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精神建構與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學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統工程中,大學教育承担著重要的使命。在大學文化建設這一領域,大學精神建構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偉大戰略的深化和延伸,有著重要的價值功能和意義。
      一、大學精神彰顯民族精神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是反映大學歷史傳統、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種精神文化形態,是大學在長期的文化創造過程中積淀、整合、提煉出來的,并為大學人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體系和群體意識。它既體現大學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向、辦學宗旨、校園文化,又體現大學人的奮斗目標和價值追求,并且融一個民族優秀歷史文化傳統與時代精神于一體,成為大學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源泉和動力。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尺度。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歷史的,又是時代的,是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民族精神的歷史性說明民族精神是歷史的產物,歷史的積淀,它既為歷史所認定,又要接受歷史發展的考驗和熔鑄。同時民族精神又是一個時代的范疇,它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并在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銜接和融合之中形成了與時俱進的品質。從哲學層面審視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強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斷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揚棄,不斷向時代精神轉化,以時代精神作為自己的表現形式;民族精神的價值就在于它能夠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民族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體現民族精神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靈魂,它既能反映歷史的民族精神,又是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中國的大學深深蘊含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孔子倡導的仁愛精神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持生規范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約束理念;孟子提倡的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救世精神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大學》提出的“三綱領”和“八條目”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修養和人生理想等。它們既構成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之基石,又無時不在支配著代代大學人的精神情懷。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大學百年校慶講話中對于北大的精神和傳統說過這樣的一段話:“北大在長期發展和斗爭歷程中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顯示的不斷鉆研、求實、創新、向上的優良學風,生動地體現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機的重要動力。”
    偉大的時代需要并將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離不開在新的時代產生并發展著新的民族精神。弘揚民族精神必須使傳統精神同時代精神密切結合起來,賦予民族的傳統精神以時代精神的特質和內涵,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大學精神的本質內涵中蘊含的科學理性精神、自由民主精神、批判創新精神、人文道德精神就是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
    科學理性精神是貫穿于大學發展過程始終的一種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和對客觀事物尋根問底的探索精神,是科學活動主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技術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準則、認知方式和行為規范。大學是開展科學研究、培養科學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學理性精神是大學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的科學理性精神通過教育、感染而內化為一代代學人的精神氣質,形成了他們求真的價值準則、求善的科學良心和求美的科學道德。
    自由民主精神是一種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海納百川的精神;是一種學術自由、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一種追求學術進步、獻身真理的精神;是一種崇尚民主、“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自由民主精神是大學不斷推陳出新,不斷創造新文化、產生新思想,永葆生機和活力的源泉和動力。因此,自由民主精神是大學精神的靈魂之所在,也是其他大學精神產生和發展之根基。
    批判創新精神是大學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大學的知識文化的傳承、融合、創新功能都是以對知識文化的批判為基礎的。大學從產生之日起,就肩負著知識創新的任務。大學的創新精神引領科學活動的主體取得大量開拓性成果,成為科學發明家;引領大學人以新觀念、新思想、新制度,培養一批又一批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人才,為社會發展提供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高質量的人才資源,同時,以理性批判透析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前進;引領大學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以新的大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來改造大學、發展大學,使大學成為時代精神的體現者。
    人文道德精神是一種構建大學之善之美,使人求善求美的精神。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價值目標,高揚人的價值,重視終極追求,弘揚道德精神,堅持理性原則,謀求個性解放,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大學始終以自身高雅的校園文化和高尚純潔的德性去潛移默化地影響、熏陶大學人,使他們形成與時代相融合的高尚道德精神。只有將人文道德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相融合,才能促進人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大學精神建構對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的價值功能
