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回顧與展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教育經濟學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孕育出來的一門新興邊緣學科,教育經濟學致力于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中的教育發展問題,闡釋經濟建設與教育發展兩者之輔成關系,揭示現代經濟發展中教育經濟關系之運行規律,提供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源配置和教育發展中經濟決策與管理技術。所以,教育經濟學是集理論與實踐研究于一體,兼容規范與實證研究方法論,開拓理論新領域與提供應用技術相結合的新興學科。在我國,有關教育經濟的思想早已有之,但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的研究,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教育和經濟迅猛發展的必然產物。回顧我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總結這門學科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經驗,分析學科現狀及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揭示學科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我國教育經濟學邁向21世紀的重要一步。
   一、我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簡要回顧
  教育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于世界學術之林,是隨著社會科學技術和生產的不斷發展,教育經濟思想的逐步演變和系統化的結果。在我國古代,人們很早就認識到發展教育是使經濟發展、國家富強的條件之一。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以后,為了維護封建統治,魏源、龔自珍等就看到了教育對改良社會、國家富強的作用。清末維新運動的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也都看到教育是國家富強的根本,認為教育不良是中國軟弱的主要原因。梁啟超認為:“中國之衰弱,由于教之未善”(《學校總論》,《梁啟超文選》,25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康有為在《請開學校折》中建議,仿照德、日學制,把書院嗣堂的公產作為學校的公費,提出國家也應大量籌集教育經費,并“鼓勵紳民,捐創學堂”。
  20世紀初,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孫中山、蔡元培、黃炎培等人都提出了發展教育促進國家富強的主張,提出了“實利教育”、“實業教育”、“普及教育”、“職業教育”等主張。孫中山談到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時認為,要普及教育必先“治本”,即要先用革命的方法推翻阻礙經濟發展的勢力,教育普及才有可能。而要使可能變為現實,“凡在自治區域之少年男女,皆有受教育之權利,學費、書籍,以及學童之衣食,當由公家供給”(《地方自治開始實行法》,見《孫中山全集》,第五卷,220頁,中華書局,1985)。蔡元培1912年把實利主義教育列為宗旨之一,說:“實利主義之教育,以人民生計為普通教育之中堅。……固以當務為急者也”(《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見《蔡元培教育論著選》,2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黃炎培等職業教育家們認為,隨著工業日漸發達,工廠日多,職業教育必然要得到不斷發展。他們把職業教育作為解決生計問題的根本,看到了職業教育在發展生產和解決生計上的作用。
  “五四”運動和馬列主義傳入中國,給中國的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使中國教育理論和實踐出現了新的契機。不少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如李大釗、魯迅、陶行知等對教育與經濟的作用、教育與生產發展等都發表了有價值的論著,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理論家楊賢江關于教育與經濟關系的論述。他在1918年3月主編的《學生雜志》中提出了“如何可費最少精力而舉最大效果”的思想。在其所著《新教育大綱》中,提出了教育是“社會所需要的勞動領域之一,是給予社會的勞動力一種特殊的資格的”。他強調“科學于社會主義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他深刻地指出:“一般的學校,無論是高級,是中級,是小學,都是社會的勞動領域,為賦予勞動力以特種的資格的地方,就是單純的勞動力轉變到特殊的勞動力的地方”。楊賢江認為,在現代生產條件下,實施知識技能的教育是社會“生產組織自身的必要”,“在工業生產上,不學無術的人與多少會讀寫的,他們的能力是迥乎不同的。……故當今日,讀寫的能力,乃是工作本身的要求”,“資產階級迫于生產組織自身的必要,不得不向勞動階級也施教育了”。楊賢江還看到教育“受制于經濟”,“受制于政治”,并大聲呼吁“要力爭增加教育經費,使學校各項教育設備臻于完備,反對軍閥官僚以任何名義減少或挪移教育經費”。楊賢江關于教育經濟思想的精辟論述,是很值得我們深思和借鑒的。
