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內在統一性及其范疇關系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唯物辯證法理論的內在統一性問題,對于建立科學的辯證法范疇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本文擬從辯證法理論的整體分析入手,在將辯證法范疇和規律概括為具有關系量差別的不同質辯證聯系形式的基礎上,通過諸范疇的有規律運動,構成具有內在聯系和邏輯統一性的唯物辯證法范疇體系。
  一
  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理論,唯物辯證法是在對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全面否定中,建立自身的最一般理論規定的。在對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否定中,它將自身規定為客觀世界辯證聯系的理論反映,由此確定了自身理論性質及其理論內容的客觀性。在對形而上學的否定中,它將自身規定為關于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的科學理論,由此確定了自身理論內容的聯系性和發展性。因而,唯物辯證法最一般理論規定是:客觀性、普遍聯系和全面發展,它們構成復蓋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領域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理論內容。應該看到,唯物辯證法的這三個尚處在一般狀態的理論規定之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其中普遍聯系才是具有實體性的理論內容,客觀性和全面發展是普遍聯系的性質規定和狀態規定。就是說,客觀的普遍聯系自身是處于不斷的運動和發展之中的。可見,客觀的普遍聯系才是辯證法理論中的發展主體和變化實體。這樣我們就為唯物辯證法自身理論內容的變化和發展,確立了特有的運動主體。正因此,恩格斯將辯證法定義為“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系的科學”[1]。
  唯物辯證法在對唯心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全面否定中,建立起來的客觀性普遍聯系,具有雙重特征:一方面它是對客觀世界首先進入人類認識視野的大量普遍存在的無數相互作用的理論概括和科學抽象,因此而具有確定的理論內容;另一方面,在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內部,它仍是一種處于高度融合狀態的最簡單、最直接、最普遍和最抽象的理論“存在”。它也因此而構成唯物辯證法全部理論內容的內在統一性基礎和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辯證法從其邏輯起點開始,逐步將自身分化成各種具有特定內容規定的具體的辯證聯系形式,并用范疇的形式,把分化的結果固定下來,逐漸形成唯物辯證法諸規律和范疇。這些具有特定內容規定的辯證法規律和范疇,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和方面反映著客觀世界的各種辯證聯系,并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內在區別和具體內容。因此,唯物辯證法的諸規律和范疇,就是規定了的普遍聯系,就是具有特定內容的辯證聯系形式。
  當我們把唯物辯證法諸規律和范疇歸結為不同的辯證聯系形式后,就將它們置于共同的基礎之上,使它們在理論內容上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為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秩序和整體發展規律,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們將在此基礎上,從量和質兩個方面揭示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內在區別和聯系秩序,揭示作為辯證聯系形式的唯物辯證法諸范疇在整體上的最一般發展規律和理論體系的構成原則。
  唯物辯證法諸范疇之間的差別,主要表現為質和量兩方面差別,當我們抽去其質的差別后,諸范疇就作為質上相同但量上不同的辯證聯系形式。這些不同聯系形式之間區別的標志就是聯系量上的多和少,即有的范疇自身包含的聯系量多,有的范疇包含的聯系量少。用范疇來表達這種區別,就是簡單和復雜。那些包含聯系量少的范疇就是簡單的范疇,那些包含聯系量多的范疇就是復雜的范疇。簡單范疇和復雜范疇的關系,就是由包含聯系量較少的簡單范疇進到包含聯系量較多的復雜范疇。這是作為同質的辯證聯系形式的辯證法諸范疇在理論內容量上的整體發展規律和最基本的范疇秩序。同時也是以辯證法諸規律和范疇為理論內容的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整體發展規律和體系構成的基本原則。