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互補方式的復雜多樣性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提要 本文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對玻爾的互補原理進行了探討,指出互補原理是辯證矛盾的一種形式,它揭示了客觀事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結合性矛盾,正是在這種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中形成了對事物的完整認識。而事物互補的結構與形式,則是復雜多樣的,既可以是事物內在的互補,也可以是事物之間的外在的互補,客觀世界正是一個立體交叉的互補結構。
  關鍵詞 尼爾斯·玻爾 互補原理 矛盾學說 唯物辯證法
  * * *
  尼爾斯·玻爾的互補原理,不僅解決了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波粒二象性的矛盾,而且揭示了一個普遍的哲學原理。作為本世紀物理學領域里的偉大發現,這一原理所蘊涵的哲學思想是極其博大精深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不論是辯證法、認識論還是方法論,其啟迪和影響都是極其深遠的。奧米里楊諾夫斯基就曾經認為,這是辯證矛盾的一種形式。本文主要探討互補原理對唯物辯證法思想的豐富和發展。
  所謂互補方式的復雜多樣性,主要是指互補的雙方是否構成矛盾,二者有沒有統(同)一性,互補的方式是單一的還是復雜多樣的。對于這一點,在理解上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與分歧。然而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解上的問題,而是關系到互補原理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在互補方式的解釋上,一些同志認為,玻爾所指出的事物之間的互補性,永遠包含著互斥和互補這樣兩個方面,而且除了這種意義的互斥和互補以外并不包含任何別的關系。兩個互補的圖象由于是不能同時出現的,因而是不能統一的,也根本不可能結合成為一種統一的、唯一的、無矛盾的圖象。同時,兩種互補的事物也和辯證法中兩個矛盾著的方面并不相同,因為矛盾著的方面是在統一體中不斷斗爭著或相互作用著的。這就是說,互補關系除了這種意義的互斥和互補以外并不包含任何別的關系,說的明白一點,就是除了這一唯一的形式之外再也不存在其他的形式。這種解釋,對于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來說無疑是正確的。然而對于紛繁復雜、多種多樣的客觀事物來說,這樣的解釋未免絕對化了。客觀事物是復雜多樣性的,決定了互補方式也是復雜多樣性的。互補原理作為對客觀事物不同屬性的互補關系的概括與反映,必然帶有極大的客觀普遍性。如果把它僅僅歸結為一種關系即一種方式,必然要犯形而上學的錯誤,同時也就否認了它的客觀普遍性。
  事實上,這種解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玻爾的原意,值得研究。玻爾在《原子物理學和人類知識》這本書的序言中指出:“各文的主題,是原子物理學之近代發展所帶給我們的認識論上的教益,以及與此有關的許多人類知識領域中的分析與綜合。”〔1〕玻爾反復宣稱, 他發明的互補原理是一個普遍的哲學原理,它不僅適用于解決原子物理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而且適用于解決生物學、生理學、醫學、心理學、語言學、人類學甚至人類文化藝術等一系列領域中的問題。也就是說,他并不僅僅局限于或者滿足于這種物理學范圍的解釋,而是試圖把它運用于更廣泛的領域,并揭示了各種形式的互補關系以及和量子物理學中的解釋有些相似的互補方式。因此,如何看待客觀事物中存在的多種多樣的互補關系與互補方式,能不能把物理學上的這種解釋當作教條來機械地套用現實而不是以現實來豐富和補充它的不足,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不可否認,互補原理還是一個有待于從哲學的高度加以論證和升華的理論,盡管它包含有很深刻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玻爾關于互補關系和互補方式的解釋上,確實帶有一定的實證主義的色彩。對于這種物理學上的解釋,我們既不能機械地照搬,也不能簡單地移植,而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進行科學的論證,才能使它上升到哲學的高度。那么,互補方式的復雜多樣性都包含哪些具體的內容呢?
