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四)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陳小蒙 • 2012/05/01 19:06

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四)

編者按:對于互聯網,我們一直在談論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的概念。也就是說互聯網的野心家們(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Sony)希望你通過一個生態系統和統一賬戶就能獲得需要的所有互聯網服務,無論這些服務是電影、音樂、閱讀、游戲還是購物、支付和社交。以下是著名科技博客
theverge對這6大巨頭生態系統進行的全面對比分析。了解各巨頭的生態系統構成和缺口,你或許就明白這些大公司每一步背后的戰略意義了(點擊此處可先閱讀
(一)、
(二)、
(三))。

###

###社交

無論你是喜歡還是討厭Facebook,你很可能已經在用它。

想想看,你最近訪問到一個沒有Facebook“Like”按鈕的網站是在什么時候?現在,Facebook的活躍用戶數量太龐大了(月活躍用戶達到了8.45億),這使得Facebook給某些網站帶去的流量甚至超過了Google。所以,很多網站不得不使用它的社交插件。而這種做法的直接結果是,整個主流網絡都為Facebook的發展提供了陽光大道:各大網頁上分享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按鈕的作用,已經堪比電子郵件分享。

Facebook輕易成了社交大佬,其他玩家境遇如何?先說說亞馬遜。其實,亞馬遜從未真正插足社交,也無意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只是在它的Kindle軟件上添加了一些分享特性。蘋果雖然看上去也是局外人,但蘋果實際很早就試水社交網絡:2010年9月,蘋果推出了音樂社交網絡Ping。不過Ping敗得很慘,現在用戶基本無視iTune上面的Ping圖標。蘋果的Game Center同樣表現平平。Game Center的本意是想匹敵微軟Xbox上的積分系統,并幫助iOS用戶追蹤他們在不同游戲中的成績以方便好友間的溝通或競爭(蘋果為此還把它帶到了Mountain Lion桌面系統中),但從結果來看,Game Center在短時間內還是不會引起公眾注意。相反,iPhone用戶更喜歡用Facebook或Twitter分享它們在游戲中的成績,而不是蘋果自己的軟件。對蘋果這樣一家自詡生態系統中囊括了各種核心競爭力的公司來說,“社交”無疑是它的一個敗筆。而一個強大的社交互動模型,對一個現代的數字生態系統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那么到底誰敢叫板Facebook?Google+!

在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這點上,Google比蘋果還要杯具。Google先后推出過好幾個產品:首先是Google Wave,一個實時社交協作平臺,然后是Google Buzz,直接被整合到了Gmail中,但這些產品都反響平平。不過,Google很快砍掉Wave和Buzz,并隆重推出了Google+。毫無疑問,Google+算是與Facebook最正面的競爭,也是Google未來的社交平臺。現在,Google已經使出渾身解數在推廣Google+:在它所有的網絡產品頂上都添加了一個工具欄。無論你在讀什么,你都可以直接通過工具欄右側的按鈕將它分享到Google+中,或者點工具欄左上角的+You按鈕跳到你自己的頁面。

而且,現在的社交互動還不僅僅發生在社交網絡中,實際還有很大部分的溝通和互動是通過即時通訊和Email實現的。Google已經在郵件客戶端獲得了勝利,它的Gmail堪稱業內第一。在即時通訊領域,Google的 GTalk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說蘋果也有什么可圈可點的產品的話,那么答案就是iMessage了。而Facebook也很注重在這兩個領域的戰略部署,已經小心翼翼地推出了自己的郵件服務和IM服務。而且,這兩個服務都已經被整合到它的網站和移動客戶端上。有意思的是,蘋果和微軟的郵件服務都附上了一個頂級域名,@me.com和@live.com。在同步郵件方面,蘋果通過iCloud做得不錯,但是相比之下使用微軟的Microsoft Exchange的人更多。

此外,為了進一步發展自己的社交戰略,微軟還收購了Skype。此前,微軟已經控制了全球使用最廣的操作系統,也推出了自己的用戶社區Xbox Live。但是,目前微軟還沒有很好地消化Skype。對微軟來說,讓用戶在它的生態系統里實現無縫聯通,是個美妙的愿景,但是目前還任重道遠。而且從技術上來說,蘋果的Facetime和Google的Hangout已經在視頻通訊領域對Skype構成一定威脅。好在微軟還有Xbox 360:Xbox 360目前仍然是最牛的主機,假如你覺得Facebook和Twitter占領了你太多的社交空間讓你窒息,Xbox Live里面或許還有一片凈土。

從社交戰略上看,索尼和歐美國家的聯系并不算強。盡管Sony在PS3上整合了Facebook,但是,卻沒有打通Twitter。而且,假如你想告訴其他人你在游戲中做了什么,你也只能通過操作臺內置的瀏覽器。基本上,不管是PS3,還是整個索尼,都落后于當前主流的生態系統及其產品。當然,Sony方面也進行了各種嘗試,比如在PS Home中提供漫游在虛擬環境中的3D人物。不過,PS 的整個設計更像是社交游戲,而不是一個在游戲主機里的真正的社交平臺。所以,索尼要在它的最新Vita主機里添加Twitter客戶端并緊跟趨勢。只是,目前Sony相較其他生態系統確實沒有什么優勢。

###生態整合

把自己緊緊捆綁在一家公司上來獲得全方位的個性化服務值得嗎?

