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東西合作的運行機制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東西合作的機制逐漸由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換。東西發展的差距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既有經濟的原因,也有非經濟的原因。因此,片面的計劃機制和片面的市場機制,都不可能有效地推進東西部之間的經濟合作,都負担不了開發西部的歷史重任。理想的機制是采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的市場機制,采取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的行為模式和運行機制,以達到“雙贏”目的。
在東西合作的初期,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協調來引導企業市場行為,政府行為要多些;隨著市場經濟新體制的逐步建立,合作進入擴張期以后,市場機制日臻完善,政府行為相對弱化,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逐步加強;最后是成熟期,市場行為占主導地位,同時輔之以行政行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東西部合作無論是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都必須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辦事,體現自愿平等、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
從東西部經濟合作的發展趨勢來看,合作規模將會日益擴大,形式也將日趨多樣化,而且合作的領域也將越來越廣。因此,應在合作的領域和地區方面選擇結合點,并使之與國家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向相一致,形成一定的層次和網絡,逐步推動整個西部經濟的發展。
(一)合理配置資源,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我國是一個大國,生產要素稟賦的空間差異和經濟發展的地區不平衡十分明顯,這種差異和不平衡在東部與西部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正是開展東西合作的重要基礎。從總體上看,東西部之間存在顯著的互補性。東部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發展基礎最好的地區,在資本、技術、裝備、管理、營銷、品牌、質量等方面均居全國前列,進一步發展的勢頭很好;與此同時,東部正處于產業結構變動和調整幅度較大的時期:由于發展地域空間狹小而使地價上漲,由于經濟發展較快、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使勞動力成本上揚,由于資源短缺而使一些資源密集型產業舉步維艱,迫使東部急于把失去優勢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向內地轉移、擴散,為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型第三產業的發展留出空間和余地。西部是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或開發程度較低的地區,但是在自然資源稟賦如水能資源、土地后備資源、生物資源以及部分礦產資源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具備接納東部產業轉移的條件;而且還有一些新的領域尚待開發,可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投資的邊際效益高,是東部相對豐裕的資本尋求較高回報率的理想場所。東部與西部這種資源的互補特征,決定二者必須協調發展。如果西部不發展,東部一枝獨放,那么東部的發展也不可能邁開較大的步伐。這是因為,東部的發展既需要西部在能源和原材料供應方面給予有力支持,又需要西部地區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
同時,西部地區在重點發展能源、原材料工業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精深加工制造工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加工增值程度,不僅有利于充分發揮西部的資源優勢,不斷提高資源的有效供給,還有助于東部加工業騰出資金用于技術改造,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結構升級,從而改善全國工業布局,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資源配置的總體效率。所有這些都為東西部之間開展分工和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和條件,而這種異質性地域分工可以形成緊密的聯合協作關系,促進各地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
