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293(2002)04-0117-06
  編輯活動作為人類重要的文化活動之一,是“策劃、審理作品使之適合流傳的再創造活動”。[1]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編輯者)與編輯客體(作品)之間通過文化選擇——編輯對當時文化信息進行選優汰劣、取良舍莠的篩選活動緊密聯系起來。編輯是文化的選擇者;文化選擇貫穿于編輯活動的全過程,是編輯活動的基本功能。編輯的文化選擇促進文化的發展、融合及創新,并在此過程中呈現出主體性、歷史性、客觀性等特點;科學判斷、道德判斷、審美判斷則是編輯文化選擇的基礎。
   一、編輯活動的基本功能是文化選擇
  “文化”這一概念時至今日尚未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一般認為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認識。廣義的文化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狹義的文化指精神文化,它包括精神領域中的一切東西,如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知識、信仰等人的精神活動及其成果。人們通常說的文化,就是指這種觀念形態的文化。“文化選擇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其結果是產生從前所不存在的文化實體,即在新環境中能夠延續生存下去的文化形態……文化選擇還是通過文化自然機制或借助人類改造手段使具有某種傳承成份的文化個體得到優先存在或提前被淘汰的一種現象。”[2](P141)編輯所選擇的對象——作品是精神產品,因而編輯在編輯活動中所進行的一系列選擇是一種文化選擇,是編輯主體在自身文化價值觀念的基礎上,對編輯客體文化價值的審視與認同,是編輯主體與客體之間文化價值的對應。
  文化是人的創造物。隨著人類社會實踐活動內容的不斷發展,范圍逐漸拓展,人類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文化內容日益繁富,積淀日益深厚。突出的表現是依附于骨質、竹質、紙質等載體,記載文化內容的文獻典籍需求的產生和數量的驟增,需要人們進行整理、優化,并以有序的形式保存下來,作為進行新的實踐的借鑒,避免勞而無獲或重蹈前人失敗的覆轍。再者,從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看,精神產品的審識、篩選也是必須的。一方面,人的精神生產主要是一種在一定社會形態下的個體的認識或審美活動,惟其如此,才能充分發揮生產者的聰明才智,生產出富有創造性價值的產品。精神生產的這種獨立性、個體性、自主性,也決定了其產品——思想、意識、審美價值形態等,可謂是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這“最豐富”表現為數量上極為龐大,質量上珉玉雜陳。要使其對外流傳,實現社會使用價值,就必須對它們依據一定社會歷史時期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文化的規范,進行比較、鑒別,從中篩選出符合當時社會需要的精品傳播于社會。另一方面,作為精神產品的消費群體來說,他們需要的是高質量的精品,因而就需要有人對初始的精神產品進行選擇。而這個任務是由編輯代表社會完成的,即常說的編輯“把關”作用。編輯通過他們的實踐——編輯活動,對數量龐大、蕪菁雜陳的精神產品擇優汰劣,使其成為不可估量的社會文化寶庫,得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全人類所共享永存。因此,從這一點來說,編輯活動是人類文化積累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為解決精神產品數量眾多、質量良莠不齊和其中只有少數精品須經選擇后才能進行傳播這一特殊矛盾而出現的。
  就編輯活動全過程而言,文化選擇貫穿始終。編輯活動是編輯主體對客體的作用。這個作用總的可歸結為策劃和審理兩大環節。策劃包含我們通常所說的制定選題、組稿等范疇;審理包含通常所說的修改、加工、整理等范疇。[1]策劃和審理的實質都是文化選擇:制定選題是廣泛了解文化信息,匯聚各種文化要素,也就是對現有文化信息、要素進行甄別,以便做出正確的選擇;組稿是對作者及作品的選擇;審讀是對作品質量優劣的選擇;加工是對最終選擇的作品的最后完善。而在編輯活動中產生的編輯法規、思想、體制等,則是對編輯文化選擇的制約和規范。編輯主體、客體時常處在以文化選擇為基本功能的編輯活動中,通過編輯的文化選擇,實現編輯主體、客體的和諧統一,從而實現編輯活動的目的。
   二、編輯活動中文化選擇的作用