  我國進步教育家古@①在中國教育經濟學發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他在1934年撰寫的《中國教育之經濟觀》一書中,用經濟觀點充分闡述了中國的教育問題,并準備寫一部《中國教育之經濟學的研究》,首先提出了教育經濟學的概念,古@①的教育經濟思想主要表現在:1)教育者應具有經濟觀點。提出要先了解“中國的社會環境和經濟基礎”,要明確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決定教育應如何去辦。2)發展生產要重視人才。他提出,發展生產“最難求的是人才,是真人才,是學識經驗兼容的人才,是以事業為前途肯奮斗耐勞的人才,是工業人才”。3)要注意研究教育成本。提出“學生費用是值得研究的問題”。研究的目的是:“(一)使家庭父兄知道培養一個子弟要準備多少錢;(二)使辦教育者知道現在的學生家庭負担有多重;(三)使學生自己也可和他人比較,知道自己用錢多還是少;(四)使研究者更可籍此推論國民的經濟能力和今后教育發展的關系”。4)辦教育要講經濟效率。古@①提出:教育者在教育領域要注意提高經濟效率,應當在經費、勞力、時間與機會方面謀求最小限度的浪費,在生產的效能與事物的利用方面取得最大限度的經濟效果。5)受教育要具有一定的經濟條件。古@①用大量的調查材料說明,在人民沒有能解決吃飯問題的情況下,就無力受教育。提出辦教育要量經濟之力而行的思想。古@①的教育經濟思想構成中國教育經濟學的早期雛型。
  新中國成立后,經濟和教育事業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中國教育科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提供了充分發展的陣地。當教育經濟學作為獨立學科六十年代初在西方形成之后,由于當時的特殊環境,沒有在中國經濟學界和教育學界引起注意和重視。直至1965年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第一篇介紹教育經濟學的文章。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壞,使這一剛剛開始的教育經濟學的學習、探討工作又被扼殺,使教育經濟學在西方蓬勃發展的十年,成為中國教育界對其一無所知的十年。這是在中國開展教育經濟學研究非常遲緩的主要原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的經濟和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隨后教育被確定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重點之一,為教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社會環境。1977年到1979年的三年間,全國各報刊發表了數以百計關于教育與經濟發展、經濟增長的關系的文章、譯著,介紹了國外教育經濟學的一些材料。在1979年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會議上正式提出要建立我國的教育經濟學。1980年8月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在北京召開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工作交流會,于光遠、許滌新、董純才等著名經濟學家和教育家,在會上倡導建立我國的教育經濟學。1981年8月由剛成立的全國教育經濟學研究會籌備組,在北京舉辦講習班,由華東師大邱淵教授首次在我國系統地介紹了西方和前蘇聯教育經濟學的產生、發展和基本內容。此后,陸續出版了一批譯著、論著和教材。1984年9月中國教育經濟學會在黃山正式成立,1985年學會與華中師大聯合創辦的《教育與經濟》雜志正式出版,與美國《教育經濟評論》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兩本專業雜志。自80年代初以來,在北京大學、北師大、華東師大、華中師大等幾十所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教育經濟學課程,經批準在北京大學、北師大、華中師大相繼設立了該學科的碩士點,已培養了數十名碩士生,少數院校已開始招收博士生。總之,教育經濟學的研究活動在全國范圍內已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起來。
   二、我國教育經濟學的學科性質及其基本理論的明確和形成
  盡管教育經濟學這一學科在中國形成較晚,但發展迅速,并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從中國實際出發,選擇我國教育與經濟改革和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初步構建起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其基本內容包括:
   1.教育投資的經濟價值理論
  在教育投資問題上,我國教育經濟學界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認為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中,用于培養不同熟練程度的勞動力和各種專門人才,以及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這里包含著兩層意思:第一,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而非其他領域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表現;第二,教育投資的目的在于培養和提高勞動者的勞動能力。
  教育的基本職能之一,是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各種不同熟練程度的后備勞動力和技術人才,是培養和提高人的勞動力,即提高勞動者未來的知識、技術水平、工作能力、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生產率,增加未來的收入。因而,用于教育和培訓的支出,是一項最重要的人力投資,是形成人力資本的最基本途徑之一。
