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主持人]:《中華民國史》已經出版了,請您談一談《中華民國史》編撰過程中有哪些新意?
【汪朝光】: 《中華民國史》是歷時30多年,將近40年的編撰過程,從第一卷出版到現在也有30年的歷史了,確實經歷了比較長的過程。因為它的規模,因為它參加的作者的人數,以及一定的層次,所以,應該說,還是能夠代表當今中國大陸的民國史研究的水準。比如有幾個方面是可以列出來的。比如它的史料收集相當齊全。早期出版的各卷對晚清民國初年比較珍貴的報刊有一個大規模的利用,當時還很少有。晚近出版的各卷對檔案文獻資料,尤其是近幾年新開放的檔案文獻資料也有比較好的利用。比如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檔案館收藏的《蔣介石日記》以及臺灣黨史會,以及一些檔案收藏機構收藏的檔案文獻資料,我們都有比較充分的利用。所以,在史料運用這方面,這本書做的應該是得到學界公認的。第二方面,因為這本書包括了論述,包括了人物的傳記,包括了大事記,所以它是對民國歷史一個比較全面的研究和反映,這方面也是一個比較成熟的作品。第三方面,因為時間比較長,就有一個比較深入的研究,所以在許多看法,對問題的看法上面,分析評價方面,也有許多的新意。所以,我覺得綜合以上這幾個方面,應該說這套書的出版是中國歷史學界和民國史研究學界的一個大事。
[主持人]:《中華民國史》提到了對蔣介石的評價非常全面,《中華民國史》修訂的時候對一些歷史事件有一些重新審定的過程,您能詳細談一談這次在具體操作上是怎么做的?
【汪朝光】: 網友們都比較關注這套書里對蔣介石的評價,這確實可以理解,研究20世紀的中國史,尤其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史,蔣介石確實是不能回避的人物,因為他有20多年的時間在大陸當政,也是一個領袖級的人物,又長期處在人民革命的對立面,所以,大家的關注,其實可以理解。我們這套書里對蔣介石的分析、評價的處理,基本上還是秉持了一個實事求是的原則。比如對蔣介石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辛亥革命,國共合作,領導北伐,推倒北洋軍閥的統治,尤其對他在抗戰時期能夠堅持抗戰,發動抗戰,這方面都還是給予非常充分的肯定。比如,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時候,我們現在一般認為是抗戰的起點,全面抗戰的起點,但是事實上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到上海抗戰、淞滬抗戰,大規模的抗戰中間還是有一段過程,在這一段過程中,國民黨的高層官員還是有許多的討論,還是有許多人懷疑我們能不能打這一仗,怎么打這一仗,包括一些著名的學者,比如胡適也主張中國的國力太弱,我們是不是不能輕易打這一仗,忍痛求和,在這一點上蔣介石是比較堅持的,和國民黨領導高層反復討論,說服大家,打動大家,最后開始了全面抗戰。對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書里根據最新的資料有一個比較充分的揭示。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覺得我們也應該看到蔣介石是一個復雜的人物,是一個多面性的人物,在歷史中活動的人物本身也有復雜的一面,蔣介石也有我們批評的或者給予負面評價的,比如1927年發動清黨反共的政變,這個確實是不利于中國的國家的進步和發展,學界現在其實已經有了很好的研究,比如北大的王老師對這個的研究,這件事當然對共產黨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其實對國民黨本身也不利,也有國民黨中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受到影響,或者犧牲了,或者消沉了,結果造成一些土豪劣紳或者地痞流氓這樣的人混進國民黨,這件事對國民黨本身也是不利的。另外抗戰時期,確實基本上堅持了抗戰,但是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在某些戰場、某些時候的消極方面,確實也是存在的。蔣也應該對此負有一定的責任。比如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期間國民黨軍隊再一次一退千里,這是發生在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場全面反攻的情況下,當時的輿論和百姓都有強烈的批評,所以我們不應該諱言這方面蔣是有責任的。比如抗戰時期,在后方有不少國民黨高層官員的貪污腐敗,最近根據最新資料揭露出來的孔祥熙的巨額貪污案,蔣也是負有責任的。比如他在抗戰時期極力限制共產黨的發展,他也是有責任的,從這些方面我們這套書也給予充分的揭示和批評。我們研究這樣一個人物,秉持的原則,還是應該實事求是,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
[網友楊再昌]:請問汪朝光研究員,您認為辛亥革命百年對中國現實有哪些影響?
