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看見的美斯樂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不知道這算不算歷史,不合就3吧,這個我不會重發的)

截取于本人日志,為編輯潔版


1、

這是一個奇異的小鎮,名叫美斯樂。雖然是泰國的小鎮,但里面的居民卻幾乎100%都可以說國語,這背后,有著一段讓人感慨的歷史。一支流落異域的孤軍為生存而付出汗、血、命的真實的事。


2、

西元1941年,民國30年。國府領導的抗日戰爭陷入困境,國內生產能力薄弱,基本所有軍用物資均需進口,而沿海地區全部失守,法屬印度支那(越南)也被日軍控制,海外物資唯有通過緬甸港口登陸然后北運昆明,而日軍亦已染指緬甸。在此背景下,國軍十萬精銳入緬作戰,此遠征軍最高司令為史迪威,但實際指揮為杜聿明,麾下計有孫立人的新38師、戴安瀾200師及廖耀湘、黃伯韜兩支摩托化師等。但由于技術原因、高層指揮混亂權力不清和指揮能力問題,被日56師團繞道八莫截斷歸國之路。十萬大軍只得孫立人部在史迪威的命令下輜重不失向西退入印度藍姆枷,其余部隊在杜聿明率領下北歸,但歸國之路要塞已失,高黎貢山高不可越,歸國談何容易,200師少將師長戴安瀾更在歸國途中殉職(200師返回云南騰沖時,國人夾道迎靈,蔣公題字,毛亦發來唁電,后靈柩暫厝廣西全州)。杜聿明則在蔣先生的直接命令下帶領殘軍西入印度,而一部分軍隊則在李彌(?)的帶領下,歷經一年,在原始叢林中一直向北走到了高黎貢山的盡頭,從云南西北端與西藏的交界處(察瓦龍-丙中洛)返回國內。第一次遠征,十萬國軍,有六萬永遠地留在了緬甸的原始森林里。他們是我們的先輩,他們的犧牲,我們不可以忘記。

以上根據記憶所列,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查查資料。鄧賢先生也寫過一部報告文學名字叫《大國之魂》,十多年前看的了

但另有一小部分軍隊潰散后,流落到了緬甸東北部山林,與當地原始的民族通婚,安定了下來。也許是他們和平地帶來了更為先進的文明,當地居民對他們印象不錯。


美斯樂全景

鐵血網提醒您:點擊查看大圖



先到這里吧,48小時內不3的話偶再繼續

一把上完被3就太虧了


5、

回望美斯樂

 

事實上,如果以一個完全中立的態度來看,我以為孤軍是不占任何道義的,雖然他們的經歷悲壯而讓人感嘆。但無論如何,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泰國允許孤軍暫留一年,是泰王的寬容;而緬甸不允許孤軍立足,也完全可以理解:無論如何未經允許武裝進入他國就是侵略,緬政府雇傭印軍及黃俄作戰那是他們的自由-----如果當時的緬政府為國際承認的話

而且,作為孤軍的生存與繁衍,中間的問題我相信絕對不是可以和平解決的---在一個原始的、長久以來保持人口平衡的社會里,突然闖入一群武裝人員,多數為男人,那么那些沒有武裝的當地男丁怎么辦?他們怎么娶親生子?本地的女人就那么多而已。即便不以火器只以身體的強健論,當地的民族也明顯的比鎮里面的人身材矮小很多,非常明顯。當然有部分云南逃緬的女子,但那畢竟是極少的吧?這繁衍的背后,可以想象當中的血腥。

另一方面,在美斯樂當地可以看見漢族在山中間,其他民族在山頂的典型的弱肉強食的現象。其他民族真的就那么喜歡呆在貧瘠的山頂?講點別的!如果認為中間沒有武力的因素的話,請去檢查IQ是否為負

值得高興的是,在現在這樣一個年代,大家終于能夠和平相處,大家都是泰王國公民,不論民族、身材高矮,都可以接受9年的義務教育(根據我與那位先生的聊天,在泰國是完全實行了義務教育,不需要交學費、課本費等,中午學校管午飯,學生只需要交校服的費用。但上中文學校需要另交費用。全泰如此,不分民族與地域),這點上看,我們的差距是不是太遠?店東說他看好VN在20年可以趕上泰國,因為泰國人太懶散而VN人勤勞,不過,我以為以VN的教育現狀,這不過是夢話而已,人是有思想才是人的,沒有經過教育的人,即便再多、再勤勞,說的難聽點,不過與豬牛無異。

