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學歷史教學的整體教學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教學是一個整體。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整體教學似應包含三個層次:(一)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歷史教學視為一個整體,著眼于各教學段之間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銜接;(二)把某一個學年或學期的教學內容視為一個整體,著眼于知識的內在和本質聯系;(三)把教材的某一單元乃至每堂課視為一個整體,形成較為完整的歷史概念。本文擬就后二個層次淺談我們的認識,即教師如何通過對歷史教材的綜合分析,從而向學生揭示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正確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并逐步培養多方面多角度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整體教學
  首先,是由歷史學科知識的特點所決定的。歷史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其內容包羅萬象,是由無數個看似互不相關而實則相互聯系的知識點構成的,有過去性、具體性和綜合性等知識特點。若離開了整體的理論思維,就無法把握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歷史也就會變成一堆雜亂無章的東西。只有根據歷史學科知識的特點,從宏觀上把握整體知識結構,進而向學生揭示歷史發展的根本規律,讓學生在掌握某一知識點的同時,知道這個知識點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位置,才能對歷史知識有一個全面、整體的了解。
  其二,整體教學符合正確的思維方式。無論是19世紀中葉形成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還是本世紀初出現的“系統分析法”,都包含了這種認識論——從整體上認識事物的發展規律。
  “系統分析法”的核心是整體分析法。把它運用于歷史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將歷史看作是一個整體過程,每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都不過是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必須著力去尋找歷史的整體性和整體關系,以發掘歷史整體過程和整體運動規律。恩格斯曾說過:“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人類歷史正是這樣的一幅“畫面”,每個具體的知識點就是“畫面”的組成部分。在歷史教學中進行整體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和認識歷史問題的能力,培養正確的思維方法。
  其三,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高效地掌握歷史知識。整體教學的目的,就在于讓學生懂得看似孤立的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看到某個歷史階段或歷史事件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位置,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歷史知識,從而達到把握重點、綱舉目張的效果。同時,通過不斷地聯系、類比、分析,還能加深記憶印象。對知識的理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體,將知識從感性升華到理性的高度。如從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以及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等各方面綜合分析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會使學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這個結論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
  其四,從加強素質教育的要求看,整體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的素質包含了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社會性素質等各個方面。素質教育是一個全方位的綜合工程。人的素質是對社會經濟發展適應能力的自身延續、發展水平的有機結合,表現了多元性、整體性的特征。而作為提高和升華人的素質的重要手段教學過程,就必須符合這種特征,加強整體教學,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念。
   二、中學歷史教學中整體教學的運用
  首先,要貫穿于教師的備課中。主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學年或學期開學之初,教師要鉆研教學大綱和通讀課本,對所授年級的課本內容有一個總體了解,以便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既能考慮每一堂課或每一單元的知識容量,又能注意知識點的內在聯系,盡可能讓每一堂課或每一單元的教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
  (二)認真鉆研課本,正確把握編寫意圖,找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這些知識點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大到古今中外的聯系、因果關系等,小到單元之間、章節之間的前后左右的聯系。例如,在分析“大革命的興起和失敗”這一單元教學內容時,可抓住“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這個重大事件,將課本中有關內容歸納為革命統一戰線形成的背景、建立的過程及其對中國革命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這樣抓住一個中心事件,前后有機地聯系,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便成為一個前后呼應的整體。學生可順著這個思路,有系統、有重點地掌握有關知識。
  (三)將知識分類整理,準備相應的思考題。在備課中,教師結合授課內容,準備一些相應的綜合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這也是培養學生整體思維的一個有效途徑。例如:在高中《中國古代史》(選修)“三國兩晉南北朝”部分的教學中,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顯著的社會特征是什么?結合史實加以說明”一題,便能把這個歷史時期國家由分裂漸趨統一,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等一系列知識融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再如:在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教學中,有關美國的經濟發展、政治狀況和對外政策等內容,用“美國是怎樣逐步發展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的?它又是怎樣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一題,便能貫穿整個美國歷史發展的進程。