【汪朝光】: 我覺得辛亥革命確實是近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所以,今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全國上下,包括海外都有很多的紀念活動、研討活動,還有一些是我們原來可能也不一定能夠意識到的方面,比如我今年下半年,就是年底之前要去波蘭參加一次辛亥革命的國際學術討論會,要去印度參加一次辛亥革命國際學術討論會。從這兩個會我覺得可以體驗到,辛亥革命不僅是中國的大事,也是具有相當國際性影響的。所以從這個來說,我如果倒過來說,辛亥革命至少在國際性的影響方面是非常值得我們去關注的。近代以來,中國已經無可挽回地被卷入了國際化或世界化的進程,在這個進程中我們應該怎么樣自處,我們怎么樣去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又怎么樣對待我們,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辛亥革命的先輩在這方面,可以說以孫中山為代表,能夠比較了解世界的大勢,能夠知道什么樣的世界潮流是一個符合中國發展方向的潮流。所以,當年毅然地投身于這場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就像我剛才說的,不僅是對中國,而且它對中國周邊的亞洲的當時的殖民地國家,比如朝鮮、越南、印度,都有很大的影響,也鼓舞了那里的人民能夠起來反抗殖民主義的侵略和壓迫。對于中國來說,大家都認識到它一個最大的意義就是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中國以前有幾千年的文明史,有很多王朝的更替,但是每一次更替都是用一個新的王朝取代舊的王朝,辛亥革命有一個根本的變化,它不再是用一個新王朝取代一個舊王朝,而是用一個新的制度體制去取代一個舊的制度體制。今天我們離開辛亥革命已經有一百年,大家的感受沒有那么深刻,要知道在當時皇帝在中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辛亥革命推翻了這樣的權威,不僅是在國家體制上推翻了,而且在對人們的思想有一個非常大的促進作用。皇帝這樣的絕對權威都可以被推翻,這大大解放了中國人的思想,我們可以懷疑那些我們認為不適合中國發展的這么一些體制或者這么一些舊的保守的方面。所以,我覺得辛亥革命在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方面,在促進中國人民的思想的解放的潮流方面,對周邊殖民地國家人民革命的鼓舞方面,它的世界性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另外我覺得還應該注意到的一點就是,辛亥革命以后,中國大概出現了一波現代化發展的浪潮,現代經濟有了一個比較明顯的發展,包括現代的教育事業、現代的社會事業、公共事業等等,我覺得這個和辛亥革命也是有著直接、間接的關系。所以總體而言,現在中國共產黨也認為,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三次歷史性巨變的第一次,我覺得這是一個完全合乎實際的評價。
[網友細細然]:辛亥革命中暴露了革命派的哪些弱點?哪些是值得我們現在引起反思和警惕的?