  人力資本一旦形成并有效利用,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直接以至決定性作用。因為教育投資能提高勞動者這個生產力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的知識、技術和生產能力,使物質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決定著人類發明、掌握和運用新技術的能力,因而,教育投資就是一種最基本、最有價值的生產性投資。依據勞動價值理論,勞動者的知識、技術和生產能力的提高,可以在單位時間內使一定的活勞動形成更多的物化勞動,生產較多的產品,從而使單位產品的價值下降,達成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因此,在教育—勞動生產率—經濟增長這個因果鏈條中,可以明顯看出教育的經濟價值。尤其對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的現代經濟增長來說,教育投資的經濟價值比單純的物質資本和勞動力數量投入所產生的經濟價值要高得多,成為經濟增長的源頭活水。戰后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也正是依靠教育投資在內的人力資本投資的強有力推動。
   2.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理論
  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是教育經濟價值的進一步推廣。所謂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是指教育在經濟增長及其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經濟增長是指國民收入或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而經濟發展包括著相應的經濟環境和經濟制度的變更,這就是說,教育不只是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改善社會環境和經濟社會制度的社會功能。對教育在促進一國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將其歸結為五個方面:第一,它向社會提供一支能在科學上有發現、發明,在生產技術上有創新、變革的科學研究和設計隊伍。如果沒有這樣一支隊伍,在科學技術上至多只能步別國的后塵,很難取得重大的突破。第二,它向社會提供一支能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如果沒有這樣一支隊伍,即使有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也不可能充分發揮作用。第三,它向社會提供一支適應于工業化水平的生產和技術管理人員的隊伍。如果沒有這樣一支隊伍,就會造成生產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的巨大浪費,就不能發揮先進技術的優越性。第四,它提高全社會的文化水平,為新產品的推廣使用,為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普及和提高準備條件,同時也為今后技術力量的成長提供廣闊的基礎,為源源不斷的高質量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的供給提供保證。第五,它使社會累積起來的科學知識和生產經驗得以保存和傳播,這種傳播可以不受國界的限制,也不受時間的限制。累積起來的科學知識和生產經驗作為人類共同財富,通過教育從一個民族傳播給另一個民族,從這一代傳播給下一代。對于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厲以寧教授則將其概括為兩個方面:1)發展教育事業不僅能保證經濟以穩定的速度持續增長,而且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促使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這就是說,只有通過教育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政治思想覺悟的,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知識的勞動者,才能保證建成現代化的、民主的、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2)發展教育事業,使勞動者得到全面的、綜合的發展,使歷史遺留下來的舊式分工所形成的差別將在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逐步消失,使之達到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
  此外,許多教育經濟學家,還從教育與經濟的一般關系,即從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關系入手,著重說明教育不只具有提高勞動者能力的經濟價值,而且還能夠提高勞動者思想道德素質,使之與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相吻合,促成社會主義教育機會公平、平等以及社會主義社會有機協調發展。同時,不少專家學者還就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的關系,詳細闡述了超前發展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從而也建立了教育的社會經濟功能理論。
   3.教育的生產理論
  教育生產理論所包含的內容甚廣,主要的,大致包括教育要素組合理論,教育投資及效益理論,教育成本理論,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理論以及教育規模經濟理論。教育生產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切經濟資源都是稀缺的,從事教育生產過程與從事其他生產過程一樣,都要消耗一些寶貴而稀缺的經濟資源,或者說需要消耗一些物化勞動和活勞動,這就要求節約教育資源。而教育資源節約的途徑只能是兩條:提高教育投資經濟效益和降低教育成本。在提高教育投資效益方面,必須使教育生產要素有一個合理配置的比例,使之以較優的要素組合方式達到最優化的教育效果;同時,還應有適當的教育規模,在這種教育規模下,教育生產的經濟效果達到最優化。在降低成本方面,教育經濟學把教育成本分成所謂生產成本和機會成本,所以,降低教育成本不單純是把生產成本降到教育生產的最低限度,而是至少要把它降低到整個社會成本的一般水平。唯有這樣,才不至于使投入教育生產的機會成本過高和造成資源的浪費。
