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重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對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深遠意義和學校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問題又作了精辟的闡述。現在創新教育問題,已引起了教育界的熱烈討論和社會各界的關注。本文僅就學習《決定》和江澤民同志講話后的體會,對創新、創新教育及其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談一點粗疏的理解,以求教正。
      一 創新教育提出的必然性和緊迫性
  創新教育的提出,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體現了知識經濟對人才培養的緊迫要求,同時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需要。
    1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
  一部人類文明史就是不斷創新發展的歷史。江澤民同志多次講“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正是對人類社會發展動力歷史考察作出的深刻總結。中華民族是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偉大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過舉世矚目的重大貢獻。只是由于長期受封建專制主義的壓制和帝國主義的侵略,到近現代落伍了。新中國成立,為發揮中華民族的創新能力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但“左”傾嚴重錯誤又一度極大地窒息了民族創新精神的發揚。今天,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偉大成就,我們的國家面臨著極好的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著國際競爭更加嚴峻的挑戰。面對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突飛猛進發展,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會上又突出地強調了增強民族創新能力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指出,“我們必須把增強民族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唯其如此,中華民族在新的世紀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
  增強民族創新力的基礎在教育。“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全面實施“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的素質教育過程中,理所當然地應當把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教育作為重點。
    2 知識經濟的興起需要培養創新人才
  人們預測,新世紀將是知識經濟逐步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創新教育正是在建立國家創新體系、迎接知識經濟挑戰的時代背景中突出提出來的。
  今天勞動者素質的高低、民族創新能力的強弱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標志。江澤民同志在全教會上的講話中尖銳地指出,“事實越來越證明,我們的勞動力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如果“不是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努力提高本國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那就會在國際經濟競爭格局中處于被動和依附的地位,就必然進一步拉大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有時代使命感和民族憂患意識,盡快改革只重知識傳授、忽視知識創新,只重應付考試、忽視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這樣才可能造就出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才可能在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3 開展創新教育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個人優良素質的綜合體現,因而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本身的應有之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展創新教育必將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化,有力地推動由“應試教育”真正轉到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
  江澤民同志在講到培養創新精神和創造性人才時明確地提出:“我們必須轉變那種妨礙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特別是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以及過于劃一呆板的教育教學制度。”這里講的分數唯一的質量標準、單向灌輸知識的教學模式、呆板僵化的教育教學制度,正是傳統教育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對“應試教育”弊端的集中概括。這些問題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包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在內的德、智、體、美等方面的基本素質教育是難以真正實施的。
  現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已在全國上下、教育界內外逐漸形成共識,出現了很好的局面,但是困難仍然很大。從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來看,“應試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難以一時轉變。還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和學校是素質教育喊得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搞得扎扎實實。不少地方政府年年都向學校強行下達剛性升學指標,還是“以升學率高低為主要指標評估教育政績優劣、辦學水平高低、教師工作好壞”;不少學校出于上級的壓力、社會的輿論以及對自己生存的考慮,仍然在“以升學為目標,以考試為中心”的辦學運行機制中循環往復。加課補課、題海戰術、頻繁考試、注入式教學、過重的課業負担,隨處可見。有些勇于改革探索、力求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卻面臨著上級不支持、家長不配合、政策不寬松、生源不景氣的窘境。可見,要貫徹落實中央《決定》,首先必須從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評價和招生考試制度,實行正確的教育政策導向入手,才可能逐步克服“應試教育”的慣性,走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軌道。我們絕不可能在“應試教育”的模式和辦學運行機制中去奢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開展創新教育,必將有力地推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創新教育就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著重點。
      二 創新與創新教育的任務
    1 創新的涵義和層次
  目前諸多論者對創新與創造兩個概念的理解尚有分歧。筆者認為,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但不等于全部創新活動。
  人們的創新活動大約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前所未有”的創新,即獨立地首次發現新的事物,發明新的東西,提出新的思想,創建新的學說,創造新的作品。這是最高層次的創新,是對未知領域有所發現的開拓性創新。二是承繼創新,即在前人已有認識、研究和創造發明成果基礎上的創新,這是對已知領域有所突破的發展性創新。三是“有所新意”的創新,對已知事物有新的認識,對探索的問題有新的進展,對進行的工作有新的思路,對開展的活動有新的方法等,都可稱之為創新。這是多數人在各個領域、各種活動中都可以進行的一種創新活動。這種創新雖然還說不上“有所發現”或“有所突破”,但它是高層次創新的萌芽和前提。中小學進行創新教育首先應當通過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從開展“有所新意”的創新活動開始,才可能逐步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 創新教育的基本任務和內容
  根據《決定》的要求,創新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培養各種類型和層次的素質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其主要內容,我認為應當包括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幾個方面。
  創新精神就是力求發現和解決新問題的進取精神,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百折不撓、實現目標的奮斗精神,它是一種活躍進取的精神狀態。創新精神的培養包括樹立創新意識,誘發創新欲望,激勵創新熱忱,指導創新實踐,實現創新目標,評價創新成果等各個環節。
  創新能力指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思維是在創新欲望和熱情驅動下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其主要特征是獨立性、靈活性、求異性、發散性、批判性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創新實踐能力是旨在保證創新活動順利進行以實現創新目標的一種綜合能力,其主要構成有獨立獲取知識能力,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表達和表現能力,掌握和運用創新技法的能力等。
