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葛劍雄:從邊界談判看歷史揭示的經驗教訓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編者按

北京時間7月17日晚10點15分,從荷蘭阿姆斯特丹飛往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馬航MH17客機從一萬米高空墜落,機上283名乘客15名機組人員共298人全部遇難。慘劇發生在俄烏的敏感地帶,那么截至目前沒有國家和組織聲稱對此次事件負責。馬航飛機墜毀,俄羅斯、烏克蘭、東部民兵卻相互指責。

邊界判定問題,復雜棘手。今天的文章選自歷史學者葛劍雄的演講“從中國的邊界談判看歷史揭示的經驗教訓”,以下為部分實錄,歡迎收聽“騰訊思享會”或“ThinkerBig”公眾帳號,周末愉快!


不要以為歷史有多么的了不得的地方,我舉個例子——研究歷史用的最多的例子——有人說,中國地圖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宋朝時,與遼國發生領土爭執,沈括出使遼國談判,最后他拿出地圖來,你看歷史地圖在這里。遼國人啞口無言了,退回去多占的領土。這是假象。當時遼國跟宋朝正好勢均力敵,遼國沒有兵力發動新的軍事戰爭,所以才會承認地圖上的歷史邊界。如果遼國很強大,他干脆把地圖撕了,照樣打過來。我曾經親自問過外交部條約法律司的司長,解放以后的邊界談判,有沒有哪一次是根據歷史地圖把領土收回來的?他想了一會說,這倒是沒有。


  比如說,中朝談判劃定兩國邊界,大家知道長白山上有白頭山、天池和十多個山峰。最高峰我們叫白頭山,朝鮮人說是金日成誕生的地方,聽說現在經歷史學家考證,還是女神生下金正日的地方,所以他們把白頭山改名將軍峰。根據史料和事實,白頭山和天池當然都是中國的,哪里是朝鮮的?但當時我們政府定下了標準,讓談判代表按事先規定去劃界,最后把百分之六十多的天池湖面劃給朝鮮,十四個山峰中十一個山峰——包括最高的白頭山—劃給朝鮮,你說歷史起什么作用?


  長白山天池


  對北部灣的漁業糾紛,我國的態度似乎不軟不硬,越南人還在那里巡邏,我們好像一點辦法都沒有。其實問題的根源是在1958年,毛主席決定把最靠近越南的白龍尾島送給越南。結果怎樣呢?這是海南島,這是越南大陸,這是白龍尾島,白龍尾島離海南島遠,離越南近。本來我們跟它劃界,可以劃在白龍尾島和越南大陸之間。但現在這個島是它的,界線要劃在白龍尾島與海南與之間,北部灣歷史上傳統的中國的漁場就要歸越南,數十萬漁民都將失業。讀判劃界時雙方是有默契的,傳統的漁場如何劃分,應該另外通過談判來解決,但現在越南方面就要按照新的海界來控制這些漁場了。


  以前越南對付中國的一個辦法就是,如果中國弱,它就強一點;如果中國強大,它就求你。比如明清之際,趁中國內亂的時候,越南人占領中國邊界30里的地方。清朝發現了,它一直不還。雍正皇帝派軍隊出關,準備以武力收回,此時越南國王趕快上表,說他對中國一直很恭順。說我們蕞爾小國,你天朝大國,這點地方在你們算不了什么,對我們卻不可或缺,真要收回我們一定自動退出,不勞天朝出兵。雍正很高興,說越南國王態度很好,30里不夠,再給你20里吧。


  清朝在西北地區勘界時,由于很多地方人跡罕至,我們沒有詳細準確的地圖,劃界的時候在局部地區被俄國人占了不少便宜。另外一大損失是外蒙古。內外蒙古本來連成一體,但是在辛亥革命后,外蒙古在俄國人的策劃下開始搞獨立。當然中國內部要檢討,的確是有問題的。清朝實行新政,搞改革,本來都是好事,建立銀行,設警察,鋪鐵路,架電報線,但是都成了強制的行政命令,中央又不撥款,地方向老百姓征稅,使蒙古人的賦稅負担加重。另外,從1860年放墾以后,大批漢人遷到內蒙古,漢人租土地,蒙古人的牧地減少了。貴族發了財,一般的牧民卻感到生存空間受到抑制,很害怕漢人繼續遷到外蒙古。在這個時候,俄國人給予種種表面的好處,獨立就鬧起來了。