  其次,要落實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備課中的整體教學設想僅是一個藍圖,具體落實必須體現于課堂教學的過程。這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講授新課之前,要求學生先熟悉課本目錄。讀書先讀目錄,以此來督促學生自學預習,以便在講述新課前,學生能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初步的整體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從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的整體。
  (二)在學期開始具體講授新課內容前,教師應對所教內容作一個提綱挈領的概述,讓學生在頭腦中先形成一個大的整體知識框架。
  (三)在講授一章一節內容時,教師應向學生揭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本質聯系,讓學生看到每個知識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對于每一個歷史事件,都要從其發生的原因、過程以及產生的結果或影響等方面去分析。按這個思路去分析教材,就可以將一章一節的內容組織成一個整體。如原高中《世界近代現代史》課本《法國資產階級革命》一章,內容繁雜,但按這個思路去處理教材,將教材前三節內容從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產生的背景(①英美革命的影響;②封建專制制度的危機;③啟蒙思想家的思想動員)、經過(三次革命高潮)、意義三方面加以歸納。這樣,就可以把看似“獨立”的三節教材組成一個前后連貫的整體。每個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等都成了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
  (四)在每堂課的課堂小結中,除了重申新課的知識要點和理清線索外,還應進一步強調知識的內在整體聯系。例如:在講完中國的“抗日戰爭”內容時,和學生一起回憶: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人民為反抗外來侵略進行了哪些斗爭?結果如何?為什么?中國抗日戰爭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有何歷史意義?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大革命時期的革命統一戰線有何不同?等等。這樣,通過“滾雪球”式的前后聯系,就能由每一堂課的“小整體”進而發展為“大整體”。
  再次,要貫穿于復習檢測中。知識的檢測除了檢測教學效果和進一步鞏固知識的功能外,還對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式具有導向作用。前面已談到,在備課中應備相應綜合性思考練習題,注重古今中外的知識聯系,這在平時的檢測中就應有所體現。在歷年的高考中,出現了許多體現整體教學要求的題目。如:以人物為中心:“扼要舉出周恩來同志在我國民主革命各時期的主要革命活動。”(1973)以事件為中心:“結合印度歷次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原因,歸納各次斗爭的特點,并指出這一斗爭的結局。”(1992)以地區為中心:“19世紀以來,山東是怎樣變成德國勢力范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發生了什么變化?并結合中外史實說明因此而引起的反響和最后結果。”(1988)同類內容的縱向歸納:“簡要說明民主革命時期魏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的基本思想及其實踐效果”。(1993)中外知識的橫向聯系:“19世紀末中國維新變法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么?與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相比,兩者在社會變革的作用上有何不同?為什么?”(1994)諸如此類,在平時的練習和檢測中,結合這類題目的訓練,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整體思維的習慣。
   三、整體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歷史教學中貫穿整體教學十分必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應遵循如下幾方面的原則:
  (一)教學的層次性原則。從宏觀上著眼,微觀中入手。整體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把握歷史發展的總體概貌,找出歷史發展的內在本質聯系,從而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然而歷史知識是由每個具體的知識點構成的,若離開了具體的知識點而去談歷史的整體聯系,則無疑是“空中樓閣”。所以,要從整體上掌握歷史,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首先掌握具體的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找出每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最終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
  (二)歷史教學的系統性原則。歷史是按照其自身的規律發展的。歷史的今天是與歷史的昨天和前天相聯結的,歷史的明天又是與歷史的今天相聯結的。因而只有按照歷史年代次序敘述歷史事件,才能講明歷史的因果相聯的關系;也只有系統地講授歷史,才能使學生在具體了解歷史發展進程的基礎上,了解社會發展的規律。這是指歷史的縱向關系而言。同時,還要注意歷史的橫的聯系。即同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間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獲得科學的歷史知識,也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闡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幫助學生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這是歷史整體教學需要達成的要求。
  (三)遵循教學規律,注重發展能力。歷史教學担負著三大任務,即傳授歷史基礎知識、培養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整體教學的優勢之一就在于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向學生滲透一種正確的思維觀念。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現代教育的需要。同時,強調整體教學,也體現了教學必須循序漸進的原則。
  (四)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總原則。歷史學科中的許多問題與現實問題有密切的關系,而且,有很多問題本身就具有現實性。如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歷史關系問題,中國和鄰國之間的邊界問題等等。歷史上的一些經驗教訓,對今天和未來能起某種借鑒作用。例如中國近百年歷史落后挨打的教訓,社會主義全面建設時期“左”的錯誤造成的嚴重后果等等。只有講清了這些道理,把歷史和現實融為一個整體來教學,才能教會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去觀察、分析和對待歷史和現實的社會問題,更好地完成中學歷史教學的任務。
   (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教研室 臨海市回浦中學)*
  
  
  
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51-53G32中學歷史教學單文貴/鄭郁19971997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文科版杭州51-53G32中學歷史教學單文貴/鄭郁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58:24

[新一篇] 淺議中專語文教材中的幾種“聯想”方式

[舊一篇] 淺論知識分子的“烏托邦”追求與反思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