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語言文字規范化問題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編輯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試驗修訂本)(注:均為現行教材.第一冊,2003.6第一版;第二冊,2003.12第一版;2000.12;第四冊,2001.10;第五冊,2001.12;第六冊,2002.10),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有利于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在教學中,筆者發現教材中存在不少語言文字欠規范的問題,現歸納例舉如下:
      一、文字的規范化問題
      1.異形詞
    教育部、國家語委公布的《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已從2002年3月13日開始試行。2002年6月,教育部下發《關于教育系統試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的通知》,要求“教育教學各環節,新編教材……均應執行《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使用推薦詞形。”(注:中國教育報,2002.6)新版教材中有不少詞欠規范(加點的詞為欠規范詞形,括號內的詞為現代漢語規范詞):
    (1)第四冊第5課《項鏈》:“住宅的寒傖……都使她苦惱”(寒磣)
    (2)第三冊第20課《〈魯迅詩稿〉序》:“將團結與斗爭之精神,表現具是。”(俱)
    (3)第六冊第2課《熵:一種新的世界觀》:“雖然科學家們多少年來為這兩個定律的真正涵義絞盡腦汁。”(含義)
    (4)魯迅及其同時代作家作品中的異形詞:
    ①第一冊第13課《〈吶喊〉自序》:“你鈔了這些有什么用?”“有一夜,他翻著我那古碑的鈔本……”(抄)
    ②第二冊、第四冊第1課《祝福》:“我就站住,豫備她來討錢”(預備);“我很悚然,一見她的眼釘著我的…(盯);“什么躊躕,什么計畫,都擋不住三句問。”(躊躇、計劃);“我很吃驚,只得支梧著”(支吾);“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預感,教材未注,《整理表》已特作說明);“是早已許給了賀家@①的賀老六的”(岙,教材未注);“聽說那時實在鬧得利害”(厲害);“全不見有憐俐起來的希望”(伶俐);“我在朦lóng@②中,又隱約聽到遠處的爆竹聲聯綿不斷”(mēng@③lóng@②、連綿);需要說明的是,“朦朧”,指“月光不明”,引申為“不清楚、模糊”,mēng@③lóng@②指“快要睡著或剛睡醒時眼睛半開半閉”,形容睡態或醉態。根據文意,“我”在睡夢中被“爆竹聲”驚醒,應改為“mēng@③lóng@②”才妥當。
    ③第三冊第17課《燈下漫筆》:“也不早將沉重累墜的銀元……”(累贅);“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里——”(直截了當);
    ④第四冊第5課《藥》:“但又立刻堆上笑,搭@④著走開了”(搭訕);《藥》:“華大媽已在右邊的一坐新墳上前面,挑出四碟菜”;“走到左邊的一坐墳前”(座);“兩個人都竦然的回過頭”(悚然);
    ⑤第五冊第9課《阿Q正傳》:“他惘惘的向左右看,全跟著馬蟻似的人”(螞蟻);“阿Q在喝采聲中……”(喝彩)
    ⑥第三冊第13課《故都的秋》:“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著);“做一篇秋的詩歌散文鈔”。(抄)
      2.錯別字
    第二冊第2課、第四冊第3課《邊城》:(1)“靠近了祖父身邊去。”(2)“就決定了同茶峒地方離開。”加點字應分別改為“到”“從”才能與后面的詞語相照應。
      3.注音有誤
    (1)第一冊第17課《燭之武退秦師》“若不闕秦,將焉取之”中的jué應為quē。
    (2)第二冊第17課《過秦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中的yáo應為xiáo。
    (3)第三冊第9課《夢游天姥吟留別》:“惟覺時之枕席”中的jué應為jiào。
    其中句(1)中的“闕”,文言中有三種音、義:①jué,通“掘”。②què宮門外邊的樓臺,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輔三秦”。③quē,門闕,可通“缺”,引申為“侵損、削減”。因而教材注音有誤,應為quē。句(2)中的“崤”的注音,據《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注:“崤山,山名,在河南”,讀作“xiáo”。句(3)中“覺”是“睡醒”之義,據《辭源》《辭海》,表此義時應讀jiào。
      二、語法的規范化問題
      1.搭配不當
    (1)第一冊第11課《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①“正在向全世界展示出中華民族全面振興的燦爛前景。”“出”用在動詞后,“表示動作完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與“正在”搭配不當,宜將“出”改為“著”。②“毛澤東通過閱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和具體了解十月革命……”“著作”是不能“傳播”的,宜刪去“傳播”。③“這種優良傳統和精神動力,要永遠發揚光大。”“精神動力”與“發揚光大”搭配不當,可將“精神動力”改為“民族精神”。
    (2)第一冊第15課《〈寬容〉序言》:“那邊的山上有牧場,牧草同樣肥沃……”查閱工具書,“肥沃”只修飾“土地”,“肥美”才形容“牧草”“牛羊”等。如《內蒙訪古》中的“陰山南麓的沃野,正是內蒙西部水草最肥美的地方。”因此,應將“肥沃”改為“肥美”。
    (3)第二冊第10課《〈物種起源〉導言》:①“我……在南美洲看到關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現存生物與古生物在地質上的關系,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看到”帶了兩個賓語,與“關系”搭配不當,應改為“了解……關系”;最后一個句子無主語,應加上代詞“這”。②“但是全部完成還需要更多的歲月”。“歲月”只有長短之分,而無多少之說,可參閱《現代漢語詞典》有關“歲月”的釋義,舉例:“歲月:漫長的~”,因而改為“漫長的歲月”更妥。
    (4)第二冊第12課《這個世界的音樂》:“我們也許就會聽出其中的對位音,音調和音色的平衡,還有各種和弦和各種亮度。”謂語“聽出”帶了5個賓語,其中和“和弦”“亮度”搭配不當。最后一個分句應改為“還有各種和弦的聲音,看到各種亮度。”
