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設計界名人專訪錄 黃蔚: 推動中國和國際設計業的橋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黃蔚: 推動中國和國際設計業的橋梁
采訪過程中,黃蔚一直笑著說,她的成功來自偶然。 
真的是偶然嗎?世界上所有“偶然”都來自“必然”,那黃蔚身上的必然是什么呢? 
黃蔚點了一壺薄荷茶,在隱隱的茶香中,跟記者聊起了她人生中的三個節點。而這三個節點,剛好分別發生在她的14歲、21歲、28歲,7年一轉折。 
[本文作者] 人民日報海外版記者 沈婉珊 
[刊登出處] 2005年5月人民日報出版社圖書《高分是怎樣煉成的》:關于南通教育的采訪報道 
14歲:我明白了什么是挫折 
黃蔚并不是從小就認真念書的那種類型。她興趣廣泛,個性強,喜歡和在如皋中學教物理的老爸頂嘴。“小時候不懂事,特討厭我爸爸,我們都是個性很強的人,雖然他有高血壓,但我那時候還是很不懂事,從不讓他。”黃蔚笑著說。 
實際上,黃蔚的父親對她影響非常大。黃老先生發現自己的女兒喜歡美術,就送她到業余美術學校去學習,而且一直有意培養黃蔚的獨立思考能力。“那時候我有什么學習上的問題要問他,他總是大喝一聲,自己去想!久而久之,我就養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了。” 
黃蔚的母親是一家不小的工廠的分廠廠長,工作忙,照顧黃蔚的時間也不像其他母親那么多,“我和父親之間,因為個性原因,也不像其他父女一樣親近,我的獨立就這樣培養出來了。” 
黃蔚小學成績并不好,小學畢業后上如皋中學,還是因為父親是學校的老師,有照顧分才能上的。雖然到了擁有一流師資力量的如皋中學,但黃蔚還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去學習,因此成績在班上排在倒數幾名。 
初二,黃蔚終于因為成績跟不上而導致留級。就這樣,黃蔚讀了兩年初二。 
“那時候,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挫折’。我所有的同學都上初三了,而我還在跟本來是我的師弟師妹一起上課。這是我人生的第一個重要節點。”此后,黃蔚仿佛就開竅了。本來很多掌握不好的知識點,變成一下子就可以明白了。 
在初中,雖然黃蔚的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在其他的方面卻有很多特長。初二那年她親手繪制的風箏獲得全南通市的第一名,在航模、小發明創造方面也得過獎。 
“我的拓展性思維的能力可以說是源自于如皋中學的辦學特色:全方面的創造性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黃蔚說。 
21歲:我改變了我驕傲的人生態度 
挫折給予她什么? 挫折是人生的財富,對黃蔚而言,這樣一筆財富讓她享用終身、并在實踐中得以升值。 
黃蔚的成績真正變得好,是在高一。初三畢業考,黃蔚還是憑著照顧分,才進了如皋中學高中部。 
“為什么成績會變好?說來也很簡單,那時候我的同桌是全班第一名,我看她成績好的秘訣,就是認真聽講。這個很多人都知道,做到的不多,但我做到了。所以,高一第一次大考,我考了全班第九名,把所有人嚇了一跳。高二的時候,我考過全班第一名。” 