【汪朝光】: 辛亥革命要實現的任務并沒有最后完成,你從這個方面來觀察,也可以說辛亥革命是一場不怎么成功的革命,它當然有非常成功的方面,就像我剛才說的若干點。但是要從革命的任務沒有完成這個角度來說,也有它不成功的方面。這個不成功的方面和革命派的領導,和革命派領導中的弱點,還是有一定的關聯。比如說,就像我剛才說的,革命派確實有一個比較理想主義的精神情懷,這是一個好事,但是它在現實政治的處理中,它可能太多的帶入了一些脫離實際的理想,這個時候可能就是一個要不得的事情了。比如,對于政治體制的設計,對于武裝的輕視,要知道,它的對手袁世凱可是非常看重武裝的,如果我們根據歷史的資料來觀察,袁世凱私下里和他的親信就談到這樣的問題,意思是別看對方怎么鬧騰,都沒什么關系,我們最后還是能夠把握局勢的,大概是這樣的意思。這就說明什么?當你的對手那么看重武裝,那么看重實力的時候,革命派卻輕易地放棄了武裝,放棄了實力,這就是他們有一些浪漫主義的理想,覺得革命告成了,我可以功成身退了,我可以一心一意來建設了,但是建設是需要有環境的,你的主動放棄就造成了對方的主動出擊,這樣確實體現出來革命派對中國政治的認識還不夠深,跟他們比起來,袁世凱倒可以說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他深深知道在中國政治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樣的因素。這只是舉一個例子,確實可以理解成革命派有這樣的弱點。
從這樣的弱點來觀察,如果和現實觀察,和歷史的發展來觀察,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有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們想做什么樣的事情,我們又能夠做什么樣的事情,就是我們想做的事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事,非常理想的事情,但是我們想做的事不一定在一個現實的或者客觀的環境中能夠做成,這個時候,我們就應該做我們能夠做到的事情。比如,西式民主體制好不好,可能在美國是一個好事,但是你認為這樣的好事用在中國不一定能做成,這個時候你就應該調整你的戰略和戰術,做你能夠做到的事情,所以每一個人都有時代的主觀、客觀的環境的要求和限制。
我們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相比較、相聯系起來看,當年中共革命過程中左傾主義者或者教條主義者,他們難道就愿意革命失敗嗎?他們也不愿意革命失敗,他們提出的許多主張或者政策,你從理想主義的角度來觀察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主張,也是一個很革命的主張,但是事實上這些理想的主張或者很革命的主張不一定適合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毛澤東真是能夠理解或者了解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他才能夠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成功,所以,如果從歷史比較的角度來觀察,無論是中國歷史的比較還是中外歷史的比較,我覺得我們都應該認識這樣一個道理,就是說很多事情我們只能做我們當下能夠做到的事情,主客觀環境允許我們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太過浪漫主義的理想或者幻想,做那些不適合國情的事情,或者做不到的事情。我覺得從辛亥革命,革命派的弱點、革命進程、革命最后的結局來觀察,我覺得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認識。
[網友特別聲明]:孫中山臨終時說“革命尚未成功”,經過這100年,辛亥革命的歷史任務還有哪些還沒有完成?
【汪朝光】: 如果你從孫中山當年說的幾項革命任務來說,民族、民權、民生,應該說他當年這些任務通過辛亥革命、通過他以后的不屈不撓的奮斗,其實都不能完全解決,由于歷史的原因、主觀的、客觀的原因。經過這一百年的發展,辛亥革命先輩當年追求的理想,應該承認很多方面是實現了。比如民族的獨立,應該說從1949年以后就沒有任何外國能夠敢于像以前那樣侵略中國、欺負中國,這一點可以說當年毛澤東那樣一個描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我覺得是完全合理的,完全能夠體察中國人民的心理,才有這樣一個表述。中華民族確實走上了獨立的道路。
從民權這個角度來說,我覺得中國人的民主的權利、個人的權利,很多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我覺得這確實也是一個事實。比如我們還做的有不足的地方,這也是一個事實。但是改變本身也是一個事實。比如今天我們坐在這里訪談,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環境,能夠表述自己的看法,你可能倒退40年、50年,不一定能做到。所以我覺得即便從民主權益這個角度來觀察中國普通百姓的民主權利還是得到了很大的進步。