  一、兩種互補的事物是否矛盾的問題。否認互補的雙方是矛盾的觀點認為,由于觀測儀器分為互相排斥的兩類:測量位置的和測定動量的,而兩類儀器的測量結果是不能同時出現的,它們是相互排斥的,因為一個東西不能同時是一個粒子而又是一個波,所以不能組成矛盾。而辯證法中矛盾的雙方卻是同時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中并相互斗爭相互作用的。這樣理解,從現象上看,似乎非常忠實于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的解釋,實際上是把它僅僅局限于物理學的范圍,從而忽略了其所揭示的帶有客觀普遍性的哲學意義,如按照這種解釋去套用現實,必然要犯機械照搬與簡單移植的形而上學錯誤。從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來,這種互斥而又互補的事物就是矛盾。因為粒子性與波動性這兩種屬性是客觀地存在于微觀粒子這一統一體之中的,波粒二象性只不過是對這一客觀實際的描述與反映。當然,對矛盾的解釋與理解不能絕對化,即在一個矛盾統一體中,對立的雙方并不都是絕對對立和不斷斗爭的,既有對抗性矛盾,又有非對抗性矛盾;既存在肯否性矛盾,又存在結合性矛盾。所謂結合性矛盾,就是指矛盾的雙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肯定(因為兩者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時又相互補充,是互斥互補為主要傾向性的矛盾,這類矛盾并非是對抗的,而是在互相促進互相補充中前進,使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展。這是客觀實在的復雜多樣性的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事實上,辯證法作為客觀實在的概括與反映,同樣蘊含著互補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矛盾學說也是對互補結構的一種概括與詮釋;反過來,互補原理也是對矛盾學說的一種豐富與補充。矛盾的雙方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雙方在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中共同促進事物的前進與發展。失去任何一方,對方將是有缺陷的,不完備的,從而也是沒有意義的。有些同志認為這不符合甚至違背了玻爾的原意。其實,玻爾從沒有對互補原理作出過任何定義式的說明。同時,即使在玻爾的描述中,也帶有濃厚的實證主義的色彩,這正是其理論有待于升華或論證的地方。愛因斯坦在評價玻爾的互補原理時曾經指出:“在這種論證中,我所不喜歡的東西,是那基本的實證主義態度,這種態度,從我的觀點來看,是不能贊同的。” 〔2〕由于科學的發展揭示了自然界中的辯證法,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對辯證法學說的發展,使形而上學的觀點遭到了破產,于是實證主義在宣揚形而上學觀點時具有一些新的特征,這就是表面上也承認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但閹割了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辯證法,例如他們否認運動變化的動力是事物的內部矛盾,宣揚哲學應當研究的是“實證的知識”,真正的哲學應該超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外。如果說,玻爾的描述上存在實證主義的一面,這是由于其世界觀的局限所造成的,那么,我們應該吸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既不能因為它存在實證主義的色彩而抹煞了其“革命的思想”,將孩子與臟水一起倒掉;也不能為了忠實于他的原意而把它當作萬古不變不可移易的教條。如果過份地拘泥于其物理學上的解釋而忽略了其包含的具有普遍性的辯證法思想,那得到的只能是其中應該被摒棄的實證主義的一面。
  二、互斥互補的雙方是否具有統(同)一性的問題。有些同志認為,玻爾所說的概念、圖象等等,常常分成兩類,當我們使用其中的一類時,另一類就不出現或不成立,從而二者永遠不會結合成一種統一的圖象即根本不可能統一。在這種意義上,它們永遠是互斥的。實際上,微觀粒子的波動性與粒子性,作為同一實體的互補性描述,是客觀地存在于微客體的統一體之中的,它們是同一客體的兩種不同屬性的概括與反映。只是由于客體與觀測儀器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們不能在同一實驗中同時出現,只有把兩類儀器的結果互補,才能形成完整的統一的認識。而觀念上的互補與統一,是客觀實在的互補與統一的反映。如果認為它們不能在同一實驗中同時出現就作出結論說它們永遠不能結合成一個統一的圖象,從而否認二者的統一性,那么觀念上的統一即認識上的互補也就失去了客觀基礎而成為多余的了。事實上,觀念上的統一是事物實在的統一的概括與反映。唯物辯證法認為,對立與同一即互斥與互補,是事物矛盾所固有的兩種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關系和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亦即統一性)是指對立面之間內在的、有機的、不可分割的聯系,即它們不僅有共同的基礎,這就是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同時彼此之間還包含有某種共同點。微觀客體的波粒二象性,恰恰體現了這種關系。第一,它們有著共同的基礎,即同處于一個統一體中,是同一實體的互補性描述;第二,它們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點,即都是對同一對象的不同描述,其中每一種都只是部分地正確并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兩者缺一不可。由于存在著共同的基礎,因此互斥的雙方不僅存在著互補的必要,而且存在著互補的可能性,通過互補才能夠最終形成觀念上的統一即完整的圖象,因為它們在客觀上就是共同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之中的。這種統一性,在玻爾親自設計的族徽中即中國陰陽家的“太極圖”中,也得到了生動的說明與充分的印證。恩格斯指出:“同一性自身包含著差異性,這一事實在每一個命題中都表現出來,在這里述語是必須和主語不同的。百合花是一種植物,玫瑰花是紅的,這里不論是在主語中或是在述語中,總有點什么東西是述語或主語所包括不了的。與自身的同一,從一開始起就必須有與一切別的東西的差異作為補充,這是不言而喻的。”〔3〕恩格斯的論述, 正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互補原理所揭示的互斥互補的雙方作為矛盾的對立面而共同存在于一個統一體中,因而是具有統(同)一性的。
