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理解、速度及多少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1.  看不懂《圍城》是不是沒有文化?——陳章魚

  有的時候,個人經歷也很重要。

  小的時候讀《背影》,可能感觸不深。背井離鄉上大學之后再讀,可能就覺得句句寫到人心里。

  中學背《項脊軒志》,可能讀到最后那句 “今已亭亭如蓋矣” 才覺得不勝唏噓,如今看到 “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也許有過一次很投入的愛情,才能看懂《紅樓夢》。

  讀書和生活是分不開的,用力讀書,用力生活,用讀書的所得去生活,再用生活的感受去讀書。有的時候你覺得讀某本書(特別是文學作品)沒有感覺,也許是因為你的人生還沒有到哪個階段。不用著急,等一等,過一年兩年再重新翻一翻,感悟就會不一樣。

  即使你覺得完全能夠理解的書,過兩年再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錢鐘書本人多年后再看《圍城》,他的反應是 “駭且笑” 。好的作品常讀常新,這才是書籍的魅力所在。

  2.  為什么有些人讀書能讀得那么快?——胡天翼、趙世奇

  最基本的一條是:讀得書越多,讀起書來越快。看得多了,對文字會越來越敏感,看了幾個字就自然知道這句話在說什么。就好比看外語文章,一開始看得慢,看個半年,自然就快了。未必是單詞量擴大了,也許只是對字母文字更熟悉罷了。

  其次,看學術書也是很容易讀得快的。我認識的讀書快又多的人,都有這個體會:當一個領域你很熟悉時,再看該領域的書會特別快。比方說你對某個學者特別熟,當看到關于他的內容,只需要看幾個關鍵詞(如學術專用名詞),就知道這里講的是什么,常常只需一掃而過。有個簡單的方法就能證明這一點:看科學松鼠會某個作者的文章,例如專門講食品安全的云無心的文章,你連續看5-8 篇,就會發覺其實他的基本理念是一脈相承的,接著看他其他文章,只要掃一下標題,你自己都知道結論和分析過程是怎么樣子的了,看都不用看。

  最后,像文學類的書怎么讀得快,我體會不多。憑著第一條的基礎,應該也能讀得很快,但不知道有沒有像第二條那樣專門的提速法。我猜想,當對基本的文學結構,寫作手法熟悉之后,也能看得很快。

  讀書速度受到視覺輸入影響:

  • 不回視;
  • 不跳讀;
  • 結構化閱讀;
  • 重點記憶重點部分。

  讀書速度受到理解影響:

  • 提前閱讀導讀、書評,整體了解書籍內容;
  • 預習相關定義知識;
  • 多讀此類書,了解結構特點;
  • 如果是入門書,看你對這方面的天賦和興趣,或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

  讀書速度受環境影響:

  • 找個安靜的地方讀書;
  • 讀書,其實最重要的是光線、心情,外界噪音,很容易被無視的。
  • 讀書受到心里因素影響:
  • 因為恐懼,比如不喜歡英語,看不進去任何帶有 abc 之類東西的,可以通過心理暗示解決;

  一些小地方要注意的:

  • 不是讀書越快越好,讀書最后要的是相關知識的理解率和理解程度;
  • 有些書,就是用來一天享受一點的;
  • 讀書關鍵要前后呼應,不要單純讀書,讀后,要反思,要回想;
  • 多看書,速度也好,理解率也好,記憶力也好,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還要多加練習。

  3.  如何看待愛因斯坦認為「人在一定歲數后,閱讀過多反而影響創造性」的觀點?——張佳瑋、張亮、

  以前有人開過玩笑,說相對論更適合研究宏觀高速、量子力學更適合琢磨微觀低速,而解釋身旁的事,還是牛頓經典力學比較好。

  借這句話,我覺得,愛因斯坦這段話,對愛因斯坦、波爾、費曼、泡利那種級別的人來說,非常有意義。

  但對我們平民百姓來說,抱歉,閱讀量豈止不是”過多“,而是大大不夠“。說難聽點,大多數普通人都沒資格琢磨”閱讀是否過多“這問題。這就好像孔子到最后可以從心所欲不逾距,絕代高手到最后可以不拘泥于招式,但對世上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先把基本馬步扎好,把該讀的書都讀完先吧。

  但要明白,任何一本書能給你提供的信息和啟發都是有限的,而另外兩件事是無限的。

  這兩件事就是生活和思考。

  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年書,而學不會感受生活,學不會自己思索,那他并沒有真正讀通。


整理自知乎! 2015-05-19 00:39:02

[新一篇] 閑得蛋疼的眾人本著科學的態度親身實踐“為什么不能吞燈泡?” - Free Programmer

[舊一篇] 隊列并不能解決“超載”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