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行為的低齡化問題研究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C913. 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06)06-0067-09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1988年中國5~14歲少年兒童年齡組自殺率為男1.0/10萬、女1.0/10萬,該年齡組占自殺總人數的1.02%(若按該年自殺死亡人數21萬人計算,自殺死亡人數為2142人)。1989年,該年齡段少年兒童自殺率為0.50/10萬(男)、0.80/10萬(女),比上一年有所下降[1]。1999年中國5-14歲少年兒童的自殺率為0.80/10萬,其中男性兒童自殺率為0.90/10萬,女性兒童自殺率為0.80/10萬,比10年前又有所上升。兒童自殺人數大約占當年全國自殺人數的0.9%[2]。另據報道,中國每年自殺身亡人數為28.7萬[3],按兒童占0.9%計算,每年自殺身亡的兒童人數大約為2583人。另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我國10~14歲少年兒童自殺率為2.41/10萬[4]。貴陽市1987~1989年自殺死亡155人(不完全統計),10~29歲青少年占41.81%,其中10~19歲竟占了19.64%[5]。我國少年兒童的自殺意念率也較高。據美國記者凱瑟琳·麥克勞克林報道,在上海,8-15歲的少年兒童中有1/4“考慮過”自殺。2001年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對南京近2000名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發現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掉的好”這句話[6]。另一項針對上海2500名兒童的調查結果(高鴻云,2004)顯示:有24.0%的孩子有過自殺念頭;15.2%的孩子認真考慮過要采取行動;5.85%的孩子自殺未遂[7]。而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卻沒有兒童自殺的報道[8]。
  近年來,我國頻頻有少年兒童自殺的報道,其原因大多與學習壓力和家庭問題及心理問題有關。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
  日本青少年自殺現象也呈現低齡化的特點。1972~1973年,日本自殺死亡總人數的20%是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1979年平均每天有3個19歲以下孩子自殺身亡[9]。日本學者望月一宏認為:“日本中小學生自殺的激增、自殺者的日趨低齡化,這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話題。日本青少年及兒童的自殺與瑞典的老年自殺(瑞典老人自殺率居世界之首)相比,更遭世人的非難”。[10] 稻村博認為,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成為社會動蕩的標志[11]。
  一、學習壓力與少兒自殺
  我國長期以來實行應試教育,忽略了綜合素質特別是心理素質的培養,其惡果已逐步顯露,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發展與“減負”問題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中小學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小學生學習負担過重已使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呈現出“亞健康”狀態。
  (一)應試教育與壓力的超負荷造成少兒身心的“亞健康”
  身體成長“亞健康”。中小學生營養過剩和營養失衡同時存在,體質較弱,“豆芽型”、“胖墩型”體型普遍存在。一些身體器官超前使用,如眼睛超負荷使用致使近視率高,坐得太久不利于脊柱發育,書包太重影響身高等。全國少工委的一項調查顯示:46.9%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睡眠標準[12]。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項調查(2002年)顯示:有63.9%的青少年感到“疲倦”;51.2%的青少年感到“睡眠不好/失眠”;25.0%的青少年感到“腰酸背痛”,其他不適癥狀依次是“腸胃不適/肚子痛”(23.8%);“眼花/頭暈”(15.1%);其他“癥狀”(17.2%)[13]。
  心理素質“亞健康”。來自家庭、學校、同學的壓力,使青少年形成單一的責任心理,普遍認為只要學習好就一好百好,其他都不重要。壓力之下引發逆反心理、厭學心理等,都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1/3的中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異常表現。
  情感“亞健康”。青少年時期本是充滿憧憬的“多夢時節”,本應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世界充滿好奇。但實際上很多人對諸多事情都很冷漠,對他人和社會冷眼相向,變成單面、冷面的人,致使校園欺小凌弱現象孳生,一些學生沉湎于電腦游戲、卡通漫畫等虛幻世界。