    在知識經濟和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下,現代大學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現。現代大學在我國社會主流文化、先進文化的傳承、創新和交流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它所蘊育的大學文化精神是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對于民族精神的深化和延伸,具有重要的價值功能。
    1.文化引領功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高昂的民族精神為特征的先進文化。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先進文化引領人們的價值取向、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大學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被大學人所內化,成為被全體大學人所認同的一種價值觀念、群體意識和行為方式,成為大學人的良心和氣質,發揮著導向、團結、凝聚、激勵和保障等基本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大學是知識分子的聚集地,是先進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輻射源,先進的思想觀念、科學技術、價值體系等,往往首先在大學校園中產生和發展,從而使得大學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整個社會文化的先導,使得大學精神起著社會導向、團結民眾、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對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產生積極的影響。大學精神建構不僅可以創造出精神產品直接服務于社會,而且可以通過為社會不斷培養、輸送高素質人才來向社會輻射和傳播先進的文化和富有時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大學精神建構形成的文化價值體系,直接、間接和長遠地影響整個社會的精神價值,引領整個社會文化精神的建構方向,從而豐富著民族精神的內涵,形成具有時代特點的新的民族精神。
    2.文化傳承功能。民族精神屬于文化范疇,是民族文化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集中表現。民族精神既深深蘊涵于民族傳統文化之中,又在民族的發展和進步中發揮著重要的文化紐帶作用,它不但屬于優秀的傳統文化范疇,并且能夠引領著這種優秀傳統文化不斷自我更新而成為當代先進文化。民族精神有兩種表現形式——傳統精神和時代精神。這兩種表現形式不是對立的,而是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時代精神離不開傳統精神,它由傳統精神孕育發展而來;傳統精神必須接受時代精神的選擇。所以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傳承文化和創新文化的關系。弘揚是基礎,培育是目的。傳承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現代大學不僅可以根據自身的價值觀對民族和人類社會長期積淀的文化進行嚴格的選擇、認可、加工和整合,而且還能以其培養的人才作為載體,傳承科學文化知識等人類文明成果,傳承符合時代特征與要求的價值觀念、道德準則和思想信仰,傳承民族精神。大學精神的建構蘊涵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從而使得整個民族的精神、氣質、性格、文化得以傳承下來,并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3.文化創新功能。文化創新對于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義。民族精神的培育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文化創新的過程。從文化發展的規律來看,文化的發展就是一個新舊交替、新陳代謝的有機成長過程。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換,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文化創新與民族精神的弘揚、成長、培育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文化創新能夠弘揚、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與時俱進,不斷提升;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展。傳承與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基本功能,而創新文化是現代大學的崇高使命。現代大學對本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對外來文化的引進,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與模仿,而是結合新的實踐要求和時代特點,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大學精神的建構處在現實社會文化背景中,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站在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陣地,創造新文化,為社會進步和發展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大學精神建構,不僅可以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使之成為凝聚和激勵當代大學生的重要力量,而且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內涵,提升了中華民族精神。
    4.文化交融功能。在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中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個新特點。為此,既要堅持歷史性與時代性的統一,又要堅持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華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在吸納、兼容外來有益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中華民族精神是在兼容并蓄中不斷形成和發展的,它本身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面對全球化,每個民族的民族精神都面臨著如何面對世界、走向世界。我們應堅持文化的開放性,拓展文化視野,以開放的心態和寬廣的世界眼光融入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之中,在多元文化的互相溝通和融匯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維護民族國家的文化安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價值,增強中華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既要堅決克服對待民族文化的虛無主義心態,又要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民族排外主義。現代大學是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心,開放精神是現代大學的本質特征。大學精神的時代建構對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是從世界性的視野來堅持民族性,在民族性的基礎上追求世界性,把民族性與世界性統一起來,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在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優秀民族精神的基礎上,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人類文明尤其是人類創造的最新文明成果來豐富中華民族精神,創新中華民族精神,使之不斷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三、在大學精神的建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實踐理路