因為成績變好了,黃蔚也變得驕傲起來了。“那時候我看身邊的同學都那么勤奮,我想我花了一點時間就考了前十名,我再努力一下就能考全班第一;我要是像他們這么拼命,我就能考全級第一了。” 
但黃蔚沒有。到了高三,她仍然玩玩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看看課外書,高三的成績并沒有“第一”的輝煌,但這種驕傲,一直伴隨她到大學畢業。 
1994年高考,黃蔚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我喜歡美術,自己學的是理科,工業設計是理科和美術的交叉。”當時,南京理工大學工業設計系里面多是理工科學生,黃蔚有著扎實的美術基礎,專業課在班上一直數一數二。“海爾來招人的時候,我跟他們說,我專業課有一半是全班第一,另外一半肯定在前三。”憑借著優秀的專業成績,黃蔚進入了海爾。 
選擇到海爾,除了因為它是國內在工業設計上做得比較好的企業外,也因為它在青島,遠離自己家鄉,也遠離南京。“在南通有自己家人,在南京有親戚,就算你不去找他們,他們也肯定會主動地來照顧你的。我想獨立。” 
大學期間,黃蔚一直如高中時有點驕傲,“是井底之蛙,不關注外面的世界,一意孤行。”隨著畢業的來臨,黃蔚越來越清楚地知道,自己這樣的性格是不適合走出社會的,她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那時候我一直在考慮,我要怎么定位自己。實際上,走出社會后——也就是你們現在看到的我,跟大學時候的我是完全不一樣的。” 
21歲的這個換位,是黃蔚人生的第二個節點。 
黃蔚,海爾的賽馬跑出來的好馬 
初中前期“丑小鴨”的經歷和高中、大學期間的優異造成了她倔強不屈、桀驁不馴的性格。后來自醒、改變和升華,學會了正視自己的缺點。這的確是一個嶄新的黃蔚:將拓展性思維、創造力、睿智而果敢的正面的部分展示了出來,這種感悟體會之果在走向社會工作崗位中發揮了出來。 
海爾“賽馬”不“相馬”。不找“伯樂”相“好馬”,一群馬放到跑道上去跑,誰跑出來了,就是好馬。在海爾《企業文化手冊》里,黃蔚的故事作為“賽馬不相馬”的典范被海爾大加贊賞。 
98年,海爾健康型冰箱剛推向市場,就受到廣大消費者的喜愛。特別吸引大家目光的是健康型冰箱的包裝箱圖案設計:兩個活潑可愛的“海爾兄弟”拿著氣球在歡快地奔跑。包裝箱圖案為淡綠色,設計新穎,蘊含健康含義。讓人想不到的是,參與設計人之一的黃蔚竟然是剛進廠的98屆實習生。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她還獨立設計了燃氣灶灶具面板設計,投入生產已產生了經濟效益。是什么讓黃蔚有如此作為呢? 
那時候,海爾新招進去的員工,一律被公司放到拉車間,做打包工作,一個月的工資只有500。 
黃蔚不想浪費自己的專業,因此白天在車間實習,下班后她就來到科研所機房里,她大膽參與了健康型冰箱包裝箱設計,利用休息時間,在機房里反復設計。包裝箱圖案設計獲通過后,深受鼓舞的她,又自告奮勇承担了灶具面板的設計。 
后來,黃蔚調到了“設計中心”,最后做了項目經理,每月6、7千元工資。在海爾短短時間內,黃蔚就獲得了國家25項專利,成為海爾的名人,因此獲得了到日本著名工業設計研究所GK參觀、學習的機會。 
換了很多人,每個月有這樣的薪水就滿足了。但黃蔚則例外。 