現在的美斯樂,也已經逐漸走向泰國化:當年有的實物展覽館,已經變成了“泰國義民文史館”,里面只圖片而已;段將軍墓,其山門已經沒有明顯的標志只剩框架,上山的路也是失修的樣子;當年最正宗的興華學校,現在也退而居其次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現在的居民,也絕大多數擁有了泰國國籍。這種種跡象,我以為都是去中國化、化解遺民胸中塊壘而逐漸歸化的柔性做法,以泰國的立場和遺民的本身需要來看,完全可以理解的,遺民們不可能只呆在那個山窩里,泰國人就要能在泰國發展,語言不通是根本不可能的。我想,不論他們說的是什么語言,是什么國籍,既然他們曾經和我們有一樣的血液、一樣的信仰、一樣的文化,而現在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也能生活的好,那么,就讓我們祝福他們吧,畢竟,是我們的一支。

結束


4、

第二次大撤軍之后,第3、5軍未撤而受緬、共追擊,在5軍段希文、3軍李文煥的帶領下,兩軍先后撤入到泰北山區。5軍偶然發現一個小小的山中平原,于是決定不在行軍,死也死在這里了!便為此地取名為“美斯樂”,按泰語的發音,“美”,是“村子”的意思;“斯樂”,我猜的沒錯的話,其意思應該源于“斯是樂土”(后來問了當地人,確實是中文的地名在前,而MEA SA LONG的名字是從中文發音翻成泰文而成)。3軍隨5軍之后,在一個叫“塘窩”的地方駐下。此孤旅說是兩個軍,其實不過4000人而已,不到一個正規團的編制。因國府斷絕補給,軍費來源便成了最大的問題。孤軍軍費陷入困境。是年,為西元1961,民國50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軍費來源既斷,孤軍不得不另想辦法。在這緬、泰、老三國均鞭長莫及的山區里,近百年來由英國殖民者引入的邪惡之花---罌粟盛開,鴉片成為這一地區的主要產品,鴉片外運往往遭到地方土匪的劫持。于是有了華人商隊找到孤軍護商,受過專業軍事訓練的孤軍軍人自然不是地方土匪可以相比的。從次,護商和種植鴉片成了孤軍的主要軍費來源。

泰王感于國府未究二戰時附日之過,頗為感恩,此前93師(即國軍第26軍93師278團殘部,今日孤軍之統稱)國軍之補給均通過泰國運輸。這時93師落難泰北,泰軍躍躍欲試企望將此孤軍消滅,但泰王感恩于前,親自勸阻泰軍將領,且容孤軍暫留1年,使得孤軍有了喘息之機會。泰王此舉,看似與人方便,卻也在將來方便了自己,所謂世事難料也。

但孤軍在一年之后依然沒有去意,反在當地開荒墾種有長期住下來的意思,于是在民意的壓力下泰軍北上進剿。不過,幾次交手下來,孤軍勝多負少,泰軍無可奈何,也就睜眼閉眼了。不過中間也有幾次達成協議,孤軍解除武裝作為普通難民居留,但在金三角這個武力說話的地方,解除武裝與自殺無異,所以武器始終未有完全交出,交一部分就再買來一部分,呵呵。

西元1960年代,世界革命形式是風起云涌,尤以東亞為甚。緬共、老共、越共、尼共、馬共等背后皆有黃俄身影,泰王國亦不能外,北部山區有黃俄支持的苗共及越共支持的泰共活躍。極盛之時,曾暗殺泰北清萊省省長等7高官,泰軍屢剿無效頭痛無比。在此背景下,泰國想出了以孤軍治共軍的招數。孤軍異域,這時,是付出代價的時候了。

西元1970年,孤軍已經斷絕軍費約8年之久,雖有護商甚至自己種植鴉片的經濟來源,但始終不足以完全支持部隊的需求。泰王國此時提出供給軍需物資,換孤軍剿滅泰共。這是孤軍不得不答應的條件。

于是,主要在段希文將軍的領導下,前后經歷10余年,孤軍大規模出擊7次,配以泰國軍隊,終于在西元1979年春,將非法武裝完全逐出泰國。奠定今日泰北發展之基礎。期間,孤軍與泰王國政府達成協議:以孤軍將士的命,換取泰國公民權!

 

 

剿匪完成,結果是:死者眷屬獲得泰王國公民權;傷者由本人獲得泰王國公民權;出戰而未傷者,獲得泰王國居留權;其余獲得難民身份。難民身份,是不可以在泰國正常工作的,甚至行動范圍都被限制在美斯樂的山頭之上,不許下山到其他省份。今日美斯樂山下的檢查站,我估計便是當時的檢查難民的關口。

時至今日,CP國家與自由世界的差距,已經水落石出不須再行辯論孰優孰劣的問題,看看泰東的柬埔寨、老撾、VN就可以知道。回看當年泰共猖獗之時,不禁感嘆:泰國,真的很僥幸!沒有泰王的寬容,難有孤軍棲身之地;而沒有孤軍,泰王室能否延續到今日?泰鼎誰屬,恐在未定之天。所謂與人方便,就是自己方便啊。