    大學精神的建構與民族精神的培育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大學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大學的具體體現和發揚光大,大學精神建構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深化和延伸。當前,大學精神的衰微現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突出表現是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過度專業化和培養目標的功利化傾向,大學應有的獨立品格和價值追求的一定程度喪失,等等。時代強烈呼喚大學實現新的文化覺醒,重建大學精神,真正承担起培育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
    1.建構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理念。以大學精神為載體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觀念創新,建構以人為本的教育哲學理念,以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構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大學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終極價值目標。大學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主體,他們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應被視為大學價值取舍的最終依據和標準。大學精神的建構,首先是以教師為本。教師是大學精神的直接體現者、弘揚者和創造者,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學術造詣、創新精神和誨人不倦精神的教師隊伍是大學精神人格化象征。因此,培育大學精神要注重強化教師素質建設。其次是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精神世界的建構和全面素質的發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團結合作精神、勤奮務實精神、自強不息精神和開拓創新精神,從理論與實踐層面糾正培養目標的功利化傾向。
    2.建構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體系。大學人文精神的滑坡,導致哲學社會科學所倡導的價值導向和倫理準則受到淡化與削弱,現代科學所依靠的科學精神也日益異化為工具理性,其價值理性逐漸被人們淡忘,導致在某些方面真理與德行的分離,事實與價值的分離,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背離。科學技術除了顯性的工具性功利價值外,還有隱性的倫理價值、人文關懷價值。人文科學則提供人生發展正確的人文價值導向,幫助人們解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問題。科技和人文是不能分離的,它們是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人類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斷融合、發展與完善的歷史。建構大學精神,培育民族精神,要通過教育創新,構筑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于一體的教育體系。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必須強化哲學思想在人文教育中的指導地位;重視在現代科技教育中注入人文價值,用正確的人文價值觀指導科技;促進文理滲透,構筑文理大平臺,在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推進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
    3.建構適應社會與超越社會相統一的大學精神的文化內涵。大學精神的建構屬于文化建設范疇,文化建設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作為社會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學精神的價值建構離不開社會發展進程。大學精神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又必須保持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前瞻性,超越社會。適應社會要求,大學從象牙塔的峰頂回落到塵世社會中,把知識傳承、文化創新和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結合起來,使大學的發展和人才培養得到社會的認同。但大學的本質特征、價值功能、精神特質和人才培養的規律,決定大學發展必須不斷超越現實,突破現實的功利性,堅守和發展象牙塔精神,即堅守和發展自己一貫保持的大學精神內涵,將鉆研學問、追求真理視為一種崇高的生活方式,崇尚學術自由、學術自治的學者人格,自覺維護大學作為社會良心之神圣殿堂的不屈精神。根據現實需要和時代發展,充實具有時代特征的大學文化精神內涵,豐富和發展民族精神。
    4.建構自我意識的覺醒與他律教育相協調的教育渠道。大學精神滲透在大學主體的教學、科研活動中,需要大學主體自覺挖掘和培養,同時也需要各種外部的教育力量和載體來催生。一是引導大學主體在教學、科研活動中培育大學精神。大學主要活動是大學主體共同參與的教學和科研活動,這是培育大學精神的主渠道。大學教學和科研活動必須始終貫穿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在每一個環節注重培養大學精神和民族精神。二是在大學校訓、校風的建設和發揚中培養大學精神和民族精神。大學在長期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訓、校風,并成為規范大學人價值取向、道德準則和行為方式的寶貴精神財富,凝結為大學精神。大學的校訓、校風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和凝聚力量,是大學精神的載體,是民族精神在一個學校的體現和具體化。大學要把培育民族精神與校訓、校風的建設和發揚結合起來。三是在健全學校章程和規章制度中規范和維護大學精神。一所大學良好辦學傳統和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優良學風校風的產生和發展,崇尚學術、追求真理、團結向上、自由平等、真誠仁愛的校園氛圍的形成等,都需要學校章程和一整套規章制度的保證和維護。四是把大學精神的建構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貫穿于大學文化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53~56G2思想政治教育胡秀英20042004筆者在對高校校園文化的解讀過程中發現,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而在本文中著重對如何利用校園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凝聚、約束、激勵和導向四項功能來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004-ZX-113).200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胡秀英,長沙理工大學黨委辦公室主任、副研究員。湖南 長沙 410076 作者: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武漢53~56G2思想政治教育胡秀英20042004筆者在對高校校園文化的解讀過程中發現,校園文化對思想政治教育起著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從而在本文中著重對如何利用校園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凝聚、約束、激勵和導向四項功能來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問題,談談個人的看法。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批準號:2004-ZX-113).2004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1:56:46

[新一篇] 大學生文化素質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舊一篇] 大班“知中華歷史 盼香港回歸”綜合活動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