  思想“亞健康”。青少年思想簡單化、表面化,易被社會存在所左右。
  行為“亞健康”。表現為行為方式上的程式化。幾點鐘起床、吃飯、做功課、聽英語等形成定式,孩子的娛樂被學習所排斥,時間長了容易產生行為上的偏激。
  (二)“開學第一天”自殺現象
  2000年2月8日,是鄭州市小學開學的日子。就在這一天,鄭州市兩名小學生自殺身亡。12歲的男孩李博吊死在家中的吊燈上,地上扔著一把小提琴。原來,李博學習小提琴已兩年,已實在不想學了,而其母仍堅持讓其學琴。8歲的男孩王某因害怕上學,從6樓跳下身亡。當地報紙稱:“厭學像毒霧一樣在各中小學校里彌漫。”
  2000年春季開學的當天,江蘇省金坊市竟有三位初中生自殺(初一2人,初三1人)。同年2月2日下午,南京市白下區后標營一小學六年級13歲的男孩在自家大衣櫥里的掛衣架上上吊自殺死亡。該男孩一直在班上成績排名第一,可在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排名第二,因懼怕開學見老師同學而尋了短見。2002年2月26日,是云南玉溪市某小學新年開學的第一天,剛過完10歲生日的4年級女生晨晨在家中用兩條紅領巾把自己吊死在陽臺上防盜籠上。同日,也是貴陽市林東礦務局子弟小學開學的日子,三年級8歲的女孩唐夢瑤到學校報到。老師檢查寒假作業時發現其少了一篇寫字作業,遂讓她補上再來報到,回家后小夢瑤用毛線把自己吊死在臥室壁櫥的橫木上……。
  為何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會成為孩子的末日?在這一天,孩子們本應是興高采烈、歡天喜地地去見久違的同學、老師,領新課本、領新校服。孩子寧愿選擇死也不去學校,說明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已不能等閑視之了。
  (三)教師壓力與少兒自殺
  學校內教師向學生施壓也是造成少兒自殺的原因之一。“請家長”成了少數教師的“殺手锏”。2000年10月27日,四川溫江柳林中學14歲女生謝某留下遺書“我決定以死來抗議請家長”后服毒身亡;江蘇金壇市登冠中學初一學生蔡某因涂改成績冊被老師發現“請家長”后服農藥自殺身亡。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團中學初三(3)班4位女生,在開完家長會的當日相約服毒鼠藥自殺,其中2人死亡。2000年5月8日晚,沈陽市鐵西區光明二校六年級12歲的女孩魏某在家服毒身亡。女孩因寫錯了“夫、斗、廟、程”幾個字,被老師每字罚寫3000遍。字已寫了大半,可孩子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作業本旁放著孩子臨終前留下的字條:“媽,你回來叫醒我,因為我要寫作業!”后面共有10個驚嘆號。
  1996年6月,河北雞澤縣一小學五年級男生因考試不及格被老師罚款,服下農藥自殺身亡;1998年6月,吉林長春市一初三女生,因“老師把我同小流氓相提并論”而臥軌自殺;2000年2月,云南昆明一初二男生因上學期成績未進入前三名遭老師斥責而服農藥自殺。2001年11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14歲初中生凱欽因為鋼筆墨水不小心甩在老師身上一次而不是老師說的四次,以自殺來證明自己沒有說謊。
  2000年12月11日,四川安岳縣東勝鄉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曹金華因老師扣其書包而服農藥死在家中床上。同年11月22日,安徽省蕭縣張莊鎮中心小學五年級12歲的女生祖巧巧在家里服農藥自殺身亡,起因是其家一貧如洗無力負担學校攤派的4張洗澡票(每張1元)。1999年6月21日,武漢市某小學9歲學生阮路,因交不起30元的試卷費被老師趕出課堂,投水而死。2002年2月24日,湖北宜昌市枝城中學初一女生陳某報名時被告知其戶口問題要多交100元,遂投江自殺身亡,事后有關部門認定此為亂收費。12歲的王某是陜西華陰市黃河工程機械廠子弟學校六年級學生,因他從同學的文具盒中偷拿了10元錢,班主任兼語文老師崔某將其頭按到墻上,當著同學的面殘忍地用錐子在他的左面頰上刺了一個大大的“賊”字,并涂上紅墨水以示永久的“訓誡”,而該班主任卻被評為該年度“優秀教師”。無獨有偶,河南省駐馬店市平輿縣萬金店鄉劉小小學二年級學生劉剛(9歲)因上語文課時背誦《靜夜思》不完整,被語文老師王某用鋼筆在其左右臉頰上分別寫下“不會”、“背書”4個字,并斥責不許擦掉,在母親的呵斥下,劉剛拿起菜刀猛地砍向自己。山東省東阿縣姚寨鄉黃圈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劉姍姍(11歲)因上課時沒能背下自然題,與另外幾位同學一道被老師孫某處罚自己打自己耳光,并到其他班里“游班示眾”。事后,劉姍姍服農藥自殺身亡。2001年2月20日,陜西漢中市東方儀器廠子校3名初二女生因被班主任懷疑在課堂上滾籃球而被罚跑操場23圈,遂集體服下安眠藥自殺,其中1人死亡;2000年4月3日,云南省會澤縣上村鄉中學教師聶某將14歲的學生張波在教室里活活打死;1998年3月3日,唐山市某中學初一女生閆某在語文小測驗時現場打分只得36分,閆某隨即從教室(三樓)窗口跳下;同年3月6日,甘肅天水石馬坪中學初三女生李某上課時與老師牟某發生爭執,牟某撕破李的校服,李某當場從四樓跳下身亡。河南原陽縣葛埠鄉一中學教師熊某逼著6名未完成作業的男生從二樓跳下;江西某初中女生張小麗在語文考試時只得48分,服下劇毒農藥身亡,而其父母到學校核查試卷時發現老師少加總分21分……。
