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論是當代最偉大的哲學”——訪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共中央在《關于共產黨員不準修煉“法輪大法”的通知》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建立在這一世界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是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指針,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每一個共產黨員都必須自覺遵守《中國共產黨章程》,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這是對共產黨員的基本要求,也是共產黨員維護黨的紀律、履行黨的宗旨、實現黨的任務的客觀需要。張岱年先生作為中國哲學史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通過比較、選擇,堅定地走上了信持辯證唯物主義的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指導下,先生在治學上收獲頗豐,在操守上堪為典范。最后,記者就當前現實中的“信仰”問題,采訪了年已九旬的張岱年先生。
  記者:作為研究中國哲學史的資深學者,您不僅對中國古典唯物主義有著獨到而精深的研究,而且還堅定地信持辯證唯物論。您曾說過“在比較之后,我肯定辯證唯物論是當代最偉大的哲學”。您能否給我們談一談您是如何走上堅定地信持辯證唯物論的道路的?
  張岱年:我少年時期,對于民族危機感受極深,痛感國恥的嚴重,于是萌發了愛國之心,喚起了愛國主義的激情。深知愛國必須有知,于是確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熱誠。30年代之初,我二十幾歲,開始研讀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著作,如《費爾巴哈論》、《反杜林論》、《唯物論與經驗批判論》等等。又讀了李達翻譯的《辯證唯物論教程》,深喜其中引述的列寧《哲學筆記》的條文。當時我閱讀了古今中西的哲學著作,將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與現代西方的實用主義、新實在論、生命哲學、尼采哲學、新黑格爾主義等等作了比較。在比較之后,我認為,在許多哲學理論問題上辯證唯物論都做出了正確的解答,只有辯證唯物論最符合真理。在宇宙觀方面,辯證唯物論正確解決了物質與精神的關系問題。唯心論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實無確證;絕對精神之類實屬虛構。主觀唯心論否認外界實在,更屬謬誤。機械唯物論將精神歸結于物質,亦屬失當。惟有辯證唯物論既肯定“世界的統一性在于物質性”,又承認精神對于物質的反作用,這是最符合實際的學說。在認識論方面,辯證唯物論解決了經驗與理性的關系問題。經驗論肯定認識來自經驗,唯理論以為真理出于理性,康德試圖綜合兩者而走入先驗論與不可知論,表面上是兩者的綜合,實際上并未解決問題。惟有辯證唯物論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以及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學說,才正確解決了認識論的問題。因此,我肯定辯證唯物論是當代最偉大的哲學。
  抗日戰爭勝利后,我購得恩格斯、列寧著作的英譯本,重加研讀,有進一步的理解。中國的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終于取得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站起來了!解決了民族危機的問題。這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編譯局出版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以及列寧《哲學筆記》的中譯本,我讀后益感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博大精深、正確切實。50年代以后,因教學工作的專業化,遂專心研究中國哲學史,力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對中國哲學史的發展過程進行科學的探討。對學術理論問題存而不論,惟對于辯證唯物論的基本原理堅信不移。
  記者:近些年來,國際形勢變化很大,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之中,加上受到某些西方思潮的影響,有些人散布“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等等論調。對此,您作何評價?
  張岱年:近年來,有些青年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真正理解,對于中國近百年來的斗爭過程更缺乏明確認識,因而思想發生了動搖,說什么“馬克思主義過時了”,“社會主義失敗了”。在這種情況下,我感到更有堅持原則的必要。我認為,幾十年來,社會主義國家確實出現了一些失誤,但是這些失誤的根源不在于馬克思主義,而是在于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例如,失誤之一是個人崇拜。事實上,個人崇拜是唯心史觀的表現,正是違反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通過對一百多年來中國近代史的考察,我還是相信,“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我仍然相信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是消滅階級、取消階級壓迫,這是人類幾千年來的崇高理想。如何能說保持階級壓迫的資本主義比廢除階級壓迫的社會主義更優越呢?
  近些年出現的所謂“信仰危機”,其中就有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信仰危機”,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論感到厭倦。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打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旗號,但實際上推行的是唯心主義路線,因而破壞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聲望。第二,許多在學校里專講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人,不注意已經變化的實際,不能結合最新的科學知識來豐富這一理論,從而使人感到陳舊。第三,一些人過去對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不過是簡單地認同而已,并沒有真正理解,并不理解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正確性之所在。缺乏理解的信仰是容易發生危機的。所以,現在有必要在加強唯物主義研究的同時,廣為宣揚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真正意義,讓信仰者明了馬克思主義的真諦。
  我們研究學術問題、處理實際事務,都要努力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就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事實。堅持馬克思主義唯物論,就要下艱苦的功夫。采取唯心主義則不費力氣,“想當然耳”就行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動亂,唯心主義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損失實在夠慘重的了。
  記者: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是我們每一個文化工作者的神圣職責。從您的“文化綜合創新論”出發,您認為這一建設的前景怎樣?馬克思主義在其中將居于何種地位、發揮什么作用?
  張岱年: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文化,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中華民族的文化將如何發展呢?這是今日必須考慮的問題。我認為,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成就,同時發揚自己的優秀傳統,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唯一正確的方針。在這方面,我提出“文化綜合創新論”。所謂綜合有兩層含義,一是中西文化之綜合,即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綜合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內容與近代西方的文化成果,其中最重要的是吸取、學習西方的科學成就和同科學發展有密切聯系的哲學思想。二是中國固有文化中不同學派的綜合,包括儒、墨、道、法各家的精粹思想的綜合以及宋元明清以來理學與反理學思想的綜合。諸子百家各有所長,儒學定于一尊的時代已過去了。尤其是對于墨家的貢獻應該繼承下來。文化的綜合創新有一個理論基礎,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文化綜合創新的核心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的結合。
  記者:從主流文化形態上講,可以說,中國是一個沒有宗教傳統的國度,那么,數千年來維系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不止的精神紐帶又是什么呢?
