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現代化的理論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徐州師范大學 段作章)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本世紀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面向21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再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較成熟和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大家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思考與探索,但在許多基本問題上尚未形成共識。本文擬從理論層面對教育現代化問題作一初探。
   一、教育現代化的內涵與基本特征
  從我國來看,對于教育現代化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還是近十多年的事情。迄今為止,人們還未對教育現代化概念本身形成一種統一的、深刻的、科學的認識,對其概念的界定基本上處于描述性階段,籠統模糊,分歧較大。
  我們認為,現代化,從其詞義上來說,可以有兩種意義:一是作為一種“運動”的現代化。從一般意義上說,它是指一定的事物或社會系統,為適應現代化社會的發展趨勢,順應歷史潮流,改革自身傳統中與現實和未來不相適應之處而逐步形成一種新的形態的發展變化過程。人們通常所提的現代化則是指后發展的國家或地區,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變遷,努力改變相對落后的經濟和文化地位而追趕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變化過程。另一種意義則是作為一種“狀態”的現代化,即一定事物或社會系統所具有的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發展趨勢,反映了同類事物或社會系統發展的當代高度或現代水平,而與其傳統有著顯著差異的新的形態;特別地說,則是指已經完成了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的變遷,在經濟、文化的發展上都達到相當高度或較發達水平的一種社會形態。
  作為一種“運動”的教育現代化,包含著雙重維度,一重維度是與世界現代教育發展趨勢相適應的發展和變化。由此意義上講,教育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趕超先進的過程,其目標是要達到或超過工業化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另一重維度是與它所處社會的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發展和變化。因為作為一定社會有機組成部分的教育,不僅社會各方面的現代化都會對它提出相應的現代化要求,而且教育現代化本身就是社會現代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沒有教育現代化,沒有教育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社會現代化是不可想象的。由此維度上講,我國的教育現代化是為適應由農業社會向工業化社會轉型的需要,把為農業社會發展服務的傳統教育轉化為以現代工業經濟為基礎、為現代工業社會發展服務的現代教育。實現人的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核心任務,是教育現代化的起點和歸宿。
  作為一種“狀態”的教育現代化,是指教育所具有的能夠體現當代教育發展的高度或現代水平的形態,主要反映在全民教育水準、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與課程體系、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教育手段和教育技術、終身教育體系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
  當然,從辯證唯物主義角度來看,運動本身就是一種狀態,而任何事物又無不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因此,以上兩種意義的教育現代化具有統一性。狀態意義上的教育現代化往往只是運動意義的教育現代化所包含的相對靜止的目標。
  教育現代化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1.教育普及化。教育普及化既是現代工業生產的客觀要求,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發達國家已經普及十二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也朝著大眾化乃至普及化方向發展。一般認為,高等教育入學率在15%以下是精英教育階段,15%——50%之間是大眾化階段,50%以上則是普及化階段。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世界教育報告》的資料,1990年人均GNP在501——1000美元之間的國家的平均高等教育入學率為12.9%;1001——2000美元的國家為16.9%;2001——6000美元之間的國家為19.6%;1萬美元以上的國家為34.7%,如計入北美則高達51.4%。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到2000年實現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教育普及的范圍及年限還相去甚遠,但畢竟加入了教育普及化的行列。
  2.教育協衡化。教育協衡化意為教育資源配置科學合理,各級各類教育的數量、規模、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能較好地滿足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傳統教育的一大弊端是不能積極主動地面向勞動世界,與社會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勞動力資源開發配置聯系甚少。在現代社會里,教育是制約經濟增長的突出因素之一。教育能否協調發展,不僅影響著經濟增長方式和增長速度,而且制約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
  3.教育國際化。傳統教育體系是封閉的教育體系,而現代化社會要求一個國家的教育具有面向世界的特質。實現教育國際化是獲得“教育現代化證書”的條件之一。教育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在教育目標上大都追求具有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能夠對國際交流、合作和競爭有正確理解的人才。如日本臨教審的教育咨詢報告中強調要培養通曉國際事務、具有國際眼光和對多元文化的寬容之心的新一代日本人,并提出要在各級學校開展國際理解教育。在歐洲、歐共體國家的教育中,近年來采取多種合作措施,旨在培養具有國際理解、合作精神和能力的人才。教育國際化還包括在教育方面的國際合作交流在內涵與外延上的擴大,教育制度、教學體制與國際溝通,或與國際慣例接軌等等。
  4.教育終身化。在傳統教育的概念里,受教育等于上正規學校,教育僅是在人生的初期進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新的科技成果廣泛應用于生產,造成人們職業的變換和失業,一次職業訓練已不能保證一生的享用,迫使人們重新接受訓練,不斷地受教育以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因此,終身教育的思想一經提出便得到世界各國的認同,并積極付諸實踐。教育終身化成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正在對教育制度、機構、形式、場所、內容等產生深刻影響,促進大教育體系的形成,給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在時間上,它要求教育貫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學到老。在空間上,正規的學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規教育并存,并有所銜接和溝通。對社會來說,終身教育的理想是建立一個學習化的社會;就個體而言,終身教育要造就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應付各種變化并發揮個人獨特才能的創造者。
