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三)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曾子嶒 • 2012/04/26 08:48

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三)

編者按:對于互聯網,我們一直在談論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的概念。也就是說互聯網的野心家們(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Sony)希望你通過一個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就能獲得需要的所有互聯網服務,無論這些服務是電影、音樂、閱讀、游戲還是購物、支付和社交。以下是著名科技博客
theverge對這6大巨頭生態系統進行的全面對比分析。了解各巨頭的生態系統構成和缺口,你或許就明白這些大公司每一步背后的戰略意義了(點擊此處可先閱讀
(一)、
(二))。

###桌面系統

PC機離死亡還很遠

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雖然和移動互聯網相比,桌面互聯網正日漸式微從人們的第二屏幕變成第三甚至第四屏幕,但是這種過渡還需很長的一段時間。直到現在,Windows系統仍然在企業和消費者操作系統市場份額占據了最大的一部分。微軟公司現在也正在不斷努力的提高Windows 8上各軟件之間的聯系和交互能力。比如通過Windows 8右側的Share功能,Metro應用能夠進行信息分享、交互,并調用多個程序完成一個任務來改善用戶體驗。微軟向著這個方向的努力很好的說明了一個好的生態系統架構可以在不影響軟件開發過程的前提下來提高第三方軟件的效率和體驗

蘋果Mac OS系統的市場份額明顯要比Windows系統小得多,但其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理念本身就催生了大量的用戶體驗優勢。比如簡單的拖放操作即可安裝、卸載軟件,AirDrop可以讓用戶在同一WiFi環境下的Mac電腦進行無縫分享,Mac App Store也讓用戶搜索并安裝新軟件變得相當容易。另一塊微軟需要迎頭趕上的則是系統的基本功能,在Mac OS中,像那些預先安裝好的iMovie、iPhoto、GarageBand等功能非常好用,另外軟件開發社區也推出了很多杰出的軟件,比如郵件管理軟件Sparrow、截屏分享軟件Skitch、管理軟件Things以及高效操作輔助軟件Alfred等等。只需打開App Store,蘋果用戶便可以輕松找到想要的軟件,無需到網上費力的搜索查找,這也是蘋果桌面生態系統設計的精明之處。

面臨同樣的挑戰,但創新速度比移動領域要慢

不過,蘋果系統和微軟系統目前也面臨著共同的難題,他們都沒有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資源。蘋果強制用戶使用并不完善的iTunes來管理用戶的內容、訂閱和蘋果設備,而微軟也沒用讓用戶充分利用它優秀的多媒體中心套件。但由于桌面電腦恰恰又是多媒體娛樂生態系統中最合適的一個聯接中心,現在兩大桌面系統公司都沒有推出一款優秀的多媒體集中管理套件來迎合漸漸興起的家庭多媒體互聯中心,這不免讓人遺憾。

另外,索尼、Amazon和Facebook這些公司又都將自己限制在以網絡為基礎的服務上,并僅僅是依托在兩大系統下面推出一些小打小鬧的應用。由于索尼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產品線,用戶很可能認為索尼應該担起這個任務。但從目前來看,該公司的大部分產品和服務仍停留在傳統的“軟件”階段,而不是“系統”。當然,根據索尼新CEO Kaz Hirai最近提出的“One Sony”未來發展戰略,可能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一體化”產品和服務的出現。但關鍵的問題在于,現在這些坐擁電子消費市場的大佬們,根本不是現在移動互聯物聯網生態系統的合適人選。

Chrome OS理念不錯,但功能和用戶覆蓋面太窄

Google是目前唯一一家嘗試去和蘋果及微軟爭奪桌面操作系統市場的公司,但其Chrome OS系統并沒有多少亮點,甚至被人認為它只是一個“商業”軟件。就像Amazon的Kindle Fire一樣,Chrome OS更多的是為用戶提供一個服務環境,而不是去“連接”那些設備,因為Chrome的定價模型是按年收費,而不是免費或收費套裝。這就像Amazon用Kindle Fire讓人們接入Amazon的電商系統一樣,Chrome也是讓用戶接入Google的瀏覽器系統。雖然最近的系統更新使得Chrome OS增加了更多的桌面功能,但是消費者仍然不是很買帳。未來可能出現改觀,但是現在你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是Windows 7要么是OS X。