(二)產業升級與轉換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時期,東西部經濟結構的調整就是一個重要內容。一方面,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較快,一些傳統產業和產品已趨于飽和,亟待尋找出路;另一方面,西部幅員廣闊,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但是基礎設施落后、人才、技術、資金匱乏。實施西部大開發,增加對西部的投資,不僅對于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變當地的落后面貌具有現實意義,而且可以通過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流動,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變為經濟優勢,將潛在優勢變為現實優勢,為東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投資空間和更加龐大的消費市場。
國家要通過產業政策和區域政策,加強西部與東部的產業聯系,利用西部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和廉價的優勢,抓住東部產業結構升級調整的機遇,尋找優勢產業,使東部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初級加工業向西部轉移,從而推動東部產業的升級換代,實現西部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加西部的就業機會,更好地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應鼓勵東部企業兼并西部企業或組建企業集團,以帶動西部經濟發展,并有利于盤活西部企業的存量資產,引入新的生產機制和管理模式,使之形成與東部企業的上下游或技術互補的產業聯合。
從一定意義上講,加強東西合作,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與協調發展,關鍵還在西部。西部要把加強與東部的合作作為實現經濟跨躍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增強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努力改善經濟和社會條件來增強吸引力,促使合作領域和層次不斷擴大,合作水平不斷提高。
在國際競爭中,我們的劣勢并不在于量,而在于質。因此,西部開發決不意味著放慢東部發展的步伐,而是必須促使原來水平較高條件較好的東部迅速提高水平,再上新臺階。西部開發實際上是東部和西部對接的過程。西部要把自己的優勢和東部相結合,同時,西部開發在許多方面又是以東部提升為條件的。東部著力提升,為西部讓出產業,讓出市場,東部和西部之間,就可以互為市場、相互支持,而不是互相擠壓,互相抵消。
二、東西合作的模式選擇
(一)立足開發資源的合作
通過東西合作,聯合投資開發西部的優勢資源,既有助于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換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又可為東部提供廉價的資源型產品,或建立原料基地,保障資源供給。可聯合開發西部的水能資源。西電東送,一方面為東部提供充足的能源,另一方面還可以改善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西部生產原料的企業同東部的加工企業通過聯合,共同建設原料基地,建立密切的產銷關系,降低合作成本,提高合作效益,實現共同發展。這種聯合的形式是多樣的,包括合資、合作、母子公司制、補償貿易等。
(二)依托名牌產品的合作
東部優勢企業借助其品牌優勢,直接到西部建廠,或收購西部的同類企業,就地生產就地銷售,由過去的“產地銷”變為“銷地產”,擴大市場占有率。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品牌是重要的無形資產,創造一個名牌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投入巨額的資金。總體而言,東部有較強的品牌優勢,東部一些擁有名牌的企業需要在發展條件更好的西部尋求新的拓展空間,實現低成本擴張;而西部則借助東部的品牌優勢,縮短企業艱難創業的同時,少走彎路,實現后發優勢。因此,東西部各方企業都對這種合作方式有濃厚的興趣和較大的積極性,應當大力提倡和支持。
(三)圍繞專業化分工的合作
由于東西部經濟技術水平存在較大差距,難以在同一層面上進行產業協作,但這種格局為開展垂直分工與協作提供了條件。東部擁有先進組裝或深加工技術的企業,或把其零部件或初級產品生產基地設在西部,或通過并購西部的有關企業,或與西部的企業建立類似于日本松下承包式的緊密或松散的生產協作關系。這種合作一方面可以使東部企業能夠通過降低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來提高制成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又可憑借投入產出鏈條將先進技術和工藝傳遞到與之協作配套的企業,加速技術進步,帶動它們共同發展;或通過經濟技術聯系建立比較固定的產銷關系,為西部的企業尋求到可靠的市場和穩定的大戶,提高低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借助技術和管理的合作
東部企業將其技術和管理優勢與西部的廠房、設備和勞動力優勢結合起來,通過承包經營、委托經營、租賃等方面,促使西部的優勢企業得到進一步加強。
(五)擴大對外開放的合作
利用沿海地區出海條件好、接近國際市場以及西部沿邊地區的區位優勢,組織西部企業到沿海地區聯辦工貿企業和出口基地,或吸引東部企業到西部的沿邊地區聯辦出口加工企業,加快外引內聯步伐,進入國際市場和鄰國市場;通過東部地區中外合資企業與中西部地區的企業開展合作,組成“中中外”式的企業,擴大產品出口創匯,聯合吸引外資、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三、東西合作的重點