   二、教育現代化的目標與內容
  教育現代化的目標是什么?目前教育理論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筆者認為,由于現代化本身是一個歷史性概念,并沒有固定不變的統一標準,只能提出一些階段性參照目標。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基礎,因而不同階段的目標亦有差異,但在總的發展方向上是一致的。可否把教育現代化工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到本世紀末,初步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達到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八十年代的教育發展水平,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基本框架。第二階段,到201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趕上亞洲新興工業化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把高等教育由“英才型”轉向“大眾型”。第三階段,到2050年,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趕上發達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在高質量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基礎上,實現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
  當然,上述目標還只是粗線條的地勾勒出我國教育現代化的“藍圖”,不能代替各類具體的內容目標。我們還必須以“三個面向”為指南,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參照系,按照現代科學的教育思想,進一步探討教育現代化的基本內容。
  1.教育觀念現代化。觀念是現實的反映,并對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起著巨大的導向作用。轉變陳舊觀念,對社會各方面實現現代化都是極其重要的,對于以培養“四有”新人為己任的教育陣地來說更為重要。因此,轉變舊的觀念,樹立和倡導先進的現代教育觀,諸如終身教育觀,素質教育觀,大教育觀,綜合質量觀,全面效益觀等等,是推動教育改革和發展、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前提。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是教育行政領導部門的事情,更是廣大教師的主要任務。
  2.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內容是教師進行教育活動、選擇教育方法形式的重要依據,是實現教育目的的保證。教育內容現代化,對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合格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做法,推進教育內容現代化,應抓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國際社會在推進課程內容現代化的過程中,一個趨勢是適應科學知識日趨綜合化和一體化的特點,打破舊的學科界線,把相關內容融成一體,開設綜合課程。另一個趨勢是在加強必修課的同時,綜合開設有利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選修課,打破單一僵化的課程結構。二是加快編寫先進的教材。教材內容要注意吸收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方面的最新成就,以及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計算機技術、空間技術、海洋技術、生物技術的有關知識。要突出“基本性”、“基礎性”、“范例性”,讓學生學習“規律性的知識”,掌握學科的知識結構。
  3.辦學條件現代化。辦學條件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更是提高教育質量與教育效率的保證。有關資料表明:日本在1985年已有20%的小學、13%的初中和81%的高中引進了微型計算機。英國、美國、法國、加拿大、南朝鮮等國家98%的高中、96%的初中、86%的小學、40%的幼兒園都擁有錄像機。而我國距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目標,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據1992年統計,理科教學儀器達標率,中學僅29.5%,小學為12.7%。分組實驗達標率,中學是26.7%,小學是8.4%。圖書達標率,中學是24.4%,小學是15.5%。擁有計算機的中小學僅占1%左右。為了推進教育手段現代化,國務院提出,“到2000年基本建成全國電教網絡,全國70%左右的縣要建立起教育電視臺,70%左右鄉鎮中心小學以上的學校和少數民族寄宿制學校要能夠直接收看教育電視節目。”目標已經明確,問題在于各級政府采取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爭取早日實現教育條件裝備現代化,為教育整體現代化奠定物質基礎。
  4.教師隊伍現代化。一流的辦學條件,必須配備一流的教師隊伍,才能出一流的教育成果。由此意義上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師資水平,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師范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教師的數量和素質也有了很大發展與提高。但從總體上看,教師隊伍還不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僅從基礎教育來看,教師隊伍存在的首要問題是學歷層次不高,不要說與發達國家相比,就是按《教師法》規定的最低標準,即高中教師大學本科畢業,初中教師大專畢業,小學教師中師畢業,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教師學歷不合格。為此,應加快發展成人教育,有計劃地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各種形式的培訓,使其盡快達到《教師法》規定學歷。同時應擴大五年制中師的數量,擴大師范院校本專科招生規模,以便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學歷層次。
  5.教育管理現代化。這包括教育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教育體制的合理化、教育管理法制化等等。教育決策科學化,意味著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擺脫主觀臆斷和盲目性,擺脫因循守舊和經驗主義,使教育規劃、教育決策符合科學原理和教育規律。民主化則意味著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吸取更多的專家、學者以及實際教育工作者參與教育決策,避免少數人獨斷專行。教育體制合理化有著多方面的內涵。在辦學體制上,要改變政府包攬辦學的狀況,逐步開展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的新格局。在管理體制上,要實行中央統一領導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相結合的體制。就高等教育而言,政府要轉變職能,由對學校的直接行政管理,轉變為運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宏觀管理,使高校真正能夠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在招生、分配制度上,將國家包學費、包分配改為學生自費上學,自主擇業。
