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兒童觀探析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兒童觀是人們對兒童的總的看法和基本觀念。確立什么樣的兒童觀是談教育不可回避的問題。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告誡人們:了解兒童,注意我們和兒童世界的關系,“乃是一個良心問題”。(注:劉曉東.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183.)課程既是社會文化的再生產,又是實現教育目標的主要載體。教材中的兒童觀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小學語文就是兒童語文。(周一貫語)探討課改小學語文教材中預設的兒童觀,對于推進課改,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無疑是有益的。
  本研究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即江蘇教育出版社版,以下都用此簡稱)為例,探討涉及到兒童觀的課文,(由于課改教材編至五年級下,所以統計也到此)在這些課文中有寫偉大人物童年的、有歌頌現實生活中的兒童和以童話、神話故事的形式出現的折射出兒童觀的。
  課文中的“好兒童”主要有三類:刻苦學習的,乖巧聽話的和天姿聰穎的。
  刻苦學習的好兒童
  課文中首肯的好兒童大量是勤奮認真、刻苦學習的。通過寫名人、偉人小時候如何刻苦學習、勤奮認真,最終取得了成功,引導學生以此為榜樣,努力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一名好兒童,長大以后也才能有所成就。著名書法家懷素“他從小就喜愛寫字,是個好學上進的孩子。”并在文章的結尾強調:因為這樣的品質,所以懷素長大了成為有名的書法家。(一年級上《懷素寫字》)鄧小平小時候學寫字時也是很認真。“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年級下《他得的紅圈圈最多》)《說勤奮》(四年級上)以司馬光和童第周小時候認真學習,來說明“每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不僅是學習文化,在學習本領、技藝中也需要這種勤奮刻苦。他(梅蘭芳)努力練習眼神,“經過勤學苦練,梅蘭芳終于成為世界聞名的京劇大師。”(二年級上《梅蘭芳學藝》)失去母親的沉香,為了要學好本領救出母親,拜師學藝。“不管是寒冬臘月,還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貪黑地跟著師傅習武練功。”“幾年過去了,沉香終于練就了一身高強的武藝。”(二年級下《沉香救母一、二》)年輕的畫師徐悲鴻在法國學畫時,為了證明中國人是很有才能的,徐悲鴻“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駿馬,日夜奔馳,勇往直前。”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年級上《徐悲鴻勵志學畫》)畫家王冕很愛學習,“白天牛吃飽了,王冕就坐在柳樹陰下看書。”(五年級上《少年王冕》)勝利的騎手告訴來獻花的小姑娘,“我曾經從牛背上摔下來上千次!”(一年級下《騎牛比賽》)除了學習態度認真得到肯定和贊許外,學習方法的掌握也是判斷好兒童的標準。波蘭偉大的天文學家哥白尼,小時候就非常喜歡問。“他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經常纏著爸爸媽媽問這問那……哥白尼對科學奧秘的不懈探求,正是從這些稀奇古怪的‘為什么’開始的。”北宋的大科學家沈括,還善于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第十冊《學與問》)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著迷。他總是耐心細致地靜靜觀察著周圍的一切。“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癡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五年級上《裝滿昆蟲的衣袋》)課文同時以童話的形式,對懶惰貪玩進行了否定和批評。勤勞地儲備過冬糧食的螞蟻受到了贊許,而自由自在唱歌睡覺的蟈蟈遭到了嘲諷。因為冬天到來時,“蟈蟈又冷又餓,再也神氣不起來了。”(一年級下《螞蟻和蟈蟈》)
  天姿聰穎的好兒童
  天姿聰穎、才華過人是課文中宣揚贊美的好兒童。司馬光小時候聰明過人,沉著冷靜,能搬起石頭,砸破水缸,救出了落水的孩子。(一年級下《司馬光》)寇準七歲那年吟誦出“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詩句,真可謂天才。(一年級下《詠華山》)年少的王勃就能即興創作《滕王閣序》,聰明過人、才華橫溢,被都督大人稱為“奇才”。(三年級下《少年王勃》)愛迪生小時候,運用自己的聰明機智,讓“簡易的‘手術臺’前一片光明。”使醫生能為媽媽順利做完手術。(二年級下《晚上的“太陽”》)革命小英雄王二小聰明勇敢、機智冷靜地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最后自己光榮犧牲。(二年級下《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杰奎琳機智勇敢、沉著冷靜地贏得了德國軍官的信任,取走了藏著情報的即將熄滅的蠟燭,避免了一場災難。(第十冊《半截蠟燭》)孫中山在小時候目睹姐姐被纏小腳,“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幼小的心”,后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他首先廢除的就是這個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三年級上《孫中山破陋習》)鄰居家的上幼兒園的小男孩使作者懂得了,“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四年級下《蘋果里的五角星》)聰明好學,愛幻想的小外甥能背很多的關于月亮的詩歌,并且認為月亮像天的眼睛。(第十冊《望月》)童話故事《三袋小麥》中小豬、小牛和小猴在快要過年的時候都收到了土地爺爺送的節日禮物——一口袋麥子。小豬把麥子做成了各種各樣的食品很快就吃光了;小牛把麥子保存起來,一年后仍有半袋小麥;小猴則把一口袋的麥子全種下了地了,當土地爺爺第二年來訪時,只有小猴得到土地爺爺的夸獎;“你真聰明!真能干!”