從民生發展、民生幸福這一方面來說,要知道在1949年以前中國人的人均壽命不過是40幾歲,我最近看到1949年以后我們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有了很大的進步,1976年“文革”結束的時候,毛澤東時代結束的時候,我們平均壽命已經到了60幾歲,經過改革開放這么多年發展,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已經到了大概七十三四歲了,我覺得如果我們說人權,我們說人的生存權,你能存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一個基本的基礎嗎?如果你都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怎么去體現人權?所以我覺得人均壽命的增長,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指標,證明我們的民生的幸福有了非常大的變化,確是是一個很大的改善。
對于這個問題我在讀大學第一年的時加上我個人的理解,我們都是這30年歷史的親生見證人。我今天說給我女兒聽,她可能不相信,我讀大學的時候我們怎么學外語的?我在南京大學讀書,十個人住一個宿舍,每天早晨七點鐘在校園的大喇叭下面,聽大喇叭里聽英語900句,還沒有錄音機、收音機,包括現在mp3等等,我還想起大概十年前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的小品,馮鞏和呂麗萍演,我是東城,我是西城,那時候是作為一個調侃,現在確實是一個事實,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手機,確實民生生活的幸福的變化過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親身體驗者。當然我也理解,這個對每個人的含義也不一樣,我們也有許多覺得民生感到還不足的方面,甚而有時候還有一些痛苦的方面,比如最近爭論的稅負指數等等,但是我覺得,我個人確實發自內心這么理解,很多時候是大家在一個生活提高的基礎之上,追求一個更好生活的追求,我覺得這種追求在任何時代都是可貴的,否則我們就停止進步了。但是這個并不能抹殺我們在民生幸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甚而如果我們結合剛才說的這幾個方面來觀察,大家這樣一種牢騷,這樣一種發泄自己不滿的過程,本身就體現了我們社會的一種變化。所以,我覺得從這些方面來理解,即便從孫中山提出這些來理解,我覺得我們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當然我們確實還不足,就是中國這個國家的真正的進步和發展還確實有待于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個人的努力和國家的努力。所以,我們也經常說,中華民族復興這樣一個進程還在進行之中,還沒能最后完成,所以我想我們也應該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加速這樣一個進程。所以我個人對中國的發展還是保持一個比較樂觀的態度。也許再經過20年、30年,我們可以更自豪或者更驕傲地說當年辛亥革命前輩那些理想在我們手中都實現了。
辛亥革命先輩的理想主義情懷值得敬佩
[網友吉祥兔子]: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比如責任內閣制度、國會制度,據我了解都沒有人維持下去,只是一年時間就瓦解了,沒有很好的實行,這是為什么?
【汪朝光】: 辛亥革命和現實其實是有許許多多的關聯的。這也是大家現在這么關注辛亥革命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可能帝制被推翻了,已經是遙遠的100年前的往事了,所以很多網友也關注。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或者研究辛亥革命,到底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呢?我覺得其實在幾個方面我們還是可以領悟到這樣的現實意義。
比如當年辛亥革命那些前輩們,我覺得以孫中山為代表,有非常理想主義的情懷。他們愿意把中國的事情做好,他們感同身受中國的不平等的地位,愿意改變中國的境遇。包括和后來中共領導的革命的聯系,很多參加這種革命的先輩,其實你今天回過頭來研究或者去關注,也不一定是出生于平民之家,很多也出生于富貴之家,但是他們有一種理想,不是我個人的富貴就能解決中國的問題,他們愿意改變中國的命運,就是總體上是一個貧窮落后的受欺負的地位,我覺得這樣一種理想主義精神情懷,至少我個人確實非常敬佩,我覺得對今天當下中國功利現實主義比較泛濫的情況下,重溫這樣一種理想主義情懷還是對我們有一些現實的意義。無論如何,理想主義是推動人類進步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或者說照亮人類前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前兩天因為一些原因,重新去看了一些有關的史料,包括林覺民烈士參加黃花崗起義就義之前寫給他妻子的家書,確實令人非常感動。我覺得當年先輩這樣一種理想主義情懷確實是應該值得我們繼承的。