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整個來說,發展總是從簡單的關系進到比較復雜的關系”。[2]這一辯證法理論內容的整體發展規律的邏輯形式,就是由比較抽象的范疇上升到比較具體的范疇,比較抽象的范疇就是包含聯系量少的范疇,比較具體的范疇就是包含聯系量多的范疇。這一規律的認識論形式,就是由比較片面的認識和認識形式進到比較全面的認識和認識形式,那些片面的認識和認識形式就是包含聯系量較少的辯證法范疇,那些比較全面的認識和認識形式就是包含聯系量比較多的辯證法范疇。因此,作為辯證法理論內容的聯系量,構成作為邏輯形成和認識形式的辯證法范疇的內在理論實體。聯系量的區別標志則構成作為邏輯形式和認識形式的抽象和具體,片面和全面區別的客觀尺度和理論根據。在此意義上,辯證法自身理論內容的量上的發展規律,構成辯證的邏輯發展規律和認識發展規律的客觀基礎,三者因此而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并遵循著本質上相同的整體發展規律。因此,辯證法諸范疇及其發展規律,既反映著客觀世界的辯證聯系和發展規律;又具有認識形式的職能,反映著認識發展規律;還履行著邏輯綜合的職能,具有辯證思維形式的價值。也正因此,列寧認為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三者是同一的。在此需要特別予以注意的是,科學地掌握同一辯證法范疇在不同理論背景中的意義轉換和職能轉換,對理解列寧關于辯證法、認識論和邏輯三者同一論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辯證法范疇在不同理論領域中的整體發展規律,無論在馬克思《資本論》的經濟范疇運動中,還是在黑格爾《邏輯學》的概念運動中,都得到了完全的證明和典型的表達。
  二
  抽去辯證法諸范疇質上的區別,是為了能在其共同的基礎上,揭示諸范疇內容量上的整體發展規律。然而,僅有此還遠不夠,更為重要的還在于怎樣科學地確定不同質的辯證法范疇之間的聯系秩序和整體發展規律。只有這樣,辯證法諸范疇才能在量的整體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起具有特定性質規定的理論內容,才能構成由不同的具有質量統一規定的諸范疇組成的科學理論體系。為此,首先要予以解決的,是辯證法諸范疇質上的聯系是一種什么性質的聯系。我認為,這種聯系本質上仍是一種辯證法理論體系內部的整體結構關系。它在邏輯上就是不同范疇之間的理論根據關系,在內容上就是一種聯系形式決定另一種聯系形式,一種辯證法范疇決定另一種辯證法范疇的決定關系。這種辯證法范疇之間的決定和被決定關系,本質上是客觀事物內部結構關系中的決定與被決定,支配與被支配關系的理論反映。這一理論體系構成原則,馬克思在建立《資本論》范疇體系時,曾特別闡述過:“因此,把經濟范疇按它們在歷史上起決定作用的先后次序來安排是不行的,錯誤的,它們的次序倒是由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的社會中的相互關系決定的,這種關系同看來是它們的合乎自然的次序或者同符合歷史發展次序的東西恰好相反。問題并不在于各種經濟關系在不同社會形式的相繼更替的序列中在歷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它們在“觀念”上(蒲魯東)(在歷史運動的一個模糊表現中)的次序。而在于它們在現代資產階級的社會內部的結構。[3]在辯證法的這種結構關系體系中,諸范疇間不僅保持著理論內容上的連續性,而且表現出具有確定方向的“自己運動”。
  將辯證法諸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歸結為不同辯證聯系形式之間的決定和被決定的內部結構關系后,從理論內容的內在發生角度看,對于建立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如何在辯證法理論體系內部,科學地確立整個范疇鏈上的最初的決定范疇。因為它是辯證法全部理論范疇的內容生根點,并且構成整個理論體系全部內容的內在根據。
  在唯物辯證法理論內部,哪個范疇有資格成為這一具有特殊理論使命的第一范疇?前述分析確立的自身處于發展中的普遍聯系范疇,因其是在辯證法對形而上學整體否定關系中建立起來的,自身是處于高度融合狀態中的最一般和最抽象的規定,它只能作為辯證法理論體系自身整體上的邏輯起點而不能作為理論體系的內部結構起點。因為作為理論體系內部結構起點的第一決定范疇,首先自身必須是一種具有特定內容規定的辯證聯系形式,并且是一種能在內容的外延上復蓋全部理論領域,內涵上成為全部辯證法范疇根據的辯證聯系形式。而且還是理論體系內部最簡單的那種具體的辯證聯系形式。分析表明:這一范疇就是以對立統一關系為內容的矛盾范疇。只要我們對普遍聯系進行辯證分析,就會發現一切聯系總是以區別為前提,而最大的區別,就是對立。因而,一切聯系實質上就是對立面之間的聯系,即對立面的統一。在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領域內,對立統一不僅構成抽象的普遍聯系的內在本質規定,而且還是這一理論內部最根本和最內在的聯系。因為它首先在量上是最簡單的一種關系,在質上是全部理論的內在核心和根據。這種在對抽象的普遍聯系的辯證否定中生成的辯證法理論內部的第一辯論關系,在理論體系內部的結構關系中有著決定一切的作用,并構成整個理論體系的內在核心和靈魂。正因為如此,列寧曾深刻地指出:“可以把辯證法歸結為對立統一學說,這樣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4]
