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社會轉型期的主導價值觀建構[*]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內容提要:本文從社會學的視角,分析探討了當代中國社會處在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生活呈現的基本特征。本文認為,復雜的經濟生活導致人們多種多樣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觀如果不及時正確引導,容易造成對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動搖。因此,在對外開放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構起堅固的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體系,把十四屆六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充分發揮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對人們思想言行的調適制導作用,處理好社會的經濟系統,組織管理系統、文化價值系統三者的關系,實現整個社會系統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才能順利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戰略目標。
   * * *
  研究社會轉型期的主導價值觀建構問題,是社會學的重要時代課題,本文將從社會轉型期的歷史特點,社會系統的功能分析,主導價值觀建構面臨的艱巨任務幾方面進行一些社會學視角的探討,以為引玉之磚。
   社會轉型——主導價值觀建構面臨的時代特點
  一般地說,社會發展,要經歷一個從農業社會向城市化工業文明社會過渡的全面轉型過程,城市化是一種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共有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將逐步減少,從事非農業的人口必然增多,人口呈向城鎮聚集的趨勢,社會分工越來越發達,人們的職業多樣化,經濟呈繁榮景象,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多元化,容易形成對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威脅與沖擊,動搖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的根基。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如不加強主導價值觀的建構,社會的經濟系統,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和社會的思想文化系統要持續順利地協調發展就是不可能的。這方面的經驗教訓,西方發達國家提供的許多例證已給我們以發人深省的啟示。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這一發展進程就已經開始,目前呈加速發展趨勢。目前的中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過渡期。所謂“社會轉型”,筆者贊成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杭生先生的界定,它是一個有特定含義的學術語,意指社會從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或者說由傳統型社會向現代型社會轉型的過程,詳細一點說,就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型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型社會的轉型。當前的中國正處在兩上轉變之中:一是從農業的、鄉村的、封閉半封閉的傳統社會,向工業的、城鎮的、開放的現代化社會轉變,這是社會結構的轉型;二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這是經濟體制的轉軌。社會結構的轉型和經濟體制的轉軌并不是等同的,社會結構轉型是一個貫穿整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過程;而體制轉軌是從一種缺乏效率的現代體制向另一種更有效率的現代體制轉變,與整體的現代化過程相比較,體制轉軌應當在一個相對來說不是太長的時間內完成。社會結構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同時并進,一方面,形成相互推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相互制約,造成結構沖突和體制摩擦交織在一起的態勢,增加了改革和發展的難度。這是現階段中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特征,是我國社會特殊的歷史條件造成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體現。[1]前者屬于發展問題,是人類社會必經的一般現代化進程,后者屬于改革問題,是我國社會的特殊進程。這“兩個轉變”都要求要堅持在對外開放中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轉變”是一場極其復雜、豐富深刻、艱苦卓絕的社會變革,有力地推動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思想文化結構,人們的道德觀,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結構,人際關系等等的大變化。雙軌制,動態性,社會結構激劇分化重組是目前我國社會的重要特點。這個階段,如果不注意處理好社會的經濟系統,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社會的思想文化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就容易引發諸如人口流動,勞動就業,經濟混亂,社會分配不公,干部腐敗,道德失范,社會風氣頹廢、社會治安,環境污染等眾多社會問題集中顯現。社會生活呈現出千姿百態景象,積極與消極并存,正面效應與負面效應同時顯現,多樣的生活方式和多元價值觀容易形成對社會主導價值體系的動搖和威脅,使人們產生心理困惑和理想信念危機,危及整個社會的良性運行發展。如不進行有效的社會控制,消除社會病態,建立堅固的主導思想道德價值觀防線,那么,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在我國社會正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的重要歷史關頭,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思想道德建設,建構起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體系,導向和調適人們的言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關系著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盛衰興旺。
   功能分析——文化價值系統承担的重要角色
  市場經濟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發現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手段。但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僅從經濟的層面看,以價值規律的競爭機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作用,就既有主動性的一面,又有盲目性的一面;既有優化資源配置作用的一面,也有導致資源浪費的一面;既有對市場信息反映靈敏的一面,又有反映遲鈍,滯后的一面;既有激發和增強人們的自主自立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的積極作用,又有引發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負面作用。如果說市場機制是解決經濟發展問題的有效手段的話,卻不能說它也是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尤其是精神文化問題的最有效的手段。市場機制能為解決各種社會領域,生活方式領域的問題提供物質基礎和前提,但市場機制并不能解決人們精神領域,生活方式領域的真善美問題。