但是話又說回來,和這個問題聯系上,僅僅一個理想主義的情懷,如果我們沒有一種現實的戰略和戰術的考慮,或者設計,也不一定能夠解決中國的問題。所以,當年先輩在政治體制的設計上,就是比較理想主義的。比如引進西方三權分立的體制,尤其向美國學習西方民主時的體制,比如國會制、內閣制、三權分離等等,應該說,我個人認為,這樣的體制確實適應了美國的國情,確實在美國運作的相對比較成功,但是它能不能夠適合中國的國情呢?這個就值得我們去思考、去疑問。所以在辛亥革命建立民國之后,大概這樣的體制實行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失敗了。所以我覺得這樣的失敗是有它的原由所在的。
舉一個例子,很多人認為,當時的選舉制度可能很多平民百姓不一定能夠參加,比如它的規定是,選民需要有小學文化程度,看上去一個很簡單的門檻,問題當時中國的教育太不發達,尤其是現代教育剛剛實行了沒幾年,科舉制度剛剛廢除沒有幾年,這樣的一條規定就把很多人擋在了選民之外,而且有錢的人是不是一定就有選舉權呢?也未必。它規定選民或者被選舉人需要每年繳納直接稅兩塊錢,我最初接觸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也有一點疑惑,覺得這個門檻不高啊,后來仔細一研究才知道,其實還是一個門檻,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直接稅的定義是什么?就是營業稅、所得稅和田賦。但是營業稅和所得稅當時還沒有開始征收,這樣的話你的營業額再高也交不了這個營業稅。田賦看上去兩塊錢,那也不叫多,但是問題是很多有產階級已經離開了農村,他不再交田賦了,所以這一條規定看上去是很簡單的門檻,也使得很多有產階級也沒有選舉權或者被選舉權。所以,這樣一個制度設計看上去可能很理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它就有規定能夠完全達到這個制度設計者的理想的實際結果。再加上中國有孫中山式的理想,革命成功以后,主張去造鐵路,主張把這個政權給袁世凱,問題是袁世凱就是一個比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這么一個武人,又有濃重的政客氣質的領袖人物,他當政之后,有了這樣的機會,當然他首先想到的還是怎么樣把這樣的權力保持在個人手中,或者傳給他的下一代,所以以后他有實行帝制這樣一個變化,孫中山的理想主義遇到袁世凱這樣的現實關注或者現實的主義,他的理想主義就碰壁了。所以我個人的理解是,我們需要具有一個高尚的理想主義的情懷,但是我們又要腳踏實地的,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走我們自己的路,來設計一個適合中國實際的無論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文化的發展道路。這可能是我們從辛亥革命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的一點認識。
[網友不寫錯別字]:在歷史教科書中,常用“妥協和不徹底”來形容辛亥革命。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妥協性?
【汪朝光】: 我覺得辛亥革命以前確實有這樣的說法,它是一個妥協的革命,或者是一個不徹底的革命。現在學界的認識可能比以前更為深入或者更為全面。這個里面,我個人的理解,第一,怎么樣理解妥協和不徹底?作為一種革命運動,或者作為一種政治的博弈,可能需要對立雙方有一個適當的妥協或者適當的讓步,所以我覺得這個如果從政治學角度來理解,其實也是具有它一定的合理性。在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革命黨人能夠發動武裝起義,清政府最初開始鎮壓,最后當它發現鎮壓不下去的時候,它也改而采取一個相對妥協的態度。革命黨人為了避免革命的延長,盡快解決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推倒帝制建立共和,也根據清朝政府的反應,也適當修正了自己的一些做法,這里面確實有歷史合理性的一面。我們不要簡單地把妥協理解成一個完全負面的詞匯,就是在一個政治或者革命的場合,有時候會有一些適當的妥協其實是可以理解的。
第二,應該觀察到或者注意到的是,妥協是怎么造成的。比如,從清政府這一面,它從一開始本性是希望能夠把這個革命鎮壓下去,但是后來它發現它動用武力鎮壓不下去了,所謂星星之火已經燎原了,這個時候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理解,這個妥協也是一個被迫的過程,從清政府這一方面來說。從革命黨這一方面來說,怎么樣理解這個妥協呢?它發動了武裝起義,發動了革命,和清軍有在戰場上的交戰,但是在清朝已經做出一定的妥協的情況之下,革命黨人根據這樣的形勢來修正一些自己的政策或者自己的路線,來對自己的武裝革命這樣的方式進行一個適當的修正,我覺得這也是他們根據形勢的發展而主動做出的一種回應,或者因應,也還是適應了形勢發展的要求。所以我覺得,從主觀和客觀這兩方面,我們可以對妥協這樣的字眼做一個多重的理解。就是它是不是有主動性的一面,也有被動性的一面,妥協的成果是一個有利的還是不利的,還是一個比較中性的,所以如果我覺得從多方面來了解的話,可能我們對妥協會有一個更深入的觀察,或者更多樣化的觀察,而不是一個太過簡單的觀察。
[網友一天一地一廣仔]:請問嘉賓,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是逃亡海外,那革命跟他到底有哪些關系?為什么他后來的國內斗爭多以失敗告終?你怎么看待他的美國籍的問題?