  在現代社會里,由于教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因而通過法治來保證教育事業的運行和發展,已勢在必行。它可以防止由于領導人的變動而導致違背教育規律的教育興衰,也可以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益得到保護。目前我國的教育法規雖不完善,但已初具規模。今后的任務是進一步制訂、完善教育法規,形成科學完備的法規體系。同時應加大教育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民執法的自覺性,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保證教育事業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發展。
   三、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策略
  1.加強教育現代化理論研究,促進教育觀念的轉變。
  由于我國教育現代化理論研究起步晚,合成時間短,磨合度差,整合性不嚴密,以致在理論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性,甚至有人把教育現代化等同于教育的技術化,等同于教育的西方化,也有的同志靜止、孤立地看待教育現代化,割裂教育現代化與人的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之間的必然聯系。因此,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教育現代化理論是實施教育現代化的當務之急;使廣大教育工作者明確教育現代化的基本概念,實現教育觀念的根本轉變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首要任務。為此,筆者建議:(1)教育主管部門、各大教育研究機構和出版系統應有意識地組織專家學者開展教育現代化理論研究,鼓勵系統完整的教育現代化理論著作的撰寫與出版。在各種教育報刊雜志上開辟“教育現代化探索”專欄,引導廣大教育工作者積極參與教育現代化理論研究,加速我國教育現代化理論建設,同時在討論中普及現代化教育理論。(2)各基層學校應將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當作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主體動作來設計。可組織教育現代化理論報告會,推薦學習報刊雜志的最新理論文章,組織“教育現代化理論熱點研討會”,引導教師參與學習,參與討論,在學習討論中接受新理論、新觀念,從而為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思想基礎。
  2.強化政府行為,由上及下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
  要想在短時間內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國的教育現代化在開始階段,只能走由上及下、政府行為主導的道路。珠江三角洲及蘇南一些市、縣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經驗就證明了這一點。他們的強有力的政府行為,保障工程運行。如無錫縣委、縣政府聯合發出了《關于在全縣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決定》,明確把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作為縣委、縣政府直接抓的重點工程。張家港市政府與各鎮“一把手”簽訂責任書,把政府下達的實施工程目標逐項分解,成為各級政府行為,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現代化進程。可見,各級領導對現代教育的認識,已成了制約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關鍵。當然,政府行為也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代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政府行為不是簡單的行政命令,而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調控手段。
  3.拓寬投資渠道,加大教育投入,確保教育先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早在七十年代發表的《學會生存》中就提出了“教育先行”的觀點。這種觀點為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所證明,并得到國際社會的公認。中國是一個自然資源相對不足(人均耕地只占世界平均1/3,人均牧場只占世界平均1/4),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要以較短的時間走完發達國家走過的工業化、現代化路程,只能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源開發,把教育放到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而我國目前的教育投資遠不能保證教育的優先發展,1990年的教育經費只有GNP的2.3%,不到印度的三分之二和其他低收入國家平均的60%。沒有必要的投入,教育現代化就沒有基本的物質保證。從國際上教育發展情況來看,國民生產總值的人均水平將近300美元的國家,教育投入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3.3%,300—500美元的占4.2%,500—1000美元的占4.4%。三中全會以來,是我國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也是重視教育講得最為響亮的時期,教育發展的目標一升再升,而到1994年公共教育經費卻從1980年的2.5%降到2.0%。這應引起國家政府的高度重視,要切實落實《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的教育經費占GNP4%的比例,確保“教育先行”的戰略地位。否則,錯過了發展時機,會真如鄧小平同志所說“后果不堪設想”。
  4.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從各地實際出發確定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進程。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人口狀況、地理環境、民族構成、文化教育基礎差異很大,形成了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的顯著特征。這種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性決定了我們實施教育現代化必須分區規劃,分類指導,實事求是地確定教育現代化的目標和進程。在沿江經濟發達地區,如上海、珠江三角洲、蘇南等地,已經實現“兩基”目標,已在普及高中。這些地區在鞏固“兩基”成果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可以為全國實現教育現代化領先探路,積累經驗。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中部、西部地區,首要的任務是實現“兩基”,但只要選好“切入點”,也可以啟動教育現代化。加大教育投入,實現辦學條件現代化,是發達地區啟動教育現代化工程的“切入點”。欠發達地區可以從本地實際出發,發揮自己的優勢,在多維度、多元性的教育現代化工程中,選擇那些力所能及的目標作為“切入點”,如教育觀念現代化,教學內容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等等。只要增強“參與”、“入軌”意識,運用“迂回推進、先易后難、分步到位”戰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同樣可以把握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主動權。
   (責任編輯 胡正強 責任校對 曹殿通)*
  
  
  
煤炭高等教育徐州23-26G1教育學段作章19971997 作者:煤炭高等教育徐州23-26G1教育學段作章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5:28

[新一篇] 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幾點理論思考

[舊一篇] 關于新時期深圳定位問題的若干政策建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