  袁世凱和北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派遠征軍去征服。加上國際壓力,俄國在得到實際利益后,讓外蒙古放棄獨立。第二次俄國策動蒙古人民黨,發動人民鬧革命,又一次宣布獨立,驅逐了中央政府的代表,但中國政府一直沒有承認。


  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跟蔣介石商議戰后格局。美國出于戰略考慮,希望在未來的聯合國,中國是常任理事國,中國要作五大國之一。因為美國認為,不可能在亞洲長期駐扎軍隊,也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發揮作用。當時日本是戰敗國,印度還沒獨立,只能夠扶植中國,所以他就堅決支持中國作常任理事國。斯大林提出條件,中國作常任理事國,就要承認外蒙古獨立,承認前蘇聯在東北的權益,旅順軍港繼續歸前蘇聯使用,中長鐵路歸前蘇聯管。羅斯福和丘吉爾都同意,因為他們希望斯大林對日宣戰,出兵東北,減少盟軍的損失。現在不必判斷蔣介石這樣做到底對不對,事實就是蔣介石出于他的考慮同意了。隨后履行了一個給中國充分面子的手續,在外蒙古舉行公民投票,但國民政府派去的代表只能觀察。投票的結果是99.7%贊成獨立,外蒙古就此正式宣布獨立。


  由于歷史的原因——中國共產黨與前蘇聯的關系和當時的國際形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就與蒙古建交了。外蒙古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是在法律上,我想不宜再提出改變。有的人提出要收回,這不是收回的問題。這件事也不是簡單的“賣國”,中國當時不得不權衡利弊,而且從1921年以后外蒙古早就獨立,一直在前蘇聯的控制范圍內。但唐努烏梁海地區歸屬前蘇聯,中國政府從來沒有承認過,沒有任何法律手續。唐努烏梁海是在外蒙古和俄羅斯中間,由于外蒙古獨立,它跟中國隔斷了。但是它也沒有宣布過獨立,一直到1947年,最高蘇維埃宣布接納圖瓦共和國參加前蘇聯,單方面通過法律把這個十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占據了。


  回顧歷史,有什么經驗教訓呢?


  首先,中國的疆域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結果,其中漢族起主體作用。漢族的人口最多,經濟文化發達,最早建立統一國家,形成穩定疆域。特別是漢族有很好的傳統——融合各個民族。歷史上凡是從北方進入漢族地區的民族,絕大多數都融入到漢族之中。比如留在北方的匈奴人、鮮卑人、羌人、突厥人、契丹人、女真人,大部分都已經成為漢族的一部分。比如唐朝的詩人白居易,就是中亞移民的后代,早已被作為中國杰出的詩人了。這樣的例子很多。


  南方的少數民族也有一個漢化的歷史。他們在經濟地位和文化程度提高以后,覺得被稱為蠻子不好,就編造一段歷史。盡管以今天的眼光看,是民族不平等的產物,但是有這個傳統跟沒有這個傳統是不同的。世界上很多民族過分強調血統,結果造成無休止的民族仇殺,而哪怕你是高鼻子藍眼睛,只要你接受漢族文化,或者自稱是漢族后代,漢族都接納。就可以很快地融合起來,這對國家的統一、疆域的擴大起著非常大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少數民族的貢獻。因為很多邊疆地區的開發都是靠少數民族做到的。比如臺灣最早誰開發的呢?應該承認是當地的民族,我們稱為高山族,臺灣現在稱為原住民。他們首先開發,應該承認他們對建設中國邊疆、對中國疆域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第二,中國疆域的形成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農業區的形成發展有利于中國疆域發展。因為中國古代的統治者衡量一個地方能不能作為自己的疆域,就看能不能種地,能不能打糧食,所以中國中原統治者一次一次到達蒙古高原,但基本上都沒有設置行政區,因為那里沒有什么人可以統治,也不能打糧食。游牧區的形成也是這樣。牧業民族鑒別自己能不能放牧,這是主要條件。所以他們到了漢族地區,一度也希望變農為牧,后來才知道種糧食比放牧還有利,所以慢慢改變了。游牧民族對中國歷史的貢獻也很大。中國歷史上三次大的統一基本上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完成的。第一次是隋唐,從東漢開始游牧民族內遷,已經影響到統治階層。第二次是元朝,統治層就是牧業民族。第三次是清朝,因為滿族最早也是牧業民族。因為牧業民族懂得牧區的價值,所以它愿意把牧區和農區聯合起來,而農業民族往往不懂得牧區的價值,認為牧業對我們沒有什么作用,邊疆扔掉也沒有什么關系。一直到清朝后期,對于要不要收復伊犁,收復新疆,還有不同意見。但隨著牧區的發展,牧民向邊疆擴張,很多地方都是牧業民族首先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權,然后統一到中國來的。這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發展就需要更多的地方。