   4.教育勞動理論
  教育勞動是教育經濟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什么是教育勞動?如何根據教育勞動的性質及特點確定教師的工作量和工資待遇?怎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和智慧才能,不斷提高教育勞動的效率和效益?等等。圍繞這些問題,我國的教育經濟學家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勞動理論。
  教育勞動是培養、訓練勞動力和各種專門人才的勞動。它包括教師、教學輔助人員、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和總務后勤人員的勞動。其中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勞動是教育勞動的主體部分。因為在教育勞動過程中,教師總是處于指導者、教育者和組織者的地位,并且對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起主導作用。
  由于教育勞動是培養和訓練勞動力的勞動,因而我國教育經濟學家們認為:1)教育勞動是以人為對象的勞動。它的基本職能是把人的“勞動能力本身生產、訓練、發展、維持,再生產出來”。所以,教育勞動的實質是通過教育和訓練活動實現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2)盡管從政治經濟學的價值角度講,教育勞動不創造價值,但它所生產的勞動能力,尤其是勞動者的智力,則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勞動又是一種生產性勞動,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沒有以教師勞動為主體的教育勞動,也就無所謂經濟價值的實現和社會財富的增長。3)由于教育勞動的實質是培養和訓練勞動力、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因而同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主要表現在:勞動過程要素的特點不同,勞動協作形式不同,勞動復雜程度不同,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不同。此外,我國不少教育經濟學著作在分析教育勞動特點的基礎上,闡述了教師勞動報酬。它們承認教師勞動是一種復雜勞動,但這種復雜勞動不同于一般的腦力勞動,而是一種除正常勞動時間外,還摻有準備工作的復雜勞動,由此而決定教師勞動量確定的困難,并依據勞動價值理論提出了一套衡量教師工作量的指標體系。
   三、我國教育經濟學發展的主要趨勢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經濟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黨和政府為我國制定了邁向21世紀經濟發展綱要,適應經濟體制的轉軌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教育體制正在進行相應的改革,教育也將獲得更快更健康的發展,經濟和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教育經濟學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
   1.教育供求問題研究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從其本身來看,確實有別于純粹的商業性活動。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培養的各類熟練勞動力和專門人才是具有商品屬性的。因而教育同其它任何商品生產部門一樣,都存在著供給與需求問題。研究教育的供求問題,揭示教育供求規律,對于進一步揭示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搞好教育供求矛盾的調節,教育結構與經濟結構的協調,實現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教育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而且對推動我國當前的教育改革,建立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運行機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于教育供求問題的研究,國外曾有各種理論,其中有代表性的教育供求理論有三種:其一是按人力需求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其二是按教育投資收益率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其三是按個人教育需求組織教育供給的理論。上述理論盡管都有積極的借鑒意義,但由于各國的具體國情不同,對于這些理論,只能有分析地加以借鑒和運用。由于教育供求問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現實問題,目前國內有關這一問題的研究較少,所以開展對該問題的研究在我國是一項奠基、起步和填補空白的工作。
  教育供求問題研究的內容大致包括:1)從揭示教育供求的涵義入手,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探討影響教育供求的基本因素;2)通過對各國現代化進程的分析,聯系我國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人力供求矛盾,揭示教育供求與經濟發展的關系;3)通過分析教育供求的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揭示教育供求的一般規律;4)通過大量調查研究,分析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供求的現狀,找出存在的主要問題;5)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提出調節我國教育供求矛盾的對策和構建我國教育供求調節的機制。