【汪朝光】: 這個確實也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問題,或者很有趣的問題。我覺得我們如果從結果來看,在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的時候,孫中山在這之前的一周左右的時間里,被一致選舉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大總統。我覺得這個結果可以充分說明大家對孫中山領袖地位的一種公認。這個領袖地位是怎么來的?這就是和這個問題有直接的關系。這場革命到底和他有什么關系,如果他和這場革命沒有關系,為什么參加這場革命的人都一致選舉他為大總統,沒有異議的。第一,孫中山確實在中國最早提出反清革命的人之一。他最初不是說不想走改革的道路或者改良的道路。他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的前后也曾經想過走改良的道路,曾經上書過李鴻章,但是他沒有得到一個回應,所以,再加上甲午戰爭中國失敗,被迫割讓臺灣,簽訂馬關條約這樣一種刺激,使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從他走上革命道路以后,他就再也沒有猶豫過、動搖過,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孫中山確實是一個非常堅定的反清革命的領袖人物。
第二,他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很多人是一個革命的實踐者,孫中山確實也是革命的實踐者,比如他曾經身先士卒組織過武裝起義,領導武裝的斗爭。但是我們要注意到的是,他和其他領袖人物有的明顯的區別是他還是革命的思想家和理論家,比如他提出了三民主義的政治綱領和主張,這就是其他領袖所沒有提出來的。民族、民權、民生,非常恰當的概括了這場革命的意義和所要達到的目標。比如他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樣一個非常鮮明的革命綱領,非常有利于來動員群眾和號召群眾,這也是其他領袖人物所沒有具備的一個高度。所以我覺得孫中山至少從這兩方面就可以理解,孫中山確實和這場革命有直接的關聯。所以雖然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孫中山人是在美國,沒有直接在現場,但是他卻被大家公認為是這場革命的領袖人物,而且無論是以后中國的歷史怎么發展,即便是在北洋時期或者以后的國民黨時期,也基本上沒有人質疑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領導作用和他的領袖地位。所以我覺得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說,已經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孫中山和辛亥革命有著必然的密不可分的這樣一種關聯度。
[網友韓遷友]:請問汪朝光先生:辛亥革命百年的歷史思考最終結論是什么?