  一項涉及42所中小學的調查顯示,占72.59%的學生明確表示曾受到老師體罚、變相體罚和以侮辱性語言的人身攻擊;38.78%的家長表示在自己孩子身上發生過上述情況。調查發現,體罚、變相體罚、精神虐待等現象主要發生在班主任老師身上,且以年輕教師居多[14]。
  2002年,由勞聲凱、孫云曉主持的“當代中國少年兒童人身傷害問題研究”課題對全國10省市6000名小學五年級至初中二年級在校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有30.8%和29.5%的少年兒童最怕“老師批評和體罚”和“被人瞧不起”,其次是“考試”(19.4%)、“被同學欺負”(11.3%);經常“被老師罚站罚跑”、“放學后被罚留校”、“被老師諷刺、挖苦、責罵”、“不讓進教室聽課”、“罚抄課文或作業多遍”、“被老師打”的占學生總數的17.1%,“偶爾”有的占24.1%;有19.9%的少年兒童在受到委屈或傷害時采取了“誰也不告訴或無人訴說”的應對策略[15]。
  南京市的教育科研所對南京2000名小學生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有40.1%的小學生說過“不如死掉好”;針對“你認為你的班主任喜歡你嗎?”的問題,有40%左右的小學生回答:“不喜歡”或“不太喜歡”;而問到老師“你喜歡你們班上的學生嗎?”,卻有90%以上的老師回答說“喜歡”[16]。
  學校是教書育人之地,教師是為人師表之人。可是,近些年來,在圣潔的教育園地里,竟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懲罚學生吞食糞便;強迫學生互打耳光;動手在學生臉上刺字;甚至剪斷幼兒的手指;對學生進行性侵害……這一切竟然是某些肩負著育人重任的教師所為,“園丁”成為摧殘甚至是扼殺“花朵”的兇手(雖然是極少數)。對此,人們不禁要問,這些教師到底怎么了?這些令人切齒的行為之所以發生,究其原因,除了某些教師法制觀念淡薄、師德淪喪之外,他們心理的扭曲也是不容忽視的就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課題組公布的有關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市小學教師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達48%,其中12%的教師存在有明顯的心理癥狀,2%程度較為嚴重[17]。我國目前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由此可見一斑。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遼寧省168所城鄉中小學2292名教師的檢測結果是: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18]。1988年針對城鄉1000名中小學教師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88%的中學教師和77.84%的小學教師憂郁、焦慮情緒較為嚴重,反映“苦惱”多于“歡樂”[19]。實際上,教師群體中存在心理問題的并不僅限于小學、中學,大學、各類職業學校的教師隊伍中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心理問題。
  社會轉型時期,競爭機制的引入,來自社會、學校乃至家庭的壓力增大,加之我國中小學教師普遍工作超負荷,教師不良情緒無處排遣,一些人便選擇了相對而言的弱勢群體——學生為突破口,以尋求某種心理平衡。這種避強凌弱的意識和行為,反映出一部分教師思維的偏差和心態的扭曲。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他們直接面對的是純潔無邪的學生。如果教師自身缺乏健康的心理,怎么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教師本身性格多疑怪癖、情緒喜怒無常,對學生賞罚無度、冷漠無情,又怎么能使學生的心態平衡、情緒正常?一些學生面對來自教師的傷害又無力反抗,只好將暴力施向自己。所以,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對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絕不亞于其教學能力低下對學生學業產生的影響。要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教師必須首先擁有健康的心理,因為心態(心理)不健康的教師會源源不斷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全的學生。在全社會已普遍關注和重視學生心理健康的同時,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也應有綜合措施且已刻不容緩。
  在日本,據1994年日本警視廳統計,10~14歲少兒自殺第一位的原因是“學校問題”,第二位的原因為“家庭問題”;15~19歲青少年自殺第一位為“學校問題”,其次依次為“精神障礙”、“性問題”、“家庭問題”等[20]。
  二、欺侮現象與少兒自殺