正是感于孤軍在剿匪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段希文將軍去世后,遺體覆蓋泰王國國旗,總理差猜出席葬禮。不過,他卻是個中國的將軍。



國府雖然聲稱“與我無關”,但在非軍事方面確實給孤軍不小的幫助。中華臺北救助總會應該是民間的機構,但應該是有部分的政府撥款的。大約西元1970年代,孤軍的孩子已經是求學的年齡,但當地的學校只能辦到初中是水準而已,于是在有段時間里,所有的小孩初中畢業后全部到臺灣繼續學習,學習好的便考上大學然后留下來工作等等。其實我估計到臺灣的小孩絕大部分都會留在臺灣工作,因為美斯樂真的很苦,不可能和臺灣比的。

柏揚曾經寫過《異域》一書,后根據此書拍過同名電影,在臺灣引起轟動,使這里的情況得到社會上廣泛的支持,并有 送愛到泰北 的行動。書我在網上找到了,店東也借我一本。初看一下,寫的比較煽情的樣子,難怪當時這書獲獎的時候不好分是小說或者是報告文學類。



基本上,者就是美斯樂的故事了。

美斯樂

爬到公路的最高點。這面是西,在山那邊的5KM處就是緬甸了,我六萬英烈埋骨所在,不應該也不可以忘記他們。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鐵血網提醒您:點擊查看大圖

都是抗戰時的英雄部隊啊!

感傷!有家國而不能回,流落異域并終老于斯的同胞!

同胞相殘,政客之過也!軍人何辜?


3、

西元1949年,民國38年。駐滇國軍第8軍和第26軍準備在云南與共軍決戰。不料12月9日省主席盧漢變節扣押李彌、余程萬二軍長,二軍猛攻昆明。強攻之下盧漢被迫放人直飛臺灣,不想余程萬旋即令26軍撤退,部分部隊經緬甸、老撾、越南退入薛岳防守之海南島,(不知道薛岳是誰?看看《一寸河山一寸血》吧)但278團落在緬甸。第8軍因170師師長投降致元江潰敗,僅709團李國輝部突圍而出逃往緬甸東部,偶與278團會合。此時總人數大約1500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3232846_1.html/ ]

 

如前所述,緬東當地居民對中國人頗具好感,部隊遂略得喘息,且終于修好電臺與民國政府取得聯系。而剛剛獨立2年的緬甸政府知道這支部隊的存在之后,決定出兵圍剿,但畢竟成軍不久,雖占盡人數、武器的優勢,卻不是國軍對手,國軍憑武力在緬甸站穩了腳跟。李彌亦返回部隊成為最高領導。

西元1951年春,經整軍訓練壯大后,李彌領數千人返攻云南,占領4縣,但終因兵員不足,在共軍3個師的攻擊下又退入緬甸。再經整訓壯大,西元1953年9月,正欲返攻時又遭緬軍攻擊,于是與緬軍再次鏖戰薩爾溫江,又獲大勝(此役頗有蹊蹺之處,據說殺聲正酣時曾有幾個大鼻子攜通信設備空降孤軍陣地,呼叫出數架沒有任何徽記飛機猛轟敵軍陣地,是否屬實已不可考)。

此后在曼谷李彌答記者時口出狂言“做云南王不好說,做緬甸王是易如反掌”,此言一出輿論大話嘩。緬甸部隊失利已是無顏,能更受此羞辱?于是上告聯合國,遂有中美緬泰四國會議決定撤軍,此為第一次撤軍。

剩余部隊經吸收各方人員,此軍隊又得壯大,編為第1~5軍。西元1960年前后,共軍緬之要求舉兵入緬攻擊國軍,兩面夾擊之下,國軍失利退入老撾泰國等地。緬再次向聯合國控告,于是有了第2次撤軍,約5000人(含家屬)從泰國清邁撤出。但是,第5軍和第3軍卻未撤,其原因基本上是有兩種說法:一說經歷多年之后,不少將士已經與當地居民成家不原離去,且首次撤軍人員在臺均被降級使用;另一說則是鄭介民傳老蔣口瑜“忍辱負重,苦撐待變”,只是口瑜而已,全不留絲毫文字,絕不可考。

對未撤之軍隊,國府明告天下:與我無關。于是,這支部隊完全沒有了補給,也不再是軍隊了----軍隊是為國家服務的,他們沒有了國家,自然也就沒有了服務對象。這時的他們,只能稱之為“武裝力量”,成了真正的孤軍。

他們大多是云南逃緬的人員,他們是中國人。

 


鐵血社區/意饋反見 2015-05-25 23:02:37

[新一篇] 金三角美斯樂游記

[舊一篇] 金三角,那支沒有祖國的軍隊什么時候回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