  張岱年:在這方面,中國古代的以人為本的思想值得注意。“以人為本”即反對“以神為本”,可稱為人本主義觀點。《論語》記載:“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務民之義”即重視道德教化;“敬鬼神而遠之”即對鬼神持存疑態度,雖沒有否定鬼神但不求助于鬼神。這是儒家學說的根本宗旨。我特別推崇孟子的“良貴”學說,孟子宣揚人的獨立人格,特別重視人的人格尊嚴,對于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的健康發展,起了巨大的積極作用。儒家承認人是天地所生的,肯定人本身具有優異的價值。這是儒家學說的一個特點。以人事為重,而不祈求上帝鬼神的保佑,從而確定了中國文化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的傳統。中國的一些群眾雖然信仰原始多神教和佛教,但是知識分子的宗教意識非常淡薄,這主要是由于孔子學說的影響。
  記者:您能否結合您多年的研究成果,比較具體地談談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問題?
  張岱年:對中國傳統哲學的豐富內容究竟應當如何估價呢?在應該給予肯定和發揚的幾個方面,如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傳統、辯證思維的傳統、人本主義的傳統、愛國主義的傳統等里面,結合當前的形勢,我想著重談談前兩個方面。
  其一,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傳統。我認為中國自古以來有一個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傳統,每一個時代都有宣揚唯物論和無神論的哲學家,不過其所采取的形式有所不同。孔子不看重生死問題,他認為生死是不足措意的,不必留心的。子路問死,孔子答道:“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反對追問死后的事情,他雖然沒有明確地提出無神論,然而已經接近無神論了。儒家決不講“來世”,決不追求死后的“極樂世界”,而明確地重視現世,要求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是儒家一貫的態度。道家提出了生死自然的學說。講的最顯豁的是莊子。在他看來,由無而有,由生而死,都是自然而然的過程。莊子也不承認靈魂不滅。“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也有不芒者乎!”他是肯定形神俱化的。荀子宣揚“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強調自然界及其規律的客觀性。王充《論衡》以“疾虛妄”為宗旨,高揚“自然”觀點,反駁了種種迷信,對唯物論作出了貢獻。南北朝時,范縝著《神滅論》提出形為質而神為用的深湛觀點,反駁了佛教的神不滅論。北宋張載堅決地否認了宗教思想中所謂鬼神的存在,他提出“太虛即氣”、“凡象皆氣”,反駁“有生于無”及“天地幻化”的觀點,開創了近古時代的唯物論。在張載的哲學體系中,唯物主義與無神論是密切結合的。明代的羅欽順、王廷相,明清之際的王夫之,清代的戴震,都繼承發展了張載的氣化學說,實為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優秀傳統。
  其二,辯證思維的傳統。中國的辯證思維尤為豐湛,在哲學上主要有兩個表現:一個是儒家的“中和”觀念,一個是道家的“反衍”觀念。孔子提出“中庸”的觀念,他又說過:“過猶不及。”“中”就是無過無不及。“和”的觀念含有否定之否定的意義。《國語·鄭語》中記載史伯的言論道:“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儒家分別“和”與“同”,就是認為,不應該專求同,而應該重視不同。這是一種辯證的態度。道家主張把物極必反的客觀辯證規律運用于生活之中。老子講“正言若反”。莊子提出了“反衍”的觀念:“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反衍含有從反面看問題的觀點,此種觀點也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應當徹底批判和否定的幾個方面中,我認為,對封建等級思想、家族本位傳統、直覺神秘主義等應該給予高度重視和密切關注。
  記者:對待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鮮明的,那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一當對待具體問題,有些人卻不甚了了,有的甚至假借弘揚傳統文化之名,大行散布封建迷信之實,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思想混亂。如在對待《周易》這部書上就存在這個問題。對此,我們想聽聽您的看法。
  張岱年: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優秀的傳統,也有腐朽的傳統。優秀傳統往往并不容易被認識、被理解,相反,腐朽傳統倒容易被接受,容易使一部分人所利用,產生很壞的影響。在中國,《周易》是一部很重要的書,有兩重性。對待《周易》歷來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研究《周易》中的哲學思想,尤其是其中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一種就是用它來算卦。儒家作《易傳》,孔子的態度就是要發揮《周易》中深刻的思想,他并不講算卦。近年來在湖南發現的《周易》帛書,其中有一段是子貢問孔子,子貢問:先生研究《周易》是什么態度?孔子回答說:因為《周易》中有許多話講得很深刻,有古代很多深刻的思想。我與算卦的人是同途而殊歸。這表明了儒家對《周易》的基本態度是研究其中正確的觀念和深刻的思想。但歷史上很多人迷信《周易》,用它來算卦。這種現象現在也有,他們還美其名曰“《周易》預測學”。我不贊成這種做法。用《周易》來搞預測,有時似乎也靈驗,但那是偶合。把握客觀規律,根本還是靠科學,靠當代最偉大的哲學——辯證唯物論。
求是LL京46~48B1哲學原理李下/張西立20002000本刊記者 李下 張西立 作者:求是LL京46~48B1哲學原理李下/張西立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4:13

[新一篇] “轉型經濟”國際研討會綜述

[舊一篇] “選擇論”理論定位問題評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