(一)依靠利益和市場的推動力,大力引進企業間的合作
企業是市場經濟體制下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投資主體,也是最具生命力的合作主體。因此,東西部的地方政府要把企業間的合作當作“重頭戲”。企業合作的方式可以多樣化,既可共同創建適應于現代企業制度的新企業,也可利用東部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產品、管理和機制,用承包、租賃、參股、購買、托管等方式,嫁接改造西部的現有企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生長點。
(二)加快東部技術優勢向西部的轉移
東部要按照“條件各異、區別對待、特點有別、分類指導”的原則,針對西部不同地區的產業基礎差異、自然條件差異、地理空間差異、資源稟賦差異和人員素質差異的具體情況,多領域、多層次地向內地輻射科學技術。應考慮把科技轉移集中于重點技術領域和重點產業,然后再發揮重點技術和其他技術的推動、輻射作用,以及重點產業對相關產業的帶動作用。東部可以合作或獨立的形式在西部地區建立科技城、科技中心、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部可運用資源優勢加入東部跨地區的企業集團,通過與東部形成相關利益紐帶來形成資源與技術的交換與互補,引發東部科學技術向西部地區轉移的內外綜合動力機制。東部的技術要多層次、多領域地向西部輻射。第一,用實用技術支援鄉鎮企業的發展。第二,用高新技術促進西部地區工業的技術進步。第三,用先進技術推動西部發揮資源優勢。第四,以適用技術提高西部農業附加值。
(三)以人才為紐帶,加強東西部人員交流與合作
人才匱乏不僅是西部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也是當前東西部合作中重要的障礙性因素。因此,有必要把干部和人才的交流作為東西部合作的一項重要內容。除了生產第一線和基層人才、干部的交流外,還要進一步擴大各級領導干部交流的范圍和層次。東西合作,人才交流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四)加快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步伐
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區域市場的培育與完善,東部行業、企業向西部挺進,西部挖掘自身潛力都離不開對區域市場特別是西部區域市場的研究與探討,東西部合作開發首要的切入點就是——搞好區域市場的對接。西部的發展依賴于資源的開發和輸出,還依賴于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輸出。但目前,地區封鎖嚴重,增加了產品成本,加上資源產品價格低,使西部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也嚴重影響了地區間的利益關系。因此,必須打破地區封鎖,建立全國統一的市場體系。只有打破地方割據、市場封閉的狀況,讓生產要素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上按照比較利益自由而合理地流動,發達地區才能有力地帶動落后地區的發展。
(五)實行對口支援
早在1979年全國邊防工作會議上,黨中央就確定:北京支援內蒙古,河北支援貴州,江蘇支援廣西、新疆,山東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肅,上海支援云南、寧夏,全國支援西藏。
鄧小平曾指出:沿海如何幫助內地,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由沿海一個省包內地一個省或兩個省,也不要一下子負担太重,開始時可以做某些技術轉讓。通過對口支援,可以密切沿海與內地的經濟關系,使落后地區能更加有效地開發并利用其豐富資源,發揮優勢促進經濟發展。
四、需要注意解決的幾個重要關系和問題
(一)正確處理以下幾個關系
第一,全局與局部的關系。黨中央國務院把西部大開發作為一個戰略提出來,是從經濟發展全局考慮的結果,中國的經濟能不能在較長的時間內保持持續、穩定協調發展;能不能在21世紀的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西部的發展。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就沒有全國的現代化,沒有西部的繁榮穩定,東部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在世紀之交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是經濟發展的大局,不僅是西部的事,也是全國的大事。不僅是經濟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大事。由于基礎薄弱、自然地理等環境較差,在今后的發展中,還需要國家在許多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得到東部地區的援助與合作,而這種援助只能是有限的,輔助性的,這種合作應該是互利的。只有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
東西合作的實踐證明,許多合作項目、合作伙伴之所以沒有合作、難以合作或合作失敗,其中一條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中央部門的參與,缺乏更加優化的宏觀環境。要想使東西部合作更快地由部分向廣泛、由自發向自覺、由無序向有序、由低效向高效發展,中央政府及各部門必須担當好總導演的角色,發揮好領導、組織和協調組織,多方面、多角度、多形式地進行參與。