  創新人格。創新教育必然十分重視創新人格的培養。創新活動屬于智力活動范疇,但又不僅僅是單純的智力活動,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也是創新人格力量的體現。創新活動及其成果是智力因素和人格因素的結晶。創新人格的培養,應使學生具有為增強祖國綜合國力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價值觀,銳意進取、崇尚創新的熱情,不怕失敗、知難而進的堅強意志和自主自力、勤奮好學、求真務實、勇于開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品質和作風。
  有了旺盛的創新精神、獨立的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就構成了創新人才應具有的創新素質。創新素質是個體優良素質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講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
  創新教育也是分層次的。高等學校開展創新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在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質基礎上,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使之成為高層次的專業創新人才;職業教育要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形成熟練的職業技能和技術創新能力;中小學是培養合格公民的基礎教育,不直接担負培養專業人才的任務,它要求在全面提高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基本素質的基礎上,發展愛好特長,從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為其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
      三 開展創新教育要處理好幾個關系
    1 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是并列關系、等同關系還是從屬關系?這是開展創新教育首先應當明確的問題。
  首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體現素質教育宗旨和時代特征的一個重點任務,因而創新教育就是素質教育本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兩者在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在考試、評估、課程和教學改革,在師資隊伍和校園文化建設,在爭取家長和社會的配合與支持等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不能認為創新教育是要獨立于素質教育之外再起爐灶,另搞一套。事實上創新教育也只有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基礎上才可能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因此,創新教育不是與素質教育并列的概念。其次,創新教育是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下著重于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因而在教育目標、內容、方法、途徑、評價及教育環境等方面,必然有其相對突出的特點和具體要求。否則,提出“創新教育”的概念就沒有必要了。所以,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也不是等同關系。第三,根據江澤民同志“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的論斷,創新也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和動力。開展創新教育必然會推動素質教育不斷創新。所以,從“創新”二字講,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又不僅僅是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創新教育”不僅指其本身的特定涵義,而且可以帶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每一方面內容、活動、方式的創新。因此,確切地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點。
    2 全面發展與發展特長的關系
  《決定》要求,素質教育必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不但不排斥而且還應當鼓勵學生愛好特長的發展。個體素質結構既包括德、智、體、美等方面基本素質的發展,又包括愛好特長方面素質的發展。愛好特長是一個人個性特征的突出反映,但基本素質也必然會表現出不同的個性特點和差異。正如小平同志講的,我們“不能不承認各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才能和品德的差異,并且按照這種差異給以區別對待。”因此,全面發展絕不是齊頭并進的“平均發展”或“標準件發展”,而是體現個性特點、各具特色的生動活潑的發展。開展創新教育更須注重發展學生的特長,因為一個人創新潛能的釋放和發揮總是與他的愛好特長分不開的。“熱愛是最好的教師”。很難設想,一個人對其不喜歡、不關注、不擅長的事物會孜孜以求去創新。
    3 面向全體與鼓勵冒尖的關系
  江澤民同志在全教會上號召要“努力為優秀人才的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高等學校要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學術帶頭人和尖子人才;中小學也應“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他還尖銳地批評了那種孤立尖子、扼殺優秀人才的極其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因此,開展創新教育必須鼓勵那些勇于創新、在創新能力和其他方面表現突出的冒尖學生。
  鼓勵冒尖與“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的要求并不矛盾。第一,一個學校、一個系、一個班的全體學生是由各具差異的學生組成的集合體。“尖子生”本身就是這個“全體”的一部份,自當屬于“面向全體”之列。第二,“應試教育”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只面向一部分升學有望的學生,忽視、歧視、無視甚至放棄那些升學無指望的學生。在這些“差生”中就有不少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創新潛能或動手能力的尖子,只是在以分數為唯一標準的“應試教育”中被淹沒了。開展創新教育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否則,有創新才能的尖子就會被施教者視而不見。第三,創新教育鼓勵的尖子不應當要求他們門門學科成績冒尖,應當是素質全面發展而在某些方面又富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冒尖。在良好的校風和寬松的教育環境中,這樣的尖子越多,越能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與提高。
    4 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
  素質教育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知識和接受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主導作用發揮正確與否的根本標準,就是看是否善于調動學生學習和接受教育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否使學生能做到生動活潑主動地得到發展,是否有利于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創新精神與能力。
    5 學習知識與參加實踐的關系
  江澤民同志要求學生做到“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這是教育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知識是創新的基礎。學生如果知之不多、知之不深、知之不真、知之不新,是難以形成豐富的聯想和產生創新性思維的。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如果不與實踐相結合,就談不上知識的應用與創新,更無從培養創新能力。陶行知先生說“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就生動而又深刻地表明了創新與知識和實踐的辯證關系。
中國教育學刊京8~11G3中小學教育葉上雄20002000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教育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其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進行創新教育將帶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開展創新教育要處理好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與發展特長、面向全體與鼓勵冒尖、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學習知識與參加實踐諸方面的關系。創新/創新教育/素質教育四川教育學院  葉上雄,四川成都市人民南路三段24號  四川教育學院,610041 作者:中國教育學刊京8~11G3中小學教育葉上雄20002000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教育反映了人類文明進步和時代發展的要求,其主要內容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進行創新教育將帶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開展創新教育要處理好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全面發展與發展特長、面向全體與鼓勵冒尖、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學習知識與參加實踐諸方面的關系。創新/創新教育/素質教育

網載 2013-09-10 21:59:09

[新一篇] 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施的構想

[舊一篇] 素質教育背景下人的發展與培養  ——中國教育學會第20次學術年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