    (5)第三冊第13課《故都的秋》:“這秋蟬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這句話的主干是“嘶叫像家蟲”。根據句意,應改為“這嘶叫的秋蟬……”,讓“秋蟬”作主語,主干是“秋蟬像是家蟲”。
    (6)第四冊第3課《邊城》:“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這句話的主語是“生命”,謂語是“覺得”,搭配不當。句子可調整為“翠翠在生命的成熟中,覺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2.表意不明
    (1)第一冊第14課《胡同文化》:“有在一個胡同里一住住幾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幾輩子的。”人的一生叫一輩子,因而“住了幾輩子”講不通,有歧義。據句意,可改為“幾輩人的”或“幾代人的”。
    (2)第二冊第15課、第五冊第7課《說“木葉”》:“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犯了“句式雜糅”的語病。要么說“這究竟是為什么呢?”,要么說“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3.成分贅余
    (1)第一冊第10課《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要把情況公諸于眾。”“諸”,是“之于”的合音詞,與后面的“于”重復。可將“諸”改為“之”。
    (2)第一冊第11課《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使科教興國真正成為全民族的廣泛共識和實際行動。”“廣泛”與“全民族”“共識”重復,可刪去“廣泛”。
    (3)《〈物種起源〉導言》:“但是我們……可以毫不懷疑地斷言創造論的錯誤。”“斷言”即“毫不懷疑”,應刪去“毫不懷疑地”。
    (4)第二冊第11課《神奇的激光》:“極光形體的高度變化也是很大的,從剛剛能看得見的銀河星云般的亮度,一直亮到滿月時的月亮亮度。”宜刪去加點的“形體”“亮”,這樣簡潔;“滿月”包含了“月亮”,因而可刪去“月亮”“能”與“看得見”同義,“能看見”即“看得見”,二者保留其一即可。
    (5)《邊城》:①“但一個若體驗或追究到這個當前一切時……”“當前一切”已包含“這個”,可刪去“這個”。②“把人渡完事后,就會回家里來吃飯。”“事”贅余,可刪去;“來”也可有可無。③“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好像明白這是半夜。”“之間”贅余,應刪去。④“同時且說到那可憐母親的堅硬處。”宜刪去“且”。⑤“可是卻無從把那種東西挪開。”可刪去“可是”。
    (6)第六冊第四課《宇宙的未來》:“宇宙還應該包含所謂的暗物質,即是我們不能直接觀測到的東西。”后一分句是對前一分句中“暗物質”的解釋說明,“即”“就是”之義。因此,可將“是”刪去。
      4.詞語誤用
    (1)《這個世界的音樂》:“企圖賦于這種特別的聲音以某種具體的意義,那顯然是有風險的。”“那”,《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指示代詞,指示比較遠的人或事。”據上下文意,可將其改為“這”,或刪去。
    (2)第二冊第7課《莊周買水》:“吳主任又黑又圓的臉上凝著經久不息的笑容。”《漢語大詞典》《中國成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等工具書將“經久不息”釋義為“長時間不停息。多形容掌聲或歡呼聲。”可見其是用以形容“聲音”的,句中用來形容“笑容”,不恰當,可改為“經久不散”。
      三、如何進一步規范教材中的語言文字問題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三章第七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通過漢語課程,使用漢語文教材,應當符合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規范和標準。”應該說,入選教材的作品都是名家之名篇,但“對于名家名篇中存在不符合現行規范的毛病,不要聽之任之,要以妥善的方式加以規范”。(注:蘇培成.語文教學和漢語規范化.語文教學通訊,2002)
    如何用妥善的方式加以規范?葉圣陶先生為我們提供了范例;他“在教材編輯加工中既要以科學為重,毫不遷就,又要尊重作者,不可莽撞妄改”。(注:聞默.葉圣陶教材編輯活動與思想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00.11)因而,為使語言文字規范化,體現語文教材的“典范性”,對于教材中的異形詞、錯別字、病句等語言文字欠規范現象,編者應在教材再版時,依據國家現行的語言文字法律法規作技術性修訂。如對于魯迅及其同時代作家作品中的欠規范漢字,可用現代漢語規范字去替代,并以“原文寫作××字(詞)”的方式注釋。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教材質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感情。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土加奧
      @②原字目加龍
      @③原字目加蒙
      @④教學與管理太原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幸興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Steps to Happiness幸興 江西南康唐江中學 作者:教學與管理太原9~13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幸興20042004馬丁·特羅在30年前首次描述了高等教育存在著三個以數量為標準的發展階段。這一理論是基于當時部分發達國家高等教育完成“大眾化”或“普及化”之現實,圍繞著高等教育內部革新問題而建構的,在方法論上,具有十分明顯的歸納取向,對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的關系,缺乏足夠的認識。這一理論存在著內在的缺陷。
    當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普及化之功能及其重要性的認識。高等教育更多地體現著一國社會經濟的巨大利益,高等教育的發展更多地是國家意志的產物,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本文所指的第一堂課是教師與新生見面的第一次課。王燕/楊秀文

網載 2013-09-10 21:58:26

[新一篇] 淺談高中語文教學局限及教改趨向

[舊一篇] 海外思潮 美國文化大革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