  由此可見,在辯證法看來,不僅要把它的所有范疇歸結為辯證聯系形式,而且更為重要的是把一切聯系形式歸結為對立統一。只有這樣,才能抓住全部理論內容的核心,諸范疇才具有動力和活力,才具有辯證的靈魂,才能成為真正的辯證聯系形式。因此,如果說普遍聯系構成唯物辯證法同形而上學的最一般區別標志和整體特征的話,那么,對立統一關系就構成唯物辯證法同形而上學之間的最根本和最內在的本質區別,并由此形成辯證法自身所獨有的理論特色。對立統一關系的動態形式,就是對立統一規律,它構成唯物辯證法理論的最根本和最普遍的發展規律,并決定著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內在結構性質。對立統一關系的范疇形式,就是矛盾。矛盾就是處于統一體中的對立面之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對立統一關系。矛盾中的對立面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由此可見,矛盾是辯證法理論體系內部第一個具有特定關系內容的辯證法范疇。它因此構成辯證理論體系內部結構的起點范疇。
  在建立范疇體系過程中,我們已經在不同范圍和不同層次上,為辯證法理論體系確立了兩個起點,即邏輯起點和結構起點。這樣一來,我們就又要涉入辯證法理論體系研究中長期爭論不休,但又意義重大的起點范疇問題。毫無疑問,正確地確立辯證法理論體系的起點范疇,對建立科學的辯證法理論體系,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我認為,這一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其癥結在于,爭論各方都沒有在理論層次上將辯證法理論的起點,劃分為邏輯起點和結構起點。邏輯起點是辯證法在其外部理論關系中建立起來的,反映辯證法理論自身整體特征的最簡單、最直接、最基本和最抽象的辯證法范疇,它也因此而成為辯證法理論領域的最一般的“存在”,顯然它就是處于發展之中的普遍聯系。而結構起點則是辯證法理論體系內部的理論起點,這種起點范疇,相對于邏輯起點是具體的辯證聯系形式,但在理論體系的內部結構關系中,它又是最簡單的,最抽象的,意義最大,作用最大,處于決定一切地位的最根本的辯證法范疇,這一范疇無疑就是以對立統一關系為內容的矛盾范疇。它既是辯證法其它所有范疇的根據,又為所有范疇運動提供內在的動力。因此,在解決辯證法理論體系的起點范疇上,關鍵是要善于劃分理論體系起點的層次和范圍,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出現在不同層次上同對方論戰的局面。
  矛盾作為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內部起點范疇,它構成其它所有范疇的內在根據和發展動力。但也正因為矛盾范疇是一切其它范疇的普遍根據,而無法由此確定其它范疇之間的聯系秩序。能夠確立其它所有范疇之間內在聯系的必定是比矛盾范疇更具體的辯證法范疇。這一范疇就是以矛盾為內容的本質范疇。作為事物內在矛盾的本質,既決定著事物自身的性質,揭示一事物同他事物的內部聯系,又決定著事物的存在和發展。它因此而在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以其特有的理論內容,決定著辯證法其它所有范疇的內在聯系秩序。因此,列寧曾特別強調過,“就本來意義講,辯證法是研究本質自身中的矛盾”。[6]如果說辯證法所有范疇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和不同范圍,揭示和反映事物自身的辯證聯系,那么以對立統一為特殊內容規定的事物本質,就是諸種辯證關系中的最深層和最根本的辯證聯系,它因此而決定著辯證法所有其它范疇的地位和聯系秩序。形象地說,以矛盾為實體的本質范疇,是唯物辯證法理論體系的范疇組織中心和結構關系總樞紐。
  在辯證法理論領域內,本質范疇的體系組織作用,是通過如何表現本質及其對這一表現過程的狀態描述的方式來實現的。因此,辯證法的所有其它范疇,都是通過一定的方式,經過一定的聯系環節,在同本質的表現關系中,建立自身特有的辯證規定,并以此確定自己在整個理論體系中的聯系秩序和理論地位。根據辯證法范疇表現本質的廣度和深度,我們將所有范疇依次區別為低級范疇和高級范疇。那些表現本質較抽象和較片面的范疇,就是比較低級的范疇;那些表現本質較直接、較具體和較全面的范疇,就是比較高級的范疇。不同等級范疇的整體發展規律,是由比較低級的范疇發展到比較高級的范疇。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內部結構秩序和整體發展規律。同時這也是作為認識和邏輯的辯證法整體發展規律。因為,隨著辯證法范疇的等級上升運動,范疇所包含的認識和認識能力同步提高,范疇自身的邏輯綜合能力隨著范疇自身的辯證聯系含量的增多而升高。在辯證法范疇的發展進程中,范疇自身的發展既反映著客觀聯系的發展,又反映著認識和邏輯的發展,三者是同一過程的不同理論表現。我認為,這才是列寧三者同一思想的實質所在。
  三
  顯然,只要遵循上述原則和方法,就能夠建立起具有內在統一性的辯證法范疇體系。本文不準備詳論辯證法范疇的內在發生和相互轉化過程,而僅以簡述主要范疇(一級范疇)的一般發展秩序為限。
