但是作為應付、應對現代化挑戰,那是不可能的,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實際價值了。
  儒家文化一個最大的問題在哪里?就是說它和現代化是不適應的,它講尊尊卑卑,它講等級性、講尊君,這一點就是阻礙現代化發展的,因為現代化的一個前提就是社會的平等,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儒家文化在這一點上跟西方不一樣,跟西方提供給我們現代化的挑戰不一樣。因此,如果把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的一個最基本的內容,那是歷史的倒退。
  注釋:
  ①本文在本刊編輯曹春玲對作者訪談的基礎上整理而成,未經作者審閱。

綠葉京87~90G0文化研究彭衛20082008
中國近代以來的路程非常艱難,直到改革開放這30年,我們這個國家、我們這個社會才算摸索到了一點兒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路子。中國在發展中出現了一些道德滑坡現象,比起希望用儒家文化對之修正來說,規范人的行為主要還得靠法律,而不是道德。講等級的儒家文化無法回應求平等的現代社會,儒家文化有益修身養性,若作為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基本內容,是歷史的倒退。
作者:綠葉京87~90G0文化研究彭衛20082008

網載 2013-09-10 21:56:30

[新一篇] 回到自身:世紀之交的哲學重建

[舊一篇] 回顧與前瞻  “中國版畫百年”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