海爾重用黃蔚,但她覺得還是很痛苦,因為許多中國的廠商對設計仍不夠重視或是理解不夠透徹,工業設計在企業里面沒有發揮余地。“比如說公司領導覺得水杯造型不應該是圓的,要改成方的,工業設計師就只有改的份。設計師在產品出來之后大多時兩種態度,要不已經認不出來了,要不就是羞于承認那是自己的作品。國內的很多企業,寧愿花大筆錢不斷做模具,也不愿意拿出一筆錢來好好地做做設計。模具若不合適,就丟掉。” 
“我是一個設計師。”黃蔚這樣對自己說。 
因此,她選擇了離開;2000年9月,考到了同濟大學建筑系下繼續念工業設計。 
“她是一個豁達的人,一直往前看,她似乎是一個與生俱來的行動主義者,總是在奔向下一個目標的路上,不計較眼前得失,是一個很樂觀向上的人。”一個朋友這么評價她。 
市場推介,GE/Fitch專為黃蔚設的職位 
在同濟,黃蔚用1年的時間修完了兩年的課程,并認識了不少上海設計界的精英,奠定了在上海發展的基礎。這1年里,除了聽同濟校內的講座外,黃蔚還會到不遠的復旦大學去蹭課聽。很多大師對黃蔚的啟發都很大。“主要是他們為人處事的態度。他們都很成功,但都很謙和,去聽他們的講座,我很受感染。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學業結束后,黃蔚進入了GE/Fitch——美國通用電器(GE)控股的一家國際性的設計顧問公司,Fitch是全球最大的設計集團之一。 
進入GE/Fitch的經歷很戲劇化。當時,亞太區的總裁每個月都要飛到中國來談業務,但并沒有在中國任用過員工。但在跟黃蔚交談過后,決定給她設立中國區市場總監這么一個職位。 
GE/Fitch招聘,要么是有專業背景的,要么是有相關經驗的,但黃蔚一不是市場相關專業出身的,更沒有相關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這并不是一個空缺職位,而是亞太區總裁在認識黃蔚后,看中她的潛力特地為她設的,也是GE/Fitch在大陸招聘的第一個員工。 
“完全是以我能力爭取來的。”黃蔚并不謙虛,也很自信。 
在GE/Fitch的兩年多里,黃蔚很辛苦,但學到了更多的東西——不僅僅是專業上的,更重要的是視野和意識上的提升。 
“首先,GE/Fitch的收費比國內同類公司收費高10倍,我們的客戶都是國內頂尖級客戶。我要負責跟他們的溝通,所以,我必須讓自己達到他們那一水準才可能達以順暢的溝通;此外,我的同事都是非常優秀的人物,國際化的工作經驗非常豐富,跟他們一起工作,我就更要求努力提升自己能力。”因此,黃蔚不斷地重復:“GE/Fitch真的是一個絕好的學習場所。” 
黃蔚為GE/Fitch在大陸拓展了很多客戶,也建立了自己事業的資源和網絡。 
她發現在歐洲國家,有相當多的國際管理顧問公司,不單純做設計服務,而是把設計管理作為利器整合企業各種設計資源,為企業進行戰略服務。而這方面的專業服務性的公司在國內還是空缺! 
黃蔚清晰地看到了這其中的鴻溝。“國內外的工業設計公司的最大區別在于,像GE/Fitch這樣的公司有一套非常完善、有利的設計管理體系。我想把國外的這套流程和國內的人才結合起來,去找尋一種商業模式”她很想為國內同行做一點什么。于是,2003年7月,她又一次為新的目標啟程了。 
黃蔚離開GE/Fitch的時候,已經有數千美金的月薪。“我還在供房子,那時確實有點忐忑不安。但現在決不后悔!” 