  欺侮(bullying)是兒童青少年間尤其是中小學生之間經常發生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性行為。欺侮對受欺侮者的身心健康具有很大的傷害性。經常受欺侮通常會導致少年兒童情緒抑郁、注意力分散、感到孤獨、逃學、學習成績下降和失眠,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自殺[21],而對欺侮者來講,欺侮他人則可能會造成以后的暴力犯罪或行為失調。欺小凌弱現象的大量存在,是造成少兒自殺的原因之一。一些受到欺侮(尤其是暴力欺侮)又孑然無助不堪忍受的孩子無力反抗,往往將暴力施向自己——自殺。
  在中小學,隨著年齡的增長,少兒被欺侮的比率呈下降趨勢;而欺侮他人的比率,男孩呈上升趨勢,女孩則隨年齡的增長而有下降趨勢。男生最為普遍地是使用直接身體攻擊進行暴力欺侮,而女生一般采用語言和心理欺侮等間接攻擊。在影響少兒欺侮行為因素中,同伴起著重要作用,欺侮行為經常是以一種群體現象出現。在我國中小學學生人群中,普遍存在著類似幫會性質的團伙,而這些少兒團伙常做的事情就是斗毆和欺侮他人。
  1998年11月20日,16歲的高中一年級學生張沖在北京博文私立學校校園內遭同校學生董強毆打,睪丸被擊碎。張沖自殺身亡。山西平陸縣14歲的初中生王某多次被同學梁某毆打敲詐而服下鼠藥自殺。成都市武侯區由11名十五六歲少年組成的團伙數十次搶劫、毆打中小學生,在學生中引起極大恐慌。2001年12月,山西襄汾縣古城中學初中學生之間發生使用稀釋硫酸相互攻擊的大規模暴力事件,數十人被燒傷毀容。
  日本社會學家把厭惡學校、恐懼學校,進而拒絕到學校讀書的現象稱之為“登校拒否癥”。日本幾乎每一所中小學校都有相當數量的“登校拒否癥”患者,其病入膏肓者大有以自殺來抗拒學校的。從“登校拒否”到自殺,原因多樣,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校內頻繁發生的欺小凌弱事件,其表現形式為“毆打”、“脅迫”、“隱藏文具物品”、“強剝衣褲出丑”、“孤立”等等。1989年日本高中共有1588所學校發生校內暴力事件。1990年,發生校內虐待事件29088起。是年,日本中小學生“登校拒否”者達47258人,創歷史最高記錄[22]。1998年,日本小學生“登校拒否”者26017人;初中生101675人。1996年,日本初中生發生暴力案件8169起,高中為2406起,多為惡性事件[23]。
  三、自殺行為的低齡化與心理疾患
  少兒精神分裂癥和抑郁性疾病自殺率較高,少兒自殺與抑郁情緒、自卑等抑郁癥狀密切相關,早在100年前,弗洛伊德(S. Freud)即已斷言,各種神經癥癥狀幾乎無一例外地可以追溯至童年期的創傷經歷。
  (一)我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堪憂
  2001年10月,我國衛生部副部長殷大奎指出:“調查顯示,我國17歲以下的3.4億兒童和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情緒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另一項調查顯示,我國大城市的兒童約有17%至20%存在各種類型的心理問題,包括考試綜合癥、社交恐怖癥、人格障礙等,表現為不同程度地失眠、憂郁、緊張、厭學、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幻覺、精神失常。
  心理疾病已躍居世界十大疾病排位的首位。目前我國心理疾病患者中1/3是在兒童、青少年期間發病。據統計,我國20%~30%的家庭中存在心理問題,大多數是兒童和青少年。鄭日昌在80年代末期對幾個大城市進行調查,有心理問題的小學生約占13%,初中生約15%,高中生約19%,大學生約25%,隨年級升高呈遞增之勢[24]。
  另一項調查顯示,我國目前有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其中5.3%的中學生存在抑郁癥、恐怖癥、強迫癥等心理疾患[25]。一項以全國12.7萬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6.3%的人有心理障礙[26]。中國醫科大學心理衛生醫院2000年就診為40000人次,其中25歲以下患者占40%左右。2000年5月,北京回龍觀醫院開設了抑郁癥門診,在開診的半個月時間里,就診患者一半以上是16歲以下的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兩歲半。對安徽合肥市16~18歲中學生以整群抽樣方法抽取3300人進行“癥狀自評量表”(SCL-90)和家庭環境量表中文版自殺意念的問卷調查,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自殺意念青少年伴有2種以上的心理問題的占68.5%[27]。“情郁于中,源于外”。外部環境影響也是形成兒童人格障礙的重要原因。兒童人格障礙是指兒童期發展起來的嚴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偏離,或者人格在總體上不適應的異類心理疾病。表現為情感和意志行為方面的障礙,但其思維和智能方面也許并無異常,意識清晰。由于患兒自制自控能力差,無法正確判斷和控制自殺意念,容易導致自殺行為。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父母百般疼愛,生活上呵護備至,使他們從小形成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上學之后,面對老師嚴厲的面孔和沉重的學習壓力以及家長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還要面臨同學之間的競爭,加之長期疏于社會交往與性格的鍛煉而出現的孤獨、自閉、交往不良等缺陷,極易造成人格障礙。面對越來越乖戾脆弱的孩子,家長、老師愈發感到無所適從。