  以本質為中心的辯證法范疇體系,是客觀事物辯證法的理論反映。本質作為決定事物根本屬性的內在聯系,是在同事物的直接存在的關系中,建立自身規定的,那種存在于直接性中的本質,就是事物的內在根據。然而,純本質轉化為根據而進入存在,是以客觀條件為前提的。作為條件的“他物”不僅以物質要素的方式進入事物內部,被本質關系規定為內容,而且還以自身特有的物質性特征同外界的他物保持著廣泛的普遍聯系。因此,事物的內容就是被事物的本質關系組織起來的物質要素,諸要素的內部聯系和表現方式,就是事物的形式。根據形式的要素含量和關系含量,可把形式區分為基本形式,特殊形式和個別形式。基本形式就是表現事物本質最切近的純粹的一般形式,它是構成事物基本矛盾雙方的具體的內在聯系方式。特殊形式就是處于特殊的環境條件之中的事物主要組成要素的內在聯系方式。個別形式就是處于完全確定和具體環境之中的事物全部要素的聯系方式和直接表現。由基本形式到個別形式,是事物自身及其理論反映上的特殊化過程。當事物以個別形式的方式進入特定的外部聯系時,形式轉化為個別現象。這種現象,一方面以其特殊的直接方式,從某一方面反映和表現著事物的內在本質;另一方面,又由于現象是事物在特殊環境里和特殊關系中的本質表現,環境條件的特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改變了個別現象的本質表現能力。因此,個別性、直接性、片面性和易變性構成現象的基本特征。在現象中,那些反映和表現本質作用的部分,構成現象的本質方面;那些反映環境條件作用的方面,構成現象的偶然性方面。隨著事物條件關系的變化,事物在各種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現實關系中,以大量不同的方式表現本質,并且隨著事物自身的壯大和環境條件的改善,現象表現本質的能力不斷提高。這樣,本質就在大量的個別現象中,獲得了比較全面的直接表現。這些大量的表現著本質的現象,就是本質的現象,普遍的現象。這種普遍的現象,就是與本質合而為一的現實。由個別的偶然現象到現實的發展,就是由偶然性到必然性,由可能性到現實性的發展。可能性和現實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描述直接現象層次上事物本質性和非本質性狀態特征和發展趨勢的辯證法范疇。在變化的現象中,本質表現為不變的規律,根據規律所反映的現象的量的差別,規律分別表現為簡單的個別因果規律和復雜的整體統計規律。因果規律是個別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其特征是一種現象決定另一種現象;統計規律是大量現象的變化中所表現出的取決于內在本質的某種確定的發展趨勢。這就是唯物辯證法基本范疇之間的內在聯系秩序。
  以上辯證法范疇發展過程告訴我們,由一個范疇到另一個范疇的發展,是通過原有范疇不斷擴大聯系范圍,增加聯系的方式實現的。并且,隨著范疇自身聯系量的增加,范疇的意義范圍不斷擴大,普遍性水平也不斷提高。由此實現了范疇自身由簡單到復雜,由抽象到具體,由低級到高級的上升運動。這就是作為邏輯和認識論的辯證法的理論內容的發生機制和發展方式。用黑格爾的話來說,這就是范疇自身特有的“反思”運動。其核心就是范疇在不斷擴大的對立統一關系中建立自身和發展自身。這種范疇發展方式本質上是對現代科學發展方式的哲學概括。如現代科學發展的典范形式,即由經典力學到相對論的發展,由歐幾里得幾何學到非歐幾里得幾何學的發展,都是通過引入原有科學中所沒有的新內容和新聯系而實現發展的,而且在發展了的更普遍的理論中,原有理論可以作為特殊理論而存在。就是說,更普遍更高級的科學理論包含著更復雜、更廣泛的聯系內容。根據恩格斯的指示,這種通過建立新關系來實現事物發展的方式,也是解決客觀矛盾及矛盾發展的基本形式。另外,這種范疇發展方式還告訴我們,范疇規定的全面性源于范疇聯系多樣性,而且同一范疇在不同的理論關系中,會出現語義和性質上的差異。同理,認識的全面性完全取決于認識角度的多向性。總而言之,在理論上一定要善于從多層次和多種聯系中去處理范疇,在認識上要善于從多方面和多角度去觀察對象。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列寧關于“要真正地認識事物,就必須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聯系和‘中介’”[7]的要求。這樣才能同形而上學和詭辯論劃清界限,建立起具有內在統一性的辯證法范疇體系。
  [1][2][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52頁;第2卷,第122頁;第2卷,第110頁;
  [4][6]列寧:《哲學筆記》第240頁;278頁;
  [5]《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309頁;
  [7]《列寧選集》第4卷,第45頁。
             (作者單位:重慶市煙草公司渝中區分公司)
  
  
  
探索重慶41-44,47B1哲學原理孫運明19951995 作者:探索重慶41-44,47B1哲學原理孫運明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56:27

[新一篇] 唯物史觀與社會現代化

[舊一篇] 商會要完善服務職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