   2.教育投資的總量、分配及其來源問題
  盡管過去在這些方面已有開拓性的研究,通過經濟計量模型進行國際比較,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國際平均水平參照系,但在指標與數值的可比性方面,尤其在從中國實際出發方面,還需要完善,還有許多工作要做。在教育投資的來源中,校辦產業和有償社會服務收入在理論上還有較大爭議,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等學校興辦產業,都是在教育經費短缺背景下形成的,究竟是權宜之計,還是必由之路,對教育的利弊評價,都值得研究。對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收取學費作為高教成本的補償機制是無疑的。但學費標準根據什么確定,隨之而來的學生資助中的學生貸款,其資金來源、管理、還款機制等等問題都急需研究。
   3.教育成本與效率
  現有的教育成本概念及其構成基本上是從經濟學或預算會計中移植過來的,這需要根據教育和各級各類學校的特點加以界定。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的評價都是在教育產出質量相同的假定下度量產出與投入的關系,學生質量評價的數量化是國內外尚未解決的難點。現有國內外關于教育資源利用率的研究,著眼于評價指標和考核、因素分析和提高途徑。最重要的問題是學校作為非盈利機構,有沒有提高資源利用率(成本最小化)的動力和壓力,形成學校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機制,這一問題如不從理論和制度上加以解決,其余研究不是空話,也會作用甚微。
   4.教育與財政關系研究
  教育與財政關系較教育與經濟的關系更為直接,更為密切,財政對教育既具有長期效應,更具有短期效應。財政是經濟范疇,它是國家集中分配一部分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用于滿足社會的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動和分配關系。財政是國家的重要職能之一,但國家本身并不能創造財政,財政收入的大小歸根結底,受生產發展水平的限制,是經濟決定財政的。當然,財政部門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在國民收入既定的情況下,還存在通過分配,對積累與消費的分配比例,對國家、企業、集體與個人的分配關系,對財政支出預算中經濟、國防、科教文衛、行政管理等項支出,具有調節的功能。因此,財政的實質是分配問題。教育與財政的關系,是分配與被分配的關系,也就是教育事業發展與財政上對教育投資的分配之間的關系。當前,盡管我國教育投資多元化的格局已經形成,但也需要從財政制度上加以規范和保證,從而從制度上規范各投資主體的投資行為,包括教育財政預算編制、分配、撥款、管理、監督制度,為解決地區間教育發展不平衡的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以及教育財務管理制度等。因此,研究教育與財政關系問題,是研究制定我國現實教育投資政策和管理體制的需要,是為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提供籌集、分配、使用、管理教育資源的理論原理和科學方法,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加速人才培養,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財政、計劃工作人員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需要。
   5.教育經濟效益問題的研究
  教育的經濟效益問題是教育經濟學研究中的一大難點。我國關于這方面的早期研究明顯帶有模仿西方人力資本學說及前蘇聯教育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印痕。例如在80年代出版的幾本教育經濟學專著里,都有我國學者模仿舒爾茨、丹尼森等西方學者及前蘇聯學者計算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以及根據教育成本分析教育投資的內部使用效率的研究結果。這些研究成果對引進、理解和借鑒國外教育經濟學的理論,推動我國教育經濟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從總體上來看,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只剛剛步入成年,它仍然主要是一個新的未經探明的領域。也可以這樣說,雖然人們已感受到了教育在現代經濟運行中的強勁搏動,但尚未摸清這一搏動的精確脈絡,然而,這一問題的研究對宏觀教育投資決策、學校、家庭和個人教育決策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應在我國教育經濟學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將這一問題更加深入下去,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經濟學作出貢獻。*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木加某
  
  
  
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武漢27-32C8新興學科范先佐19971997 作者:高等函授學報:哲社版武漢27-32C8新興學科范先佐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7:30

[新一篇] 我國教育政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舊一篇] 我國沒有走出“卡夫丁峽谷”嗎?——與段忠橋商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