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其易,我任其難

>>>  小樂的精彩夢想  >>> 簡體     傳統

俄國革命恨,我們革命是愛。是孫文言否?


毛五一給自己加了萬歲,進城趕考。


開始排練沒有就沒有新中國,很多人信了。


要做生意,大的和小的二選一,大多數人都會選大的,無可厚非。不過也不代表小的永遠沒機會。

八百諸侯會盟津,周武革命滅暴殷。再大的政權,沒有包容,只會壓制,結果只有分崩一途。


嗯,畢竟同文同種,統一是歷史的趨勢。就看各自有多少誠意了,不知道大陸是否會允許國民黨回大陸發展。 


對此,1943年9月1日中共媒體曾指出﹕法西斯的新聞“理論家”居然公開無恥地鼓吹“一個黨、一個領袖、一個報紙”的主張。它們對于“異己”的進步報紙,采取各色各樣的限制、吞并和消滅的辦法,如檢查稿件、任意刪削,威脅讀者、阻礙推銷,派遣特務打入報館、逐漸攘奪管理權,最后則強迫收買,勒令封閉。


此外,《新華日報》1944年10月9日說,“現在,假如我們承認戰后的世界是一個不可抗而又不可分的民主的世界,那么要在這個世界里生存,要在這個世界的國際機構里當一個優秀分子,第一就是立刻在實踐中尊重新聞自由這種人民的不可動搖的權利。”


華萊士又問﹕那為什么中國是一黨國家﹖回答是﹕為什么我們必須要有反對黨﹖


政治不是一個黨派的私產,人人有權問責。正常國家是政權更替,獨裁專職視為亡黨亡國


在現實中有對臺灣夫妻對我說,他們無政治立場,男的投藍,女的投綠,就是為了平衡,讓他們競爭,這樣才能過好日子。


沒有想到的是,談話在臺灣民間引起了更強烈的反彈,很多臺灣年輕人對此威脅性談話感到憤怒,結果反而朝更不希望看到的方向發展。“統”、“獨”之爭實際上是意識形態之爭,而強制是改變不了人心的。陳就職演說中,講了段意味深長的話,“歷史證明,戰爭只會引來更多的仇恨與敵意,絲毫無助于彼此關系的發展。中國人強調王霸之分,相信行仁政必能使‘近者悅、遠者來’、‘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道理。這些中國人的智慧,即使到了下一個世紀,仍然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至理名言。”這恰恰反襯出借投機爬上來篤信強權,只相信強制與恐嚇,絲毫不尊重中國古人的智慧。


火中取栗,與流氓為伍的下場,它們說黨與民是魚水關系,意思是只要有水我黨就死不了!它要與中國人民共存亡!


按照自己50多年前的理論﹕“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于結束一黨治國。因為此問題一日不解決,則國事勢必包攬于一黨之手﹔才智之士,無從引進﹔良好建議,不能實行。因而所謂民主,無論搬出何種花樣,只是空有其名而已。”


65年前,機關報《新華日報》有過這樣一段﹕“他們(國民黨)以為中國實現民主政治,不是今天的事,而是若干年以后的事,他們希望中國人民知識與教育程度提高到歐美資產階級民主國家那樣,再來實現民主政治。其實在民主制度之下才更容易教育和訓練民眾。”(1939年2月25日)


5年后,《新華日報》還寫到﹕要徹底地、充份地、有效地實行普選制,使人民能在實際上,享有“普遍”、“平等”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則必須如中山先生所說,在選舉以前,“保障各地方團體及人民有選舉之自由,有提出議案及宣傳、討論之自由。”也就是“確定人民有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的完全自由權。”否則,所謂選舉權,仍不過是紙上的權利罷了。(1944年2月2日)


在文革大鬧劇時,李光耀就曾說:毛搞的那一套東西是玻璃板上畫畫,大雨過后就沖得一干二凈。


這么多年以來,并沒有長時逛論壇的習慣,大多數時候都是一個人獨自思考。受孫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布衣亦可傲王侯”的名言感召,延攬古史列傳,查閱近史影像,借以觀照現實,思考未來。


本文主要探討了“家國山河”的情懷問題,而小清新,則指的是景色、人文、格調,兩者互為表里。與一般的游記避談政治、夸大景致不同,本文作者是刻意處處往政治上靠,用心何其險惡^_^。重點研究了“不同政治制度與人文氛圍對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深層次影響”,從以下兩個角度揭示了歷史的某種必然性:


