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境保護工作引起了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重視,這與人們的環保意識日益提高密切相關。在我國,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環保工作,并提上國家的議事日程。現在,我們已形成了一整套符合我國國情的環境保護的法規、制度和辦法,環境工作也在全國范圍內大規模展開。改革開放近二十年來,我國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情況下,基本形成了環境保護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
但是,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還相當嚴峻。有些地區還存在以下令人担憂的現象:生態平衡被破壞,大氣、水體被污染,地下資源被掠奪性開發,稀有珍貴動植物被濫捕、濫伐……這些觸目驚心的現象,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警告:大自然絕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以后的子孫后代還要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人們在向大自然攝取物質果實的時候,也應該懂得愛惜和保護大自然。
1949年,英國學者萊昂波特寫了《大地倫理學》一書。在這本書中,他明確指出:人類應重新確定自己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類應與其他動物物和平相處。后來,法國學者施韋茲也提出:人和生物的關系應該是特別緊密、互相感激的關系;一切生物和自然物都和人一樣,具有自己的價值和權利。現代生態倫理學家進一步發展了這種思想,提出要反對以人為中心的“人類沙文主義”,否定以人為中心的倫理觀,主張把價值觀、權利觀、倫理觀擴充到自然界中,將對道德行為的研究從人與人之間推廣到人與自然之間。
嚴峻的環境問題使我們重新反省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在傳統觀念中,人是自然的主人和統治者,可以為所欲為地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支配自然中的一切事物。現在,這個觀念已經被粉碎了。我們必須承認,人類僅僅是自然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人們必須學會尊重自然,愛惜自然,不再把自然看作可以無止境盤剝的對象,而應與自然重新結盟,建立一種親善關系。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絕不能為所欲為,無所顧及,必須遵守一定的道德準則和規范。
人類改造自然的行為是復雜的,因而調節這種行為的道德原則和規范也應有多方面內容。本文試從幾個角度對這些原則加以論述,以求教于同行們。
一、整體原則
自然界是一個由各種自然要素構成的生態體系,其中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土壤、大氣、光、水等生物與非生物因素。這些因素相互影響,有規律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森林系統、草原系統、農田系統、水體系統等許多子系統。各子系統之間、以及它們內部都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形成了雙向制約、雙向影響的關系,維護著一種微妙的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因素受到干擾和破壞,就會表現出擴散性、流動性,跨地區、跨界限而蔓延,殃及整個生態大系統的平衡。森林系統受到破壞,首先殃及土壤,造成沙漠化、水土流失并進而影響水體。我國內蒙古的阿拉善地區,由于對草場盲目開發,造成草場退化,土壤沙漠化,大片植被消失,50多萬畝湖泊全部干涸。西雙版納的熱帶森林近年來也發生了令人担憂的變化。解放初期該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為55%,到八十年代則下降到30%。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雖然森林覆蓋率有所提高,但最為珍貴的天然林面積仍呈下降趨勢。其大面積減少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問題,如森林生態呈退化趨勢,林中物種喪失,多樣性指數下降等。因此,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決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局部利益,而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所引起的全局的生態后果,縱覽全局,宏觀考察。這不僅是一種科學觀念,也是我們應遵循的道德原則即整體原則。