  調查顯示,當青少年遇到煩惱時,最有信心的傾訴對象是朋友(61.2%),其次是親友(11.1%),然后是同學(8.7%),選擇專業人士(如心理醫生,輔導員)的只占2.6%,老師僅占1.5%。值得注意的是,還有7%的人遇到煩惱是,“不找人,自己悶在心里”,6.1%的人表示遇到煩惱不知道向誰傾訴。
  2000年10月23日,南京市12歲的小學生金某在一次考試中三科得了滿分100分,老師對她說:“今后還要努力”,本是一句勉勵其再接再厲的話,金某卻以為老師對她的成績不滿意,就和另一名12歲的女孩一起服毒自殺。同年6月18日,貴陽市貴鐵一中13歲的初一學生周某在課間休息時,突然拿出一份“遺書”當眾宣讀后縱身從三樓躍下,當場死亡。1997年1月23日,江西南昌二中女生吳某因考試作弊被發現后,竟開槍自殺身亡。南京市兒童心理衛生研究中心收治的精神病患兒,1987~1991年有61例發生自殺行為。患兒年齡7~15歲,平均年齡13.3歲。其中自縊10例、投水7例、撞車5例、觸電5例、而服毒只占14.5%[28]。
  (二)兒童青少年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的缺陷
  在情感教育的基礎上才談得上“塑造人格”,心理和性格是構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在當前的實際教育活動中,“人格”常常被忽略。在現在的中小學里,一方面由于情感教育難以把握,另一方面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加之它與學習成績又沒有明顯的直接關系,許多教師并不在意。而且,目前的學校教育是“大一統”的模式,對學生個性上的特點往往無暇顧及,甚至“無法容忍”。這樣,在學校強大而片面的競爭壓力下,一些學生在人格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扭曲。更嚴重的是,許多人對此不以為然。
  在人格的基礎上才談得上“人性”的問題,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應以人為本,應該在一個更高層次上真正把孩子當“人”看,從“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情感和建立在此基礎上的人格。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屬于他那個年齡層次的“小世界”,正是這種多樣性決定了人的豐富性。雖然,社會和時代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的各種要求,但應該盡可能地營造健康的氛圍,滿足孩子做“人”的欲望,首先培養他們做一個健康的人,然后才能談論其他方面的發展。否則,功利性的因素被無限擴大,說不定就在不知不覺中剝奪了孩子們做人的權利。
  青少年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才能自然而然地體驗到做人的尊嚴,并在不自覺中體味、理解到生命的珍貴。如果學校、家庭、社會不顧任何條件地對孩子求全責備,就會使他們在各個方面苛求自己也苛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許就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衡,自殺就是這種失衡的極端表現。
  令許多成年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乳臭未干的孩子是如何在一瞬間超越了生死、如何跨越從生到死這樣一段漫長而痛苦的心路歷程的呢?一方面的原因是因為青少年(尤其是低齡的少兒)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敬畏感,對死亡的真正含意沒有認識,生與死對他們而言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兒童認知尚未成熟,因果概念十分模糊,對自毀或自殺行為的程度與結果無估計能力。幼兒一般不太懂死亡的真正含義,至少10歲左右才會對自殺的后果有些害怕。兒童情感上幼稚,自殺者大多易焦慮、抑郁和攻擊,一旦遇到意外打擊,會促發沖動性自殺行為。另一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大量呈現在孩子面前的日、美卡通片和卡通連環畫、電子游戲中,對死都是采取了一種游戲的態度。在電子游戲中,人物可任意死而復生。比如讓中國孩子心醉神迷的美國迪士尼卡通連續片《貓和老鼠》(TOM and JERRY)中,貓被炸、被摔、被淹,或被攆成一片或渾身是窟窿也死不了等,都使孩子反而從死中感受到了一種游戲的樂趣,似乎生死之間只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在孩子中大為流行日本卡通“口袋書”,其中很多故事渲染死亡,很容易誘使孩子從審美的角度去欣賞死亡。電視媒介中影視作品對死亡的過度渲染,也對孩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誘導作用。尤其是對自殺場面的直接展示,會給好奇的孩子提供模仿的樣板。當今的青少年,是在電視浸潤中成長的一代。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電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四、家庭因素與少兒自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一個人成長的最主要場所。