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磯崎新:我為何設計侵華罪行館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微信ID:ibookreview



文/新京報記者  吳亞順


磯崎新生于1931年,當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父親是一位漢學家,中日戰爭爆發時,他正在上海留學,怒而遁走,回到日本,收集來自中國的牡丹種子,在崇尚素雅的環境中,開辟出“牡丹園”。遺憾的是,此園不久毀于戰火。


牡丹的種子仿佛在磯崎新的心中生長,世界著名的建筑師身份之外,他亦成為反戰人士。磯崎新接受建川博物館館長樊建川的邀請,著手設計日本侵華罪行館,日前已竣工。9月16日晚,他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自己的作品,因為夜深,只得作罷。


昨日上午,在媒體的簇擁下,磯崎新進入日本侵華罪行館。從旁門進入時,有一段“之”字形的曲折回旋的走廊。對于這一設計,磯崎新認為,能夠平復參觀者的心情。樊建川希望以此為主入口,在平復心情,正式進入場館時,猛然撞見破城而入的“日軍”——戰爭帶給人的震撼,或許可以從這里體味一二。該館將展出和日本侵華有關的物品一萬余件,屆時將按照時間順序從1931年開始一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依次展出,明年開館。


磯崎新看重日本侵華罪行館的交流作用,他說:“這個場館是一個平等交流的地方,它將向世界展示一段歷史。這個場館不僅中國人可以來看,日本人也愿意來看,它沒有要聲討戰爭的本質,而是要向世界展示這段真實的歷史。”


作為館長,樊建川也強調:“我為什么要請一個日本設計師來設計呢?我希望達成一個中日民間交流的平臺,冷靜地、全面地、理智地來訴說這場戰爭,這樣的話,我特別希望有批量的日本民眾來到博物館,中國老百姓也來,老百姓之間理解了,對歷史達成共識了,中日才能長期和平。


▲磯崎新與樊建川

   

接日本罪行館項目時心平氣和


新京報:你建日本侵華罪行館,聽說收到了日本右翼勢力的抗議信?

磯崎新:我其實沒有直接從日本右翼聽到過反對意見,而是聽見兩三個友人在議論,說我接這個項目的話,一定會在政治上引起右翼的不滿、反對。并非直接聽到或者收到抗議信。其實,我接這個項目的時候,是十年前,中日關系沒有這么糟,接這樣一個項目,更心平氣和。


新京報:你對右翼勢力有什么回應嗎?

磯崎新:我回答的就是剛才回答的這么多了,我一直是這樣的觀點。


新京報:樊建川建這個博物館,是出于見證歷史、反思歷史的需要。那么,回望過去,你有什么樣的思考?

磯崎新:做這件事(指建建川博物館)的確很有意義。從建川先生的反戰立場,包括中國人民對這場戰爭的記憶以及希望和平的角度等,我很能理解。反過來,作為日本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認為我們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當然,我自己也會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其實既是加害者,同時也是受害者。從戰爭這件事情來說,不能再有戰爭,戰爭讓大家都受痛苦。所以,通過這個博物館,這樣一種方式,如果能夠對大家反思戰爭有幫助的話,我覺得會很欣慰。


▲磯崎新在日本侵華罪行館(吳亞順/攝)


生來即面對黑暗,很難感受光明


新京報:你強調文化上的努力,但是戰爭對人的影響太過深刻,在你身上也很明顯,這可能是文化無法彌合的部分。

磯崎新:我并不是考慮文化而逃避政治,不是這樣。國家之間有分有合,“分”不是一般的吵架,是戰爭,給人帶來的摧殘更厲害。對我來講,也是這樣。我在日本,看到的是戰爭帶來的災難。作為一個文人,能夠通過什么樣的方式來表現反戰?比如,六十年代我畫過對城市的理解的作品,新的東西在生長,老的東西成為廢墟,這個廢墟主要采用廣島廢墟的場景——用文化的手段,反映了出來。


新京報:我個人有點悲觀,覺得人性中黑暗的力量非常勇猛,能瞬間摧毀一切。我想問的是,從你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會好嗎?

磯崎新:人生也好,世界也好,黑暗和光明的反復,也是我活了八十多年一直在體會的。就我的人生體會來說,我生下來開始,面對的就是相對黑暗的一種狀態,我也挺難去感受光明,但是并非沒有一點光明,因為我覺得是黑暗的時候,過一段時間會有新生的力量出現。我認為現在是一個光明的時候,但是我相信,沒多久,還是會有讓你覺得黑暗的狀態。這就是人生的反復,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日本侵華罪行館外觀(吳亞順/攝)


911事件對知識分子的不同影響


新京報:再問一個問題。911事件的紀念日剛過去,我在采訪一些中國學者時,了解到這一事件對他們的心態、理想、對世界的看法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這個事件對你有什么影響嗎?

磯崎新: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就和美國建筑界、文化界、藝術圈有密切的合作,也有很多友人在美國,他們大多是和我同年代的人。之前,他們都對戰爭抱反對態度,但是,因為911事件的發生,很多文人進入到贊成戰爭、參加戰爭的這樣一個行列里。于是,我和他們疏遠了,同時也從美國退出。


這個其實是我一貫所講的。反戰這條路線,就算是文人,也會因為某些事件的發生,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但是,我不希望自己是這樣一個人,而是一貫地站在反戰這一邊,用文人具備的力量來展開努力。戰爭這件事情,不管是對是錯,希望不要再發生,在這方面,希望自己能發揮作用。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0:32

[新一篇] 魏斐德:對于廣東人,“漢奸”意味著什么 鳳凰讀書

[舊一篇] 探訪 走進建川博物館:與抗戰有關無關的N個細節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