  一度時期以來,我們在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先進文化的同時,忽視了西方腐朽社會思潮、道德觀、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對社會肌體的侵蝕,只追求商品化、市場化,黃色書刊和各種粗制濫造的音像制品通過各種渠道充斥于國內文化市場。封建殘余觀念和生活方式也沉渣泛起。以“尋租活動”為特征的權錢交易侵蝕著我們黨的肌體,黨風不正,民風不正,市風日下,道德滑坡使人憂心如焚。有人認為提倡共產主義思想道德不現實,散布“雷鋒精神過時論”,“道德無用論”,“有德吃虧論”,鼓吹資產階級的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個人主義道德觀,丑化社會主義制度等等。面對這類思想混亂,道德淪喪,主導價值評判系統受到沖擊和挑戰的社會病態現象,決不能等閑視之,之必須堅決制止。要消除這類社會問題,重建全民共識的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體系,從社會學的視角看,就要對復雜的社會系統進行功能分析。
  一般地說,從社會轉型的動態發展過程看,社會的經濟系統,組織管理系統,文化系統應該是協調發展的。多元的結構系統所承担的社會功能各司其職又相互補充相互配合,才是一個良性運行的有序社會。在經濟系統中,市場經濟承担的社會功能推動著人們去追求競爭和效益。追求利潤最大化。容易導致兩極分化,滋生“金錢拜物教”,對人們的危害是產生“精神貧血癥”。市場經濟的自身發展規律在價值觀念的變革表現出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它的價值體系在社會生活中有強大的影響力。所謂市場經濟的價值體系是指市場經濟的本位價值和社會功能價值。具體內容包括:對功利性價值的最大追求,利益導向對經濟行為的調控起支配作用,以主體為本位的互利價值取向,自主價值取向等等。它的鋒利的劍刃無情地割斷了封建經濟封閉似的一系列價值觀念。追求競爭、冒險和效益的價值體系是市場經濟運作的基礎,它的張力擴散到社會生活的各領域就會導致一切都商品化市場化,產生許多負面影響。二是在現代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結構日益分化,形成不同的利益群體,表現在價值取向上則形成了各有各的生活態度和對生活的理解,價值多元化的趨勢表現在社會價值(經濟學意義上的)的分配在不同群體或個人中越來越不公正從而分化為不同的社會階層。這是市場的性質以及所承担的功能所導致的,否則社會的經濟發展就沒有動力。如果我們把社會比喻為一輛正在運行的載重汽車的話,那么,市場經濟為這輛汽車提供的只是“發動機”,但并沒有提供達到最終目標的“方向盤”。把握方向的問題要由其它社會機制來解決。
  在我國,政府作為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要起的作用和功能是要利用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宏觀調控手段去不斷調節由市場造成的過大的收入差距,建構全民共識的主導價值體系,制定各種政策法規對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行抑制和根除,而不是去擴大兩極分化。這是由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決定的。而文化系統(尤其是意識形態等觀念性文化)則需要具有相當的超越性,而不是去迎合市場的貧庸文化和低級趣味,更不能讓文化降格為金錢交易。它的社會功能是要給社會提供思想保證和精神動力,智力支持,維護正義與公平,(特別是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大力提倡對物欲的超越,弘揚主旋律,倡導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人們各種高尚的精神品格,凈化社會風氣和人的心靈。文化的超越機制的力量在于它的神圣性。
  社會的經濟系統、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社會的文化系統的功能如果都到位并發揮作用了,就能造成社會整體的合諧而良性運行發展。近幾年來出現的許多問題,不是市場經濟出了什么問題,(市場經濟發展還不夠,要近快轉軌迅速發展、完善、充分發揮它應有的功能)。而是社會的組織管理系統在政策導向上、文化系統的輿論導向上出了問題,沒有真正到位發揮出應該具有的社會功能。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國家命運和前途作出了全局工作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四屆一中、二中全會解決了黨和國家領導機構問題,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四中全會對黨的建設特別是組織建設作出了部署,五中全會確定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跨世紀的宏偉藍圖。就在“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啟動之時,在兩個世紀交替,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現代化建設第二、三步戰略目標銜接的重要歷史時期,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綜合國力競爭日趨劇烈的新形勢下,黨中央召開了六中全會,適時地作出了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決議。這樣,從生產力的發展到生產關系的改革,從政治上層建筑的完善到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都有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充分體現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整體推進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思想和遠見卓識。
   價值建構——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
  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能沒有精神支柱,不能沒有民族魂,建構全民共識的主導價值體系,是確立全民族精神支柱的一項宏偉工程,它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制定和弘揚社會主義的主導價值觀,發揮價值觀對市場經濟和人們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的調適制導作用,順利實現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戰略目標,實現社會的全面轉型,這是思想道德建設面臨的艱巨任務。
  所謂價值觀,就是人們關于一切價值關系的信念、信仰、理想和標準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作為社會意識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價值觀念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在自覺不自覺的,經常地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和品質。顯然,價值觀與世界觀、人生觀緊密聯系,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階級性的。在當代中國社會,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特點,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并且發展不平衡,決定了我國只能建立起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全民所有制為主導的,其他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經濟結構。