  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促進了文化的發展。“任何文化的發展演化,都意味著許多文化成分的不斷新陳代謝。一些本來曾經非常重要的文化成分,一旦在新出現的文化成分面前相形見絀,就會被新的文化成分取而代之。舊的文化成分,或者在以新代舊的整合過程中被揚棄,或者被改造得具有新的功能或意義,進而被整合到新的文化結構中去。”[3](P93-94)而精神產品的“整合”的任務是由編輯活動來承担的。也就是說,編輯主體對客體的文化選擇為文化的發展尋找到最適宜的發展方向,繼而保證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中國文化傳統之所以能夠綿延不絕,其緣由自然是復雜的,但歷朝中央政府設置專門機構對文化典籍進行編輯、整理,歷時久遠,從未間斷,以致各類典籍相互協調,彼此共同發揮作用,形成一個文化“洪流”,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戴文葆先生曾指出:“在考察中國文化時,不能忽略大量連續的歷史文化典籍書卷的存在。這些書籍是中國文化的主要的化身形態,而這些書籍的編輯工作的辛勞的存在,不因王朝走馬燈式的更迭而全然中斷,則是維系和促進中國文化的連續與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可忽視的因素。中國文化的令人驚詫的持續性,是編輯工作重要性的最有力的證明。”[4](P11)編輯活動總是在一定社會文化基礎上為構建社會文化制造著新的“元素”,補充著新的材料來源,以推動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已有的文化條件下,編輯主體依據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創造性地選擇編輯客體,建立嶄新的文化結構,營造嶄新的文化氛圍。這樣,人類文化在編輯活動的創造性的文化選擇中沿著合理方向有序地向前發展著。
  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促進了文化的融合。任何一種文化,都會經常地受到其他文化的熏染,進而融合。外來文化與地區原有文化通過長期從有意或無意的滲透到交叉、碰撞,繼而相互磨合、匯合,最后直至吸收融合。如漢代印度佛教傳入我國,與原有的儒、道文化發生沖撞,雙方相互吸收交融,產生“中國式”佛教文化。再如,明末清初,西學東漸,西方近代文化的傳入,與我國原有文化交融,形成我國新的文化格局。以上我國歷史上的二次文化融合,外來文化的引入主要是依靠書籍編輯、翻譯來表現和繁衍形成的,從中折射出編輯在文化融合中的重要作用。
  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創造新文化。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總會有許多新的文化因素不斷地產生出來。編輯作為文化的選擇者、優化者,比一般人更敏銳、更主動地站在創造社會新文化運動的潮頭。如“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中國封建文化的革命,實現了中國近代社會一次大的文化變遷,其中陳獨秀、李大釗等人以《新青年》為陣地,編輯、撰寫了大量熱情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文章,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繼而取代中國封建文化的統治地位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編輯活動中文化選擇的特點
  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是一定歷史時期編輯主體在自身文化價值觀念基礎上,對編輯客體文化價值的審識與認同的過程。在這個復雜的過程中,編輯文化選擇呈現出許多特點。總結、研究這些特點,找出規律性的認識,對增強編輯文化選擇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十分必要。
  1.主體性。“選擇是可能變為現實的主體性創造行為。”[5](P3)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亦是如此。文化選擇是編輯主體在諸多可能性范圍內對文化信息進行篩選和自主抉擇的過程。編輯主體是編輯活動的物質承担者,也是文化選擇的執行者——編輯作為大眾的、社會的文化代言人去選擇、審讀、決定作者作品,及時將人類先進的思想由文化選擇而納入社會化傳播體系,成為人類文化的一部分。此外,編輯的文化選擇也會受到一定社會條件下讀者興趣和心理的影響。在讀者的諸多影響面前,編輯的文化選擇也不是一味迎合,全盤接納,而是依據社會發展要求和文化自身發展規律,確定標準去剖析、消化,以便創造出與時俱進的文化精品,使生產的文化產品價值內涵與讀者需求形成共鳴,繼而引導讀者的價值觀念,從宏觀上去導向讀者,實現文化產品效用的最大化。再者,編輯的文化選擇還通過對某些文化成果的刻意編選和推崇,體現出自己的文化價值取向,甚或最終成為社會文化發展的主導力量。例職孔子編輯六《經》,以“述而不作”、“不語怪、力、亂、神”[6](《論語·述而》)、“攻乎異端,斯害也已”[6](《論語·為政》)的原則進行選擇,以此來宣揚儒家的政治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蕭統的《昭明文選》,用“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作為選擇的標準[7](《文選序》),使文學作品從經、史、子等著作中獨立出來,反映了當時文學觀念的日漸明晰,將文學引入到自覺的時代,對文學創作的發展起了極大推進作用。