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 簡體 傳統 |
上元節前夕,長安城混入可疑人員,身陷囹圄的張小敬臨危受命,與少年天才李必攜手在十二時辰內破除隱患。全篇運用了創新的探案劇集結構與人物關系設定,把故事嵌套在當時的世界文化中心城市長安這樣一個完美的切入點。在展現跌宕緊湊的故事架構、反臉譜化的英雄人物、腦洞大開的細節設計同時,也帶給觀眾豐富的文化價值。
唐朝只有道士的簪子是豎著插,很少有劇組會注意到這點,所以這部劇的道具是真的用心,下了功夫研究的。服裝化妝也都精致。一個最多時有上百個群演的組,每天出妝7小時。
攝影太贊了,構圖和色調真的是如盛唐畫卷一般,無論是細節還是大場面都看得出背后制作的用心和規模。故事時間限定在十二時辰當中,快節奏的劇情讓人很有追下去的欲望,第一集便用案件架設了懸念。易烊千璽和雷佳音的表演也都不錯,這個劇真的很可!
還是過譽了,開篇的盛唐氣象和長鏡穿梭很有感覺,服化道之講究自不贅言。但作為電視劇核心的劇本,在節奏鋪排上仍存有相當紕漏——將十二時辰的物理時間長度填滿25集的長度,勢必要穿插無數人和事(包括閃回),于是敘事點和各事件的剪接變得非常重要,而至中段看來,旁枝逸出的細節雖有利于完成破案拼圖,究其自身不少細節是拖沓的,因此整體有不暢之處,作為懸疑權斗劇來說,攤子鋪得過大的話,一來拖節奏后腿,二則也不容易收場自圓其說。選角倒是意外契合,四字表現不錯,雷佳音雖可愛但角色同質化太雷同了吧。
細節方面空前地接近唐代“精氣神”,呈現唐代風貌的誠意之作
我一直對唐宋明三個時代社會生活史、服飾史較為關注,看#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 ,特別留意了最為直觀的服裝造型,先在這里表揚表揚該劇服飾設計。服飾、化妝、道具考究,觀眾可以看到與陜西歷史博物館、西安博物院里唐墓壁畫、唐俑文物等原型很接近。在國內影視劇領域,空前意義上,首次呈現了原汁原味、如同壁畫陶俑中走出來的唐人軟裹巾子幞頭、箭袖窄領緣開胯圓領袍、官員各色圓領襴袍、唐代半臂及蹀躞帶、佩魚袋等形象。形制非常遵循歷史真實,在服化道的考究還原、貼近歷史原型程度上,堪稱國內古裝影視劇領域一個新的里程碑。
臺詞的稱謂也很專業,如劇中呈現了唐代把皇帝叫“圣人”“天家”“大家”而不是一口一個皇上、陛下,父親及父輩叫“阿爺”“耶耶”而不是整天爹、父親(北朝民歌《木蘭辭》“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杜甫《兵車行》“爺娘妻子走相送”),爺爺一輩稱“阿翁”“翁翁”,奶奶稱“阿婆”“婆婆”,答應稱“喏”,宰執以上大官叫“相公”,官員稱呼“姓+官名簡稱”(如劇中李司丞、何監、崔旅帥、吉副端),年輕男子叫“郎”“阿郎”“郎君”,上了年紀男性叫“姓+排行”(李十二)或“姓+丈”……
采訪中主創團隊說這次設計劇中唐代服裝時,參考了大量唐代壁畫陶俑等資料,空前地還原出了唐代圓領袍的真實面貌,男演員都束發戴巾子、帽或冠,這才是中國古人的真正打扮,而不是以往屏幕上那種奇怪造型或者設計師天馬行空、逞能臆造的外星人服裝,在古裝劇服裝上這樣程度的兼顧歷史還原與視效創新真是空前未見的。之前你在唐朝的任何電視劇里看到過這種細節嚴謹的箭袖窄領緣加橫襴形制的圓領袍與開胯衫嗎?
有了這部劇能讓更多人知道“唐朝風貌原來是這樣”,以后的人拍古裝片也有個參考對象了。央視80、90年代很多老電視劇對服飾挺考究的,但因為那時信息與技術條件的局限,社會上對古代裝束的考據復原沒現在這么多和精準,本質上仍是衣箱化的“戲服”,根本沒有朝代之分,我很多年不看國產古裝劇,因為近年來拍的國產古裝劇在我眼里,很多是假大空的逢場作戲過家家,影樓裝滿天飛,網游風盛行,披頭散發,演員很奇怪的裝束,很反感這種審美,可能很多人眼里覺得所謂"古典美"的東西,在我眼里純粹是現代人的審美自負,并且不好看。我想古裝劇不僅僅是純為了劇情娛樂,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應該也將傳播祖國歷史文化的光榮使命肩負起來,如果我們的歷史劇老是那種在服裝道具方面不負責任的胡亂臆造,這對大多數僅依靠視頻了解歷史的觀眾來說,先入為主的是多么大的誤導。
這次的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據微博網友說,國內目前最著名的中國歷史服飾復原團隊之一的“@裝束復原”以及甲胄復原研究團隊的溫陳華、蕭何眾位老師(此團隊與參與《清平樂》《隱娘》衣裳考證的@揚眉劍舞 團隊等目前都是國內歷史服飾最考究的顧問團隊)都參與其中,所以確保了歷史服飾的正確,在細節各方面將真實的唐代風貌還原出來,基本形制上較為嚴謹尊重歷史面貌,細節上考究,又兼顧了熒幕鏡頭呈現效果與現代審美度,設計上尊古又不泥古,富有創新。希望取得較好收視率,進一步擴大知名度,讓更多的對古典題材感興趣的觀眾,在如今國產古裝劇劣幣驅除良幣、泥沙俱下的現狀下中,能夠看得到這么一部如文物般的“清流”誠意作品。
2023-06-19 15:50:1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