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然是一種行為主體經濟和利益主體經濟,而利益主體又是多元分層和多向交錯的,從而使各層次價值主體的利益與需要發生深刻的變化,其價值取向呈現以經濟為中心的社會多元化趨勢。例如,對于企業來說,不但有多種所有制模式,而且在經營管理與分配模式上也是多樣化的,對于市場競爭中的個人來說,利益也會隨著自己的地位、職業、工作方式、貢獻分配方式等得以體現,需要依靠自己的收入和自身價值的實現而得到不同程度的滿足。因而;在市場經濟自由競爭中,人們的價值取向必然以人們在社會中的狀況及社會滿足其利益與需要的情況,以及人們對之的認識而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化。社會中經濟生活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的政治生活,思想觀念的復雜性,也決定了人們價值觀念,行為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復雜性和多向性。價值觀念的激烈沖突與深刻變革,是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一種普遍現象。如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與艱苦奮斗、奉獻精神、雷鋒精神等等,都在激烈交鋒。可以說,處于從傳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從農業社會向城市化工業文明社會全面轉型的我國社會,現實經濟基礎與社會生活的變革,必然導致價值觀念的變化和沖突。即便是一些腐朽沒落的價值觀念,在這時代的轉型時期,也難免沉渣泛起,找到其生存的土壤,一遇適當氣候,就會形成對社會主導價值觀的威脅與動搖。因此,迅速建構轉型期占主導統治地位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是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艱巨的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體制的建立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轉向市場經濟并不意味著放棄或背離社會主義的價值觀念,而是要重新審視過去我們所奉行的傳統價值觀念,批判與超越封建主義、資本主義的腐朽價值觀,并且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重建新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體系。因此,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在制定和弘揚全民共識的主導價值觀體系時,就把思想道德建設放在了最突出的地位來論述。
  在當代中國,能夠作為社會核心理念信念精神價值支柱的,只能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理論。歷史和現實的實踐都一再證明,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至今仍然是不可超越的。毛澤東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列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指導我國勝利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最具有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迄今仍然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集中反映了我們黨在新時期改革開放條件下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性的認識,是毛澤東思想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在新時期各項工作的指針,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發展的強大精神支柱。堅持以這一理論為指導,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設的關鍵。思想建設是道德建設乃至整個精神文明建設的靈魂和基礎。因此,在處于社會轉型、經濟轉軌、社會生活激劇變化,價值多元的當代中國社會,要實現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歷史使命,最根本的是要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這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加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教育,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的思想教育,才能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增強辯別是非,增強自覺抵制西方資產階級錯誤思潮侵蝕的能力。才能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不迷失方向,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地認識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才能走出一條好路,干出一番新的事業。
  “愛國主義歷來是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同社會主義有機地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鼓舞全國人民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動力”。從歷史上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多次復興,綿延五千年而不衰,正是愛國主義傳統凝聚著全國各民族的力量,維系著國家統一和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精神動力,它始終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從現實看,建構全民共識的主導價值觀體系,愛國主義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高度的統一性,熱愛祖國,就是要熱愛社會主義中國。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這種內在的一致性,已經早已是全民共識的價值取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特別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在全社會凝聚起為實現民族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在全社會樹立起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形成以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利益、國家尊嚴為最大恥辱的時代風尚。
