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的“帝國主義論”與當代資本主義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列寧提出“帝國主義論”迄今已有80多年了,當代資本主義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列寧的哪些論斷仍然適用,在多大程度上適用,哪些論斷由于情況變了已部分不適用,甚至完全不適用了,需要我們作出科學的分析,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絕不能要求馬克思為解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幾百年所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列寧同樣也不能承担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產生的問題提供現成答案的任務。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①]
   “帝國主義的五大特征”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并出現了一些新特征
  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提出帝國主義有五大特征:(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經發展到這樣的高度,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并形成了金融寡頭;(3)資本輸出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形成了帝國主義對外剝削和壓迫的基礎;(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的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的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現在看來,以下一些情況應值得注意。
  第一,帝國主義的第1個和第2個基本特征(“生產和資本的集中已發展到壟斷”和“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現在均有新的發展。即由過去的“一般壟斷”,發展到“國家壟斷”;不僅是“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的融合”,而且是“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這就使當代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第二,帝國主義的第3個基本特征(“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已有了新的飛速發展。現在除了對外直接投資迅速增長外,直接生產過程也在國際化,加上跨國公司迅速發展,使資本和勞動力超越國界在國際范圍流動,國內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存性普遍增強。這一切使當代資本主義在國際關系方面具有與列寧時代所不同的特點。
  第三,由于殖民體系已經崩潰,帝國主義的第4個、第5個基本特征(帝國主義瓜分世界、世界領土已分割完畢)所表述的那種現象已不復存在了。但是這兩個特征所體現的“帝國主義剝削和壓迫弱小民族”這一本質沒有改變,所以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南北間的矛盾和斗爭是長期的、不可避免的。
  第四,與上述情況相聯系的是,當代資本主義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隨著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發展,相互依存性加深,彼此在競爭和斗爭的同時,國際聯合、協調和合作明顯增強。二是與列寧所處時代帝國主義以軍事和經濟實力為依托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不同,現在主要是開展以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和較量。在當今科技革命突飛猛進的情況下,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各資本主義大國,為爭奪以科學技術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空前激烈。三是當代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空前高度發展、生產關系有重要調整、運行機制更加完備、管理經驗與方法更加成熟的資本主義。現代資本主義已不是“資本主義總危機”概念所描述的那種“全面危機”的現象。
  盡管當代資本主義有上述發展變化,但不能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完全過時了。從總體上說,“帝國主義論”對我們研究當代資本主義以及我們當前的現實斗爭仍有重要指導意義。列寧是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帝國主義的第一人。他的“帝國主義論”不僅在當時是完全正確的,就是在今天仍有重要現實意義。他論證的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壟斷沒有消除競爭、帝國主義的“腐朽趨勢”不排除“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帝國主義本質上是欺負弱小民族、國際壟斷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斗爭、資本主義將必然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等論斷已被實踐一再證明是正確的,至今仍然有效。
   帝國主義時代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這一核心論斷已不適應當前
   的情況了
  從分析帝國主義的“五大基本特征”出發,列寧認為:由于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帝國主義之間必然會爆發重新分割殖民地的戰爭,所以在帝國主義時代“戰爭是不可避免的”;同時他認為,帝國主義是垂死腐朽的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是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總之,這是“戰爭與革命”的時代。
  列寧把“戰爭”與“革命”聯系起來是有客觀依據的。這就是世界戰爭會使國內各種矛盾激化,促使革命條件成熟,為革命黨人變國際戰爭為國內戰爭創造條件。這已為世界近現代歷史(包括列寧逝世之后的歷史)所證實。1871年3月的巴黎公社起義,是在1870年7月爆發的普法戰爭使國內矛盾激化的情況下發生的。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也是與這次世界大戰密切相連的。由于毛澤東同志始終認為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他在1968年說“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雖然后來的事態發展表明預期的革命形勢未能出現,這與帝國主義打不起大仗有一定關系。然而,如果帝國主義真如毛澤東同志所說的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那么,由于人民對發動這場戰爭的帝國主義的憎恨,由于各國國內階級矛盾和斗爭的激化,毛澤東同志所說的那種“社會制度大變動”的局面不是不可能出現的。我們過去在估量革命形勢時,往往只考慮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內形勢,其實世界局勢是戰是和對革命形勢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總之,“戰爭”與“革命”有密切聯系。