【汪朝光】: 辛亥革命百年已經過去了,由這段歷史的觀察,我覺得可能有許多網友得出他們的思考,我也可以得出我的思考。但是總體而言,我個人的理解,我們還是應該追求辛亥革命先輩當年追求的那些要完成的目標,就像我剛才說的,能夠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我覺得這個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一件大好事,都是一件值得我們每一個人都為之努力的事情,就是實現中國的民族的獨立、國家的統一、民權的進步、民生的幸福,我覺得很多事情我們已經做到了。還有一些事情我們做的不夠,或者不足,這些都值得我們在以后能夠做的更好。
其實回想起我讀書的年代,在1980年代有一個說法或者有一個口號,叫做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其實我還是挺認同的,我覺得從我們每個人做起,我們理解辛亥革命前輩當年的艱辛,我們也享受我們現在享受到的生活,我們也對未來的生活有一份期待,有一份盼望,所以,再像過去歌里說到的那樣,再過20年,當我們再回過頭來過30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0周年的時候,到辛亥革命150周年紀念的時候,我們回過頭來再來看中國,我相信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網友都有更深的認識,更進一步的認識,我也期待我們網友們和我們學界也會有一個更好的互動、更好的交流,把我們學界的研究成果能夠傳達到社會,也把社會對我們學術研究的關注能夠體現在我們學術中間,所以我覺得大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都是要把中國的事情搞好,都是要讓中國的未來變得更好,我想這也是辛亥革命前輩當年追求的一個目標。所以我個人對此抱有一個非常迫切的或者良好的期待。
不能強求對辛亥革命有個蓋棺論定式的評價
[網友emocracy4]:請問嘉賓,對辛亥百年,大陸的歷史描述,已經發生了多次不同的修改。你認為以后還會不會繼續修改?什么時候才能完全蓋棺?
【汪朝光】: 我覺得我們若干年以來對辛亥革命的研究有非常大的進步,因此對辛亥革命的評價也有這樣那樣的具體的變化。但是總的評價其實還是比較一致的,應該說,1949年以后中國共產黨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對辛亥革命的成功成就這方面還是給予非常肯定的評價。但是我個人覺得,從學術角度來觀察、來理解,我們不一定強求對辛亥革命一定有一個所謂蓋棺論定式的評價,其實這個學術研究的本身就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進步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所以,我們才有所謂的與時俱進,這其實不僅是中國大陸,包括中國的臺灣,包括歐美,他們對他們歷史的認識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他們對以往歷史的評價也是在不斷變化。所以我個人理解,從學術角度來觀察,大概我們不會有一個對辛亥革命這樣一個定論,比如我們永遠就不能改變了,就是這個唯一的固定的定論了,這樣豈不是一種比較定型化的模式了嗎?而我們學術研究恰恰應該改變這樣一個模式,應該允許有更多的不同的看法,從學術角度來觀察,比如辛亥革命為什么成功,或者為什么失敗了,它哪些方面成功了,哪些方面失敗了,它有什么樣的經驗教訓。比如孫中山在革命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其他人又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個完全應該根據歷史的事實來做出我們應有的評價,而這個評價并不一定是一個固定的評價。今年可能有今年的評價,過十年可能又有過十年一個新的評價。而且這個歷史的評價是根據歷史史料的公布,根據許多因素所綜合造成的。有新的材料公布了,可能我們就會有新的評價,沒有新的材料,我們可能又維持原來的評價。所以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有一個認知,就是我們不要把歷史的評價或者所謂歷史的定論給它固定化或者模式化,這個恰恰是我們應該改變的,就是說,全世界的歷史學家追求的一個原則,都是實事求是,都是根據新的資料或者新的認識來對歷史做出新的或者是已有的評價。
[網友小小教書匠]:100年前發生的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請問汪老師辛亥革命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是什么?