  乖巧聽話的好兒童
  尊敬長輩的是好兒童的標準,這種尊敬一般體現在“聽話”方面。“我”在奶奶的啟示下,保證:“奶奶,要是我不再讓你操心,這白發還會變黑嗎?”(一年級下《奶奶的白發》)《送給盲婆婆的蟈蟈》同樣贊美了尊敬老人的乖孩子,“婆婆,婆婆,這是一只會唱歌的蟈蟈。在我上學的時候,就讓它替我給您唱歌。”《花瓣飄香》中“我”贊嘆和學習的小女孩,她十分愛自己的媽媽,送媽媽花瓣讓媽媽高興,“他(爸爸)常常來信叫我聽媽媽的話,不要惹媽媽生氣。”所以小女孩“真是個懂事的好孩子。”(三年級下《花瓣瓢香》)《一株紫丁香》寫的是尊敬老師的好兒童,“我們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師的窗前。”“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學生那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禮。”(五年級上《師恩難忘》)
  這種乖巧大都是具有成人世界認可的許多高尚的品質:向善,助人,堅強。《七顆鉆石》寫了善良的姑娘,在每次善舉之后總會得到獎勵,肯定了善良的人總會得到好的報答。“我”放飛了受傷的小鳥(一年級下《放小鳥》、三年級下《雪兒》)雙目失明的殘疾女孩明明開朗樂觀,更是個心地善良的孩子,對世界充滿了感激,她臨走時對“我”說:“阿姨,媽媽說我的眼睛是好心人給我的。等我好了,等我長大了,我把我的腿給你,好不好?”(四年級下《“蕃茄太陽”》)小薩沙知道了“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后,薩沙沒有接過媽媽給他的雨衣,而是朝著薔薇叢走去。”所以,薩沙自豪地告訴媽媽:“現在我該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媽媽?”(四年級下《我不是最弱小的》)高爾基的兒子在探望父親時,在小島上栽種了許多的鮮花,得到了高爾基的肯定和夸獎:“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五年級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恩科西是一個一出生就攜帶艾滋病病毒的黑人小男孩。他的身體非常虛弱,隨時都有死去的可能。但是這位堅強的小男孩“不是悲觀消沉,而是開始學習怎樣坦然地面對生活,面對可怕的艾滋病。”(五年級上《艾滋病小斗》)
  呼喚原生態的兒童
  處于成長期的兒童面臨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好兒童首先是學習認真、勤奮刻苦的。課文中“認真”、“勤學苦練”、“起早貪黑、不知疲倦”、“日夜奔馳、勇往直前”等是出現頻率較高的贊美兒童學習的詞匯。而另一些兒童不那么刻苦勤奮,但他們憑借著過人的智慧,能隨機應變、發明創造、吟詩作文,能在很小的年齡就取得驚人的成就,令同齡人感慨、驚嘆。因為他們后來都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成為了名人、偉人,故而他們的童年似乎更值得追溯,特別有價值。還有些兒童雖然他們后來沒有成為名人、偉人,但他們乖巧聽話,或者尊敬師長、或者孝敬老人、或者助人為樂,他們同樣值得推崇。看來課文想告訴孩子們的是,想要成為好兒童,必須學有成就,有好的品行,能夠為成人世界所認可,所接納。很明顯,我們的教材更多的是在成人的視野看待兒童,用名人、偉人的標準來要求兒童,把兒童看作是“小大人”,反映出明顯的成人本位的兒童觀,甚至是名人本位的兒童觀。誦讀這樣的課文,兒童自然接受了社會化的規訓。當他們用仰慕的目光看待教材中的“小大人”、“小偉人”時,除了激動崇敬之外,所感受到的恐怕還有壓力、羞愧,甚至自卑。因為眾多的天才、偉人的童年與普通生活中的兒童、天資平平的蕓蕓眾生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反差。
  風伯伯摸著小松樹告誡了:“孩子,山下的松樹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遠,那是大山爺爺把你托起來的呀!”小松樹聽了,慚愧地低下了頭。(一年級下《小松樹和大松樹》)蝸牛自從捧走了飛行冠軍的獎杯后,因為得意洋洋,所以“天長日久,蝸牛和獎杯粘在了一起,……蝸牛只能勉強地從硬殼里伸出頭來,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二年級下《蝸牛的獎杯》)蝸牛的命運也夠慘的了。那原本興奮地學飛的小鷹,因為學會了飛而開心,但它的開心也遭到了批評。即使小鷹飛到大樹看不見了,大山也變小了的高處時,仍沒能得到老鷹的肯定。(二年級上《小鷹學飛》)小白兔和小黑兔在兔媽媽出門采蘑菇后練習跑步。小黑兔和烏龜賽跑得了第一名,小白兔和駿馬賽跑落在后面。兔媽媽把最大的蘑菇獎給了小白兔,“因為他敢和高手比呀!”(一年級下《蘑菇該獎給誰》)