  第三,中國疆域的形成是農業民族和牧業民族之間的相互依賴的結果。隨著民族間的交流,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業民族開始需要漢族的紡織品、茶葉、酒、生活用品、農具、工藝品等。同樣,漢族對牧業民族牧業地區的需求也是逐步增加,這樣雙方相互就有一種依賴關系,內地邊疆也逐步相互依賴。特別到近代以后,隨著工業化發展,內地對邊疆的資源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反過來,邊疆對內地的工業品、內地的文化教育等也有一定的依賴性。


  第四,地理障礙的克服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比如清朝能夠統治那么大的地方,跟清朝建立了完整的道路交通設施有關。一直到唐努烏梁海等最遠的邊疆之間都建立有臺站,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站。如果沒有這樣的聯系,是沒有辦法統治的。相反,有些邊疆地區不鞏固,跟地理障礙沒有克服也有關系。比如北洋政府、國民黨政府時要到西藏去,都是先坐船,或者坐飛機到印度,然后從印度翻過喜馬拉雅山這么走的。一個國家能這么維持自己的統治嗎?所以我們現在修鐵路非常重要。地理障礙的克服也有利于國家的統一,有利于統一疆域的形成。


  對海洋、海島也是這樣。我們現在怪老祖宗不去海洋上擴張,其實當大陸上還有很多空閑農地時,哪個人要跑到海島上去?如果有,大家肯定都以為這個人不正常。中國古代只是強調海洋的“漁鹽之利”,就是打魚、曬鹽,誰想到底下還有石油啊?地理障礙不克服,疆域的擴大和鞏固是不可能的。敗的清朝綠營兵。鎮壓太平天國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全是知識分子,曾國藩發布的討伐檄文主旨就是高舉文化大旗——孔子、孟子的傳統不能斷送。本來是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卻演變為文化沖突,中華文化的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五,積極的移民作用。清朝歷代統治者都很注意向邊疆移民,只要能成功移民,邊疆就穩固。1860年后,大批移民遷入東北、內蒙古、臺灣,使這些地方最終沒有被外國侵占。


  第六,有禮有節的對外政策,并不是片面強調自己的領土。比如乾隆對本國疆域到什么地方,基本有一個限度,因為疆域占領容易,統治就難了,特別是民族地區,還是要有禮有節。比如《尼布楚條約》簽訂的時候,并沒有把原來屬于清朝的地方完全要回來,而且適當做出了一些退讓。


  歷史上我們領土的喪失除了因為落后以外,還有腐敗、閉關鎖國的影響,根本不了解外國的情況。東北的封禁也是很大的教訓。康熙皇帝很英明,但在這件事情上太糊涂。規定漢人不許遷到東北的封禁區,如果沒有外敵,還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俄國人一方面簽訂條約,另一方面不斷派人沿著黑龍江一路進來,由于大多是無人區,俄國人如入無人之境。到《璦琿條約》簽訂的時候,這些地方早已被俄國人占據了。直到1860年宣布開放東北封禁,這才保住了東北,否則的話,東北三省也就沒了。日本、俄國都曾想占據東北,但是日本人不敢直接占領東北,它只能建立傀儡國,因為已經有3000萬同胞在那里。日本控制東北以后,就實行一個蒙滿拓殖計劃,準備把100萬日本人遷到東北和內蒙古來,幸而到抗戰勝利還來不及實施。




騰訊思享會 2015-08-23 08:38:54

[新一篇] 100個雞翅的生死情結

[舊一篇] 【思享】周保松:政治必須講道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