【汪朝光】: 我們今天來回望辛亥革命的發生,確實會關注到它為什么會發生,也有許多網友會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我們中國一定要走革命的道路嗎?我們能不能有一條改良的道路或者其他的道路?我個人的理解,其實革命的發生或者改良的發生,也都是有它的原由的,革命不會無緣無故發生,就像改良也不會無緣無故發生一樣。在近代以后,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應該說,中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環境,中國本來是一個相對閉關自守的國家,在列強的強烈的壓迫之下打開了大門。但是中國和其他被西方入侵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國家又有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中國地大人多,尤其是有非常悠久的文化傳統,而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中國又處在東亞文明的一個比較中心的位置,這樣一個地大人多的國家,一個有著悠久傳統文明的國家,而且從來沒有中斷的這么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國民應該是有一種強烈的民族的自豪感,但是這樣一種自豪感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之下,卻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不斷地喪權失地,當然使民眾有一種強烈的不滿,不是說沒有人想走改良的道路或者改革的道路,有,比如滿清政府內部的當權者就曾經想通過洋務運動是不是能夠改變中國的狀況,可惜的是,30年的洋務,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了,這條路沒有走通。后來也有進一步想改革或者改良道路的,比如康有為或者梁啟超,他們也想通過維新變法,擁戴光緒皇帝改變中國的狀況,但是又沒有走通,又被慈禧太后代表的頑固派鎮壓下去了,而且很血腥地鎮壓下去了。這樣的話,一方面是中國國家的地位不斷地在沉淪,從上到下,尤其是廣大中國百姓中就非常不滿意,另外很多有識之士想走這樣那樣的道路挽救中國的命運,改變中國的命運,結果又都沒有走成功。這樣歸結到最后,因為洋務的沒有成功,因為甲午中國的慘敗,因為維新變法又被清政府鎮壓了,最后侵華定了一個辛丑和約,巨額賠款不說,而且外國軍隊已經直接駐扎到了北京的東郊民巷,這是條約上有規定的,東郊民巷是什么地方?離紫禁城皇帝的所在地不過咫尺之遙,可見中國的國家地位已經到了非常低落的地位。這還不是中國人這么認為,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美國人寫過一本書里面就談到,中國的國家地位已經到了只有象征性的這樣一個地步了,這還是一個美國人寫的書里說的,所以中國人難道不要求改變這樣的地位嗎?所以,要求改變這樣的地位,我覺得用在其他路沒有走通的情況下,用革命的方法,用一個武裝的方法是完 全合理的。它是有歷史淵源的,所以從歷史的發展脈絡來考慮這個問題,辛亥革命確實是一個歷史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網友糖果樂園]:E政第13544號:建議對民國史編纂時,邀請兩岸專家開座談會共同討論,力求對國共雙方客觀評價。
【汪朝光】: 我覺得這位網友提的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從1980年代后期兩岸關系解凍開始交流以來,到現在為止,兩岸之間學術界的交流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每年都和臺灣有各種各樣的交流,他們到我們這邊來訪問,我們到他們那邊去訪問,雙方合作召開學術討論會,甚而合作出版著作,大家都能秉持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之上,根據歷史的資料來做歷史的研究,可能看法不完全一致,就像我剛才說的,我們也不一定要求所有歷史學者的看法都一致,大家確實可以根據不同的事或者資料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像網友這樣建議的,應該說這樣的事情我們已經在做,而且正在做,而且將來還會繼續做下去,兩岸學者專家的密切交流,大家對民國歷史得出一個相對潔凈的共識,我覺得這方面都正在做,而且以后還會繼續做下去。
有些時候我個人的理解,倒是臺灣方面有時候對我們的研究還是有一些政治的敏感性,或者有一種政治的觀察,總覺得我們這個研究是不是有政治意圖,或者是不是有什么官方意圖,包括我們這次著作的出版,我其實也反復強調,包括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我也這么說,我說我負責任的說,我們編寫這套書,在這個寫作過程中,確實沒有受到過政治的干擾,確實是一個學術的行為,確實是我們基于歷史事實得出我們自己所要得出的結論,沒有任何人來指示我們你應該寫這個,不應該寫這個,或者能夠寫這個,不能夠寫這個,確實沒有這樣的事出現。所以我覺得我們還是從一個學術的角度來推動或者擴大兩岸之間的學術交流,我相信以后在這方面我們只會做得更好。
【汪朝光】: 今天非常感謝人民網的邀請,在這里和各位網友交流關于辛亥革命的有關問題,我個人也很享受這樣一個過程,也謝謝網友的關心,也謝謝人民網的邀請,希望我們以后還有機會在更多的場合再交流。謝謝大家。 來源: 人民網強國論壇
汪朝光 2011-09-29 09:11:05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