第二,硬環境與軟環境的關系。為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西部地區,各地政府一方面要大力發展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通訊設施,保證供電、供水、供氣、供熱,以便為外來投資者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硬環境:一方面,應采取措施,完善服務體系,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辦事效率,改善地區投資軟環境。工商、稅務、公安、金融、土地、環保、城建、消防、通訊等部門,要切實保護投資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為他們的合法經營提供優質服務,并主動解決外來投資者在業務和生活中碰到的實際問題,真正做到政府為企業服務,企業為客戶服務。只有牢固地樹立起全過程和全方位服務的意識,才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才能引來更多的項目和資金。
第三,帶動發展與差別發展之間的關系。東部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并帶動西部發展,這是符合鄧小平兩個大局的戰略思想的。同時,東部雖然20年來一直處于經濟高速增長之中,但其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繼續保持東部的發展勢頭,仍是大局的需要。
實施帶動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加快西部的發展速度來實現東西部差距的縮小,而不是通過減慢東部的發展速度來實現東西部差距的縮小。
第四,風險共担與利益共享之間的關系。按一般經濟規律,投入與收益是成正比的,但也不可否認風險的存在。當風險產生并造成經濟損失時,聯合雙方必須共同承担,任何一方都不能逃避和轉移風險。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聯合雙方只有共同遵循風險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則,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企業經濟命運共同體。
第五,短期和長期的關系。西部大開發在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是權宜之計,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西部地區在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方面,在體制改革和創新方面,在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方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呈持續擴大的趨勢很難在短期內扭轉。對此,必須要有清醒的認識,必須有長遠的規劃。當然,更需要從現在做起,從基礎做起:一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二是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三是積極地調整產業結構;四是要大力發展科技教育;五是要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積極改善投資環境。顯然,以上五個方面都將是長期內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
第六,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的關系。在西部大開發中,要注意加強經濟結構調整。在西部的一些城市和地方,部分傳統產業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將仍然是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忽視或放棄這些傳統產業,顯然是不明智的。但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發展比起來,速度要慢,成長性要弱一些,因此,要特別注重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同時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選擇本地具備條件的方面加以扶持,推動發展,在一定的時間內有步驟地順暢接替。
(二)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
第一,資金缺乏問題。缺乏資金是制約西部發展的最大因素。東部由于發展較快,對資金需求量也較大。有的部門和企業還沒有余力在資金上對西部給予支持,致使雙方看好的一些項目,常常因為資金問題而流產。
第二,法律制度保障問題。應該說,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在法制建設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法律法規已基本健全,但在執法方面,尚存在著相當多的缺陷,不依法判案、不依法行政、不依法辦事現象隨處可見。嚴重的是相當多的地方存在著貪贓枉法、以權代法,保護違法的本地人,欺負合法的外地人等不可容忍的現象。因此,要進一步完善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提高執法人員依法、守法、執法的自覺性,確保西部大開發中擴大開放工作順利開展。