  教材選編者既以名人、偉人的不平凡的童年激勵兒童,要求他們敢于和名人、偉人比童年,又借助童話來暗示孩子:必須不斷向更高的目標、更強的對手挑戰。只有這樣,才算是個“好孩子”。教材為兒童營造了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文本世界。解讀這樣的文本,兒童自然會聯想起現實中的考試競爭,過早受縛于各種社會化了的規矩中,他們還能體驗到童年生活應有的樂趣嗎?肯定什么,同時意味著否定什么;彰顯什么,同時意味著忽略什么。課文推崇名人、偉人童年的不平凡的生活,似乎忽略了普通兒童的日常生活。杜威認為,不能成為兒童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的價值教育,就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注: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天·趙祥麟等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推崇成人標準下的好的善行,似乎忽略了兒童原本具有的童性——那豐富多彩的童趣、無邪純凈的童真,這些都極有可能構成對童性不應有的扭曲、壓抑。
  盧梭很早就對學習本位的兒童觀提出批評:“大自然希望兒童在長大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注:盧梭.愛彌兒[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91.)豐子愷與之不謀而合,他認為“世間教育兒童的人,父母、先生,切不可斥兒童的癡呆,切不可盼望兒童像大人,切不可把兒童大人化,寧可保留、培養他們的一點癡呆,直到成人以后。……這癡呆就是童心。”(注:豐子愷.關于兒童教育[M]豐子愷文集:藝術卷二.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254~255.轉引自劉曉爾.兒童文化與兒童教育.)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而童年生活魅力無窮。“兒童”這個詞在拉丁語中意味著“自由者”,所以,自由的教育是符合兒童的,如果用教育的手段把本來自由的兒童奴隸化,是何等的荒謬。(注:朱小蔓.認識小學兒童,認識小學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3,(8).)不尊重童年,不關注成長過程中獨特的意義和價值,一味地讓學習來侵略一切,同樣還是傳統成人本位對兒童藐視的產物。這樣,以成人的視角,世間的價值觀來評析的好兒童必然也是應該質疑的。新課程強調以兒童發展為本,首先要求教材編寫者而不僅是教師確立正確的兒童觀,尊重童性,關注兒童生活的原生態,關注他們的天性,而不是把兒童規訓為讓人仰慕的少數“好兒童”、“小偉人”;關注豐富多樣的兒童生活事件:嬉戲、貪玩、撒嬌、夢想、好奇、癡迷、任性等等,而不僅僅是無止境的“比學”、“苦讀”。
  當然,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新教材的突破之處。課文也認同要把勤學好問和觀察思考結合起來,(第十冊《學與問》)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激勵學生去問問題,去觀察、思考,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問題、學到知識,這相對于傳統的一味只要求學生聽話、守規矩是一種超越性的進步,具有很大的意義。在《望月》和《蘋果里的五角星》中,稱贊了兒童的獨特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不是成人所教會的,而是自身獨有的屬于兒童的財富。贊揚兒童是成年人學習的榜樣:“一個人究竟該如何面對天災,恩科西就是榜樣。”(五年級上《艾滋病小斗士》)這是新教材兒童觀的興奮點。只是這樣的篇目太少了。
  好兒童應當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快樂的童年、天真無邪的童心、純凈誠摯的童真、生機盎然的童趣,快樂地成長,全面發展……這些都應該進入教材編寫者的視野。教材中的好兒童是引領兒童觀的范例,應當對成人本位的兒童觀,對應試教育下的兒童觀進行徹底的變革。在這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

上海教育科研66~69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劉霞20072007
劉霞 廣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541004
作者:上海教育科研66~69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劉霞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57:08

[新一篇] 小學語文教學法教材的比較研究

[舊一篇] 小學語文課文內容的社會心理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