整體原則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處理問題,即把大自然看作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正確處理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在二者發生矛盾時,要使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如果破壞了自然界的一個環節,雖也可能得到一定的局部利益,但其惡果將危及整個生態系統,破壞人們的全局利益。
具體來講,整體原則要求我們做到:
第一,充分重視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特征,在開發、利用某一自然要素時,必須考慮到對其他要素的影響。例如,在開發森林資源時,要考慮到這一開發過程對當地和其它地區的水分、土壤、氣候、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影響,切忌只顧近期的經濟效益而忽視長遠的環境效益。
第二,不僅要維持生態系統各子系統之間的平衡,還要全面考察各子系統內部各要素的關系,使它們保持平衡狀態。例如,農田系統的平衡是指農作物、微生物、水分以及土壤中的無機鹽、有機質之間的動態平衡。各子系統內部的平衡,有利于整體生態系統的平衡。
第三,在進行一切經濟活動時,要綜合地考察周圍的一切因素。例如,在決定農業經濟類型時,要以周圍的地理特征、氣象、土壤等各種自然條件為依據,宜糧則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漁則漁,使經濟類型與周圍各自然要素保持平衡,絕不能重演歷史上那種“伐林開荒”、“毀草造田”的悲劇。
二、恒久原則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們,在繼承了前輩留給自己的自然環境后,就從中汲取著物質和能量;然后,又把自己改造過的大自然留給子孫后代。人類一代代的繁衍,都離不開富有的大自然。大自然也敞開它那博大的胸懷,慷慨無私地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然而,無論大自然多么富有,也忍受不了“殺雞取卵”式的掠奪性開發。
就野生動植物而言,人們在急功近利的私欲驅動下,對它們進行著濫捕、濫采。在我國的海南島,以前八百多種喬木中有幾十種已經滅絕,過去分布很廣的香花檀、子京、母生等也已十分罕見。由于大批毀林,長臂猿、坡鹿等珍奇動物也瀕臨滅絕。在東北地區,由于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破壞和大量的獵捕,珍貴的東北梅花鹿已極為稀少,金錢豹和朱xiāo@①已多年不見,很可能已絕跡。
具有再生能力的動植物資源尚且如此,而煤炭、石油等非再生資源也承受著同再生資源一樣的破壞速度,情況更慘了。我國一些地方的小煤窯、小油礦、小金礦等,很多是土法上馬,工藝裝備落后,管理水平差,資源開采率極低,浪費驚人,地下資源沒有再生能力,如果這種破壞性的開采得不到遏制,能源危機已不再是聳人聽聞,而是迫在眉睫的事實了。
在我們改造過的自然環境中有許多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名勝古跡,如古代帝王宮苑、各種文化遺址等。但我們并沒有珍惜這份遺產,而是以各種形式破壞著,在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情況發生。埃及的斯芬克司石像的像體遭到地下水的侵蝕,逐漸失去往日風韻;圣馬可教堂前的青銅馬受到侵蝕后遍體銹跡;在我國,甘肅省麥積山石窟的壁畫不斷剝落,敦煌莫高窟也受著風蝕。
可見,大自然中的各種資源,都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破壞、揮霍和浪費。一個嚴肅的道德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迫使我們冷靜地去思考:我們從先輩們改造過的自然環境中繼承過來的財富,決不是我們的私有財產,而是在將來要傳給下一代的。十年、百年乃至千年以后的人們仍要生活在地球上,我們留給它們的應該是富有的大自然,而不是破爛不堪的環境。在這代人與后代人的關系上,應樹立一種“公正”的觀念。后代人同當代人一樣,也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不能因為他們現在還沒有發言權就剝奪了這種權利。人們必須克服對自然資源的唯利是圖的態度,杜絕“竭澤而漁”、“殺雞取卵”式的野蠻行為,切勿“吃光了祖宗的飯,砸了兒孫的飯碗”,要把豐富的自然資源恒久地代代相傳下去。這種道德要求歸納起來,就是恒久原則。