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起點,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情感模式。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這不僅因為個體最初經歷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而且因為個體與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間強有力的感情紐帶和對父母在經濟上的依賴,使得家庭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是其他社會群體所無法取代的。家庭形成了個體的早期經驗,并塑造了其最初的品質特征,奠定了其以后接受教育的基礎,且在個體發展過程中,它始終是個體接受教育的主要參照群體。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學業成功和人格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同樣,家庭因素對于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著重要關聯。
  (一)家庭管教方式的影響
  國內有學者把父母教養方式劃分為“溺愛嬌縱型”、“家長專制型”、“啟發引導型”、“放任自流型”,還有的將其表述為“拒絕型”、“嚴厲型”、“溺愛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29]。家庭管教方式與少兒自殺也有密切的關系。根據中國的傳統,母“養”父“教”,幼兒早期主要由母親撫育,此階段對孩子人格形成影響較大,母親教養方式中,過分干涉、過分保護、拒絕否認、懲罚嚴厲、情緒不穩定性和高神經質等都是能引起少兒自殺的因子。就父親而言,對孩子(幼兒期以后)的管教一般嚴格、懲罚較為嚴厲,由于對子女的期望值高,對子女的要求拒絕更為頻繁。中國的父母有更大的傾向性不把子女視為獨立的個體而作為他們的私有物和附屬品,從而對子女有更明顯的操縱、控制和懲罚行為[30]。過多的拒絕否認的教養方式表現為不尊重孩子的意愿、無視孩子的需要、經常嘲笑否認子女的能力或挑剔子女的所為。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無法消除在成人面前的本能的自卑感。而懲罚行為包括體罚、變相體罚、責罵、羞辱等,其后果會使子女將父母過于頻繁、嚴厲的懲罚、責罵和苛刻的要求內化,形成“高道德”標準的超我,使得子女在評價自身的行為、態度和欲望時,往往過分苛刻和嚴厲,從而產生明顯的罪惡感、恥辱感和自責感,為神經癥的產生提供了充分的條件[31],也為自殺埋下了導火線。在此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大多感到心理壓力大、緊張、苦惱、煩躁、焦慮,感到空虛無助、不知所措并有絕望厭世感。專制型教養方式中成長的孩子愛吵鬧、好斗、缺少合作精神、沒有人緣、不會諒解別人、情緒波動、放肆、沒有上進心、對賞罚漠不關心;相反,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富有同情心、有人緣、能體諒別人、情緒穩定、能聽取別人意見、有上進心。溺愛型家庭的孩子往往自理能力差,在父母親人的百般呵護下往往成為自以為是的“小霸王”,在學校人際關系受挫的可能性大。
  從家庭教育角度看,絕大部分家長一味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少家長把學習——單純的智育作為壓倒一切的教育活動,或者在智育之外輔以空洞的道德灌輸,結果在現在許多青少年身上普遍存在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情感發育嚴重不良。認識到情感教育重要性的家長寥寥無幾,相當一部分家長甚至認為,只要孩子成績好,情感方面無足輕重。殊不知一個缺乏愛的人,不但對他人和社會冷漠,而且也會輕視自己。
  目前流傳著中小學“5+2=-1”這樣一句流行語。它指學生每周7天,在學校5天,雙休日在家2天,如果在家的這2天時間處理不當,教育不妥就會適得其反,成了“負一”。當前看來,學生“減負”以后,還要消除“負一”現象。一是在家里家長過于苛嚴,學生要疲于奔命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包括練琴、美術、英語等“特長”課;二是家長放任自流,雙休日家長只忙于打麻將、應酬等無暇顧及孩子。
  2001年6月13日,南京市8歲的小學生毛毛(女)沒有回家,其父母多方尋找后在一垃圾房里找到了孩子。出人意料的是,在孩子書包內藏著一把刀,還有一張用作業紙寫的“自Sa(殺)信”:“爸爸媽媽,我每天都不想回這個家。我還想自Sa(殺)死。”此前,8歲的毛毛挨打后已多次離家出走。2002年7月22日,貴州遵義市一小學5位女孩集體服藥自殺。5位女孩分著服下其中最大一位女孩王某(13歲)用壓歲錢買回的120粒安眠藥自殺(后經搶救脫險),原因是感覺“爸媽對我們不好”。
  (二)家庭成員間人際關系的影響