司馬光從浩翰的史籍中“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編輯成《資治通鑒》[8](《進書表》),作為封建統治者治國經邦的借鑒,功不可沒。編輯文化選擇的這種能動作用,在社會文化新舊沖突時期尤其顯得重要——它往往決定著新文化的發展方向。著名編輯家趙家璧先生通過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保存了“五四”新文學的實績,擊退了當時復古之風,開啟當時叢書“大系”的編輯傳統,至今延續不絕。魯迅先生于選本及選家曾有著名論斷:“選本所顯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選者的眼光。眼光愈銳利,見識愈深廣,選本固然愈準確,但可惜的是大抵眼光如豆,抹殺了作者真相的居多,這才是一個‘文人浩劫’”。[9](P414)這也是編輯文化選擇主體性的絕好注腳。
  2.歷史性。人創造了文化,同時,文化也造就了人。“文化,一方面賦予了人自主性及價值意識;另一方面,種種文化規范又給人以各方面的限制,泯滅其自主性的價值意識。”[5](P144)也就是說,文化一經產生就會形成某種規范和行為,成為人類進行進一步文化選擇的框架和尺度。在階級社會里,編輯的文化選擇最為突出的表現是首先要服從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
  3.導向性。編輯活動的主體——編輯是一個社會角色,他們代表國家、階級等利益對精神產品進行鑒審、擇優,將社會的意志和需求滲透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和價值取向,最終使絕大多數社會成員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取得某種一致性。因而,編輯的文化選擇一經確定,就具有了某種導向性——對社會成員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甚至興趣愛好都起著導向作用。對此,馬克思有一著名論斷:“消費對于對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對于對象的知覺所創造的。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任何其他產品也都是這樣。因此,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10](P95)。編輯的文化選擇也對作者創作的價值指向產生導向,甚至強制——因為這種選擇決定作者作品有否進行大眾傳播的必然性——作家如果想讓自己的作品得到大眾傳播,就必須使自己的創作向編輯選擇標準靠拢,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向。
  4.層次性。編輯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理論來源于實踐,反過來又為實踐服務。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對客體通過編輯實踐連接起來,而這實踐的過程又是編輯對精神產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修剪枝蔓、打磨淬礪的過程,是選擇不斷深化、優化的過程。此外,人類社會成員對精神產品的需求并非渾然一體,而是顯現出多種不同的需求層次,社會成員對精神產品選擇的不同指向性和集中性,決定著編輯文化選擇的層次性。
  5.相對性。編輯的文化選擇從來就不是絕對的。首先,編輯是處在一定的社會環境——階級、團體、政黨、國家——下的,其政治觀、道德觀、文化觀都對他產生影響和制約。編輯是代表一定階級集團的利益來充當文化選擇者的,因而就不可能有絕對客觀的選擇。其次,編輯文化選擇的對象——精神產品的創造者的主、客觀因素都會在產品中打上烙印,因而產生絕對有積極影響的作品是不可能的。編輯的選擇不可能簡單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作為編輯文化選擇對象的精神產品豐富多彩、選擇標準的不確定性及編輯個體對同一標準的不同理解,也使得編輯的文化選擇只能是相對的。
  6.客觀性。文化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也是編輯文化選擇的基礎和框架。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中的,其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形成于當時社會文化環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中積淀下來的普遍的社會心理因素。這些因素一經形成,便會對社會中每一成員施加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制約,成為人們進行一切社會活動的框架和尺度。編輯作為社會的一員,也擺脫不了這個框架和尺度的影響和制約,其文化選擇也只能在這一框架和尺度中進行。再者,編輯的文化選擇最終是代表社會進行的,其標準必然是在人們反復多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總結的,反映了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普遍要求,具有客觀必然性。最后,文化選擇的客體——作品,乃是作家在一定社會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必然打上特定社會文化的烙印,因而具有某種客觀因素在其中。[11]