  在全社會進行艱苦創業精神,集體主義教育,是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腐朽風氣的思想防線,是重構全民共識主導價值體系及其重要的方面。這是因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其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艱苦創業過程。我國是發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在一個人口眾多,底子薄弱,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后的基礎上,去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各項戰略目標,尤其需要發揚集體主義精神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毛澤東曾說,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又說,我們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全國勝利,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道路更長,任務更艱巨,要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去從事更加偉大的事業。鄧小平同志也曾提出,要用民主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嚴守紀律的自我犧牲精神,大公無私和先人后己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要用這些精神教育我們的黨員和青少年。江澤民總書記對大力發揚艱苦創業精神提出了六十四字的要求:即大力提倡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積極探索、勇于創新,艱苦奮斗,知難而進;學習外國,自強不息;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同心同德,顧全大局;勤儉節約,清正廉潔,勵精圖治,無私奉獻。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當代黨的領袖都高度重視艱苦創業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為這些精神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偉大振興,繁榮昌盛的重要保證。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三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系。這既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重構全民共識的主導價值體系總的要求。把為人民服務引入道德建設,并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核心,這在中央文件中是第一次出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共產黨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和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又是為我們的社會普遍接受的價值取向。因為,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集中體現,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主導價值觀,是我們社會的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價值取向,關鍵是要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利益關系。六中全會《決議》從社會活動、經濟活動,政治生活三個層面都相應地提出了具體要求。從社會活動層面講,要在全體人民中旗幟鮮明地倡導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從經濟活動的層面講,強調:國家依法保護企業和個人利益,鼓勵人們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獲取正當經濟利益,但必須提倡誠實守信,合法經營,公平競爭、勤勞致富,反對損公肥私,損人利己等見利忘義的不道德行為。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從政治生活層面講,明確提出嚴格防止把經濟生活中的商品交換原則引入到黨的政治生活和國家機關的政務活動。這是反腐倡廉、端正黨風政風的重要保證。《決議》對“三德建設”還各用了20個字作了具體、生動的內涵規定與要求,即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大力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大力倡導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家庭美德。以此引導和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我國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由于經濟生活的復雜性,多層次性,多元利益主體的存在決定了價值觀念的復雜多變性,人們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生活方式不可能是單一的模式,因此,我們在建構主導價值觀體系的過程中,全民族凝聚在一個總的精神支柱周圍的前提下,應該允許和倡導那些不危害主導價值觀的亞系統和子系統價值觀存在,鼓勵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而獲得的積極健康、豐富多采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而對那些封建沒落的人生價值觀和西方資產階級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人生價值觀的重新滋生抬頭,則是我們的社會所不容,應當堅決根除的。當然,在建構主導價值觀系統的過程中,要批判繼承祖國民族文化傳統中許多優秀的美德,也不要一概拒絕西方發達國家優秀的文化素質,要認真處理好對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和抵制的關系。要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不斷地從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進行總結提煉,不斷豐富和發展適合我國實際的主導價值觀念,以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推動我國的全面轉型。在現階段要把思想道德建設與法制教育結合起來,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按照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的要求,要大力加強對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切實增加精神文明建設的投入,加強和改善黨對精神文明建設的領導。
  總而言之,建構社會轉型期主導價值觀體系,是確立全民族精神支柱的一項艱巨的宏偉工程,它在理論上和操作層面上的完成,是值得欣慰的,但并不等于已經在全社會普遍扎根,更不等于已長成參天大樹。要深深根置于人民群眾之中,長成參天大樹,還有一個教育的過程,建設的過程,實踐的過程。人民群眾是認識的主體,實踐的主體,“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要真正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特征、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成為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推動社會全面轉型的強大精神力量,就要動員和組織廣大人民群眾去努力實踐,常抓不懈,才能實現。
  注釋:
  [1] 《社會學研究》(1997年2期第2-3頁)
   (作者工作單位:貴州大學黨委宣傳部)
  [*] 貴州大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
  
  
  
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貴陽41-47C4社會學羅玉達19971997 作者:貴州大學學報:社科版貴陽41-47C4社會學羅玉達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2:00:16

[新一篇] 論社會轉型時期的中國憲政制度(1982-2002)

[舊一篇] 論素質教育中元認知監控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