  研究證明,健全和諧的家庭有利于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成長,和睦的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也無明顯弊端。而破裂家庭或父母常常爭吵的不和睦家庭對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明顯不利,青少年出現軀體疾病及心理障礙的可能性就大。易出現孤獨、冷漠、粗暴、說謊、出走、厭世、自殺等行為。父母與子女由于社會化的時代背景不同,兩代人之間在心理上出現差異是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青少年與父母交流減少,有的親子之間格格不入、互不相謀,這種“代際沖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趨尖銳,極有可能導致子女厭世。反之,和諧的家庭環境,親子兩代的關系融洽,相處無間、沒有代溝,家庭氣氛寬松和諧,親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對于少年兒童正常心理的形成至關重要。美國一項統計表明,父母不和或父母的不良行為會直接導致家庭中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多發[32]。美國心理學家赫茨曾對全世界五大洲20多個國家中8~14歲的少年兒童進行了廣泛的調查,結果其驚人地發現,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中的孩子對父母的不滿和要求都大同小異。孩子們對家庭的經濟水平和社會地位并不太重視,能否使孩子感到幸福并不取決于家庭的貧富程度,而在于是否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是真正屬于這個小集體并得到家人的最大關懷,孩子們最不滿意的是父母吵架[33]。劉繼成報道四川成都雙流縣自殺兒童15例,有7例是由于家庭糾紛引起[34]。Taylor/Stansfeld研究兒童服毒自殺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爭吵者占32.1%,父母分居者占21.4%,家庭有嚴重精神疾患占10.7%,家庭有嚴重軀體疾患占10.7%,父母死亡者占3.6%[35]。
  (三)家庭構成情況的影響
  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一貫被認為婚姻紐帶比較牢固的中國家庭,在近20年來也逐漸松動,離婚率逐年上升。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有效實施,家庭結構也開始變化。離婚率的上升,導致了大批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的出現。除離婚之外,所謂“家庭內離婚”(即分居分伙)現象已十分普遍,加之中國農村有1億以上的青壯年勞動力遠距離流動(“民工潮”),使得農村家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家庭關系的淡化、分崩離析的家庭也是造成兒童青少年自殺日益嚴重的一個原因。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的兒童青少年自殺率較高。家庭解體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我國城市人口的家庭結構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三口之家成為家庭構成狀況的基本單元。隨著人們價值觀、婚姻觀的演變,致使許多孩子在離婚、再婚或單親家庭中成長。家庭結構的驟然變化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就以父母離異或再婚來看,相當一部分孩子在發生突變的家庭環境中一時無法正視現實,很多人不知所措,他們心理和精神上所承受的壓力,往往比家長和老師所想象的要嚴重得多。家庭夫婦間經濟收入的嚴重不平衡,又使得不少家庭已不再像從前那樣穩定而牢固,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也難以再像以往那樣,可以在父母身邊無憂無慮地生活和成長,也會導致他們心理健康的失衡。
  一項對小學生的調查表明,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超過50%是生活在父母曾有過離婚史的家庭,其中一部分是生活在單親家庭,心理障礙所引起的后果,不單單表現在學習上有障礙[36]。離異家庭和再婚家庭的父母在孩子教養方面往往出現很多問題,尤其是“惡后母”、“惡后父”成為不少孩子揮之不去的夢魘。重組家庭,往往使孩子們得不到所需的關懷與愛護,在感情上多有被拋棄之感。自然而然,他們心中就滋生灰心失望、孤獨無依和憤世嫉俗等感情,這些都可能觸發他們自尋短見之念。所以,家庭結構的變化不光對孩子的現實,而且對其今后如何立身處世,都將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2002年8月8日,河南平頂山市樂福小區,一位11歲的小女孩多多從6樓窗口跳下自殺。孩子留下7封“遺書”,稱她的死是為了給即將再婚的爸爸“減輕負担”(因其還有一個孿生妹妹余余,離婚后二女均由父親撫養),由于經濟困難,其父的女友執意只讓留下一個孩子。哈爾濱市奮斗小學一名11歲的男孩因不斷遭到離婚后的父親的毒打,在兩天之內三次自殺(服農藥、用刀片切割動脈、跳樓)。那些絕望地生活在破碎家庭里的孩子,并沒有金色無憂的童年。