  但是,問題在于半個多世紀以來世界形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當代資本主義與列寧所處時代的資本主義比較,雖然資本主義的本質沒有改變,但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生產的社會化已發展成國際化、全球化;由于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已經崩潰;由于核武器的巨大破壞力,戰爭的發動者不能不考慮后果;由于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空前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其生產關系已進行重大調整,階級結構和上層建筑均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資本主義仍矛盾重重、問題不少,但總地說來目前不具備革命的形勢,而世界戰爭也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因此當代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
   當代資本主義已發展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1.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國家作為總資本家,既依托于私人壟斷資本,又高于私人壟斷資本,從宏觀上、從資產階級的整體利益上,對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各方面全面實行規劃、干預和調控。
  2.私人壟斷資本大量采用股份公司、跨國公司的形式,向社會化、國際化方向發展,但私有制的本質未變。生產社會化、國際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對基本矛盾有新發展。
  3.銀行和整個金融系統在國家對經濟的調節中起著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時金融投機造成的金融危機、金融風潮、“泡沫經濟”和經濟“空心化”現象,不斷涌現。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個更高、更成熟的階段。當代資本主義是生產力空前高度發展、生產關系有重要調整、運行機制更加完備、管理經驗與方法更加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內階級矛盾在繼續深化中趨向緩和,社會在多重矛盾中呈現出相對穩定。
  5.國際依存度空前增強,各大國在加強國際聯合、協調和合作的同時,彼此為爭奪以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優勢的斗爭空前激烈。為適應經濟國際化、全球化的需要,各國聯手對國際經濟共同進行干預,由國家組成的國際經濟組織和地區性經濟集團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國家主權、民族利益仍是各國首先要考慮和捍衛的,因此國際壟斷組織間沒有消除競爭,國際聯合與合作也不會消除斗爭,各大國在國際上的爭奪和斗爭仍十分激烈。
  6.殖民體系的崩潰,改變了發達國家對落后國家的剝削、壓迫和統治的形式與方式,但其欺負弱小民族和國家的本性未變。發達國家在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經濟剝削的同時,還經常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南北關系仍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彼此間的矛盾還將長期存在。
  在上述基本特征中,最本質的特征是“國家壟斷”,所以說當代資本主義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所謂“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主要不表現在國有經濟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所占的比重上,而主要表現在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相結合上,以及國家對國民經濟和社會政治生活各個領域進行全面的干預和調節方面。資本主義自30年代大危機后,以“羅斯福新政”為標志,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之外,又增加了國家這只“看得見的手”。國家在整個社會經濟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大大超過了列寧當年的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現在資本主義的國家,作為“總資本家”,對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地進行宏觀計劃、調控和干預,在經濟領域,這樣就使資本主義變得不是完全無計劃、無秩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占有的基本矛盾;在再分配領域,通過稅收制度、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機制,調節了社會不公,緩解了社會階級矛盾;在政治領域,通過發展資產階級的政治民主制,使社會不滿在平時有發泄之處,不致于積攢到矛盾總爆發的程度,實際起到了“減壓閥”的作用。這些變化都有利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穩定和壽命的延長。所以總地說來,當代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發展余地。馬克思說過,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因此說資本主義已經“垂死”是過早了。但是它依然未能脫離剝削制度的窠臼。它的發展只不過是剝削制度的發展,而不是對剝削制度的否定。它最終還將被社會主義所代替。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離社會主義更近了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作為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社會制度,前者必然被后者所取代,后者既是對前者的否定,又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是離社會主義更近了。馬克思主義認為,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是由國家的性質來決定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其性質仍然是資本主義,而不是社會主義。這正如列寧所說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充分的物質準備,是社會主義的前階”,“社會主義無非是從國家資本主義壟斷再向前跨進一步。換句話說,社會主義無非是變得有利于全體人民的國家資本主義壟斷”。[②]所以說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是離社會主義更遠,而是更近了。