   四、編輯活動中文化選擇的判斷
  任何選擇都是建立在判斷基礎之上的。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亦是如此。合理的文化選擇都是建立在正確的文化判斷基礎之上的;失當的文化判斷會干擾文化選擇的理性方向,繼而影響社會文化發展方向。因此,編輯活動中文化選擇的判斷就顯得尤為重要。
  1.科學判斷。科學知識是人類對社會、自然最本質的認識。因而,在文化選擇中,“科學是文化選擇的定向工具。人對科學知識的掌握,使科學知識成了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文化的選擇框架。這表現在科學知識已滲透到思想文化的各方面……每一種文化體系的建構,都不得不以科學為選擇的根據和尺度。”[12](P401-402)編輯文化選擇中的科學判斷,就是要求編輯主體在紛繁的現有文化因素中,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準確認識和把握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認清社會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弘揚民族文化中的精華,剔除其中的糟粕;吸收外來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優化現存文化體系的內容和結構,體現先進的社會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并以此引導讀者和社會文化的發展方向。
  2.道德判斷。道德判斷是在現實生活中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各種社會關系作出利益關系的過濾以后,所形成的關于行為價值的認定。社會的道德判斷基本上代表了一個社會的主導力量所倡導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要求,體現著時代的、社會的利益,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對個人來說,它則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具有約束性的力量,以便實現理性對個人意志和欲望的把握。同時,道德判斷不但具有約束某一行為,也激勵某一行為,即具有導向性——不僅告訴人們不能做什么,同時也告訴人們應當做什么。編輯和社會其他成員一樣,處在一種有組織的社會機體中。在這個社會機體中,道德判斷約束編輯選擇符合社會群體的行為,所從事的文化選擇也不能超越社會的道德要求,是在一定道德原則和規范下來進行的。一方面,編輯文化選擇要選擇符合現有社會普遍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道德要求,摒棄和反對過時的、阻礙現有生產力發展的舊有的道德關系、道德觀念;揭示新增的、適應現有生產力狀況的、現實生活中的客觀的道德關系的本質,并據此評判現實社會中主要的道德矛盾、沖突;另一方面,編輯的文化選擇還要反映更新的、孕育于現有生產力發展中的、未來社會所需要的道德關系,對處于更高境界中的道德行為、思想予以審鑒,繼而傳播,從而指明社會文化發展的方向。
  3.審美判斷。審美判斷同一般判斷一樣,也是一種性質判斷,“是對事物審美特性經過分析、綜合所作出的審美評判、斷定”。[13](P224)審美判斷所要判定的對象不是事物的自然屬性或倫理、政治性質,更不是實用價值,而是在特定的審美關系中判斷事物是否適應人的精神需要,是否具有審美價值,繼而形成特定審美態度。編輯活動中的審美判斷,就其實質而言是一種價值認識活動,是編輯主體在編輯實踐中對編輯客體在社會文化構建與文化傳播中所具有的價值及內在質量的鑒別、判定,以及所作出的相應的取舍選擇。編輯活動本身蘊含著審美判斷:選題策劃離不開審美判斷,離不開編輯主體對具有價值的文化信息的靈敏反應,編輯主體從中開掘出具有文化意蘊及創新價值的東西。審稿的實質之一就是編輯主體依據審美判斷對客體進行審美關照;編輯加工是編輯主體對客體進行審美判斷后的延伸,其內涵仍是一種審美活動。編輯主體審美判斷掌握得越深刻越準確,取舍就越精當,而且還能實現對客體的審美超越,從而增益新的文化內容及價值。
  前面說過,審美判斷是對事物審美特性經過分析、綜合后作出的審美評判、判定。而事物審美特性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具有鮮明的主體性內容,因此審美判斷必然具有鮮明的主觀色彩。同時,審美判斷的主體——人生活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歷史時期,人們會有大致相同的審美意識。在人們長期的重復無數次的審美活動中,這些審美意識會以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在社會公眾心理中積淀下來,并進而成為人們進行審美活動的參照和框架——即審美判斷的普遍性。因此,人們的審美判斷既具有極強的個體性,又具有社會普遍性,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