  三、互補的雙方既可以是同一事物內部的互補,也可以是不同事物之間的互補。事物內部的互補,是指同一實體的不同屬性之間的互補,它反映了事物的內在聯系,例如微觀粒子的波動性和粒子性,就是指的這種互補關系。再如人的屬性之間的互補,也是一種內在的互補,每一個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人,既存在著飲食男女等自然屬性,又存在著一定的社會關系即社會屬性,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互補與統一。而不同事物之間的互補,則反映的是事物的外在聯系。現代科學的發現表明,微觀世界中對于亞原子世界的探索揭示了世界上的所有現象都是同一最終實在的表現,但是這一最終的實在又是無法與它多種多樣的表現分割開來。它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實體,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從宏觀乃至宇觀世界來看,所有事物也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與其他事物緊密聯系相互依賴,組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不同事物之間的這種外在聯系與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的互補結構。不僅事物內在的互補,而且事物外在的互補都已為科學的發現所證實。19世紀時,德國化學家裴雪研究一種熒光染料。一次他去公共浴室洗澡,由于沾在頭發上的熒光染料污染了浴水而遭到同浴者的討厭,只好不無歉意地怏怏離去。這一軼事傳到正為追蹤大西洋暖流的來龍去脈而一籌莫展的地理學家那里,卻使他們拍案叫絕。他們由此得到啟示,把裴雪弄臟浴水的熒光染料撒到暖流中去,不就能跟蹤暖流了嗎?于是地理學家成功地在世界大洋上畫出了墨西哥灣和北大西洋暖流的行徑,為世界海洋、氣象、航海等科學研究作出了偉大貢獻,而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本世紀初,美國生物學家密爾卡遜在調查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時偶然發現,美國東海岸分布著一種正蚯蚓,而這類蚯蚓在大洋彼岸的歐洲西海岸——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也同樣存在,奇怪的是在美國西海岸卻不見這類蚯蚓。密爾卡遜根據調查資料繪出了蚯蚓分布圖,但卻百思不得其解:為什么正蚯蚓在美國本土上不能東西交流,卻遠渡重洋來到西歐?然而,這張蚯蚓分布圖傳到了正煞費苦心搜集大陸漂移證據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那里,卻如獲至寶,欣喜若狂,因為這張圖從生物種分布的角度有力地證明了他所提出的美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原本是連在一起的假說。同時,他的假說反過來也解釋了蚯蚓奇異分布之謎:正是美洲大陸和歐洲大陸之間分裂了,各漂東西,當中產生了大西洋,于是正蚯蚓也就隔洋相望了。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如今,科學出現了相互融合的趨勢,產生了許多橫斷學科、邊緣學科,它有力地證明了整個世界是一個縱橫交錯相互補充的整體。
  四、事物的互補結構是單一的還是復雜多樣的?實際上,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只是事物互補結構中最基本最簡單的結構,它是由微觀粒子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作為認識的必要,這是一種最簡單最一般的抽象與規定。事物之間的互補,絕不僅僅表現為微觀粒子中這種單一的結構,它往往要復雜的多,因而也更難以把握。在宏觀世界中,由于認識對象的復雜性,很難設想僅僅靠兩類觀測儀器得出的兩種描述,就能把握對象的多重屬性,從而形成對認識對象的完整的認識。例如宇宙天體,由于其在空間上的無邊無際和時間上的無始無終,要對它形成一個完整的圖象和整體的認識,必須借助各種觀測儀器,從多層次、多序列進行縱橫交錯的觀測與分析,并把各種結果進行互補,才能形成一個近似的初步的完整圖象。正是從這種意義上說,事物的互補結構不是單一的,而是更為復雜的多種因素、多重屬性的立體交叉的互補結構。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玻爾的互補原理,既包含著本世紀最革命的思想,又存在著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既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優秀成果,又存在著明顯的實證科學的局限性或形而上學性;既有對客觀實在的正確描述,又帶有一定的實證主義的色彩。因此,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指導下,對它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既不機械照搬,也不簡單移植,才是應采取的科學態度。反過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也正是在吸收了現代科學發現優秀成果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的。
  注:〔1〕玻爾:《原子物理學和人類知識》,第2頁。
  〔2〕《愛因斯坦:哲學家——科學家》,1949年紐約英文版, 第667頁。
  〔3〕恩格斯:《自然辯證法》,第192—193頁。
  (作者陳建中,《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主編,教授。山西臨汾市 041004)*
  
  
  
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0-13B2科學技術哲學陳建中19971997 作者: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臨汾10-13B2科學技術哲學陳建中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7:50

[新一篇] 論二十世紀民間權威的審美特征

[舊一篇] 論五形態論與三形態論的內在統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