###購物和支付

亞馬遜的商品從椅子到真空吸塵器無所不包,其網上商店帶動了420億美元的年收入,是無可爭議的在線購物霸主。這家公司最初以在線圖書銷售維生,隨后又一脈相承的引入了Kindle電子書閱讀器及電子書店。而通過廣泛發布其相關的Kindle應用,并且保證大部分操作都能在瀏覽器中完成,亞馬遜已經使得其服務不依賴于某個具體的平臺了。另外,Amazon還在2006年引入了亞馬遜支付平臺(Amazon Payments),讓其他在線零售商也可以使用他們的在線結算服務。不過遺憾的是,目前為止仍只有J&R和聯想等少數在線商家在象征性地使用該系統。

Google的支付服務Google Checkout與亞馬遜支付平臺同年推出,針對的目標市場也相同,最后面對消費者與商家時還是面臨類似的遭遇。但是Google并沒就此放棄,隨后又面向Android移動平臺用戶推出使用NFC技術的手機支付服務。該服務與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PayPass綁定,旨在簡化移動小額支付,此舉也重新點燃了Google在支付處理服務領域的興趣。目前這個服務已經整合到Google Play商店移動應用的購買及應用內升級的支付流程中。不過不幸的是Google Wallet在幾個月前曾曝出過安全問題,并且推廣速度也非常慢(未在美國以外的市場推出) 。也許這些問題是你向市場推廣新產品必定會遇到的挫折吧。

Microsoft Points(虛擬貨幣)可以用在很多方面,但是現金仍然為王

Facebook Credits和Microsoft Points都能幫你把現金變成可以在特定生態系統中使用的虛擬貨幣。兩者都面向與游戲相關的支付領域:Facebook Credits主要用于FarmVille、模擬人生等社交類游戲的應用內購買,而Microsoft Points則主要用于Xbox Live平臺的游戲購買以及自定義頭像等消費。此外后者還可以用于Windows Live中游戲的購買,或者是Zune市場音樂和電影的購買。初看起來,把現金變成單一目的的消費券似乎并不劃算,但貨幣的標準化使得不同地區的不同貨幣能夠享有統一的支付體驗。不過即便有這種好處,該過程還是引入了一個額外的步驟,所以近日也有傳言稱微軟正考慮放棄Points系統轉而采用現金支付。

盡管各自需要處理來源于內容以及其他訂閱服務數以百萬計的支付,蘋果和索尼采取的支付方式則又和以上所描述的截然不同。而相比索尼在PS3上較為勉強的盈利,蘋果由于擁有App Store、iTunes、Newsstand及應用內購買使得其遙遙領先。另外還也有傳聞說蘋果將在下一代iPhone中集成NFC功能,推出自家版本的Google Wallet。不過,即使蘋果在移動支付領域有很大的影響,但要我們要告別傳統的紙幣和信用卡支付方式轉而完全采用智能手機支付,恐怕也還需要很長一段過渡時間。

安全問題不會讓我們放棄網上支付

索尼支付和Google支付都在遇到問題后進行了緊急修復。因為他們都希望你通過他們的平臺去花錢,因此會盡最大努力讓整個支付體驗更安全、更流暢。不過,我們現在都在面臨的一個問題是移動支付進展過于緩慢。即便Amazon和Google都在努力,到現在也還沒有一個普適的支付操作選項。因此在這些服務完全發展成熟前,我們都不可能擁有一個真正完整的數字媒體和娛樂消費生態系統。


原創文章,作者:曾子嶒


網載 2015-06-02 23:29:30

[新一篇] 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二)

[舊一篇] 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