恒久原則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處理問題。在開發自然資源時,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要從歷史長遠的角度著想,為子孫后代負責,使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
具體講,恒久原則要求我們做到:
第一,保護那些受到威脅而瀕于滅絕的動植物。這些珍奇動植物的目前處境都是由于沒有受到人們的保護,反而慘遭濫捕、濫伐造成的。為了讓這些寶貴的資源延續下去,留給子孫后代,我們應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加強各種自然保護區的建設,把珍奇動植物的生存地帶劃定為特殊區域,通過有關部門管理起來,為這些生物資源的生存創造和平、安全的世界。目前,我國已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全國已有各類自然保護區70多處,占國土面積的7.2%。吉林長白山、 云南西雙版納等10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護網”。
第二,加強對非再生資源開采的管理。象煤炭、石油、金屬礦藏等地下資源,沒有任何補給能力。如果在開發時稍不加注意,那么掠奪性和浪費性將比再生資源嚴重得多。就我國而言,對地下資源的開采應納入國家統一管理之下,嚴禁開辦任何未經許可的小煤窯、小金礦等,嚴禁任何形式的野蠻性開采,決不能以犧牲資源為代價換取經濟的發展。
第三,加強對風景名勝、歷史古跡、文物等具有特殊價值的資源的保護。因為這也是我們應傳給子孫后代的寶貴財富。要使它們在我們這個時代完美無缺,就要加強對這些特殊資源的保護和管理,主要是使它們免受自然風化、侵蝕及各種人為的破壞,使這些資源流傳百世,溢彩萬年,使子孫后代能了解到自然和人類的遙遠歷史,盡情欣賞先輩們的精湛技藝和燦爛文明。目前,有關部門開展的“愛我山河”、“保護名勝古跡”等活動已在這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
三、潔凈原則
呼吸、吸水、攝食是人類生存的最基本的生理前提。大自然是慷慨無私的,它給人類提供著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清水以及各種動植物的直接或間接的產品。人類的這個搖籃本應該是舒適、安靜的,但在今天,人類卻不斷地向自己周圍的環境施放著各種有害物質,破壞著自己的生存“搖籃”,這就是各種各樣的污染現象,諸如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噪聲污染等。污染現象已成為當今世界性公害。
大自然要供給人類足夠的能量和物質,就必須保持其“健康”的“肌體”。而各種污染卻使大自然處于一種“病態”。在這種“病態”下的大自然怎能滿足人類的各種需求?于是攝入人們口中的是被污染了的食品和飲水,呼入鼻中的是有毒的空氣,充入人們耳中的是刺激性的強噪聲……李鵬同志在第四次全國環保工作會議上指出:“如果經濟發展了,人們手里錢多了,但呼吸的空氣是不新鮮的,喝的水是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是被污染的,那并不是真正的現代化。”因此,要求人們必須停止那些污染環境的行為,對已造成的污染要盡快地治理,恢復大自然那潔凈的面目:蔚藍的天空、明凈的水體和清新的空氣。這種道德要求歸結起來就是潔凈原則。
現在,潔凈原則已成為世界各國的一致要求。許多國家都根據人類生命對大氣質量的要求制定了合適的大氣質量標準,不斷進行大氣質量的監測和評價,向公眾發布關于大氣質量的預報,使人們對可能發生污染的地區進行治理。美國環境保護基金會曾建議聯邦政府造林1000萬英畝,這可吸掉10年內美國電力廠排出的全部二氧化碳,以減輕溫室效應。我國有關部門對企業的廢水、廢氣的排放量也作出了嚴格的限制。
另外,對各種廢物重新利用,已成為治理污染的又一重要舉措。因為廢物并非絕對地無用,完全可以回收利用。一些工業排出的廢渣可以制作水泥、磚等建筑用材;化纖廠排出的廢水中,含有大量的乙內酰胺;鋼鐵工業排出的鐵粉、焦粉、水泥廠排出的粉塵,只要利用某些技術加以回收,可以重新加入生產過程。可見,如果對“三廢”回收利用,變廢為寶,就可以避免它們將造成的污染,保護環境,取得環境效益。
