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韻
人物
思潮
作品
理解美創造美
歷史思潮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一)
思品課的主要任務是激情、明理、導行。明理、激情歸根結底又是為導行。怎樣才能有效地促使學生把認識化成行為呢?我常常用激勵法。即用教材中先進的思想、行為、精神、品格、教育學生,激勵學生奮發向上。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典型人物的思想言行對他們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教學中只要抓住了美的閃光點去激勵學生,就能有效地促使學生去創造美、塑造美,從而激發出學生為美好理想而獻身的行動動機,有了這種行為動機就會有良好的行為產生。如思品第一冊《我的祖國》一課,我是這樣激發學生的道德行為的。(1)你看過奧運會現場直播嗎?當你看到中國運動員登上領獎臺、奏國歌、升國旗的莊嚴場面時,你有什么感受?為什么會有這些感受呢?(2)假如你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拼搏獻身也為國爭了光,使五星紅旗升起來,在那幸福的時刻你會想些什么呢?假如登上領獎臺的是香港運動員,你又有什么感受?為什么?(3)你想成為一個為國爭光的人嗎?你打算怎樣去實現你的愿望嗎?這樣化抽象的愛國教育,為有血有肉的形象感受,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誘發了學生創造美好行為的動機,樹立了為理想而獻身的高尚情操。
美育是鑒別美丑,是形象思維。它以情動人。是感情教育。在思品課中,如果能堅持始終在正面教育的同時,伴隨著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可以打開學生心扉,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達到知與行,道德認識與感情接受的和諧統一。通過認識美,評價美去理解美、創造美,更好地完成思品教學任務。
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周立杰/金曉玲20032003 作者: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周立杰/金曉玲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6:28
[新一篇]
理解方法論視野中的讀者與文本 ——加達默爾與方法論詮釋學
[舊一篇]
瑤族源流探索
相關閱讀
暴風雨——大自然的啟示
試論劉震云小說的文體形態
從詩意啟蒙到異趣溝通——90年代中國審美精神
鼻尖下面:快樂的果子一串串
無限風光在險峰 ——試論三位藏族青年作家長篇新作的藝術成就
什么是孩子最渴求的
朱彝尊山水詩初探
文化民族主義的緣起及主要特征
評《文藝學新論》
推薦文章
熙寧變法名家談
張鳴:浮腫的甲午戰爭
40歲的安妮寶貝:退也是另一種生活方式│開卷八分鐘
中國強權政治的開端---諸侯爭霸
【人物】陶斯亮:我和聶力、李訥、林豆豆
中國人三段論:一代人靈魂高度止步于80年代
年度塔防神作《王國保衛戰:前線》特輯
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文學教學的啟示
避孕套當救生圈 五十萬人大逃港(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