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社會化的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可以萌發出社會主義的“因素”,準備好為社會主義利用的“材料”。股份公司的出現,標志著“作為私人財產的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范圍的揚棄”[③],它和其他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意味著資本主義開始向新的生產方式過渡的“自然歷史過程”的發展。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在所有制方面的國有化、合作制、股份制及股權分散化;分配領域中“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宏觀管理方面的計劃調節;工人不同程度地參加企業管理;工農、城鄉、體腦勞動差別的縮小等,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就是為社會主義準備著物質條件。但是這一切都還沒有跳出資本主義的框框,是為總體上的資本主義服務的,量變尚未轉化為質變,仍是資本主義的。總之,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可以產生社會主義的“因素”和“材料”,但作為完整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制度,不通過“革命”,沒有質的飛躍,是不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建立起來的。
  資本主義社會中有社會主義的因素,社會主義社會中又有資本主義的因素;資本主義不是沒有計劃,社會主義也不是沒有市場;這些現象的出現就使兩種制度“趨同”的論調頗為流行。所謂“趨同論”,其基本思想就是認為這兩種制度最終要趨于一致,即殊途同歸。也就是說,資本主義的發展,最終并不是為社會主義所“取代”,而是會與社會主義融合在一起,變成一種既非資本主義、又非社會主義的“新”制度。“趨同論”的不正確,就在于它抹煞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質”的區別,否定由前者過渡到后者需要“革命”性的質變,而認為這僅僅是一個自然“進化”的過程。它只看到兩種制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而不了解這類現象是“中性”的,是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資本主義用了它不會因此而變成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用了它不會因此而變成資本主義。不管這類“中性”的東西有多少,只要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仍分屬于資產階級或無產階級,其社會的性質就仍是資本主義的或社會主義的。當然“中性”的東西越多,兩種制度就越“趨近”,但不是“趨同”。
  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是客觀存在的。這種區別除了表現在社會主義是以公有制為基礎、資本主義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之外,還表現在國家政權的階級本質不同。由于存在這種本質區別,因而出現這樣兩種情況:
  第一,某些“中性”的東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都可以存在,它們分別為其社會制度服務,對社會性質不起決定作用。列寧說,“共產主義就是蘇維埃政權加全國電氣化”。[④]這里所說的“電氣化”就是“中性”的,它代表現代科學技術、社會化大生產以及有關的社會經濟組織、管理方式等。這類東西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資本主義的物質基礎;在蘇維埃政權即社會主義的條件下,它就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不由它決定,而在于國家政權的階級性質。
  第二,某些資本主義的或社會主義的東西,在不同社會制度下,附屬于根本的社會制度,是占主導地位的社會制度的補充,對社會性質也不起決定性作用。譬如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某些外資企業,雖然是資本主義性質的,但是它在社會主義的總體環境下,是社會主義的補充。鄧小平同志曾經說:“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的。”他強調說:“多搞點‘三資’企業,不要怕。……我們有優勢,在國營大中型企業,有鄉鎮企業,更重要的是政權在我們手里。”[⑤]
  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出現某些對私有制“揚棄”的經濟組織,如合作制等,它可以說是社會主義的萌芽“因素”,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它仍然是附屬于資本主義的,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它就直接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不講階級斗爭、不要奪取政權,認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發展“合作制”就能實現社會主義,列寧指出這只是幻想,但是在十月革命勝利后,國家政權已掌握在工人階級手里的情況下,列寧認為“合作社的發展也就等于社會主義的發展”[⑥]。
  同樣道理,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雖然是社會主義的“前階”,但只要政權沒有轉移到無產階級手中,不管它離社會主義多么近,它仍然“入”不了社會主義的“門”,仍然停留在資本主義的框框之內。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標志著資本主義的“母體”中已孕育著社會主義的“胚胎”,但它還處在量變當中。沒有革命性的變革,沒有質的飛躍,社會主義仍然不能降生。所以要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是必需的,其方式過去通常是“暴力”,但今后不一定總是“暴力”,這要看客觀和主觀的條件如何。
  注釋:
  ① ⑤《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1頁,第373頁。
  ②《列寧選集》第3版第3卷第265—266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5卷第493頁。
  ④《列寧全集》第2版第40卷第30頁。
  ⑥《列寧選集》第3版第4卷第773頁。
  〔作者簡介〕肖楓,1937年12月生,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員。*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京26-29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肖楓19971997 作者: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京26-29A1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研究肖楓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5:51

[新一篇] 列寧晚年的發展代價觀及其當代意義

[舊一篇] 列寧的《哲學筆記》及其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