今天,人們已將科學技術應用于對污染的治理,這就是許多無污染的新工藝、新設備的產生。例如,大氣污染主要起因于各種非潔凈能源的利用,而太陽能、水能、地熱能、風能、氫能等都是非常“清潔”的能源,充分利用和開發這些能源,能大大減輕其他非“潔凈”能量造成的大氣污染。僅以太陽能為例,目前世界火力發電廠功率總量約為10億千瓦,但這還不到太陽每年投給地球功率的十七萬分之一。如果改用太陽能發電,每年可節約用煤7.8億噸, 這也意味著每年少向大氣中排放46000萬噸二氧化硫,4240萬噸二氧化碳,1560萬噸一氧化碳,78 萬噸致癌性很強的3·4苯并芘。
針對污染嚴重的電鍍行業,美國、日本等國創造出一種“離子化靜電電鍍法”來代替傳統方法,達到了速度快、質量好、沒有廢液、沒有污染的效果。電磁軸承的問世,避免了滾動軸承產生的噪聲污染;激素農藥和微生物農藥的問世,避免了以往農藥對空氣和水體的污染。
“八五”期間,我國通過技術改造,完成了一大批污染治理項目,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由53噸標準煤下降到3.94噸,縣以上工業企業廢水處理率由32%提高到76%。可見,防止環境污染,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人們的共識。這也標志著潔凈原則已深入到人們的道德意識之中。
四、審美原則
人們對自然環境不僅采取物質功利的態度,還要采取審美的態度,要求自然環境中的一切要素都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大自然是美的,自然景物豐富多采,變幻無窮,以其艷麗的色彩、悅耳的音響、朝氣蓬勃的姿態,通過感性、生動的形式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的美感和樂趣。艷麗的鮮花使我們從工作后的疲勞中得到解脫,動物則使我們感受到靈巧、和藹和勇敢的品格。大自然中還有一組織和諧優美的音樂:泉水叮咚、小溪淙淙、鳥語蜂唱……這些復雜的審美感受,都來自大自然豐富多采、無窮無盡的美。所以,人們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除受科學意識和經濟意識指導外,還要受審美意識的指導,不僅要懂得欣賞自然美,更要愛護自然美,并創造自然美。這種道德要求歸納起來就是審美原則。
審美原則要求我們做到:
第一,要愛惜和保護自然美。大自然中有無窮無盡的美,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時常出現破壞自然美的現象。諸如在公園里折花毀草,亂丟垃圾,在公共場合亂涂亂抹等,是一種極不文明的行為,也破壞了大自然的美景。審美原則要求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的同時更要愛惜和保護自然美。
第二,要善于創造自然美。大自然是美的,但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合理的行動去創造自然美。素有“國色天香”之美稱的牡丹,起初只是山中的野花,毫無現在的風采,但經過人們不斷地栽培,今天已發展到幾百個品種,碩大的花朵富麗堂皇,高雅別致。斗霜傲寒的秋菊,開始只是不起眼的小黃花,但經過千百年的培育,其品種也不斷增多,爭芳斗艷。
另外,無論是在工廠、機關,還是在學校、家庭,樓前房后種樹、種花、種草,室內也可以養上各種花草,以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這也是創造自然美的一種形式。美化環境應因地制宜。如果樓前屋后有充裕的空地,可種些櫻桃、枇杷,樹下可栽種珠蘭、月季、茉莉等花卉,樹綠花妖,美化庭院;可在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陽臺、窗口等地方栽種花卉,如優雅的金銀花、牽牛花以及綠蔭護壁的爬墻虎,也可種上纖細、柔長的蔦蘿,它的翠綠色的葉子上,開著朵朵小紅花,當它的長莖伸展開時,宛如掛起的綠色窗簾,顯得分外雅致。這些綠葉紅花,五光十色,裝點著周圍的環境,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目前,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已成為我們舉國上下一致的共識。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出席環保會議,并作重要指示。“九五”期間,我國的環保工作將認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經濟富強、社會進步、環境優美的國家。
理論學刊濟南32~35B8倫理學臧樂源/張勝生19981998作者分別為山東大學哲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 作者:理論學刊濟南32~35B8倫理學臧樂源/張勝生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