  在日本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離婚、吸毒、自殺三大“社會病”互為因果。據調查,日本35~50歲夫婦離婚數目已是20年前的2倍。日本19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因“家庭問題”自殺的人數占總自殺人數的11.7%[37]。當今,更多的日本家庭主婦離開家庭走向社會,恪守相夫教子為婦女本分的觀念已成為昨日黃花。在生活快節奏的日本,父母們為了自己的事業和生活方式,忙得不可開交、疲憊不堪,以致他們中許多人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盡為人父母之責。日本人稱“父親幻影化”,在孩子眼中,父親只是個影子——清早父親出門時孩子還在酣睡,等晚上父親精疲力竭地回到家中,孩子早已進入夢鄉。據日本總理府青少年對策本部抽樣調查,日本青少年對“理想中的母親”的要求,86.9%是要求母親是“家庭生活重視型”,希望母親重視家庭生活,重建溫馨的家;孩子們與父母之間在重大問題上有嚴重分歧的占19.2%,對家庭生活不滿的占21.2%[38]。在日本,傳統生活的源泉:家庭、學校、政府被譏誚為虛偽和不值得信賴的,于是,在一個父母都在忙于工作,祖父母又在某個僻遠的城市“安度晚年”的孤獨世界(日本家庭結構正發生深刻變化,老人多離開子女獨處,三代同堂已極為罕見),還有誰來幫助關懷一個身心受到騷擾的孩子呢?
  據日本文部省的一項調查,日本初中生自殺的原因依次為:家庭因素、前途問題、厭世思想、學業不振、軀體疾病、精神障礙、異性問題等,排首位的是家庭問題[39]。
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貴陽67~75D421青少年導刊李建軍20072007
青少年/自殺/低齡化/原因
  adolescent/commit suicide/younger age/reason
A Study of the Problem Related to Committing Suicide by Adolescents at Their Younger Age
  LI Jian-jun
  ( College of Law,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There appears a trend that more adolescents commit suicide at their younger ag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e overburdened with the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e study pressure. The psychological disease i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adolescents to commit suicide at their younger age.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education on adolescents' emotion and personality. Campus violence existing widely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asons for adolescents to commit suicid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is also related to such behavior. It is urgent to develop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dolescents and reduce the study burden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is also an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adolescent from committing suicide.
我國青少年自殺呈現低齡化趨勢。應試教育與學習壓力的超負荷造成少兒身心的“亞健康”。心理疾患的高發是造成自殺行為的低齡化的重要原因。我國未成年人在情感、人格、人性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普遍存在的校園欺侮現象也是造成少兒自殺的原因之一。家庭因素對于青少年的自殺行為有著重要關聯。青少年的綜合素質的發展與“減負”問題是社會轉型時期我國中小學教育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也是有效防治自殺的重要途徑。
作者: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貴陽67~75D421青少年導刊李建軍20072007
青少年/自殺/低齡化/原因
  adolescent/commit suicide/younger age/reason

網載 2013-09-10 21:50:22

[新一篇] 青少年與暴力

[舊一篇] 青春無詩是遺憾  ——談高考作文的詩歌創作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