一、古典政治的方面,湯武革命的王道政治合法性,儒家道統的正義性,以及華夷之辨


二、共和憲政的方面,追尋共和國的本義,民權制度的建立,與傳統文明的融合與延續


歷史就是現實,誰人不覺得“國共論壇”、“習朱會”是幾十年國共紛爭的延續?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談,既然都是“共和國”嘛,那開放政治則是必然要做的事,共同走向繁榮富強、自由民主的康莊大道上。


大部分的臺灣民眾并沒那么在乎統獨的問題,是害怕“自由、小清新”的日子被侵犯。至于民進黨,也在不斷成熟,它的政策是很靈活的,經歷了阿扁的“去中國、要建國”的迷思,也會越來越務實。無論哪個政黨,都該以“民族、百姓的福祉”為依歸。


馬英九也曾說,中國有紀錄的歷史大約有4600多年,在此過程中,有70%或至少65%的時間是統一的,30%左右是分裂的,在歷史上分裂時間最久的有超過200年的。在一個有歷史觀的民族來看,這些分分合合其實也是歷史現象的一部分,重要的是人民的幸福能不能得到確保。那么,從長遠眼光看,既然都是華人文化同文同種,則統一是必然,而且是統一在一個國號、一個制度(一國當然一制)下。當然了,兩百年太悲觀了,巨變往往在不經意間,說不定是在近年呢?若果真,則富強繁榮、公民自由可期,大可樂觀。


另外也發現,逛論壇實在是相當費時間,特別如果是要做到一一回復的話。


這幾個段落意思,大概是指國府中敗類比較多,被吸收進共軍的很多都是進步愛國人士。黃炎培對毛曾說“很多勢力,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當時,共軍勢頭在上升期,無可諱言。國軍經歷北伐與抗日前期,精英凋零。毛也曾說蔣“民主無量、獨裁無膽”。這么多人被毛“民主”蒙騙,蔣確實沒毛那么陰險。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計劃經濟反而有利。但是在低速發展、新常態越來越多時,拆東墻補西墻的方式,遲早出那種“無法掩蓋”的大問題。政黨是會腐化的,下臺反省反省再上臺不是很好嗎。


@卡卡的蛋疼 繁華下面是有隱憂的,中國歷朝的盛世莫不是如此,我想絕大多數中國人都看得到中國目前廣泛存在的問題。不能只看新聞一聯播的宣傳。對于集權,造成民眾追求拜金、創新能力的不足,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到。


當初“闖王”李自成的軍隊也是號稱軍紀嚴明,“闖王來了不納糧”,戰斗力強,深受明廷苛捐雜稅的百姓歡迎。迅速的擴張發展,最終成為推翻明王朝的主力。但是在奪得京師后就迅速腐化,敗給滿清或吳三桂。奪天下易,治天下難。


當年寧可“當了褲子、也要造原子彈”的態度,集體的利益大于個人。可能幾百年來被帝國主義侵犯怕了的心態吧,富國強兵的心態。現在是和平建國時期了,強國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個人自由”的解放。小蔣當年若不實行民主,極有可能已經被臺灣人推翻“中華民國”建立臺灣一共和國了。


汪精衛離開時給蔣介石留下了長文的訣別信,表示他和蔣介石雖然所走的道路不同,但目的都是為了救國。汪精衛最后寫道:“君為其易,我任其難”。在當時的愛國氣氛下,走高唱抗戰的道路當然比較容易,而走與日本講和的道路就比較艱難。所以汪精衛對蔣介石說:你去領導容易的抗戰吧,我來承担艱難的和平工作。 


如然,則以中華民國憲法重光于大陸,方是兩岸未來終極方向,亦才能慰 國父在天之靈,及不負中山先生提倡三民主義及創建亞洲第一民主共和國「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斗」之苦心孤詣!


今天是中華民國102年3月12日,整整88年前的民國十四年(1925)三月十二日,孫中山先生病逝北平協和醫院,以往大家傳唱的國父紀念歌,現似已少聽到:


我們國父,首創革命,革命血如花,推翻了專制,建設了共和,產生了民主中華。民國新成,國事如麻,國父詳加計劃,重新改革中華。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真理細推求,一世的辛勞,半生的奔走,為國家犧牲奮斗。國父精神,永垂不朽,如同青天白日,千秋萬世長留。民生凋敝,國步艱難,禍患猶未已;莫散了團體,休灰了志氣,大家要互相勉勵。國父遺言,不要忘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網載 2017-05-15 14:46:47

[新一篇] 溯清源頭,時局變遷

[舊一篇]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