  
那時,她28歲,是人生的第三個節點。 
“是機遇也罷,巧合也也罷。一個人的成名,本身就意味著她在某一領域的成功。她有著圈內公認的才氣和名氣,但在生活中就像普通人一樣,過著隨意、時而散淡時而忙碌的人。是一個有藝術家氣質的落拓不羈與率直隨意的人,是一個單純的可愛的人。”這就是黃蔚。 
創辦國內首家設計管理咨詢公司 
事業是吝嗇的。只有對于那些在自己行業里不斷積累、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的人,事業才是有情有義的。 
黃蔚決定要發展自己的事業。2003年9月,黃蔚在位于美國波士頓的國際設計管理協會的支持下創辦了國內首家設計咨詢公司,取名“橋中” (CBI: China Bridge International),寓意公司將為中國和國際的設計交流架起一座橋梁。 
很幸運,在公司的注冊期間,黃蔚就接到了香港設計中心的一個項目。橋中一成立,黃蔚就牽頭和上海世博局共同在舉辦過APAC、財富論壇的等重要會議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國內首屆“設計管理高峰會”。不僅很多工業設計公司的老總都來了,還有建筑設計、展覽、設計研發機構、行業協會、高校的學科帶頭人也來了。受到了多方的贊助和參與。 
后來,黃蔚又聯合國內的8大設計類高校,編了《設計管理歐美經典案例》一書,將設計管理協會和哈佛商學院合作的設計管理案例成果引進,為國內的設計行業帶來了急缺的設計管理方面的中文教材和讀物。 
業內,黃蔚已經是一個很響亮的名字了。一個又一個高校邀請她去演講,給專家級待遇。浙江大學、復旦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包括全國美術殿堂——中央美術學院,都邀請過黃蔚去做講座。她還利用了在GE/Fitch所鍛煉的語言優勢,努力打造中國設計行業形象;國外的設計交流活動,她在2003年3月參加的德國科隆的設計管理年會演講,還得到了科隆市長的特別接見;2003 年底作為演講嘉賓參加的韓國漢城的世界設計大會。今年9月在上海舉辦的設計雙年展,她更是和來自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的專家一起,被推舉為最年輕的上海設計雙年展專家委員會的成員。然而,黃蔚想把更多的時間放在自己的公司上。 
很多行業內外的人士看好橋中,認為橋中的會發展得很快。事實上,成立1年多以來,公司一直盈利,而且公司的信譽和客戶質量也在不斷上升,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在關注著橋中。 
“但我不想只一味追求擴大公司規模,我總認為,我是一個專業人士,而不是一定要把公司做得很大的規模。” 
而她的橋中的同事們說:“雖然她年紀比我小,但很多時候,她會讓我忘記這個事實。因為她的想法、觀念都很新穎,不能不讓人佩服。而且這個人的觀察能力又特別強,能發現我們的難處。除開工作,黃蔚還是很開朗、很隨便的,比較容易接近了。我只能說,現在像這樣的老板,不多見了。” 
為什么會成功?“我很樂觀,而且,我為人正直。我找合作伙伴也是,一定要人品好。很多人覺得,現在在社會上立足需要狡猾一點,但我不這樣認為。我覺得只要真誠待人,就一定會有相應回報的。” 即使是對家里的鐘點工,黃蔚也真誠相待,放心讓她單獨在家里打掃,也不會特意收起自己的價值物品,甚至還會贊助她的孩子上學。 
“我不是一個十全十美的人,我是那樣平凡、普通,是如皋中學出來的一名學生(很多人比我更牛)。回首望去,如果說我小有所成的要素,就是天才+勤奮+時機。除了一些個人的天分外,我的勤奮和許多時機造就了我,這些機遇有時候是非常小的,不易被人察覺,我感覺到了,抓住了他們,并且證明我勝任他們。這樣,又為今后創造了時機。”在黃蔚的眼中,成功不過如此而已。 
也正因為她的正直和坦誠,在海爾和GE/Fitch,黃蔚都能得到上級的信任,她也才獲得了大展拳腳的機會。也正因為她的誠信,她所創辦的橋中獲得了忠實的客戶和業界的青睞。 
“我真正的希望,是中國的工業設計能夠達到世界水平。在GE/Fitch的時光讓我浸霪其中,發現了中國設計和國際一流的設計公司的差距所在,在開辦設計咨詢管理公司之后頻繁的國際交流更使得我有機會接觸國際最頂級的公司和各行各路人才。我覺得在至少到目前為止,中國的設計管理的認知和應用水平還不夠,所以我希望從事這方面的努力,盡量貢獻我自己的一份力量。這是我愿意付諸一生來實現的執著和夢想。” 
黃蔚這么說,同時在這樣努力著。 
 


黃蔚 2014-01-10 05:57:04

[新一篇] 工業設計界名人專訪錄 唐庭斌:用中國設計取代中國制造的人

[舊一篇] 工業設計界名人專訪錄 盧吉·柯拉尼:深圳將成頂尖設計作品試驗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