那么以上各項元素之間的整合如何呢?——摩擦眾多。常有美譽蘋果者說只要你不迷路緊緊遨游在蘋果的生態海洋里,那么你會各種一帆風順。大部分情況下是這樣。蘋果也曾努力將iTunes推向Windows平臺,但是表現平庸。蘋果的Thunderbolt顯示和iMac只能與其他Mac Thunderbolt產品兼容,iOS應用只能在帶著被咬了一口的蘋果logo的產品間傳遞,OS X和iOS系統也只能在蘋果產品上運行。因此正如眾人所說,蘋果高墻筑起。不過內里花園也不如你想像的優美愜意。比如要為同一款應用的iPhone、iPad和Mac版本購買多次。而iCloud雖然解決了許多數據同步繁瑣的問題,但是其或許走得太遠,自動同步太多的東西。其中就包括自動同步照片到Photo Stream并且無法進行單張刪除,這一問題在最近的iOS 5.1更新中才有解決。


Amazon的專注雖然比其他幾家公司更為狹窄,但是其內部產品間的整合或許是最為緊密的。雖然其自動同步體系讓你不必將自己束縛在任何一臺設備上,但是能無縫出入各大主流平臺也使得擁有一臺Kindle電子書分外不錯。尤其是不久前Kindle Fire平板發布,使得Amazon旗下的產品Android應用商店、優質視頻流媒體庫和MP3商店再一次得到了集中應用。而且接下來還有消息說Amazon計劃在今年年底前進軍智能手機市場,這又使得其能夠進一步搭建起類似蘋果、Google和微軟的較為完備的生態系統,從而成為他們必須正視的競爭對手。

iCloud、Picasa和Skydrive都很有用——但是不要企圖讓他們一起協作

Google一致致力于互聯網的開放包容。你可以因為其一直不推出Windows Phone平臺的YouTube應用以及僅推出一個半吊子的iOS Gmail應用而懷疑這種精神,但是由于Google的大部分收入都還是來源于廣告,因此其有內在動力希望讓廣告無處不在。另外就像蘋果的Photo Stream同步和微軟的Skydrive同步一樣,Google也提供了Android平臺上的圖片自動上傳服務。通過Picasa上傳圖片,其會自動將圖片插入到你的Google+頁面。

Larry Page領導下的Google管理團隊仍然把Google定位為一家網絡公司。其最近在所有的網絡產品頂端加入工具欄布局就很好的展示了你還在使用Google的哪些其他服務。以至于你現在都有理由驚嘆Google為什么一開始沒有做這樣統一的體系。Google的網絡體驗中心也很明顯的由Gmail轉向Google+了。就如很多老的角色游戲玩家會告訴你一樣,在冒險深入網絡叢林前知道自己有一個家可以回要好很多。

Facebook很擅長于收集你的信息,無論你愿不愿意

Facebook的問題類似于iCloud的問題——試圖同步用戶想要自己控制的東西。其幾乎尋求記錄你在網上的所有足跡,包括音樂播放、游戲得分、好友交流等并將這些以時間線的形式展現給你。但是這樣做的還是太過了一些。而且一旦你離開了Facebook的網絡服務或者客戶端服務,你又得不到Facebook級別細致的服務體驗了。通過Facebook Connect接入的應用簡直就是一個大雜燴。UI思想和設計五花八門,主要原因在于它們由獨立的公司開發,并不受Facebook控制。

Sony和微軟則是構建生態系統上遇到挫折最大的公司。他們已經有了基礎擺在那里,并且也有許多在各自市場很強大的產品,但是兩家公司都沒能有機的將產品整合起來。比如微軟有Office系列和Xbox,但是其唯一所做的事卻是將兩個應用各自獨立的安裝在Windows Phone平臺。Sony有PS Vita和PS3,但是其卻不能讓產品組合起來以對消費者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去協作。也許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會取得成功,但是巨額的虧損可不會給它很多時間。

###總結

六大科技巨頭都在努力構造自己獨立的生態系統,但是顯然都還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為用戶提供完整的無縫體驗,讓用戶擁有一個帳戶即可通行互聯網王國。因此用戶沒有必要將自己捆綁在一個生態系統之內。也就是說:你用Gmail,沒有必要一定要用Google+;用iPhone,沒有必要一定用iCloud;用Windows 8平板電腦,也沒有必要一定用Zune Music Pass。至少就在目前來說,捆綁式的服務整合還更多的只是這些大公司的推銷手段,用戶還無法通過這樣的捆綁獲得真正無縫的數字體驗。

原創文章,作者:陳小蒙

 


網載 2015-06-02 23:29:31

[新一篇] 六大生態系統的崛起:Apple、Google、Amazon、Microsoft、Facebook和Sony(三)

[舊一篇] Android屏幕適配全攻略(最權威的官方適配指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