第三,企業獲益和幫扶支援問題。目前,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層都在講縮小東西部差距,先進省市幫扶后進省區。而具體到企業,主要以獲得利益、求得市場效益為目標,如何將領導的愿望與企業獲益有機地統一起來有一定難度,還需要進一步地研究與探討。
第四,信息閉塞制約著東西溝通與合作問題。企業信息溝通的薄弱環節以及對市場心中無數,增加了合作的難度。許多西部的企業缺乏暢通的信息渠道和網絡,很難抓住市場機遇和選擇好合作伙伴;有些企業提出的合作項目,往往沒有針對性,也沒有具體合作對象,這些項目發出去大部分都沒有反饋信息。
第五,產業轉移問題。產業轉移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面臨或將會面臨如下問題:
首先是“兩難選擇”問題。西部為加速發展,提高產品檔次,希望東部前來投資大型項目,設備的先進程度和技術含量越高越好;而東南沿海一些企業則把已屬淘汰的設備,市場前景不好的產品輸出去,這樣西部就會處于一種高不成,低不就的“兩難”境地。
其次是消化能力低下問題。技術引進地區需要有一定的技術人才和技術管理經驗,但西部這兩種資源相對來說比較缺乏。
再次是風險內移、利益外流問題。在產業轉移過程中,西部可能會存在“饑不擇食”的傾向,由于缺經驗和宏觀調控能力,往往共同風險轉為西部一方承担,而共同利益則被沿海企業先期分割。
第六,觀念問題。東西部合作開發,首先雙方都需要轉變觀念,實現觀念對接。西部大開發,當然是機遇,但更是挑戰。我國東西部區域經濟差距擴大,固然有歷史的、客觀的原因,但主觀因素也不容忽視,西部地區普遍存在中央給予財力支持、政策傾斜的意念,而對于變輸血機制為造血機制,積極尋求自身的結構調整和新經濟增長點考慮不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西部大開發當然需要中央支持和政策傾斜,但決不同于以往計劃體制下簡單地“撥錢”、“給物”,西部首先要樹立市場經濟意識和觀念。第一,要放棄“等、靠、要”的思想。第二,一方面要放棄缺少市場評價的資源優勢觀念,向開發資源的深度和廣度進軍,注重資源的合理開采和高效利用;另一方面,樹立大資源觀審視自身資源,不能狹義地把資源理解為礦產資源,而忽略了土地資源,野生資源,旅游資源等物化資源,更要把本區域特有的勞動力資源、知識、技術資源等活化資源列入資源研究視野,這一點認識,對東部地區樹立正確的西部資源觀也很重要。第三,要放棄急于求成、盲目冒進、忽視可持續發展的心理,認真研究將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的難度,切實把自身的優勢找準、分析透,抓住機遇,促成經濟增長的飛躍。
破除自我封閉、眼光向內的鄉土意識和部落意識,樹立眼睛向外、面向市場的新觀念。樹立開放的新觀念,就要鼓勵本地人走出去,歡迎外地人走進來。本地人走出去,就能開闊眼界、捕捉信息、找到市場。外地人走進來能帶來投資、技術和地區需要的商品,對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也能起到帶動作用。
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識,樹立“雙贏”的新觀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觀念在西部地區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表現在好的項目留著自己干,不好的項目讓給別人。盈利的企業和發展前景好的企業不愿意和別人合資合作,推出來的都是資不抵債、瀕臨破產、停產的企業。好企業不愿意改制,而壞企業又無條件改制。一些群眾只看到外地、外省在自己的土地上投資辦廠,做生意賺錢盈利的一面,而對此帶來的資金、技術、人才及對當地經濟發展和觀念更新的重要作用認識不足。別人賺了錢,自己的經濟得到發展,這就是所謂的“雙贏”。
破除開放就是對外商開放的意識,樹立對外、對東中部、對內全方位開放的觀念。對外商開放只是開放的一個方面。對于廣大西部地區來說,對東部、中部的開放更具有實質性意義。優惠政策只給外國投資者,不給國內的投資者,這種不平等待遇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事實上,對于一個地區來說,國外資金和國內資金都是一樣的,都毫無例外起著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
對東部地區的行業、企業而言,也要轉變觀念,西部大開發,不能片面地理解為就是“上工業項目,上傳統項目”,除了要注重西部的天賦資源,更要注重西部地區后天性資源的潛力,抱著高度的時代責任感,努力為西部區域經濟發展中實現資源內生和資源回流創造條件。審視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需要貫徹中央關于“加強第一產業,調整和提高第二產業,積極發展第三產業”的產業政策,主動同西部聯手合作,加快市場建設,率先發展商業、服務業,使東西部的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均邁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特區經濟》深圳12~15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烏蘭察夫/朱勝軍20012001烏蘭察夫 內蒙古社科院 朱勝軍 內蒙古統計局 作者:《特區經濟》深圳12~15F107城市經濟、區域經濟烏蘭察夫/朱勝軍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