  編輯活動中編輯的審美判斷也是個體性與普遍性的統一。就其個體性而言,編輯在自己所擁有知識基礎上,根據已有的社會經驗、文化素養、審美意識,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付諸審美判斷,對紛繁眾多的審美客體進行甄別、篩選,從而發掘客體的審美價值中諸如新穎的、和諧的、充實的因素;編輯主體遵循美的規律,以人們認識社會、自然的水平相適應的形式,作用于編輯客體,使其盡可能地實現編輯客體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從而使讀者得到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美的享受。但是,編輯又是從屬于某一具體社會的。編輯的審美判斷也不能完全擺脫社會審美意識的控制,而是社會審美意識的具體體現。社會的審美意識為編輯個體的審美判斷提供框架和指導,對不符合社會審美意識的編輯個體審美判斷提出修正,使其符合整個社會文化的建構,成為當時文化組成的一部分。
  收稿日期:2002-03-19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17~122Z1出版工作楊軍20022002編輯活動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活動。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與編輯客體通過文化選擇聯系起來。文化選擇貫穿于編輯活動的全過程,是編輯活動的基本功能。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促進文化的發展、融合及創新,并顯示出主體性、歷史性、客觀性等特點。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是建立在科學判斷、道德判斷、審美判斷基礎之上的。正確的文化判斷規定著合理文化選擇的方向。編輯活動/文化/文化選擇  editing work/culture/cultural optionsA Tentative View of Cultural Options in Editing Work  YANG Jun  (Edtorial Department of the Journal,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In editing work,one of the major cultural activities of men,the editing get connected with the edited by means of culturaloptions,which rank among the fundamental functions of editingwork in the course of editing.In this connection,the culturaloptions in editing work is subjective,historical and objective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fusion and innovation of culture.Since these cultural options are made by scientific,moral andaesthetic judgment,the correct cultural option actually orientatesa reasonable cultural advancement.楊軍(1965-),男,陜西千陽人,陜西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歷史學碩士。 陜西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陜西 西安 710062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西安117~122Z1出版工作楊軍20022002編輯活動是人類重要的文化活動。在編輯活動中,編輯主體與編輯客體通過文化選擇聯系起來。文化選擇貫穿于編輯活動的全過程,是編輯活動的基本功能。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促進文化的發展、融合及創新,并顯示出主體性、歷史性、客觀性等特點。編輯活動中的文化選擇是建立在科學判斷、道德判斷、審美判斷基礎之上的。正確的文化判斷規定著合理文化選擇的方向。編輯活動/文化/文化選擇  editing work/culture/cultural options

網載 2013-09-10 21:49:14

[新一篇] 試論程朱理學興衰的機制

[舊一篇] 試論老舍小說的敘事模式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